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B项正确;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没有有效的史记书记载,排除A项;神话传说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而不是学术论著,排除D项。故选B项。2.夏商西周时期,设置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并建立了世袭制度,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A.禅让制度建立 B.分封制度瓦解C.早期国家的特征 D.内外服制管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设置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并建立了世袭制度,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特征有:王权政治形成,且建立了王位世袭的制度,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但中央集权程度不高,血缘关系在早期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世袭制”的建立,而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分封制在这一时期并未瓦解,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代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图1和图2分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生活娱乐方式日渐丰富多彩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四川和河南出土文物在形态和图案上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故D正确;通过材料两个地区的对比不是为了说明青铜器处于鼎盛时期,故A错误;材料与生活娱乐方式无关,故B错误;材料没有手工业规范,故C错误。4.秦始皇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强化宗法制度的权威性C.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D.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不断完善名号制度,自己和亲属的名号都是独特专享的,这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A项正确;材料强调名号制度的完善,与宗法制度的权威无关,而且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来源,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所示,汉武帝迁徙数十万百姓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这一举措()公元前119年移民垦荒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范围 B.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D.扩大了西汉王朝统治区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迁徙数十万贫民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可知,移民到边疆地区发展农业,不仅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强化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C项正确;移民到边疆地区并不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范围,排除A项;新秦中地区并不是西域地区,移民到新秦中地区并没有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排除B项;汉武帝先把朝廷的统治区域扩大到新秦中地区,然后才能往新秦中移民,所以移民并没有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6.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A.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 B.加剧了民族矛盾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君子营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规模,建立北魏朝廷。”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庸汉族士人,根据汉族制度制定典章制度,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北魏政权合法性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汉化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冲突和矛盾,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8.唐朝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中央决策体制日臻完备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的职权逐步扩大[答案]B[解析]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排除A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尚书职权,排除D项。故选B项。9.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说明的是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项正确,排除A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B项;C项与输庸代役有关,排除。故选D项。10.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文官地位显赫,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1.《辽史・百官制》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A.具有开明务实的精神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重视中枢权力的制衡 D.消除了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蕃汉分治”“因俗而治”,具有开明务实精神,故选A项;辽朝职官设置是因俗而治,排除B项;南北面官设置不是中枢权力制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和契丹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2.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等。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 B.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C.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D.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出现了专门的面食店,而且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这说明北方的小麦在南方推广开来,促进了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体现了临安面食店的饼类食物种类很多,但是不能就此说明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排除D项。故选C项。13.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伦理纲常 D.历史规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理在社会上“张之”就是三纲,“纪之”就是五常,说明“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伦理纲常,C项正确;自然法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历史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逐步趋同化 B.社会基层治理的放松C.商业文化兴盛和门第观念淡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宋代打破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方便了人们的各类菜品需求,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反映了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C项正确;社会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难以趋同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饮食习惯的变化,与社会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战国商鞅变法以来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也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所示,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本民族文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C.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创造文字,说明这一时期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流频繁,B项正确;当时政权并立,不属于国家统一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字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不属于其包容性,排除C项;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不属于审美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萨班去世后,蒙古统治者仿照藏式佛塔形式,为他建塔安放灵骨(如图所示)。这表明()萨班灵骨塔遗址A.西藏在政治上与中原连为一体 B.藏传佛教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C.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D.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推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247年萨班(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可知,吐蕃宗教首领表示接受蒙古政权的管辖,而之后的蒙古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一元朝,这说明西藏已经在政治上与中原连接成为一体,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藏传佛教如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排除B项;此时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尚未结束,排除C项;吐蕃首领表示对蒙古政权的归附并不代表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7.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可知,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从胡宗宪、王在晋等人著作中的“防御倭寇的策略”、“防倭御倭”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的海防意识在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朝贡体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著作只是在理论上的内容,无法判定是否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8.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凡是有益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这体现了顾炎武强调士大夫应当心怀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对天理的探究,排除A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工商皆本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了解下情,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这说明奏折制度()A.加强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B.导致了内阁决力的扩大C.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 D.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奏折制度下,官员与皇帝是单线联系,而且是密封的,皇帝亲手批阅后直接返回到官员手中,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得皇帝能够根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C项正确;奏折制度强化的是皇权,与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无关,排除A项;奏折制度与内阁无关,排除B项;“防止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20.“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封疆大史中汉人所占比例增加,实力增加,故选A;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C、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1.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重大史事以“临时”二字贯之。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A.分权制衡的理念 B.民主共和的精神C.维护主权的决心 D.天下为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重大史事以‘临时’二字贯之。”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全国尚未真正统一,以“临时”二字贯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统一全国,建立真正共和国的决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维护主权的信息,排除C项;天下为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3.清帝退位虽是“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的结果,但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成果,使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避免了国家分崩离析的解体命运”。学者的这一评价()A.强调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C.忽略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凸显了政治妥协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旧势力的妥协下,清帝退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有利于民族共存和避免国家分崩离析,凸显了政治妥协的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排除C项。故选D项。24.民国纪元的头十年,“海关为划一时刻起见,尝以东经120度经线之时刻,为沿海各关通用之时。称之曰海岸时,实即第八区之标准时。其时区范围未经规定,但内地如京奉、京汉、津浦等线路,以及长江一带,均采用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标准时 B.时间观念更新是交通进步前提C.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标准时推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关确定了海岸时,虽然其时区范围未经规定,但内地的京奉、京汉、津浦等铁路线,以及长江一带都在采用,体现了人们对标准时间的认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D项正确;民国纪元的头十年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岸时更新是在交通发展之后,几条铁路线模仿海关,也采用标准时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标准时间,与经济发展无关,而且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摘编自严炳洲《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材料三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唐朝初年,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实施民本措施的共同之处。[答案](1)观点:敬德保民;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为政以德,克己或仁;民贵君轻,推行仁政。(2)共同:实施的背景:面对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局面;实施的内容: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产生的结果:形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解析][小问1详析]主要观点: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可知敬德保民;根据材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知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根据材料“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可知为政以德,克己或仁;根据材料“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民贵君轻,推行仁政。[小问2详析]共同之处:结合汉朝和隋朝建立的背景可知实施的背景:面对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局面;根据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可知实施的内容: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结合汉初和唐初的发展可知产生的结果:形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02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该地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介绍了五大洲知识、全球概念的划分,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廊,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围。”于1718年绘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摘编自刘潞《清代画图调研报告》材料三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此复新疆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摘编自李风《法制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为解决西北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答案](1)《舆万国全图》是明朝绘制的第一张世界地图,是可用于研究明朝世界地图绘制的技术与方法的第一手资料;因其是传教士和明朝士大夫合作绘制,可用于研究明朝西学东渐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国最早绘制的世界地图,可用于研究明朝所了解的世界地理知识;该图把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2)原因:乾隆时,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等。(3)措施:武力收复失地,维护领土主权;加强西北地区近代化建设;增强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改革行政建置,实行中央垂直管理(改将军辖区为行省)。[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该地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可得出,《舆万国全图》是明朝绘制的第一张世界地图,是研究明朝世界地图绘制的技术与方法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材料“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可得出,因其是传教士和明朝士大夫合作绘制,可用于研究明朝西学东渐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材料“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可得出,是中国最早绘制的世界地图,可用于研究明朝所了解的世界地理知识;根据材料“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可得出,该图把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及所学清朝边疆管辖的知识,可从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3详析]措施:根据材料“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可得出,左宗棠武力收复新疆,维护领土主权;根据材料“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可得出加强西北地区近代化建设;根据材料“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可得出增强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改革行政建置;建立新疆行省,实行中央垂直管理(改将军辖区为行省)。27.阅读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