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结构教学设计共3篇(五年级科学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球各圈层构造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4.了解地壳、地慢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5.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把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构造,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力量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地理思维力量,空间想像力量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力量
3.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球外部构造相互作用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形成、进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育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根底、因地制宜等根本的地理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进展观。
3.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地球构造的简单性,从而培育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求真务实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球各圈层构造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3.教学用具
课件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外形──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叙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争论】学生争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答复】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答复】地震波。
【争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答复】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震惊,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讨论,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讨论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熟悉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熟悉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熟悉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构造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构造。对地球内部熟悉就是如此,首先通过讨论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构造。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的讨论,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构造。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状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分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状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叙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比照法帮忙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局部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留意】总结学问点时特殊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拟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熟悉地球整风光貌,除了需要对地壳构造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构造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答复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复】略。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下图),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简单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章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连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安全教育
地球构造教学设计共2
教学预备
1.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根本学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把握地壳、地核、地幔的根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根本特征。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运用比拟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育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展喜爱自然、喜爱科学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构造,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把握读图分析技能。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比照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4.标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构造,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一样。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局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动(新学问传授)[教师精讲](学问拓展)
地球内部毕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游览,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选择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惊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推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惊,通过分析这种震惊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我们知道,地震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
(一)地震波
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剧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惊,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分类: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方法引导)
1.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看书争论答复)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构造?
(争论答复)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白什么问题?(2)推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猎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方法、过程:观看、分析、推理、争论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局部,待学生分析推想后再投影右半局部进展比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匀称,有突变现象。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肯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局部),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观看、争论、答复、填表)(方法引导)
(据学生答复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
1.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消失?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2.依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三个圈层。(比照)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看投影的右半局部,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推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合作探究)(争论答复)固态,由于横波能通过。3.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争论答复)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4.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分与关系?(争论答复)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依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争论答复)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6.那内核的形态呢?
(争论答复)固态,由于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
【学问拓展】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局部的平均厚度为33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构造: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拟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局部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淌状态,如同倾倒的浆糊。依据地震波变化状况推想,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km,它属上地幔局部,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局部,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局部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由于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展讨论。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准确的上界,在2023~千米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根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局部。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板书)2.水圈由地球外表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章。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章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掩盖地球大局部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假如整个地球没有固体局部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匀称掩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板书)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量,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局部都已经灭亡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局部、大气圈的下层局部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全部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全部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加下,整个地球生气盎然;同时,它们起着爱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削减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外表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
练习:1.填表
2.填表
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圈有什么特点?5.生物圈的范围。答案:1.填表
2.填表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连续但不规章。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板书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地球构造教学设计共3
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外形、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局部陆地和大局部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外形熟悉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规律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讨论过程和结果。7.熟悉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8.培育学生在科学讨论中敬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究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预备
1.查找关于地球外形和大小、人类探究地球外形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预备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熟悉地球外形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漂亮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讨论。从这节课开头,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