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原卷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原卷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原卷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原卷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4PAGE考点04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及限时训练·模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模块二论述类文本命题手段·模块三错误选项常见方式·模块四怎么答——精读深思,细比明辨·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一模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具有“筛选勾画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1.关键词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时间词以及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主要、基本)、程度词(可能、也许)等。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语言转换——化抽象为具体转换意识主要解决读懂、读得下去的问题。一般论述类文章写作时是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用术语概括纷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读起来就很吃力。在阅读时换一种办法进行“转换”,也就是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把抽象的理论化成具体可感的对象,读起来文本就没有那么“玄深”了。如:把下面文本中的“通俗历史热”换成“百家讲坛”,全文就很好理解了。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这样的转换从科学知识角度看是不科学的,但从阅读角度看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办法。语言的转换意识还包括有的文本关键词句不明显时,需要我们迅速压缩概括每段内容,把其转换成自己理解的语句。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文本读完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模块二模块二论述类文本命题手段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多加注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例题精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草原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强。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不仅空间地理位置不同,在与人的关系上也是不一致的。B.草原文化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剔除了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催生了个体的行为力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B.如果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劣多变,该民族就会具备“动态”与“变化”的生存特点,就会使人产生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C.从《蒙古秘史》中可以看出,草原民族崇拜英雄,强调人拥有战胜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力量、智慧、意志力。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模块三模块三错误选项常见方式1.以偏概全命题人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例1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对应原文▶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原文中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选项将其概括为“遗忘”,这没有问题;但原文中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而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而不正确。2.混淆时态主要包括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混淆。“已然”指已经成为事实,“未然”指还没有成为事实;“或然”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在高考命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可能的说成是必然的;或者把此时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时发生的事情。当然,命题人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例2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对应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仔细审读原文,数字化记忆“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由此可见,数字化记忆已经给数据主体(人)带来了问题,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本项混淆了时态。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例3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对应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由原文可知,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大数据技术起到了加速作用,但与原文所说的“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并无关系。而选项在“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之间强加了因果关系,因而错误。4.偷换概念这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使考生选中错误选项。如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改变,考生乍一看会认为与原文的说法相同或相近,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例4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对应原文▶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原文说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选项说成了“是缺乏有机统一”;原文说“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而选项说成了“这(即‘缺乏有机统一’)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可见,选项两次偷换概念,因而错误。5.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例5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对应原文▶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通览原文可知,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为分述,三者是并列关系,所以不存在选项中所说的“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故A项无中生有,因而错误。6.说法绝对命题人设置选项时,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范围、效果等,以致不符合文意或客观事实。例6“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对应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原文中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而选项直接说成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把可能的情况说成了绝对的情况,因而错误。模块四模块四怎么答——精读深思,细比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要正确而高效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必须建立在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因此,答题之前,要集中注意力通读全文,有时甚至需要读上两三遍,才能真正读懂。阅读文本之前,不妨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题目阅读,有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阅读时,最好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数,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修饰语、限制语,表达作者见解、观点的语句,表现论述对象特点的语句,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等等。总之,要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写作思路、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观点态度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审读试题,锁定信息区间在对阅读材料有了总体把握之后,就要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出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符合原文意思的”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揣摩命题意图,因为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是鉴赏。因此,一般来说,所有选项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即“答案来自原文”。这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一个基本原则。答题时,要结合题干要求,将题中的各个选项“代入”原文,在原文中找准、找全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段落或语句,从而快速锁定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避免盲目无绪。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3.对比辨析,筛选正确答案确定了答题信息区间后,我们就要将题目的题干以及各个选项与原文中相对应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对比,认真辨析两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以排除错误选项,确认正确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摘抄原文词句多、与原文句子的结构形式类似、在原文中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对于那些改换了说法或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对应词句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特别是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对比,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符合逻辑等方面去思考判断。如果某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则该选项正确;如果不相符,则不正确。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的一项,该选项便是此题的答案。4.识别陷阱,自觉远离误区针对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方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八个对应关系,看看其中有没有问题。①部分与整体,即在事物的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②主观与客观,即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功能和效果。③原因与结果,或是因果颠倒,或是强加因果。④主要与次要,即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⑤肯定与否定,即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⑥未然与已然,即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⑦偶然、或然与必然,即故意把偶然发生、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必然发生的。⑧有与无,即无中生有。考生抓住这几组关系,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识破选项中的陷阱,从而保持头脑清醒,自觉远离错误选项,提高答题准确率。例题精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模块三模块三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交友之道张保振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经·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甚至洋洋自得骄傲自大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词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忌恨在心,以致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道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选文略有改动)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出入相友”,分别说明了朋友的重要、必要、至要。B.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C.在现代生活中,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关键是取友,重点是结友。D.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而“见面熟”式的朋友未必可靠。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第④段中引用司马迁的话,证明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D.第⑤段中举孙膑与庞涓的事例,证明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警示人们结友要结真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交友之道。B.第②段作者提出怎样交友的问题,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③④⑤三个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并列关系,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前后调整。D.第①段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⑥段又作了强调,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周德睿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⑤“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C.第④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B.对于个体而言,不仅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还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C.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23·江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崔树强)①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③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④具体来说,在写书法的过程中要入静,要专注。很多学生很聪明,可是学得不专心,而书法可以引导他们入静且专注。练习书法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从艺术和审美来说,写书法并不是苦差事。要引导他们领略书法的美感和活趣,不能把字写死了,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到笔墨活的趣味或生命的精神。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和陶冶,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扎根和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要年轻一代都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领会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素养。⑤以美培元,培根铸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书法美育环境。只有在书法学习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书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B.林语堂认为,书法给予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C.文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为的是接受美育熏陶,塑造人格。D.文章阐述学生练习书法的要求时,与练习产生的作用结合分析,易于让人接受。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在分析了书法的发展境况、艺术文化价值和群众基础后,提出中心论点。B.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变迁的基础性地位。C.③④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从阐述练习书法的重要性到如何练习,思路清晰。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道理阐释通俗易懂,表达生动形象。(2023·新疆克孜勒苏·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把鲜花和掌声送给“备份英雄”①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伴月升空,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至此,我国圆梦太空的航天员已有13位,这一数量是我国所有航天员人数的三分之一。今年早些时候,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自1998年宣誓成为一名航天员,23年间,邓清明每一天都在为实现飞天梦想而努力。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每一次从零开始备战,邓清明都和主份航天员一样完成同样数量、难度和标准的训练。②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通过媒体报道,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肯定和赞扬——“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③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在那些圆梦太空的航天员中,最海胜也曾3次备份,驾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的刘旺,则为那一刻整整准备了14年!④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态度。⑤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自备战起就有与拟上场队员同样强度和标准的训练,没有与她们同样的实力,她很难有那样的好状态。聂海胜在展示航天员的合照时说,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是全体航天员的任务和责任,因此带大家上太空“感受感受”。实际上,除了有幸被亿万人关注的执飞航天员,除了因“北京明白”而走红的调度员,我国每向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一步,背后都有许多默默付出的人。让人感动又惊喜的是,受邓清明影响,他的女儿也成了一名航天人——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竟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着,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选自《工人日报》,有删改)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3年来,邓清明每天都在为实现飞天梦想而努力,他错过了无数次执飞航天员的机会,且经常进入备份乘组。B.从文中陶佳莉作为“备份”起飞的事例,可见“备份”的身上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C.备战时王曼昱若没有经历与拟上场队员同样的训练,实力也欠缺,她就很难作为替补选手在奥运会上出色发挥。D.正是因为各行各业都有诸多这样的“备份英雄”,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地达到新高度,实现新的突破。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一张合影,引出了“备份英雄”邓清明及其事迹。B.由文章②③段可知,只有有了“备份英雄”的一丝不苟,才会有发射者的安心踏实。C.第⑥段用举例、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诠释了备份英雄的巨大贡献和高尚精神。D.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令人信服。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备份”航天员,邓清明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太空如此之远。尽管如此,他的训练却从未松懈。B.通过媒体报道,人们才了解所有“备份英雄”的事迹,同时也给予他们不亚于任何“主份英雄”的肯定和褒奖。C.《孤勇者》中有一句很火的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这与文中阐述的“备份英雄”的认识是类似的。D.文章第⑥段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表述升华了观点,即使一生“备份”,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2023·四川宜宾·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校考二模)读下面的论述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天下一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大疫当前,人们更能体会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