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吉林省吉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荣华富贵,顷刻丧落,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兴安杜鹃

张港

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过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

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塔哈尔村老沃家那独生俊丫头,唱散山雾唱绿河唱肥牛羊唱谷黄的沃杜鹃,一股急火,忽地连句话都不能说了。你说说,这一家子人,日子可咋往下过?

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

齐齐哈尔城来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上下相看了沃杜鹃,拉她爹的袖子,到外头说:“不是胎带来的,是毒火攻心,能治。”

“咋治?说!”“那个啥,这个呀,找丫头最惦在心上的人,瞅冷子,使大劲儿,给她一个大嘴巴。这一激,她吐出心里的毒火,管保行。”

“啊——”杜鹃爹翻翻手巴掌,“那……那咋下得去手?”

“就是下得去手,你也不中。——丫头是不是有心上人?是哪个?叫他来才行。”

杜鹃爹唰地脸翻黑云:“唉——唉——病根儿真就在他身上。他这小子,上了北山里,两年了。”

上北山里,人人懂得,那是参加了抗联。

“哦——那个,回来没?能叫回来不?”

杜鹃爹一脚躁起沙尘:“还……还回……回个哈哟!——打日本,阵亡了呀!”

“那……那可是真?丫头,她知道不?”杜鹃爹连点三下头。老中医摇了摇头。

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

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呀——是这个,那么的吧,我回城去,拿祖传天绝狠药。我去去就来。”

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

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

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

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一满头红花儿,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

杜鹃姑娘在心里念叨:“也就是打日本打累了,墨尔根睡着了,他们就说那个了。瞎说,胡说,瞎说,胡说。墨尔根哥哥就在前头,扛着枪在前头……”

太阳爷儿跟着杜鹃姑娘走。杜鹃姑娘累了,太阳爷儿也靠山头歇了。杜鹃姑娘坐在石头上,眼睛搜寻着,她要采一朵最大最红最好看的杜鹃花。她比划着,想象着把花插墨尔根军帽上,又插墨尔根胸脯上……

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

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啊——墨尔根!墨尔根?墨尔根咋这么瘦?墨尔根咋这么矮?墨尔根咋这么黑?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

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砰!砰!砰!枪声响了。

“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大山中声音回荡,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

那个哨兵很惊讶:“她为啥冲我喊出‘墨尔根’这仨字?怪了!”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

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

“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老中医惊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品能吸引人,能激发人,也能鼓舞人,关键是体现出了一种时代的价值、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主题,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精神的力量,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人民美好生活,表述了现实的温度。

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既有题材本身的温度,这种温度,既能读出温暖,也能看出温情;也有故事的温度,能激发出一种力量,让人们从精神上、从力量上、从生活中都能获得一种激励。

事实上,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既能表述现实的温度,又能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文化的厚度,不仅让人们受益匪浅,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聚了能量。

(节选自白峰《好的作品要有生活的温度》有删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惜笔墨描写兴安岭上的杜鹃花,而不着意对杜鹃姑娘进行肖像描写,妙在以花写人,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B.“招儿用尽了”,与下文的“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都表现出杜鹃爹对女儿的疼爱与求治的急切。

C.杜鹃姑娘失去语言能力却不治而愈,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增添了情节的波澜,也使小说主题的表述撼人心魄。

D.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失语又复语的故事,既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表现出兴安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爱。

3.关于文中杜鹃爹与老中医讨论女儿病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断定杜鹃姑娘是“急火攻心”,可见他医术精湛。

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

C.老中医认为杜鹃姑娘病“能治”,并回家取药,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两人的对话使墨尔根的身份逐渐变得清晰,也暗示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

4.文本一开头描写兴安岭的杜鹃花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5.文本二说“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温度”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葬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葬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早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候。梁侯邓离、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改编)

6.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此亦天A亡之B时C复D高祖E之F业G定H万世之I秋J也K众L皆然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更始元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遂前”的“前”的词类活用类型和“若入前为寿命”的“前”不一致。

D.“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以”用法和含义和“还军霸工,以待大王来”的“以”不一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春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10.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1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述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阅读下面题干,完成下面小题。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色暗下来后,天姥山洞外阴森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善于用侧面描写,第一次听到琵琶曲演奏时用以表现乐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一句是“_________”,第二次演奏后借自然景物表现音乐魅力的一句是“________”。

(3)含蓄委婉表述是古人常见的写作思维,当胸中块垒瘀积,诗人也会直抒胸臆,宋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委婉,就是说话比较温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愿干的事情或者比较难堪、复杂的场面,这时与人语言交流,不到______的情况,一般是用不着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委婉谐和的语言,有时比_______说出的话具有更佳的效果。例如,上课的铃声响了,一位同学提着书包跑进教室,心里一急,脚下一乱,“扑”地一声摔倒在地,书包抛出老远。老师快步走过去,蹲在他的面前,故作惊奇地询问:“哟呵,我的宝贝,你逮住什么了?”学生摔得够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听了老师的话,咧了咧嘴,破涕为笑,仰起脸说:“嗯?跑了,一无所获!”老师扶他站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土,又提过他的书包,笑着说:“坐到自己的位子去吧。”这位老师把充满智慧的语言,委婉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斩获了全班同学的喝彩。

委婉与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显示的是教师的智慧,传递的是教师的关爱,承载的是生动的启示,激活的是愉悦的情感。所以,在校园里,运用委婉幽默的地方,总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地方。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①________②_______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教师的关爱被传递,生动的启示被承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全球湿地展望》报告强调,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可带来健康、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红利。据估算,全球湿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可见,①。

然而,②。该报告警告,自1970年起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35%,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过四分之一的湿地物种遭到了灭绝威胁。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开发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国际重要湿地遭农业用地破坏。此外,③,极地湿地和山区湿地尤其处于危险之中,而海洋升温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珊瑚白化严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生计和海岸保护等服务。

守护湿地亟需各方携手同行,亟需强化跨农业、城市发展与湿地管理部门的融合与协调。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拟南芥,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D.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述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修改示例:①修改:“高兴”改为“不高兴”;

②修改:“高兴”后面(前面)加“看到”;

③修改:删除“喜欢”。

①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成效。③但也要看到,当代责少年出生普遍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⑤厉行勤俭必缅在青少年抓起。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1)修改:_________

(2)修改:_________

(3)修改:_________

(4)修改:_________

(5)修改: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我的父母,我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孤品,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对于我的挚友,我就是绝无仅有的艺术品,损毁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那个;对于我的学业我的生活,我是指点江山的主宰,我有登高望远的视野,我有浪遏飞舟的勇力,只有我才决定结果的那一个。我的努力、我的奋斗、我的理想、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

要求:1.请以“我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标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2.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饱满突出;3.叙述的二三事之间要有一定的连贯性,适当地运用悬念、伏笔等手法;4.主题积极向上,中心突出;5.字数在800字以上,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荣华富贵,顷刻丧落,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1)A(2)D(3)C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述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述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

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述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

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述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

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哀伤、喟叹,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接着便是战祸不已,死亡枕藉,以及积极意义,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意义、思索。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

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述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

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述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述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

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兴安杜鹃

张港

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过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

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塔哈尔村老沃家那独生俊丫头,唱散山雾唱绿河唱肥牛羊唱谷黄的沃杜鹃,一股急火,忽地连句话都不能说了。你说说,这一家子人,日子可咋往下过?

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

齐齐哈尔城来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上下相看了沃杜鹃,拉她爹的袖子,到外头说:“不是胎带来的,是毒火攻心,能治。”

“咋治?说!”“那个啥,这个呀,找丫头最惦在心上的人,瞅冷子,使大劲儿,给她一个大嘴巴。这一激,她吐出心里的毒火,管保行。”

“啊——”杜鹃爹翻翻手巴掌,“那……那咋下得去手?”

“就是下得去手,你也不中。——丫头是不是有心上人?是哪个?叫他来才行。”

杜鹃爹唰地脸翻黑云:“唉——唉——病根儿真就在他身上。他这小子,上了北山里,两年了。”

上北山里,人人懂得,那是参加了抗联。

“哦——那个,回来没?能叫回来不?”

杜鹃爹一脚躁起沙尘:“还……还回……回个哈哟!——打日本,阵亡了呀!”

“那……那可是真?丫头,她知道不?”杜鹃爹连点三下头。老中医摇了摇头。

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

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呀——是这个,那么的吧,我回城去,拿祖传天绝狠药。我去去就来。”

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

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

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

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一满头红花儿,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

杜鹃姑娘在心里念叨:“也就是打日本打累了,墨尔根睡着了,他们就说那个了。瞎说,胡说,瞎说,胡说。墨尔根哥哥就在前头,扛着枪在前头……”

太阳爷儿跟着杜鹃姑娘走。杜鹃姑娘累了,太阳爷儿也靠山头歇了。杜鹃姑娘坐在石头上,眼睛搜寻着,她要采一朵最大最红最好看的杜鹃花。她比划着,想象着把花插墨尔根军帽上,又插墨尔根胸脯上……

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

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啊——墨尔根!墨尔根?墨尔根咋这么瘦?墨尔根咋这么矮?墨尔根咋这么黑?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

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砰!砰!砰!枪声响了。

“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大山中声音回荡,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

那个哨兵很惊讶:“她为啥冲我喊出‘墨尔根’这仨字?怪了!”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

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

“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老中医惊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品能吸引人,能激发人,也能鼓舞人,关键是体现出了一种时代的价值、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主题,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精神的力量,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人民美好生活,表述了现实的温度。

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既有题材本身的温度,这种温度,既能读出温暖,也能看出温情;也有故事的温度,能激发出一种力量,让人们从精神上、从力量上、从生活中都能获得一种激励。

事实上,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既能表述现实的温度,又能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文化的厚度,不仅让人们受益匪浅,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聚了能量。

(节选自白峰《好的作品要有生活的温度》有删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惜笔墨描写兴安岭上的杜鹃花,而不着意对杜鹃姑娘进行肖像描写,妙在以花写人,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B.“招儿用尽了”,与下文的“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都表现出杜鹃爹对女儿的疼爱与求治的急切。

C.杜鹃姑娘失去语言能力却不治而愈,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增添了情节的波澜,也使小说主题的表述撼人心魄。

D.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失语又复语的故事,既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表现出兴安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爱。

3.关于文中杜鹃爹与老中医讨论女儿病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断定杜鹃姑娘是“急火攻心”,可见他医术精湛。

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

C.老中医认为杜鹃姑娘的病“能治”,并回家取药,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两人的对话使墨尔根的身份逐渐变得清晰,也暗示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

4.文本一开头描写兴安岭的杜鹃花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5.文本二说“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温度”的?请简要分析。

2.C3.B

4.①借兴安岭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②由杜鹃花引出本文的女主人公沃杜鹃。③“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象征沃杜鹃无畏牺牲的精神。④通过写杜鹃花的美丽,表述了对沃杜鹃的赞美之情。

5.①文本一以抗日为背景,表现了达斡尔青年奋勇抗日、不惧牺牲的精神品质,激发读者的敬佩和爱国之情,让读者受到激励。②文本一讲述了杜鹃为爱失语,最后像墨尔根一样牺牲的深情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③杜鹃爹心疼杜鹃,想尽一切办法给女儿治病,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错。根据小说情节,杜鹃在森林遇到日军,在紧张的形势下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据此看出是写实的情节,并未用荒诞笔法。

故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错。原文“打日本,阵亡了呀!”“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据此看出,墨尔根牺牲是杜鹃失语的原因。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描写兴安岭的杜鹃花的作用,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因此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进行思考。

文本一开头“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这一部分先写兴安岭上的草木花卉,然后引出了对杜鹃花的描写。结合后面的故事来看,故事发生在兴安岭,所以开头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紧接着就由花及人,“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开始写塔哈尔村的女孩儿沃杜鹃的故事,因此这一部分有引出故事主人公的作用。

且“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这一部分对杜鹃花的旺盛做了描写,这与后文杜鹃的牺牲形成对照,因此此处的杜鹃花有象征杜鹃美好品质的作用,借美丽的杜鹃花表述了对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温度”的含义,这就要结合文本二中的“既有题材本身的温度”“也有故事的温度”“能激发出一种力量,让人们从精神上、从力量上、从生活中都能获得一种激励”来理解。

然后分析文本一在题材和故事上是怎样激发力量、让人们获得激励的。文本一讲述的是抗战时期达斡尔青年墨尔根和杜鹃先后为抗联牺牲的故事,从题材上看,这表现了抗战时期青年男女的爱国精神,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

从故事上看,杜鹃因墨尔根牺牲而失声体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而最后因为把抗联战士当成了墨尔根,失声的杜鹃又能够出声警示墨尔根了,“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并且也像墨尔根一样为抗联而牺牲,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杜鹃爹为给杜鹃治病,不惜一切代价,体现了亲情的温暖,“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

村民对待杜鹃的态度,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温情,“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葬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葬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早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候。梁侯邓离、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改编)

6.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此亦天A亡之B时C复D高祖E之F业G定H万世之I秋J也K众L皆然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更始元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遂前”的“前”的词类活用类型和“若入前为寿命”的“前”不一致。

D.“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的“以”用法和含义和“还军霸工,以待大王来”的“以”不一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春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10.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6.CGK7.C8.B

9.(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

(2)适逢雷电狂风大作,雨水像往下灌似的,涉水淹死的士兵用万计算。

10.第一问:参与谋害刘演,自知罪行深重。

第二问:刘秀以不计较小恩怨的气度消除了他的疑虑。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家都以为对。

“此”作主语,“亦”作谓语,“天亡之时”作宾语,宾语“天亡之时”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

“复”作谓语,“高祖之业”作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

“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的标志,所以K处断句。

故选CGK。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词类活用类型一致,都是名词活用成动词,分别是“进兵”和“走上前”。句意:继续进兵。/你进去走上前为他敬酒。

D.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新市兵、平林兵的将领们因为刘兄弟威名日盛。/退军驻扎在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

故选C。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每人都杀敌百余人”错误。原文是“无不一当百”意思是说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而不是说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所”,被;“首领”,头颈;“何”,什么。

(2)“会”,适逢;“雷风”,打雷刮风;“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定语后置,正常句式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数”,计算。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可知:朱鲔不敢投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参与谋害刘演,罪行深重。

根据“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可知:刘秀以不计较小恩怨的气度消除了朱鲔的疑虑。

参考译文:

(刘秀)兄弟几个早年是孤儿,被叔父刘良抚养。刘秀的大哥刘演性格刚强坚毅。自从王莽篡夺东汉政权以后,他时常愤愤不平,心怀光复汉室社稷的深谋远虑,倾尽家产,交结天下英雄俊杰。刘演召集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现在枯旱连年,战乱并起。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家都以为对。于是分别派出亲友宾客到各县起事,刘演自己发动舂陵的子弟,刘秀召集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刘秀到达定陵,各兵营的士兵全部派出。众将领贪心爱惜财物,想分兵守着财物。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军,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就可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势一同冲杀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王莽军大溃败,逃跑的士兵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逢雷电狂风大作,雨水像往下灌似的,涉水淹死的士兵用万计算。关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惧。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新市兵、平林兵的将领们因为刘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更始帝抓住刘演,当天就杀了他。刘秀自从哥哥刘演被杀,常常独自居住,总是不吃酒肉,枕席上有他悲泣的泪痕。建成元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六月二十二日),秀继承皇帝位,改元年。七月,光武帝率领众将领在洛阳围困朱鲔,数月没有攻下,光武帝便派岑彭前去劝降朱鲔。朱鲔说:“刘演被害时,我参与谋划害他,我的确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不敢投降。”岑彭回朝,向光武帝详细报告了情况,武帝说:“办大事的人就不要顾忌小的恩怨。”朱鲔当面被绑,光武帝解下朱鲔的绳子,授予朱鲔担任平狄将军。十月癸丑,进入洛阳,于是定都洛阳。光武帝分封有功诸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分封四县封地。博士丁恭上奏议说:“自古以来分封诸侯土地不超过百里,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才是国家安定太平的做法。现在给他们分封四县,不符合法度。”光武帝说:“古代那些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统治无道,未曾听说有功之臣封地多而导致国家灭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1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述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11.C1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错误。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赏析能力。

《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并且运用了“红”“碧”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意象丰富,色彩绚丽。而本诗只选用了落花、霜、云这两个意象,意象简单,而且本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花草凋零,色彩黯淡。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图景,并且回忆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而本诗通过“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可知,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阅读下面题干,完成下面小题。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色暗下来后,天姥山洞外阴森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善于用侧面描写,第一次听到琵琶曲演奏时用以表现乐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一句是“_________”,第二次演奏后借自然景物表现音乐魅力的一句是“________”。

(3)含蓄委婉表述是古人常见的写作思维,当胸中块垒瘀积,诗人也会直抒胸臆,宋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②.栗深林兮惊层巅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殷”“巅”“尊”“酹”“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委婉,就是说话比较温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愿干的事情或者比较难堪、复杂的场面,这时与人语言交流,不到______的情况,一般是用不着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委婉谐和的语言,有时比_______说出的话具有更佳的效果。例如,上课的铃声响了,一位同学提着书包跑进教室,心里一急,脚下一乱,“扑”地一声摔倒在地,书包抛出老远。老师快步走过去,蹲在他的面前,故作惊奇地询问:“哟呵,我的宝贝,你逮住什么了?”学生摔得够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听了老师的话,咧了咧嘴,破涕为笑,仰起脸说:“嗯?跑了,一无所获!”老师扶他站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土,又提过他的书包,笑着说:“坐到自己的位子去吧。”这位老师把充满智慧的语言,委婉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斩获了全班同学的喝彩。

委婉与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显示的是教师的智慧,传递的是教师的关爱,承载的是生动的启示,激活的是愉悦的情感。所以,在校园里,运用委婉幽默的地方,总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地方。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②_______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教师的关爱被传递,生动的启示被承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14.①.万不得已②.直截了当(单刀直入)

15.①原句与上下文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

②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是说一般用不着发生争执,横线前表否定,此处应指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可填“万不得已”。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第二空,后文举例说学生摔倒后老师故作惊奇询问的话语委婉,学生虽然摔得够痛,但听了老师的话破涕为笑,说明委婉的语言有时比直接的效果要好,此处可填“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形容做事、说话不绕弯子。单刀直入:原指认定目标,勇猛前进,现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①画线句的下一句是“激活的是愉悦的情感”,原句“传递的是教师的关爱,承载的是生动的启示”与之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鲜明。而改句由于句式不一致放在一起则显得不整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全球湿地展望》报告强调,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可带来健康、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红利。据估算,全球湿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可见,①。

然而,②。该报告警告,自1970年起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35%,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过四分之一的湿地物种遭到了灭绝威胁。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开发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国际重要湿地遭农业用地破坏。此外,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