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文言文(2)1可编辑ppt14孔孟两章2可编辑ppt孔子和孟子,一个被尊为“圣人”,一个被尊为“亚圣”。他们是伟大

的思想家,又是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熠熠闪光。

他们的言行所折射出的智慧火花流传千载。他们反对武力征伐,主张礼治,

宣扬仁政。学习本课的两篇文章,要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学习他们的说理

艺术。3可编辑ppt4可编辑ppt帮助你知人论世

5可编辑ppt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

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大师。孟子的主要

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

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6可编辑ppt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

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

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

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

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于是,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

急。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贤者中就有孟子,他不远千

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

一步了解,于是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

孙、叔孙三大家族势力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7可编辑ppt提醒你夯实基础

8可编辑ppt加点字读音

加点字读音社稷jì

颛臾zhuānyú数罟gǔ

孝悌tì洿池wū

柙椟xiádú庠序xiáng

豚彘túnzhì虎兕sì

饿莩piǎo数数罟cù

好好战hào数口之家shù好人hǎo王不王者wàng

衣衣帛yì王国wáng衣服yī1.注字音9可编辑ppt2.识通假无乃尔是过

(“与”通“

”)则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

”)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

”)

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

”)与欤无毋颁斑涂途10可编辑ppt3.解多义是

11可编辑ppt数

12可编辑ppt4.辨活用既来之,则安之(来、安,

)填然鼓之(鼓,

)树之以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谨庠序之教(谨,

)然而不王者(王,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名词用作动词,栽种名词用作动词,穿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13可编辑ppt5.分古今季氏将

于颛臾(古义:

今义:

)先王

东蒙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

内凶(古义:________今义:

)弃甲曳兵而

(古义:

今义:

)有军事行动。有事情。是“以之为”的省略。认为。黄河。泛指河流。跑,这里指逃跑。常指一般的行走。有事以为河走14可编辑ppt6.明句式是社稷之臣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未之有也(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无乃……与,表推测语气的固定结构何以……为,表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15可编辑ppt7.积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_____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

,材木不可胜用也。(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既来之,则安之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6可编辑ppt17可编辑ppt点亮你的慧眼

18可编辑ppt1.求!无乃尔是过与?点评:当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与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要讨伐颛臾的消息后,

孔子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进行了批评。孔子劈头就责备冉有,直呼“求”,语

气急促,紧张严肃,孔子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跃然纸上。“无乃……与”表示推测的语气,又含有深深的不满。“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

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

、严重失职的反感。19可编辑ppt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点评:孔子引用史官周任的这句话来说理,表明自己的主张:臣子不能尽职,

就该辞去职务,不应尸位素餐。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这表明孔子认为冉

有、季路有过错却推卸责任,这是不能容忍的。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点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劳力不足,是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人

力资源,成了每一诸侯国的立国之本;争夺人力,成了每一诸侯的当务之急

。因此,梁惠王在迫不及待地问人口问题之前,首先陈述政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了语气。口

诵心惟,梁惠王的那种自矜的口吻,自诩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如在目前。20可编辑ppt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点评:孟子以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不违农时”“数

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又连用三个“不可胜……也”的句式

指出采取这种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这便初步点明了使民加多的途径。这对于一个希

望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君主来说,一定是有着很大诱惑力的。这段话充

分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21可编辑ppt激活你的思维

22可编辑ppt1.请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论辩艺术。提示:本文层层驳诘,脉络分明。文章开头当冉有、季路将季氏将伐颛臾之

事告诉孔子时,孔子用推测的语气表示责备。列出三条原因,表明对冉有的

批评。接着,冉有、季路欲推卸责任,辩称这主意是主公季孙氏出的,与己

无关,孔子有点生气了,当即予以反驳。最后,当学生冉有、季路不得不说

出伐颛臾之事是他们君臣共同策划之时,孔子便再也忍不住训斥他们,此种

行为非君子所为,孔子十分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声

色俱厉地责怪冉有“君子疾夫……”,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等

的所作所为,最后告诫他们,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语气从温和委婉到声色俱厉,表明了孔子做人的原则和逻辑的思维严密。23可编辑ppt2.《寡人之于国也》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请简要说明。提示:本文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结尾,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

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4可编辑ppt整合你的思路

25可编辑ppt26可编辑ppt提升你的素养

27可编辑ppt设喻说理论辩有力孔子、孟子不仅是儒学大师,而且也是语言大师。他们善于在谦和逊让中

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论辩生动有力。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修

辞,凸显了他们的语言艺术。28可编辑ppt《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个比喻

句,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

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

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讨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

。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

人。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

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同样,季氏将伐颛臾,

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已学生

的严肃批评。29可编辑ppt孟子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

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

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所

谓“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

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

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

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

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30可编辑ppt31可编辑ppt

32可编辑ppt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颛臾(yú)

论语(lún)弃甲曳兵(yè)B.虎兕(āo)

相夫子(xiàng)毁于椟中(dú)C.冉有(rǎn)狗彘(zhì)衣帛食肉(bó)D.孝悌(tì)出于柙(xiá)

庠序之教(xiáng)解析:B项,“虎兕”的“兕”应读“sì”。答案:B33可编辑ppt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戴,承担。)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A、B、D三项的解释均正确,C项“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而“戴”,意思是“顶在头上

”。答案:C34可编辑ppt

3加点词“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解析:B项,“而”表递进关系,意思是“而且”。其他三项的“而”

都译为“却”,表转折。答案:B35可编辑ppt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B.故远人不服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卿大夫的封地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国君宫门内正

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解析:C项,“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答案:C36可编辑ppt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7可编辑ppt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取。D.鸡豚狗彘之畜彘:猪。解析:C项,“夺”的意思是“耽误,错过”。答案:C38可编辑ppt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道之始也申之以孝悌之义B.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C.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龟玉毁于椟39可编辑ppt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之”是

代词,代百姓。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

个意思是“把”。C项,前一个“也”是句中语气词,后一个“也”

表判断语气。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答案:D40可编辑ppt

7对这部分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

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

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和说服力。B.第二段文字,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

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41可编辑pptD.第三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

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解析:D项,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不是一种反面假

设,而是事实。答案:D42可编辑ppt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参考答案:(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会使百姓对供养

活人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这样)头发花

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3)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品,吃肉,普通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啊。43可编辑ppt44可编辑ppt陶冶你的情趣

45可编辑ppt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

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

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

人。46可编辑ppt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

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

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

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

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

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47可编辑ppt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

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

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

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

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

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

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

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圣人的这一

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

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

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48可编辑ppt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

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

“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其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

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

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