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解析潍坊重点中学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并不是说我们不准备写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我只是说要注意思想家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背景有些什么,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所谓“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描述的并不完全是“小传统”,这里,我特别希望读者不要用“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两个可以二元对立的词语来划分思想史的叙述对象,也不要用所谓的“民间思想”或“民众思想”来理解我所说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因为我所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发,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也不是最底层的无知识人的所谓“集体意识”,而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

(摘编自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

材料二:

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传统的历史记载倾向于记录那些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比如“崔杼弑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论治”。普通人喝酒唱歌属于日常,而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就属于由外交活动引发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关乎国家体面,甚至秦赵两国关系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场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会,则因王羲之的绝妙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美学和文学意义而得以流传。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日常”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它与生命同在,却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一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

“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最寻常、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在“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关心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与原因——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蒸馏酒,酒精度太低了。刘伶与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知道。汉文帝听贾谊讲课,听得动心不觉“前席”,因为他们都跪坐在席子上。从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变化,发生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中。

另一种“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在任何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父母等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大富大贵,但愿平安顺遂,“平安顺遂”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朴素的生活。然而,一个简单的“平安顺遂”所包含的内容却千差万别。首先,性别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在传统时代,性别对生命的限制要远远超过现代。其次,性别相同,时代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在整个传统中国,除非垂帘听政、出家或者当妓女,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又比如,宋代以前,父亲是谁比儿子有怎样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个男人的父亲是谁对他的前途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是否会读书。书念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黄粱一梦,这是因为有了更为开放的科举制度。最后,性别相同,时代相同,社会阶层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魏晋时期,王谢高门子弟的平安顺遂除了褒衣博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优雅外,还要承担维护家族地位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能承担起政治责任;而同时代,一个士兵之子的平安顺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战死。

“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阶层,平凡而幸福地过一生并非一桩易事。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但我们绝对不是史上最可怜的一个群体。处在时势的裹挟之中,在制度的规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有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

(摘编自赵冬梅《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常常忽略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无法真正地解说人们如何判断、解释、处理他们面前的世界。

B.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常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它不是天才的智慧,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却被普遍认可与接受。

C.日常琐屑之事,会因当事人是大人物或事关国家形象、国家民族命运等而记录于史册,从而形成传统历史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

D.传统历史的记载里,完全没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想,因为这些思想琐碎而平庸,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历史的写法,材料一谈的是思想史,材料二谈的生活史。关注寻常生活,重视普通人的思想认知,是这两篇文章内在的相通之处。

B.材料一提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为的是区别过去的思想史所记录的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为的是追寻更有理性因而更清晰、更先进的思想。

C.汉文帝听贾谊讲课不觉“前席”,语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既可以读出他们席地跪坐的日常细节,也可以读出汉文帝爱听鬼神之说不愿听苍生之论的史实。

D.“生命的日常”更好地呈现了一定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氛围中的人的生命状态,是历史情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真相,因而,观察“生命的日常”有助于理解历史。

3.下列选项,能纳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房玄龄《晋书傅咸传》:“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班固《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4.《礼记》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亲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合理性。(4分)

5.材料二是《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一书的序言。“烟火气”近来备受关注,多被书写,请结合材料谈谈此类书写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解析。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红:“殷”读作“yān”,此处指此时晚霞的颜色已由金色变得深红。

B.大煞风景:“煞”也可以写作杀,此处指谷崎润一郎装修房子时在外层安装了玻璃,感到扫兴。

C.桎梏:读音是zhìgù,此处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阴翳:又可以写作“荫翳”,此处指枝叶繁茂。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8.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文本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觌(dí):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

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

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

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

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描绘了阴雨天气,绵雨飘落,风吹衣袖,令山行者情绪低落。

B.雨过天晴,鹊鸟啼叫,鸥鸟在水面上嬉戏,整个画面欢快而美好。

C.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山色不言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D.本诗在结尾处点明山行,诗意流畅自然,达到了人物合一的境界。

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了浮云,但写浮云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______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防,人体不能②_________,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_________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

个字。(5分)

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并不是说我们不准备写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我只是说要注意思想家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背景有些什么,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所谓“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描述的并不完全是“小传统”,这里,我特别希望读者不要用“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两个可以二元对立的词语来划分思想史的叙述对象,也不要用所谓的“民间思想”或“民众思想”来理解我所说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因为我所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发,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也不是最底层的无知识人的所谓“集体意识”,而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

(摘编自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

材料二:

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传统的历史记载倾向于记录那些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比如“崔杼弑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论治”。普通人喝酒唱歌属于日常,而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就属于由外交活动引发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关乎国家体面,甚至秦赵两国关系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场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会,则因王羲之的绝妙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美学和文学意义而得以流传。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日常”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它与生命同在,却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一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

“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最寻常、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在“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关心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与原因——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蒸馏酒,酒精度太低了。刘伶与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知道。汉文帝听贾谊讲课,听得动心不觉“前席”,因为他们都跪坐在席子上。从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变化,发生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中。

另一种“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在任何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父母等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大富大贵,但愿平安顺遂,“平安顺遂”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朴素的生活。然而,一个简单的“平安顺遂”所包含的内容却千差万别。首先,性别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在传统时代,性别对生命的限制要远远超过现代。其次,性别相同,时代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在整个传统中国,除非垂帘听政、出家或者当妓女,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又比如,宋代以前,父亲是谁比儿子有怎样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个男人的父亲是谁对他的前途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是否会读书。书念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黄粱一梦,这是因为有了更为开放的科举制度。最后,性别相同,时代相同,社会阶层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魏晋时期,王谢高门子弟的平安顺遂除了褒衣博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优雅外,还要承担维护家族地位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能承担起政治责任;而同时代,一个士兵之子的平安顺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战死。

“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阶层,平凡而幸福地过一生并非一桩易事。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但我们绝对不是史上最可怜的一个群体。处在时势的裹挟之中,在制度的规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有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

(摘编自赵冬梅《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常常忽略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无法真正地解说人们如何判断、解释、处理他们面前的世界。

B.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常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它不是天才的智慧,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却被普遍认可与接受。

C.日常琐屑之事,会因当事人是大人物或事关国家形象、国家民族命运等而记录于史册,从而形成传统历史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

D.传统历史的记载里,完全没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想,因为这些思想琐碎而平庸,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历史的写法,材料一谈的是思想史,材料二谈的生活史。关注寻常生活,重视普通人的思想认知,是这两篇文章内在的相通之处。

B.材料一提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为的是区别过去的思想史所记录的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为的是追寻更有理性因而更清晰、更先进的思想。

C.汉文帝听贾谊讲课不觉“前席”,语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既可以读出他们席地跪坐的日常细节,也可以读出汉文帝爱听鬼神之说不愿听苍生之论的史实。

D.“生命的日常”更好地呈现了一定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氛围中的人的生命状态,是历史情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真相,因而,观察“生命的日常”有助于理解历史。

3.下列选项,能纳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房玄龄《晋书傅咸传》:“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班固《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4.《礼记》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亲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合理性。(4分)

5.材料二是《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一书的序言。“烟火气”近来备受关注,多被书写,请结合材料谈谈此类书写的意义。(6分)

1.D2.B3.C

4.①“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切实地影响和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只有走近百姓,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才能真正近民心,知民意;

②也只有合乎百姓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才能真正发动群众,引领群众,向上发展向前进。精英思想太高深,离民众太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贴近民众,才能在信仰上引领民众,才能具备圣人之德、党的先进性。

①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同情古代的人们,从而更清晰透彻地明白个体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理解人——真真切切的人)

②能让人们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处境与生命状态,从而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生命的状况与水平。(评估自己)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完全没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想”,材料二的表述是“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而不是“完全没有”。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有理性因而更清晰、更先进的思想”错误,材料一表述是“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不言而喻”说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含混的特点。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是: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C.“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意思是:我认为粮食和布匹都是很难得的东西,如果使用不加节制,那么没有道理不会匮乏。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思想状态,对民众有训诫、警示作用。

D.“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的意思是: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ABD三项,是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智与识,非日常,是精英的知识、思想与信仰。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相关表述是“因为我所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材料强调了“一般知识与思想”对普通民众的意义。

首先,“亲民”是要亲近民众,根据材料内容“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可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切实地影响和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因此,“亲民”“走群众路线”就是走进百姓,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等,这样才能贴近民心,了解民意。

其次,根据“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可知,所谓的精英思想一直与民众之间有距离,这不值得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才是合乎百姓需求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了解民。众的基础之上,因此才能从思想和观念上贴近民众,进而在信仰上引领民众,这也是“亲民”和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与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根据“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可以得出: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同情古代的人们,从而更清晰透彻地明白个体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其次,根据“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有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得出:能让人们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处境与生命状态,从而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生命的状况与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解析。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红:“殷”读作“yān”,此处指此时晚霞的颜色已由金色变得深红。

B.大煞风景:“煞”也可以写作杀,此处指谷崎润一郎装修房子时在外层安装了玻璃,感到扫兴。

C.桎梏:读音是zhìgù,此处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阴翳:又可以写作“荫翳”,此处指枝叶繁茂。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8.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D

7.B

8.①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深感疑惑。

②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9.①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③光与影是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④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能力。

D.“此处指枝叶繁茂”错误。本处是说(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所以川端呈现的是被遮蔽中的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本处的“阴翳”是遮蔽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A.“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错误,文中“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应该是和中国落日的景致不同;

C.“深表遗憾”文中无据,由原文“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可知,文中只是说“感慨”,没有“深表遗憾”,无中生有;

D.“目视对方”错误。原文是“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不是“目视对方”。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

首先读《飘》让自己困惑的是“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仍然能够说出“明天,又是一天”可见,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而在中国,日落总使人遗憾,可见西方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深感疑惑。

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而下文却写到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时观赏日落,让自己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从而似乎寻找到了问题的解析,所以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从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整齐、简洁,并且两个短语概括了东西方两周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上看,由日落引出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然后说到“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得出如果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这一结论。然后又说到园林以及对女性美的不同表述来说明西方人更爱的是光,而东方人则更爱影。最后说到“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从而总结全文,所以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从内容的角度借助“光与影”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也是感受生活、感受哲思的载体,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文本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觌(dí):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

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

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

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

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10.A11.B12.B

13.(1)吴越地区的人用轻快的小船追上来赠送给他,推让了达到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

(2)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

14.①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

②要求诸将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

③城池被攻陷后,李煜与他的大臣们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

“美”指文中的潘美,是“窃视彬微笑”一句的主语,所以要从“美”的前边断开,排除BD;

“上亦大笑”中的“上”指太祖,是此句的主语,所以要从“上”前断开,排除C。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说法错误,“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是稽首。顿首礼是拜礼中次重者。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理解错误,根据文本一第4段“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可知,部下提醒曹彬怕李煜自杀,曹彬认为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遗”,赠送;“数四”,多次;“犹”,仍然,还。

(2)“惟”,只;“须”,通“需”,需要;“妄杀”,乱杀;“愈”,治好。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曹彬讨伐李煜的内容在文本一第4段。根据文本一第4段“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可知,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

根据文本一第4段“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可知,曹彬要求诸将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

根据文本一第4段“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可知,城池被攻陷后,李煜与他的大臣们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曹彬才生下来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许多的玩具罗列在席子上,曹彬左手拿的是刀枪之类的兵器器具,右手拿的是俎、豆之类的器具,一会儿他又拿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看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很特别。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后即刻返回。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点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轻快的小船追上来赠送给他,推让了达到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最终再拒绝接受它们,这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于是他就接受并登记了礼物后拿回来,全部上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主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未曾登门,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961),曹彬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昔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恭谨地坚守职位,还恐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有结交呢?”

显德七年,朝廷将要讨伐南唐李煜统治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诸将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领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悄悄对曹彬说:“李煜进入宫中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的时候,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了李煜,我会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拿这件事来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的,这次征讨,依仗着天威,遵照朝廷的谋略,才能够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为重要的位置呢!”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得胜返还朝廷,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要任命你做使相,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

文本二

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李煜坚决推辞不去入朝。太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这时,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描绘了阴雨天气,绵雨飘落,风吹衣袖,令山行者情绪低落。

B.雨过天晴,鹊鸟啼叫,鸥鸟在水面上嬉戏,整个画面欢快而美好。

C.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山色不言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D.本诗在结尾处点明山行,诗意流畅自然,达到了人物合一的境界。

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了浮云,但写浮云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A

①本诗中的浮云指空中飘浮的云朵,首联描绘了浮云在空中飘浮,似乎在商议天气的阴晴,从下文来看,起到了涵盖全篇的作用,下文都是围绕浮云所“议”的“阴晴”来写的。

②《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具有象征意义,暗指奸佞的小人。诗人借之表述了自己不畏奸邪小人,锐意进行改革的决心。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令山行者情绪低落”说法有误。根据句中“清”及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可知,应是使山行者心情愉悦。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诗中,“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的意思是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由此可知,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浮云”在内容上就是实指空中飘浮的云朵,但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写浮云似乎在商议天气阴晴的描写,来为后文描写山中雨过天晴的景色做下铺垫。因此,“浮云”也起到了涵盖全篇的作用,下文都是围绕浮云所“议”的“阴晴”来写的。

《登飞来峰》中“浮云遮望眼”则运用了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由此可知,这里的浮云具有象征意义,暗指奸佞的小人。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飘浮的云朵遮住远望的视线,原是因为我站在高出云层上的山塔的最高层。诗人在这里通过贬斥浮云,论述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人生哲理,也借此表述自己不惧困难,锐意改革的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壤”“鸷”“猱”“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18.A19.C20.B

18.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故选A。

19.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故选C。

20.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项“因素”赘余,排除C。故选B。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