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1页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2页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3页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4页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

(-)(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蒙。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①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②后,俸③去书来,落落④大满,素蟀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

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切:迫切。②通籍:做官,出仕。③俸:官薪。④落落:堆积的样子。⑤素蟀(yin):指

书里的蠹(dii)虫。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A.送给B.情趣C.得到D.细密

2.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故有所览辄省记。

4.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A

3.(1)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4.(1)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

家,乙文借书于张氏。

(2)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H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

【解析】

1.句意: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致:得到;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往借”省略主语“我”,是“我”想到的看书的办法;

“不与”省略主语“他”,是“往借”的结果:

“归而形诸梦”,写梦中借书,形容看书的迫切;故应在“不与”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余:我;遍观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故:因此:所览:指看过的书;辄:就;省记:记忆、记在心里。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乙】文“余幼好书,家

贫难致。有张氏臧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甲乙两文主人公幼时都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

到书来看,都选择了借书来读;甲文主人公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主人公借书于张氏;据此可知他们都爱

好读书:

根据【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甲文主人公

刻苦抄书,即便是天气严寒,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时.,也不放松抄录书;根据【乙】文“往借不与归

而形诸梦”可知,乙文主人公梦中都在想着借书的事,足见其看书的欲望强烈;据此可概括为:都具有克

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

第2页共44页

【参考译文】

【甲】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

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

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因而)

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乙】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因此凡有看

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r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

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

得珍惜的啊!

(-)(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与人书(六)®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之叹乎?

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节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本学

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

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

第3页共44页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僻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节曰

②本学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

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答案】5.(1)书信没有,不曾热水

(2)史可程读的是顾炎武的诗。是顾炎武自谦的说法,就是让大家看自己的诗的时候,说自己的诗不太

好。

(3)[甲]顾炎武用孔子晚年不忘学习的例子,来劝说人们年龄大了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乙】宋濂则直

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

书。

(4)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要勤奋、刻苦、专注。

【解析】

5.(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句意:给我回信说。书:书信。

②句意:没有一天忘记关心天下大事。未尝:没有,不曾。

第4页共44页

③句意: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汤:热水.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第5页共44页

根据【甲】文"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可知,过去在泽州的时候,是史可程得到作者(顾炎

武)的一首诗,“拙诗”意为拙劣、不好的诗,在这里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根据“‘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这里是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

【乙】文: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可知,作者在这里描述了自己过去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要利用好

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4)本题考查谈启示和感悟。

根据【甲】文“’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II忘天下也。故君

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作者非常认可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并以此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由

此受到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很有必要。

【乙】文宋濂用自己勤奋读书的经历来勉励马生,“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作者告诉马生要刻苦学习,精神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受到的启

示是:学习贵在勤奋,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阅读感悟:根据【甲】文“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己”可知顾炎武劝说友人要终身学习,这让我想到我

们在II常的学习中也应要有好学的精神,不光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

备;根据【乙】文''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

只要内心想要学习,就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也适用于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应和其

他人在物质上进行攀比,物质的富足不是真正的富足,只有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参考译文】

【乙】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

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

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

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

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在他们之间,对他们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

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第5页共44页

(三)(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年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铮颦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

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

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政道为学之难以

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本属。竹床

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专有。

甫须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④,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

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呵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

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圆始进,日:“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

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

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

第6页共44页

,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i):原意是包书

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⑥烂漫:坦率自然貌。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缪若神人炸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B.余政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故:故意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无布左右:旁边

D.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回始进间:间隙、空隙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回的一项是()

A.当余年从师也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中轩敞者为舱

C.假诸人也后见也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呵呵责

D."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

就。

B.【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

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比,而且也

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主

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2)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第7页共44页

10.梁启超说:“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

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

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B

7.D

8.C

9.(1)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2)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10.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职责是好好学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不能将学习放下,应

该像宋濂学习,遇到任何艰苦的环境仍然可以坚持学习;也要像乙文的作者那样读书时能够专心致志,心

无旁鹫,热爱读书。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B.有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为“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故”意为“特意”,

所以选项错误。故选B。

7.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A.之: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这;

B.为:作为/是;

C.而:顺承关系/修饰关系;

D.以:同为“因为”;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文章的理解。

C.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太学生”是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作者求学是艰辛的,所以这是两种不同

的情况,应该是反比,而不是正比;同样作者和马生同为刻苦学习之人,由“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可

知如此,所以是想类似的情况,应该为正比,而非反比。所以选项错误。故选以

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即可:

第8页共44页

(1)谒:拜访:贽:礼物;辞:文辞;

第9页共44页

(2)或:有时:箸:筷子;

10.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能力。

梁启超的话告诉我们应该什么样的身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根据题目可知作为中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

的责任,同时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回答。

示例:作为中学生,我们阅读完甲乙两篇文章,有了刻苦学习的动力,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学生的身份,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更好地为未来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好好学习,才可以更好

地承担责任。

【参考译文】

【乙】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凡案,

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

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廛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儿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

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

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

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

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家人看见这些情景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

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

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

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

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

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

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

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四)(2021•辽宁盘锦•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第9页共44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璇'"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

而勤学,琬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瑜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在②布衣,徒行于路。客门多车马贵游,

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瑜(珊)(huan):南朝齐人。②芒展(jue):草鞋。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不敢出一言以皂/而复问妻妾

C.但芒踽布衣/人恒过

D.事母孝谨/事无大小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瑜甚奇之,亲为之冠。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璇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答案】11.C

12.①抄写(抄录)完毕,跑着把书(它)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第10页共44页

②刘璇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很不同寻常或对他感到非常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13.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璇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第11页共44页

14.求师。对比。共同点:勤奋(刻苦)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

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精神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于:介词,向/介词,比;

B.复:动词,回复/副词,再;

C.恒:副词,常常,经常/副词,经常,常常;

D.事,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故选Co

1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要词语有:录,抄写;毕,完;走,跑;稍,稍稍;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2)重要词语有:甚,很,非常:奇,对……感到惊奇;亲,亲自;之,指代范缜;冠,加冠礼,表

示男子已经二十岁。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句意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璇

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断句为:年未弱冠/闻

沛国刘璇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

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除了求书之难,还有求师之

难。

②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范缜不管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而刘珊的学生中很

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和其他弟子的作为形成对比,但范缜并不感到羞耻惭愧,突出了一心向学。

③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由文中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卓越不群而勤学”可以看出,宋濂和范缜的共同点是勤学;再由(甲)“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可以看出,宋濂讲诚信、尊师;另由“事母孝谨”“恒芒播布衣,

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等句子可以看出孝顺、内心强大、苦中作乐、意志

坚定。

【参考译文】

第11页共44页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

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璇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

学。刘瑜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僦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

步行走路。刘琳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

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五)(2021•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穹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鳏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1)余则绿袍敝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学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气(2)久而乐之,

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

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久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

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

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选自欧阳修《送杨真序》,有删减)

[注]①官声数引:几首乐曲。宫,与下文中的“羽”同为古代五音之一。②写:宣泄。③杨君:即杨

真(zhi)o④剑浦:今福建南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负:

(2)以衾拥覆以:__________

(3)为尉于剑浦为: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方冬烈风悲守方庐(《诫子书》)

B.无鲜肥滋味之享陶后警有闻(《爱莲说》)

C.予尝有幽忧之疾堂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第12页共44页

D.耳少又多疾年耳九十(《愚公移山》

17.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B.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级者舒然以和。

C.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级者舒然以和。

D.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

(2)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19.甲、乙两文同为赠序,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劝勉他人,但目的不同:甲文劝勉马生(1)

,乙文劝勉杨君(2)。(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15.(1)背(背着)(2)用(3)做,担任

16.C

17.B

18.(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2)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J'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

体有疾病。

19.(1)勤奋刻苦、专心学习(2)通过弹琴平和心态、调养身体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负,本义,背,背着。以,介词,用。为,动词,做,担任。

16.A.极\穷困;

B.鲜美'很少;

C.曾经'曾经;

D.况且'将近;

故选Co

第13页共44页

1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

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

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故断句为: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

然以促/级者舒然以和。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缢袍敝衣,破旧的衣服。处其间,生

活在他们中间。(2)久,长时间。其,这。体,身体。

19.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才记叙了自己外出从师学习的经历,表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勤奋刻苦,自己从学习当中获

得了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意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马生要专心学习,勤奋刻苦。

乙文:作者首段记叙J'自己因为弹琴而治好了身体之疾的事件,第二段中的“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

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点明了作者赠序的原因,希望杨君能像自己一样,

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参考译文】

乙: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

支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

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较浊的)宫声,小的是(圆清急畅激愤或高昂的)羽声,

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喜、怒、哀、

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排遣忧郁,散发幽思,

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调到剑浦去做J'县尉。

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

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

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

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六)(2021•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第14页共44页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第15页共44页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

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始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

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

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i:踩踏、践踏。②挞td: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20.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录毕,隼送之(行走)

B.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C.热策映长明灯读之(持,拿着)

D.安阳韩性闻而导之(诧异,对……感到惊讶)

2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书假余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门人弟子填茶室暮归,忘黑牛

C.足肤皱裂地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况才考过于余者乎父怒,挞之

22.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缢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

第15页共44页

强大。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第16页共44页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2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答案】20.A

21.B

22.C

23.(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解析】

2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录毕,走送之”的意思是: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走”

是“跑”,不是“行走”。故选A。

21.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连词,因为/连词,于是;

B.其:都是“代词,他,他的“;

C.而:表转折,去I〕/表顺承,并且;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

故选B。

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的意思是: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

迷,为何不由着他呢。这里的“痴”是“痴迷”,并不是“痴呆”。故选项C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

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的理解是错误的。

23.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

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占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假(借)、于(从)、以(来)”的意思,必须翻

译出来。

【参考译文】

第16页共44页

【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境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

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

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

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

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

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

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七)(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腹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遇,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

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

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里,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

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

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

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遽遗:一

(2)非天质之半卑:—

(3)每咏叹此语,雄能如是诚: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第17页共44页

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第18页共44页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27.【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

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关键信息学习建议前提条件

【甲】业精德成©_________热衷于学习

第一条建议:②-

【乙】养心探道全身心投入学习

第二条建议:®_

【答案】24.(1)给予,赠送(2)低下(3)确实,的确

25.D

26.(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27.①专心致志地学习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

诱惑,静心学习。

【解析】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

(2)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

(3)句意: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诚:确实,的确。

25.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

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可知应该断句为: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故选D。

2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若:像。手录:亲手抄写。假:借。

(2)净室:将房间打扫干净。驰走:跑。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①从“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从“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可概括出,作者

提倡要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第18页共44页

③从“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和“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可概括出,作者提

倡要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参考译文】

乙:师川外甥奉议郎: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

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

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

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

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

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

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

此详细地说了这些。

(A)(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

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铜鹿太守。莹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

中书®学生,耽书咒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

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

每叹日:“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范阳遒: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

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色愈恭,礼愈至______

②更遇其叱咄

29.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19页共44页

A.无从致书以观策之不以其道

B.弗考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十二为中书学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敢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外户而不闭

3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31.【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有何作用?

32.【甲】【乙】两文中宋濂和祖莹的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28.周到有时

29.D

30.(1)抄写完毕后,(我)便马上跑着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他的父母害怕他会

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31.侧面衬托,突出了祖莹勤奋刻苦、才能出众。

32.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

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色愈恭,礼愈至: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②或遇其叱咄: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或:有时。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连词,来/按照;

B.之:代词,指抄书/助词,的;

C.为:成为/介词,对,向;

第20页共44页

D.故:都是连词,因此,所以的意思:

故选D。

3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语:走,古今异义,古义为跑;之,代词,指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重点词语:恐,害怕,担忧;其,代词,指祖莹;」上:停止。

3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突出祖莹的形象。结合乙文内容,“父母

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可知,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表现了祖莹

勤奋刻苦;“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以及“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

当远至”中书监高允的赞叹,都从侧面突出祖莹的才能出众。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比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甲文内容,“余幼时即嗜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可知,甲文讲述了宋濂儿时家境贫寒,求学条件艰苦,求学过程艰难,但其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乐在其

中的故事。乙文中祖莹勤奋好学,儿时迷恋读书,甚至瞒着父母,偷偷私下读书,由此,被内外亲属称为

“圣小儿”的赞誉。由此,启示我们要珍惜光阴,勤奋刻苦学习,只有努力拼搏,才会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译文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徒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

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

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