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经过半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①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挚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时③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②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
1.文中加点字“挚”的读音、横线③处填入汉字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zhì锲B.zhí契C.zhì契D.zhí锲
2.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力挽狂澜鲜为人知
B.万丈狂澜鲜为人知
C.力挽狂澜广为人知
D.万丈狂澜广为人知
1.A
2.B
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释;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词字音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平时多积累和巩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要勤于翻查工具书,多从词语的使用范围、使用对象、感彩的褒贬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1.“挚”读“zhì”,深沉的意思;“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故解析为:A。
2.第一处的语境是“我们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需要一个形容词修饰黄河的气势。而“力挽狂澜”的主语是人,是指用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改变了动荡的局势,不符合语境应排除。故选择“万丈狂澜”,即万丈高的波澜的意思。
第二处的语境是读“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也就是说没有杨振宁的文章,我们至今都很少听说邓稼先为国献身的情怀,因为他们为搞两弹,隐姓埋名、销声匿迹很久,故应选“鲜为人知”即很少让人知道的意思。而“广为人知”是指被很多人知晓的意思。
故解析为:B。
3.(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沉静的心灵比暴烈的心灵要伟大得多,汪曾祺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B.新华中学举行中考前誓师大会,庄严的国旗下,十六个教学班方阵棋布操场,声震山河,气冲斗牛,引得栅栏外的路人纷纷驻足,交首称赞。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请教同事、亲朋好友。
D.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照旧乱停乱放。
C
解释
C.“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谦敬色彩不当。
其他成语的意思:
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述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4.(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B.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C.为了表彰先进,我们了解了许多李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
D.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B
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A.否定适当,“防止……不再发生……”的意思就是要发生;
C.语序不当,“许多李老师”的定中修饰不当,应将“许多”放在“李老师”之后;
D.句子杂糅,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亲子运动会”,后面却是“孩子们”,因此可将后面的分句改为“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使之与前一句中的“不仅”相呼应。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②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③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
④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A.①⑤③②④B.①⑤②③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⑤④
C
句子排序
阅读语句可知,本语段是谈沦“文章的通顺”这一话题的。句③为首句,提出问题;接着句①作出了回答,句⑤从反面进一步补充;然后句②对前两句进行了解释;最后句④总结全段,指出“通”其实并不高大上。所以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排序题三字经: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标志词,抓关键;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解析,笑开颜。
6.(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B.古代诗歌中“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C.“卿今当涂掌事”中“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其他常识;称谓
D.有误,韩愈唐代文学家,而不是“宋代”;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某中学七(1)班要开展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7.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标语(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2个字)。
8.生活中,商店招牌上经常出现一种乱改成语的现象。比如,服装店店名“衣衣不舍”,理发店的“佳剪尘除”,浴池的“随心所浴”……假如你见到了这种乱改成语的现象,你会如何对店老板进行劝说,让他们规范使用成语呢?
9.生活中最熟悉语文就是春联。写春联、贴春联,是年味的一个载体,也是人们祝福美好生活的一个方式。贴对联本身不是技术活,却也有讲究,贴反了就会闹笑话。
下列春联的张贴最符合古代传统习俗的一项是()
A.B.
C.D.
7.生活孕育语文,语文展现生活。
爱生活,爱语文,爱表述。
8.示例:老板,您好!“衣衣不舍”“随心所浴”这样的店名的确醒目,能引人注意,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这样使用成语是不妥的,作为招牌、店名,更应该规范使用成语,大家都要为成语的规范使用做出努力。您说,是不是呀
9.A
解释;错用修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直观明了,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选用一种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之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要表述自己对规范化使用成语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看法,需结合语境分析。注意语言的得体。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作答的关键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一般都是竖写,阅读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上联末字为仄声,应贴在进门的右边(上手),下联末字为平声应贴在左边(下手)。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7.紧扣主题“生活处处有语文"拟写,拟写标语时一般使用简单句,无主句,多为动宾结构,要求通俗易懂、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可采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题干要求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2个以内即可。示例:走进日常生活,探寻语文根脉。
故解析为:
生活孕育语文,语文展现生活。
爱生活,爱语文,爱表述。
8.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其次,点明“衣衣不舍”“随心所浴”等这类店名的优点(较好的宣传作用等)、缺点(不利于引导人们规范使用成语等);最后,可向老板提出建议(更正招牌、店名中的错误等)。注意态度恳切,语言精练。
示例:老板,您好!“衣衣不舍”“随心所浴”这样的店名的确醒目,能引人注意,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这样使用成语是不妥的,作为招牌、店名,更应该规范使用成语,大家都要为成语的规范使用做出努力。您说,是不是呀
9.按照从右向左读的顺序,横披应该是“万象更新”,“梁上燕子衔春色”的末字“色”是四声,为仄声,应为上联,应该在门的右边,“池边柳丝系东风”的末字“风”是一声,为平声,应为下联,应该在门的左边,综上分析,A选项是最符合古代传统习俗的;
故解析为:A。
10.(2023七下·衡山期末)请将下列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古诗中诗人常流露出浓厚的思亲思乡之情。《逢入京使》中“,”是岑参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春夜洛城闻笛》中“,”是闻听笛声的游子被唤起的浓浓思乡情。
(3)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花甲之年的她用命拼出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她缠满胶带的手看哭无数人,她“,”(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让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曾、眦、逢、泥。
故解析为: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⑵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的自信,表述了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版本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11.D
12.用“自”好:它在诗中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用“只”好:它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表述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炼字艺术的把握,体味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分析字词的精妙,要结合语境,从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表现,到语言的传神等角度分析和概括即可。
11.D.“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错。要通过赏读全诗的内容,来谈对诗歌包含思想感情理解:反映了诗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
故解析为:D。
12.“只缘”与“自缘"虽然很相似,但在语气和词义上还是略有差别的,“只缘"略显沉郁和无奈,与出句“不畏”二字味道明显不同,“自缘"显得自负和豪放,与出句连读,一气贯通。
故解析为:用“自”好:它在诗中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用“只”好:它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则字平如砥②殊不沾污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D.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一板已自布字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②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16.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两点即可。
13.磨刀石;根本
14.C
15.①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②用纸来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16.“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可以活动的,“乃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归纳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回归相应的答题区域,去筛选和概括。
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13.①句意为: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砥:磨刀石;
②句意为:根本不沾药料。殊:根本。
故解析为:磨刀石;根本。
14.A.动词,使用介词,被;
B.动词,靠近动词,完成;
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
D.介词,从\副词,另外;
故解析为:C。
15.①重点词语:布衣,指平民;为,创造。
②重点词语:以,用;帖,用标签标出(第一个);帖,标签(第二个);贮,存放。
故解析为:①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②用纸来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16.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可知,活板“活”字,体现在“每字为一印”;
根据“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知,活板“活”字,体现在乃密布字印"即排版是灵活的;
根据“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字印数目是灵活的。
故解析为:“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可以活动的,“乃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原来,你是这样的兔兔
材料一:因为都拥有终身生长的大门齿,兔和鼠一直被认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分类学家曾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上个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先生开始研究在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两种重要化石“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经过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他提出“安徽模鼠兔”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而“东方晓鼠”接近啮齿类的祖先类型。
材料二:在敦煌莫高窟,有许多兔子的形象和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隋代第407窟藻井里的那一幅“三兔共耳”图。三只绕圈奔跑的兔子却只画了三只耳朵,但每只兔子都可以看到有两只耳朵,这是在平面的构成中巧妙地应用了共用原理的例子。循环往复的“三兔共耳”图案首尾相接,奔腾不息,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还被转换成有形的文化,出现了以兔形为主体的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形式。兔往往是智慧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善良、平静美好,也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材料四:卯门生紫气,兔岁报新春。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为主题,正式发布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它从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于静中生出动姿——卯字如开门之形,兔形跃动向上,卯兔跃开春门。整体设计充满了踔厉奋发新征程的动势和丰神俊逸的力道,彰显出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这一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意蕴无穷。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兔和鼠因为有始终生长的大门齿,分类学家一直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
B.化石“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成为形态学研究的证据,从而有新发现。
C.“安徽模鼠兔”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东方晓鼠”接近啮齿类的祖先类型。
D.“三兔共耳”图是在平面的构成中应用了共用原理的典型,巧妙又充满智慧。
18.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判断,不属于“兔”的美好寓意的一项是()
A.万事万物生生不息B.纯洁善良、平静美好
C.多子多福,人丁兴旺D.官运亨通
19.请简要概括材料四中“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的内容。
17.A
18.D
19.标识呈现的是一只兔子奔跃向上的姿态,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卯字跃然纸上,如“开门之形”,卯兔结合意味着欣欣向荣的开春新气象。
新闻、材料类;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炼与辨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结合文本的概念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17.A.由材料一“分类学家曾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可知,A项中“分类学家一直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一直”与材料不符;
故解析为:A。
18.由材料二“循环往复的‘三兔共耳’图案首尾相接,奔腾不息,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材料三“兔往往是智慧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善良、平静美好,也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可得出“兔”的美好寓意有: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纯洁善良平静美好、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材料没有表述“官运亨通"的寓意;
故解析为:D。
19.由“它从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可概括出:一只兔子奔跃向上的姿态;由“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可概括出:兔子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由“卯字如开门之形,兔形跃动向上,卯兔跃开春门”可概括出:卯兔结合意味着欣欣向荣的开春新气象。
故解析为:标识呈现的是一只兔子奔跃向上的姿态,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卯字跃然纸上,如“开门之形”,卯兔结合意味着欣欣向荣的开春新气象。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态度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颠;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劳动者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③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的,而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心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明朗、坚定、睿智、乐观,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在生活中活得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或许,你会因此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下面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
B.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的。
C.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
D.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21.从全文看,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仔细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
23.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态度的看法。
20.C
21.由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引出论题,使议论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22.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用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和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对比,使论证更有力量,说理更加透彻,比喻则使论证更加生动。
23.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经历,不要信马由缰。解析略。
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能力。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段及其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角度思考。
(3)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及拓展延伸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分析作答。
20.从全文看,本文开头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论题一态度,第②段又从学子和劳动者的角度分析,得出一个关于态度的明确的判断,即“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就是的观点。
故解析为:C。
21.此题是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出论题的作用。第①段“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颠;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些都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这一切,都缘于态度"是本文的论题,这样引出更有说服力,更自然,也更有针对性。
故解析为:由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引出论题,使议论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22.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③段把“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和“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作比较,属于对比论证,把两种人的人生态度比作“洒向草地的阳光”“掠过江面的劲风”“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是比喻论证。两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本文的论点一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使论证更有力量,说理更加透彻、通俗易懂。
故解析为: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用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和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对比,使论证更有力量,说理更加透彻,比喻则使论证更加生动。
23.首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经历,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如:面对生活中的“拦路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把挫折当作通向成功的阶梯,与逆境抗争,在挫折中奋起。
故解析为:面对生活中的“拦路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把挫折当作通向成功的阶梯,与逆境抗争,在挫折中奋起。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②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⑤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⑥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⑦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⑧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⑨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⑩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24.“多好的梨花啊!”“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两句中的“梨花”所指相同吗?请具体说明。
25.“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你能看出怎样的人物特点?
26.联系全文,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7.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用意?
24.不相同。前者指哈尼小姑娘梨花,后者指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
25.运用神态和外貌描写,突出了哈尼小姑娘的美丽。
26.所有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包括修建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料者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还有补充粮食和水的瑶族老人。
27.引用诗句的用意是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更是在赞美雷锋精神。
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分析原则。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了解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比如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这题是属于指定角度赏析题,要求针对所给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需要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具体而言是判断文本的主人公是谁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叙述的笔调的多寡,从文本的主旨等角度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尾段的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分析某个段落在全文的作用,要善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24.“多好的梨花啊!”中的“梨花”根据第①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可以看出这里的梨花指的是哈尼小姑娘;“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中的“梨花”根据第③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可以看出这里的梨花指的是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所以所指不同。
故解析为:不相同。前者指哈尼小姑娘梨花,后者指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
25.联系“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的内容,“红润的脸”属于神态描写,“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属于外貌描写,突出了哈尼小姑娘的美丽、可爱、活泼,充满朝气。
故解析为:运用神态和外貌描写,突出了哈尼小姑娘的美丽。
26.结合第②段中“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第⑨段“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第⑤段“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⑨段“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的内容可知,因为解放军叔叔建造了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主人可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悉心照料小茅屋,为它付出了许多心血,所以梨花也是小茅屋的主人。梨花的妹妹和其他乡民以及一些过路人也照料了小茅屋,所以小茅屋是属于大家的。
故解析为:所有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包括修建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料者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还有补充粮食和水的瑶族老人。
27.内容上:根据第囟段“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可知,哈尼小姑娘接过姐姐的任务来看管小茅屋,表现了雷锋精神对后人的影响,表明雷锋精神之花(奉献精神)开遍了神州大地,精神在不断传承,同时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富有诗情画意,既写出了梨花的美丽,又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人性美,一语双关,以花喻人,与文章内容相契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收束全文,“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标题“驿路梨花”相呼应,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故解析为:引用诗句的用意是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更是在赞美雷锋精神。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完成问题。
28.下列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人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旅行的故事。
B.“鹦鹉螺”号潜水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从海洋中获取艇员的生活所需。
C.小说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之所以这样动人,是因为从小就与大海亲近,还亲身参与了这次冒险旅行。
29.请简要列举出这部小说打动你的一个情节。
28.D
29.示例:尼摩艇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内德·兰德又从鲨鱼口下救了尼摩艇长;尼摩艇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艇员埋葬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墓园里;阿罗纳克斯教授与孔塞伊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鹦鹉螺”号,跟随尼摩漫步海底平原,欣赏海底美景。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海底两万里》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重要情节的分析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名著,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8.D.表述错误。正确的说法是:小说之所以这样动人,是科学知识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而不是“亲身参与了这次冒险旅行”;
故解析为:D。
29.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作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示例:阿龙纳斯一行三人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诺第留斯号”,跟随尼摩船长欣赏海底美景;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黑夜中来到了一个传说中沉没了的古老城市的废墟,废墟上还有熔岩在喷发。一个古老的地名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回忆,他们在此陷入沉思;尼摩船长带领人们与困住潜艇的章鱼殊死搏斗,当尼德:兰被章鱼触角掀翻时,他勇敢冲上前,用斧子击中章鱼,救下尼德兰。
故解析为:示例:尼摩艇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内德·兰德又从鲨鱼口下救了尼摩艇长;尼摩艇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艇员埋葬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墓园里;阿罗纳克斯教授与孔塞伊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鹦鹉螺”号,跟随尼摩漫步海底平原,欣赏海底美景。
三、写作(50分)
30.(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在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不少于600字;③写一篇记叙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略
半命题作文
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本篇是写人作文。“这样的人”可以是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者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接着补好题,补题的过程就是对写作内容、写作角度进行选择、思考的过程。补题可参考提示语,如“这样的人让我尊敬”,也可另选词语补题,如“这样的人让我佩服”,总之,要遵循扬长避短的补题原则,选择自己熟悉的、擅长写作的内容补题。“这样的人让我___”,横线上填写的词语即为本题的写作重点,写作中要围绕所补词语来写。可抒情议论,列举现象,分析原因;也可记叙描写,表述对生活的感悟。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经过半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①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挚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时③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②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
1.文中加点字“挚”的读音、横线③处填入汉字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zhì锲B.zhí契C.zhì契D.zhí锲
2.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力挽狂澜鲜为人知
B.万丈狂澜鲜为人知
C.力挽狂澜广为人知
D.万丈狂澜广为人知
3.(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沉静的心灵比暴烈的心灵要伟大得多,汪曾祺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B.新华中学举行中考前誓师大会,庄严的国旗下,十六个教学班方阵棋布操场,声震山河,气冲斗牛,引得栅栏外的路人纷纷驻足,交首称赞。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请教同事、亲朋好友。
D.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照旧乱停乱放。
4.(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B.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C.为了表彰先进,我们了解了许多李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
D.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5.(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②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③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
④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A.①⑤③②④B.①⑤②③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⑤④
6.(2023七下·衡山期末)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B.古代诗歌中“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C.“卿今当涂掌事”中“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某中学七(1)班要开展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7.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标语(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2个字)。
8.生活中,商店招牌上经常出现一种乱改成语的现象。比如,服装店店名“衣衣不舍”,理发店的“佳剪尘除”,浴池的“随心所浴”……假如你见到了这种乱改成语的现象,你会如何对店老板进行劝说,让他们规范使用成语呢?
9.生活中最熟悉语文就是春联。写春联、贴春联,是年味的一个载体,也是人们祝福美好生活的一个方式。贴对联本身不是技术活,却也有讲究,贴反了就会闹笑话。
下列春联的张贴最符合古代传统习俗的一项是()
A.B.
C.D.
10.(2023七下·衡山期末)请将下列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古诗中诗人常流露出浓厚的思亲思乡之情。《逢入京使》中“,”是岑参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春夜洛城闻笛》中“,”是闻听笛声的游子被唤起的浓浓思乡情。
(3)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花甲之年的她用命拼出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她缠满胶带的手看哭无数人,她“,”(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让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的自信,表述了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版本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则字平如砥②殊不沾污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D.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一板已自布字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②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16.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两点即可。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原来,你是这样的兔兔
材料一:因为都拥有终身生长的大门齿,兔和鼠一直被认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分类学家曾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上个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先生开始研究在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两种重要化石“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经过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他提出“安徽模鼠兔”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而“东方晓鼠”接近啮齿类的祖先类型。
材料二:在敦煌莫高窟,有许多兔子的形象和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隋代第407窟藻井里的那一幅“三兔共耳”图。三只绕圈奔跑的兔子却只画了三只耳朵,但每只兔子都可以看到有两只耳朵,这是在平面的构成中巧妙地应用了共用原理的例子。循环往复的“三兔共耳”图案首尾相接,奔腾不息,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还被转换成有形的文化,出现了以兔形为主体的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形式。兔往往是智慧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善良、平静美好,也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材料四:卯门生紫气,兔岁报新春。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为主题,正式发布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它从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于静中生出动姿——卯字如开门之形,兔形跃动向上,卯兔跃开春门。整体设计充满了踔厉奋发新征程的动势和丰神俊逸的力道,彰显出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这一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意蕴无穷。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兔和鼠因为有始终生长的大门齿,分类学家一直将它们一起列入啮型类。
B.化石“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成为形态学研究的证据,从而有新发现。
C.“安徽模鼠兔”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东方晓鼠”接近啮齿类的祖先类型。
D.“三兔共耳”图是在平面的构成中应用了共用原理的典型,巧妙又充满智慧。
18.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判断,不属于“兔”的美好寓意的一项是()
A.万事万物生生不息B.纯洁善良、平静美好
C.多子多福,人丁兴旺D.官运亨通
19.请简要概括材料四中“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的内容。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态度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颠;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劳动者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③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的,而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心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明朗、坚定、睿智、乐观,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在生活中活得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或许,你会因此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下面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
B.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的。
C.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
D.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21.从全文看,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仔细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
23.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态度的看法。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②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⑤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⑥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⑦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⑧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⑨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⑩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24.“多好的梨花啊!”“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两句中的“梨花”所指相同吗?请具体说明。
25.“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你能看出怎样的人物特点?
26.联系全文,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7.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用意?
(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完成问题。
28.下列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人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旅行的故事。
B.“鹦鹉螺”号潜水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从海洋中获取艇员的生活所需。
C.小说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之所以这样动人,是因为从小就与大海亲近,还亲身参与了这次冒险旅行。
29.请简要列举出这部小说打动你的一个情节。
三、写作(50分)
30.(2023七下·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在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不少于600字;③写一篇记叙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解析解答部分
1.A
2.B
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释;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词字音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平时多积累和巩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要勤于翻查工具书,多从词语的使用范围、使用对象、感彩的褒贬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1.“挚”读“zhì”,深沉的意思;“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故解析为:A。
2.第一处的语境是“我们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需要一个形容词修饰黄河的气势。而“力挽狂澜”的主语是人,是指用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改变了动荡的局势,不符合语境应排除。故选择“万丈狂澜”,即万丈高的波澜的意思。
第二处的语境是读“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也就是说没有杨振宁的文章,我们至今都很少听说邓稼先为国献身的情怀,因为他们为搞两弹,隐姓埋名、销声匿迹很久,故应选“鲜为人知”即很少让人知道的意思。而“广为人知”是指被很多人知晓的意思。
故解析为:B。
3.C
解释
C.“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谦敬色彩不当。
其他成语的意思:
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述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4.B
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A.否定适当,“防止……不再发生……”的意思就是要发生;
C.语序不当,“许多李老师”的定中修饰不当,应将“许多”放在“李老师”之后;
D.句子杂糅,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亲子运动会”,后面却是“孩子们”,因此可将后面的分句改为“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使之与前一句中的“不仅”相呼应。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C
句子排序
阅读语句可知,本语段是谈沦“文章的通顺”这一话题的。句③为首句,提出问题;接着句①作出了回答,句⑤从反面进一步补充;然后句②对前两句进行了解释;最后句④总结全段,指出“通”其实并不高大上。所以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排序题三字经: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标志词,抓关键;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解析,笑开颜。
6.D
其他常识;称谓
D.有误,韩愈唐代文学家,而不是“宋代”;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7.生活孕育语文,语文展现生活。
爱生活,爱语文,爱表述。
8.示例:老板,您好!“衣衣不舍”“随心所浴”这样的店名的确醒目,能引人注意,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这样使用成语是不妥的,作为招牌、店名,更应该规范使用成语,大家都要为成语的规范使用做出努力。您说,是不是呀
9.A
解释;错用修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直观明了,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选用一种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之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要表述自己对规范化使用成语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看法,需结合语境分析。注意语言的得体。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作答的关键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一般都是竖写,阅读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上联末字为仄声,应贴在进门的右边(上手),下联末字为平声应贴在左边(下手)。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7.紧扣主题“生活处处有语文"拟写,拟写标语时一般使用简单句,无主句,多为动宾结构,要求通俗易懂、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可采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题干要求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2个以内即可。示例:走进日常生活,探寻语文根脉。
故解析为:
生活孕育语文,语文展现生活。
爱生活,爱语文,爱表述。
8.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其次,点明“衣衣不舍”“随心所浴”等这类店名的优点(较好的宣传作用等)、缺点(不利于引导人们规范使用成语等);最后,可向老板提出建议(更正招牌、店名中的错误等)。注意态度恳切,语言精练。
示例:老板,您好!“衣衣不舍”“随心所浴”这样的店名的确醒目,能引人注意,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这样使用成语是不妥的,作为招牌、店名,更应该规范使用成语,大家都要为成语的规范使用做出努力。您说,是不是呀
9.按照从右向左读的顺序,横披应该是“万象更新”,“梁上燕子衔春色”的末字“色”是四声,为仄声,应为上联,应该在门的右边,“池边柳丝系东风”的末字“风”是一声,为平声,应为下联,应该在门的左边,综上分析,A选项是最符合古代传统习俗的;
故解析为:A。
10.(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曾、眦、逢、泥。
故解析为: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⑵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1.D
12.用“自”好:它在诗中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用“只”好:它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表述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炼字艺术的把握,体味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分析字词的精妙,要结合语境,从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表现,到语言的传神等角度分析和概括即可。
11.D.“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错。要通过赏读全诗的内容,来谈对诗歌包含思想感情理解:反映了诗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
故解析为:D。
12.“只缘”与“自缘"虽然很相似,但在语气和词义上还是略有差别的,“只缘"略显沉郁和无奈,与出句“不畏”二字味道明显不同,“自缘"显得自负和豪放,与出句连读,一气贯通。
故解析为:用“自”好:它在诗中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用“只”好:它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3.磨刀石;根本
14.C
15.①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②用纸来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16.“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可以活动的,“乃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归纳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回归相应的答题区域,去筛选和概括。
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度门窗安装与绿色建筑认证服务合同7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乐旅游咨询服务与导游服务合同4篇
-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合同:文化旅游活动整体运营管理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人艺术品收藏与交易合同范本10篇
- 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
- 2025年地表水资源勘察合同
- 2025年贵州嘉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青海省青海湖旅游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综合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企业答谢晚宴会务合同3篇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试题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教学大纲
- 《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课件-第14讲 应急撤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5篇
- 节前物业安全培训
- 阿里巴巴国际站:2024年珠宝眼镜手表及配饰行业报告
- 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的器官损伤
- 手术室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