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考历史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33年,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法规都需要由总统批准,总统有权修改或补充;在行业内部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经总统批准的法规,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美国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B.立法权转移到总统手中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力图防止企业盲目竞争2.一位美国人在华盛顿会议后宣称:“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胜利”主要是指A.恢复了“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实现了取代日本独霸中国的目的C.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D.取得了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3.2016年以来,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修边境墙和控制移民等措施。2019年,法国和德国宣布建立“多边主义联盟”的计划,并表示希望打造一个拥有共同目标的国家网络,而不是反对某国的、封闭的俱乐部,所有参加者必须支持多边主义。这表明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B.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C.多边主义成为国际关系主流 D.美国重回孤立主义窠臼4.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1961年至1965年又回升至2亿吨。可能是我国哪种行业的产量:()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5.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1912——19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指标图(单位:百万美元)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C.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D.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6.“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7.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 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 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8.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企业制度,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A.巩周了西汉中央政权 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9.如图所示两个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和州郡制C.分封制和行省制 D.郡县制和行省制10.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11.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12.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托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晩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元代王桢的《农书》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臬苎(xizhu,麻类植物),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一一摘编自《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二材料三提起郑州棉纺业,不能不提穆藕初(1920年代中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穆藕初看到郑州“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不由得动了心。1919年,穆藕初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直皖战争后,紧接着是直奉战争,郑州屡屡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不管哪路军阀占领了郑州,都要位进纺织厂,吃喝拉撒全要管。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洋商。当时的日本纺织巨子,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组成联合企业,把中国纱厂冲击得难以立足。……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丰纱厂数次遭到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来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纱锭,都埋在了废墟内。——摘编自石破《郑州棉纺业的四个年代》材料四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分析道:“(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致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转摘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回答:(1)根据材料一,我国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在唐宋以后迅速发展。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在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的棉纺织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上有何不同?这反映出两国经济形态怎样的差异?(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穆藕初在郑州设立豫丰纱厂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后来豫丰纱厂又陷于困境?(4)根据材料四,张謇提出了一条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综合本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试对这一发展道路作出评价。(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据材料中“各行业法规都需要由总统批准,总统有权修改或补充”“在行业内部……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等信息可知,以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得到加强,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排除;D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C【解析】

由“华盛顿会议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人的“胜利”指的是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故选C项;华盛顿会议后是事实上再次形成了列强集体宰割中国的局面,并不算是美国的伟大胜利,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在海军吨位上取得了与英国相同的地位,并非是取得了相同的制海权,排除D项。3、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修边境墙和控制移民等措施是对全球化的挑战;法国和德国宣布建立“多边主义联盟”的计划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这表明了当今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故B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故A错误;显然,美国反对多边主义,故C错误;美国重回孤立主义窠臼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错误。4、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促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故B符合题意;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重视重工业发展,1956年至1961年间煤炭、钢铁、石油产量应该是增长,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联系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5、D【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约一战期间及一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一战时期出口量大增,而一战后却有所下降,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故D正确;从材料数据不能反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A项;社会主义成为思潮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排除C项。6、B【解析】由材料“高产卫星”可知,这是发生在大跃进期间,所以答案选B。A是在1953-1956年;C是在改革开放后;D是在1973年后。7、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国防安全建设迫在眉睫,故D项符合题意;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1953年,排除A项;B项为我国战略决策层面,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为“三线建设”的影响,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故选D。8、A【解析】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统一货币管理,实行专卖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中央政权,A正确;题干列举政策多属于商业领域,与农业无关,排除B;封建社会土地私有,C排除;汉武帝在财政和专卖制度方面的举措限制了大商人对商业利润的垄断,但“遏制”表述绝对,排除D。9、C【解析】

图片中都城镐京是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定都大都的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故选C;郡县制是秦朝,AD错误;汉时期在郡上设州,形成州郡制,B错误。10、D【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11、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排除C。12、A【解析】

根据“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可知,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拘泥于古人经书,故A正确;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B错误;陆九渊主张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并非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排除C;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D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等信息可从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官员比例)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等信息,可从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等方面归纳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影响;丧失军队控制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4、(1)原因: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推动;植棉、棉纺较传统的桑蚕和麻纺更为容易、优越;棉布较丝麻更为御寒实用,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2)不同: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英国为工厂制的机器生产。经济形态差异:中国是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农耕文明);英国属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3)条件:靠近棉花产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困境原因:军阀混战,日本纺织企业的冲击(外国资本的竞争),日本发动侵略战争。(4)道路:“棉铁政策”,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评价:可以分为如下角度①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教穷致富,具有浓烈的爱国精神;②重点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