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_第1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_第2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_第3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_第4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解析)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故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四小题。

学人①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②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工夫,其益相去远矣。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

解释:①学人:求学的人。②籍:借助别人。籍同“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i其益相去远矣()

ii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

iii渐演至熟()

iv须频改之方入妙耳()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三处)。

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其益相去远矣

B.无丝竹之乱耳人之不乐多做者

C.蒙乃始就学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工夫

D.未若柳絮因风起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

(4)试比较《卖油翁》与本文的主题,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异同点。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i选贤与能

ii货恶其弃于地也

iii故外户而不闭

iv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③,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①老圃:这里指老农。②适:嫁。③暴卒:突然去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姐引之去()

ii仍牢守故宅()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但老者始终不离开猴子。

B.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也不让那猴子逃离开去。

C.没有链子拴也没有绳子拉,但是那猴子从来不逃离。

D.没有链子拴也不用手拉,也不让它离开不让它逃逸。

(3)从文中看,老圃死后那猴子“哀伤殊甚”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4)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大家要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B.针砭社会上那些无情无义之人

C.称赞义猴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动物。D.批评老圃的女儿没有尽到孝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i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ii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文的主要内容。

(5)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⑤。经宿方至,造⑥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⑦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⑧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①王子猷:即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酌酒:倒酒。③因:于是。左思:西晋著名的诗人,《招隐》一诗写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即戴逵,晋代著名的文士,当时在剡县隐居。⑤剡(shàn):今浙江嵊州。就,拜访。⑥宿(xiǔ):夜,一个晚上。造:到。⑦尝:曾经。⑧或:有人。

(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A.友人惭,下车引之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王子猷居山阴

ii时戴在剡

iii人问其故

(3)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选文写了王子猷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与理想追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i越数日

ii或旦而不鸣

iii皆足取祸也

iv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ii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3)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③方至,造门④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①王子猷:即王徽之,王羲之之子。②剡(shàn):即今浙江嵊县。③经宿:经过了一夜。④造门:到了门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i夜乘小船就之

ii人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路途遥远,王子猷最终还是没见到戴安道。

B.戴安道当时距离王子猷很远,乘船要一整天才能到达。

C.尽管王子猷找到了戴安道,但戴安道不想见他。

D.王子猷因为看到雪天白茫茫一片,而心有所动。

(4)文中的王子猷是个什么样的人?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故能得人心

ii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狼》)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下列对《狼》的主旨把握准确的一项是

A.屠户是主人公,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

B.狼是主人公,说明狼无论多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C.屠户是主人公,说明人要与邪恶势力勇敢斗争。

D.狼是主人公,本文主要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

(3)下列对《狼》写作特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有叙有议,主题深刻鲜明。

B.描述屠户杀两狼的过程细腻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C.屠户和狼的形象是通过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的。

D.文章叙事简洁,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主要表现了大狼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描写的表述方式。

(5)甲、乙两文同是写人与狼的较量,对于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下列说法中你不赞同的一项是

A.甲文中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

B.甲文中屠户杀狼是正当的,除恶务尽。

C.乙文中牧竖杀狼表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乙文中牧竖杀狼是正常的儿童游戏。

课外拓展

与元微之书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

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文,节选自《古代书信精选》)

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⑦瞥(piē)然:形容时间短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竹千余竿修竹:高高的竹子

B.流水周于舍下周:环绕

C.计足下久不得仆书足下:对朋友的敬称

D.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故:所以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A.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B.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C.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D.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3)在文中没有体现出的思想是。

A.寄情山水B.怀念故人C.归隐山林D.洁身自好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辩日》选自《》,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学派,而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问其故

ii及其日中如探汤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兵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选文有删改)

①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拜访)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益)

(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i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ii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i广故数言欲亡

ii徒属皆曰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采取的三个策略,请概括。

①激怒将尉;②;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选自荀子《礼论》)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女有归

ii矜、寡、孤、独、废疾者

iii故制礼义以分之

iv以养人之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i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ii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文则主要阐述了。

(4)根据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②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①御:车夫。②间:缝隙。③抑损:谦虚退让。

(1)解释下列加点词。

i其妻请去

ii夫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3)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品质,从侧面烘托晏子的高尚品格。

(4)晏子、御者、御者之妻,谁最值得你学习?请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解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必先苦其心志

ii行拂乱其所为

iii犹割股以啖腹

iv若耽嗜滋味

(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

(4)写出A,B,C处的内容。

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5)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①职临钱塘日,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③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④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好事者⑤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⑥。

(选自《春渚纪文》,有删改)

①先生:苏东坡。②陈诉:状告。③发市:开张。④判笔:判案用的笔。⑤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人。这里指喜欢书画的人。⑥逋(bū):拖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家以制扇为业业:职业B.适父死适:恰逢

C.非故负之也故:因此D.始踰府门踰:走出

(2)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A.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B.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C.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D.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扇人用卖扇的钱最终还清了欠款,还剩下了不少。

B.制扇人欠两万购绫绢的钱不还,但这个人实在是没有钱还。

C.扇子上因为有苏轼的字画,很快就卖完了。

D.苏轼同情制扇人,想办法帮他尽快卖出扇子。

(4)请把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蹦府门,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懊悔不胜而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i止得襦

ii母殷夫人自成之

iii寻作复裈

iv母甚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殷夫人自成之骈死于槽枥之间

B.母问其故其真不知马也

C.故不须耳故虽有名马

D.火在熨斗中而柄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ii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解析

一、复合题(共18题)

1.

(1)i好处

ii缘故

iii练习

iv才

(2)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

(3)B

(4)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讲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不同点:本文写做文章“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侧重于写文章重在坚持,心态要平和、不轻言放弃;《卖油翁》中写陈尧咨善射“以此自矜”,而卖油翁酌油只道“但手熟尔”,可见其谦虚,文章更侧重于掌握了一定技艺后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2.

(1)i“与”通“举”,选拔。

ii憎恶。

iii所以。

iv类。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两文都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1)i牵,拉

ii原先,原来

(2)C

(3)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

(4)A

4.

(1)B

(2)i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ii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5.

(1)A

(2)i居住。

ii当时。

iii原因。

(3)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4)雪夜访戴、寄人空宅种竹;率真直爽、任性而为、潇洒放达,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1)例句:“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的“之”解释为:代词,指人(戴安道)。

A.“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代词,指人(元方)。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之”解释为:这件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又有忧彼之所忧者”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2)i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居”,居住。

ii“时”,那时,当时。

iii“故”,原因。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岀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兴,兴致;“返”,返回。

(4)方法一: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得岀:雪夜访戴;结合“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得出:寄人空宅种竹。第二问结合“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其率性而为的特点。结合“何可一日无此君!”得出:高尚有节、坚忍不拔的特点。

方法二:参考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他环顾四周,看到四周一片洁白,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就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

6.

(1)i过,经过

ii有的

iii招致

iv所以

(2)i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ii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3)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7.

(1)i拜访,访问。

ii缘故,原因。

(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3)D

(4)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8.

(1)i所以,因此

ii军队

(2)到现在,(当地的)老人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3)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3)[参考译文]

绍兴六帅,都是果敢坚毅、忠诚勇猛之士,被称为古代名将。岳飞是最后一个出来的,而他的名声几乎超过其他几位。(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到有十万零九百人,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士兵)认为勤奋之人与懒惰之人一定分清,功过有别,所以能得人心。从前曾见他率兵征讨赣地的固石洞,行军路过的地区,丝毫没有打扰,到现在,(当地的)老人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9.

(1)B

(2)B

(3)C

(4)D

(5)D

(1)A.故:原来/故意。B.意:均译为“神情”。C.前:上前/以前。D.去:距离/离开。

(2)本文的题目是《狼》,文章不仅表现了狼的狡猾,更突出了“狼无论多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这一中心思想。因此狼是主人公,排除A、C两项。D项的主旨分析不准确。

(3)《狼》这篇文章写屠户和狼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

(4)乙文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5)乙文中牧竖杀狼是出于一种无聊、残忍的心态,展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了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每人捉一只小狼。两个牧童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让它们号叫。大狼听到小狼的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一边号叫,一边用爪子抓着树干往上爬。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小狼痛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发现小狼,于是就放弃这边的狼崽,转而奔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号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儿,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了。

10.

(1)D

(2)B

(3)D

(4)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1)特意。

(2)略

(3)文中没有涉及。

(4)略

11.

(1)列子·汤问;道家;儒家

(2)i原因。

ii热水。

(3)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平时准确掌握作家作品及其他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道家学派。

(2)i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此句意为: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故:原因。

ii此句意为: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汤:热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近也”等语句概括解析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2.

(1)B

(2)D

(3)D

(4)i(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记号。

ii(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2)D项,利:对……有好处。

(3)D项,“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13.

(1)i故意

ii部属、隶属

(2)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调遣。

(3)召令徒属;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1)i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故:故意。

ii句意为:部属的人都说;属:部属、隶属。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素:一向,向来。为用:为其所用。句意为: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调遣。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基本策略是竭力争取群众的支持。例如文中“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文中“:“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吴先用计赢得众人的同情,杀两尉又断了动摇者的退路,“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再加上陈说利害且极具号召力的宣传发动,最终得到众人的拥护。

参考译文: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