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_第1页
语文版《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_第2页
语文版《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_第3页
语文版《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_第4页
语文版《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纸船一寄母亲》教案设计

语文版《纸船一一寄母亲》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

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

集整理的语文版《纸船一一寄母亲》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版《纸船一一寄母亲》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有表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读出感情。

3、斟酌诗中的字、词,体会诗情,仿写诗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许多不显眼的一景一物也往往因为融合了这种深沉、伟大的爱而让我们多了一

份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一一《纸船》,共

同感受那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纸船。

2、介绍冰心及《纸船》的写作背景(可由学生搜集介绍)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

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

作。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和《寄小记者》。

《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1923年秋赴美留学途中所作,这是作者第

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

对亲人、对父母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

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

2、个别学生朗读,其它同学点评

(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划分重音、节奏,进入诗的意境,

要读得深情、低沉)

3、全班同学分男女角色,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

方案如下:

(女领)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女合)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男领)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男合)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女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全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女领)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的入梦。

(女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全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感知、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赞

歌。

三、合作、探究、质疑

学生四人小组自由讨论、提问,加深对诗中较难诗句的把握,引导学生从

多角度感悟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可参与学生交流。

我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为什么连续用2个留着?

2、作者为什么折的是很小的船儿?

3、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4、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为什么要用求他?

5、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6、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引导,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学生

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对5、6两题参考如下:

(5)、思念之苦,难以摆脱。一直在母亲身边,一旦远行,与母亲远隔千

山万水,想念母亲的滋味,最是难受,浓浓的爱与悲哀萦绕在诗人心中。

(6)、作者当时在太平洋的轮船上,无法与母亲通信,

惟有幻想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而纸船正符合身处海上的环境,也富

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练字练句,体会诗情

(以第一段为例,改动个别字词,体会表达效果)

我从来不肯丢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叠成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丢下

在海里。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原诗字、句的‘含蓄、凝练,诗人借纸船托物言情,更

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之情和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体验拓展

《纸船》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

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非常关注朗读感受的过程,从“轻声倾诉”式的自由朗读,到

“个别朗读”到“深情演读”式全体朗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朗读中,学生

通过自己的朗读基本上能传达出作品的真情,能感受美、体验美,朗读气氛活

跃。

2、改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了诗用词的精练,也进一步理解了

诗中蕴含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仿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写诗的

热情,全班同学互相探讨,热情高涨,纷纷用纯真、童稚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

的赞美之情,我对好的作品整理修改后,专门编辑了一期《献给母亲的歌》的

诗文,在班中阅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版《纸船一一寄母亲》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

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

“寻找诗眼、把握诗情;揣摩饰语、体验诗情;叩问意象,品赏艺术”,让学

生学会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激励学生保持一颗

天真纯洁的心。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

和悲哀。会背诵部分诗分。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

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品赏法、探究体验法

五、教具:录音、千纸鹤相关背景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文本。

1、高尔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谁能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

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

学生口述,激励评价,适当点拨。

2、投影出示: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生齐诵〈游子吟〉。

启发:母爱就是那衣裳上密密的针脚,是那远行之前的一声声叮嘱,是那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是那村口企盼的身影……做儿女的又会如何对等母亲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出示课题:纸船---寄母亲

4、学生简介诗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及诗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投影出示加以

补充。

写作背景: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8月17日她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

本诗写于太平洋上的旅途之中。粼粼的波光,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的童

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水鸟让诗人亲近了大自然,只有母爱愈来愈远,无法

亲近。在诗人的早期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个要素:母爱、童心、自

然。因此旅途之中诗人格外地思念母亲,甚至于因思念而得病,也因梦中见母

亲而病愈。

(设想:“母爱话题的交流和古诗〈游子吟〉的为文章内容儿女对父母的

爱蓄势。)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划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3)划出诗句朗读的基本节奏和重音

2、穿插重点词语学习:妄弃无端至爱

3、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对照给诗句划分节奏和停顿,及确定的重音情

况。

4、学生有停顿、有节奏,有重音的读课文。注意关键重音确定及点拨。

启发:我们读得怎么样,在朗读技巧上我们有了停顿、节奏和重音,还缺

少什么呢?

(情感)

过渡:(或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用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三、抓点题之笔,领悟诗情

1、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诗文中的点睛之笔是哪句?(你认为哪句最能体

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启发:你对这句话有疑问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用“为什么说这句

是点睛之笔?诗句中有不懂的吗?诗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你如何理

解?”作为补充启发的问题)

(关键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从而领悟诗情)

四、揣摩语言、体验情感

1、再读全诗,围绕中心意象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诗歌每个小节的主

要情节。

(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2、设问:三个小节都是表现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但具体程度上有何不

同呢?我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索。

投影出示学习方法及示例:

探究主题:探究修饰语,品悟诗中情

步骤:

1、寻找能表达情感的句子

2、寻找句子关键的修饰语

3、围绕关键词自我发问

4、自我解答

5、小组内交流(问题要精选、要有记录)

6、小组代表报告学习成果

示例:

1、找到句子: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2、确定诗句中关键的修饰语:为“从来不肯”

3、自我提问:

(1)“从来”什么意思?

(2)“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4、自我探究:

(1)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

(2)“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3)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

深沉。

自主探究:寻找一句诗,利用关键修饰语,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同例)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

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启发: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一一执著诚挚一一强烈。

(四)叩问意象,品赏艺术。

1、诗人总喜欢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

志。

投影出示: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抒写爱情心理,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写自己博大的胸怀。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自己亡国之恨,犹如涛涛

江水,连绵不绝。

发现:你在这三句诗中的写法上有何发现?(借物抒情)

投影出示:

探究题: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纸飞机

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

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学生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

结论:诗人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事物进行借物抒情。

2、体验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千纸鹤、纸飞机等来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