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名师课件_第1页
《石钟山记》名师课件_第2页
《石钟山记》名师课件_第3页
《石钟山记》名师课件_第4页
《石钟山记》名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苏东坡“负荆请罪”一天,苏东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王安石的书房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他认为有悖情理。因为在他看来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续写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走了之。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连日大风后,与好友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瓣,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目瞪口呆。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这个故事就让我们看到苏轼的求实精神。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能体现其求实精神的作品《石钟山记》。石钟山记苏轼1导入新课2学习目标3知人论世4诵读课文体会情感5整体感知6合作探究CONTENTS目录7高考链接8布置作业检查预习积累字词9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借助字词典、资料书翻译全文,归纳总结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文段的分析,总结并学习作者要阐明的道理。3.通过高考链接,掌握文言实词“当”的相关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开创豪放派词风;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任务一知人论世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苏轼诗词名句1.水光艳潋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湖上初雨》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石钟山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像一座玲珑剔透的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岩溶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之地。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文人骚客和石钟山彭蠡()郦()桴()止响腾铿()莫()栖鹘()磔磔()噌吰()

罅()识()无射()窾坎()镗鞳()穴()罅()如乐()作焉1.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xuéxiàyuè任务二诵读课文体会情感2.根据诵读提示,自由诵读,体会情感。(1)咏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2)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1.通假字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通“叩”,敲击。⑶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⑷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任务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空中而多窍(2)自以为得其实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2.古今异义大石侧立千尺。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在旁边(名-状)乘小船(名-状)在夜里(名-状)使…发出响声(使动)命名(名-动)亲眼,亲耳(名-状)3.词类活用振动(名词作动词)(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规律总结: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宾语前置(2)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规律总结:代词(宾语)+介词+动词语法(句式)整理:4.特殊句式语法(句式)整理:石之铿然有声者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此世所以不传也状语后置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一词多义

(1)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焉崆崆焉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3)鼓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振动。名词作动词)(一种乐器。名词)(4)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5)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6)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得到,找到。动词)(能够。动词)(7)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8)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9)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

速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任务四整体感知第一段:提出并质疑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呈现交流成果。任务五合作探究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道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惜)3.第二段中的月夜绝壁之景有何特点?你最欣赏哪个词(句)?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静(形、态)动(声)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烘托亲身探访的艰难,表现作者镇静而坚定的探索精神;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也为写水声的惊心动魄作渲染。4.在第二段中,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水石相搏说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风水-中流之大石有窽坎镗鞳之声

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来解“疑”。5.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两个阶段:白天:寺僧演示;暮夜:夜泊绝壁。6.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7.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8.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可笑,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实地考证,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石钟山记一、(议论)质疑二、(记叙)解疑三、(议论)事必耳闻目见,结论不可臆断有无郦:水石相搏声人常疑之李:击石之声余尤疑之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2.访问寺僧3.亲访之见闻4.访之所得小结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小结高考考点文言文重点实词之“使”能力层级理解B考点解读理解在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比较大,体现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有关词句的问题上,包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以及现代文中词句的理解等等。这些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等等。核心素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设题方式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任务六:高考链接知识点

使 

【词义推导】“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词义例释】(1)动词

①命令,派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②叫,让:试使斗而才。(《促织》)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③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④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⑤致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⑥出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商相如列传》)

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2)名词①使命: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②古代官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3)连词,假使,如果: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成语助记】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其他如:不辱使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迁移练习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荆轲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