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使用黑色中性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禁止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

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述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述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D.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6分)

5.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

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子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弄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只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就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不多不少。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

鸡蛋,都摆到了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是野蛮的“土匪”,大家要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然后开始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这时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却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了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就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道长流缓缓地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算得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

“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文本二:

一般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大多注重战争场面的描述,用敌我厮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卞之琳的“战时小

说”,却将视角放在普通的个体身上,关注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改变。正如前苏联评论家尼古拉耶夫所说:

“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指出,人们如何获得胜利,他们的功勋、英雄主义和忘我精神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文学还必须讲述另一个方面,讲一讲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摘编自谭颍君《试析卞之琳“战时小说”的特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妇女“学了摩登”,并特意将“摩登”加上引号,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

B.强调汉奸没有马骑,既说明了鬼子瞧不起他,也为下文他被抓住做了铺垫。

C.五百人的村子,鬼子开会时只有八十人到场,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

D.小说最后关小双向司令提出“只要一套军服”,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为村庄取名“安居村”有深意,说明这个村庄的村民原本安居乐业,而日军侵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生活,巧妙地暗示了主题。

B.开篇一句“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汉奸和鬼子嘴上说“决不要你们什么”,却搜刮了白菜、萝卜、鸡蛋、黄豆、葱花饼,让读者既感到啼笑皆非又生出无限的鄙夷和痛恨。

D.作家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因此小说中夹杂了一些诗一样的描写语言,比如“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8.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关小双最后那句话的作用。(4分)

9.请结合关小双和村长两个人物,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

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缎。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

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余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

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

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兖州贼

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

C.后更折节好学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D.高祖受禅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B.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C.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D.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权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尤其在隋朝为官之时,他秉公执法,造福百姓,深受朝廷的器重和人民的喜爱。

B.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年少的时候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后来他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一举一动都遵照法度。

C.刘权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联系他,让他乘着天下大乱之势起兵,刘权拒绝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到死都没有反叛,实在是守节之士。

D.刘权在任南海太守之时,遇见盗贼多次前来攻打,当地的豪杰推举他为首领,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4分)

(2)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4分)

14.怎样理解“重然诺”?结合原文,分析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刘权的“重然诺”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用些语再赋瓢泉①,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②。大

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风,煮云膏些③。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④。

[注]①《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②宋玉《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形容茶之软滑温氤。④乐箪瓢:《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⑤“些”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一、二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对瓢泉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瓢泉的美。

B.上阕三、四、五句,劝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为伍,流入江海也不要助狂涛兴风作浪。

C.下阕叙述自己块然独处有些无聊,瓢泉回来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乐趣。

D.下阕末句,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

16.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与

“”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北斗收官发射正值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开始做减法,减法内容几乎涉及每一个工种的人员、工作流程、各类风险、尽量做到最少;发射场全力做“加法”,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大家①、共渡难关,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艰难困苦,②。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完成,几十年风雨兼程,北斗系统在几代“北斗人”潜心钻研下终于星耀全球。

回顾北斗系统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技术“卡脖子”的担忧一直挑动着大家的神经,促使研制团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钻研、建设、发展之路,几十年如一日致力建设自己的北斗。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不仅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原子钟、星间链路、自主定轨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国产器部件从研制、③到应用的工作体系,实现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的成功无疑为我国科技事业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从此,天空将永远高悬“北斗”,指引无数仍在迷途中的我国科研工继续突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与上下句相同的句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①?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自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未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6分)

22.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述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

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而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故选C。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述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D.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解析:3.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B.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C.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D.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故选D。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6分)

解析:每点2分,共6分。

①同:两则材料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2分)

②异: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2分);

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不同观点以及儒道互补的途径进行了分析。(2分)

解答:

材料一中“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引用了儒家和道家代表

的相关语句,用实际可信的典型例子,并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

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组对比中,

展现了儒家与道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材料二中,引用了如“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等前人的典型观点和论述,以及“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述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等对比论证,指出了互补双向的原则。

因此,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

而两则材料的区别主要在论证思路和行文结构上。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是总论点,其后则分别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二中,在第一段首先指出有些人认为互补方式是“以道补儒”的观点,然后在第二段思考除了儒学道家化的倾向外,是否还存在道学儒家化的可能性。最后一段,则论述专家对于儒道互补方式的观点。由此可见,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析:每点1分,共4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①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是因为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讲究务实,就像

粮食一样是人们每日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品。

②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说道家是药店,是因为如下几条原因:

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③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可知,道家就像药一样,能够弥补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的缺失,道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也能发现社会的问题,并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故道家就像药店。

④南怀瑾先生用粮食店和药店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这一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子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弄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只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就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不多不少。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到了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是野蛮的“土匪”,大家要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然后开始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这时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却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了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就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道长流缓缓地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算得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

“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文本二:

一般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大多注重战争场面的描述,用敌我厮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卞之琳的“战时小说”,却将视角放在普通的个体身上,关注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改变。正如前苏联评论家尼古拉耶夫所说:“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指出,人们如何获得胜利,他们的功勋、英雄主义和忘我精神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文学还必须讲述另一个方面,讲一讲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摘编自谭颍君《试析卞之琳“战时小说”的特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妇女“学了摩登”,并特意将“摩登”加上引号,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

B.强调汉奸没有马骑,既说明了鬼子瞧不起他,也为下文他被抓住做了铺垫。

C.五百人的村子,鬼子开会时只有八十人到场,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

D.小说最后关小双向司令提出“只要一套军服”,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

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错,“摩登”是指妇女剪短了头发,这里并非讽刺民众,而是显出鬼子的残暴,他们来安居村的目的其实是霸占与侵略。

C.“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错,没有到场的人应该是躲起来了,躲藏的原因不是愤恨,而是害怕。

D.“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错,“只要一套军服”不要其他奖励,显示了关小双在国家危难面前英勇无私的精神,“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的是司令,不是关小双。故选B。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为村庄取名“安居村”有深意,说明这个村庄的村民原本安居乐业,而日军侵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生活,巧妙地暗示了主题。

B.开篇一句“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汉奸和鬼子嘴上说“决不要你们什么”,却搜刮了白菜、萝卜、鸡蛋、黄豆、葱花饼,让读者既感到啼笑皆非又生出无限的鄙夷和痛恨。

D.作家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因此小说中夹杂了一些诗一样的描写语言,比如“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错,“娘儿们一齐换去红裤子”是因为日军进村。从第一句“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可以看出,开篇并没有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故选B。

8.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关小双最后那句话的作用。(4分)

解析:每点2分,共4分。任写两点即可满分。

①表现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望,痛斥了日军侵略的罪恶;

②表述了中国民众对未来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展现了关小双柔情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9.请结合关小双和村长两个人物,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6分)

解析:①、②每点1分;③、④每点2分,共6分。

①村长想用逆来顺受的方式换取在日军统治下的苟且偷生,但他的隐忍也无法换来安宁,这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1分);

②村长的表现与关小双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关小双在敌人面前的智慧和勇气(1分);

③村长的言行举止,间接“导致”游击队取得了一次“小胜利”——“关小双”不满“村长”的行为,逃入山里后同游击队一道赶走了这支“鬼子小队”。“村长”这一人物形象使相关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推动情节发展(2分);

④作家借助这组思想对立的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临日军侵略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深层原因,深化文章主题,启发读者思考(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缎。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余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兖州贼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越。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假:代理

B.时不可失,讽令举兵讽:讽刺

C.后更折节好学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D.高祖受禅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讽:讽刺”解释错误,“讽”在此处意思是“委婉规劝”。句意:这种时机不可错失,委婉规劝刘权起兵。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B.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C.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D.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解析:A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史臣说: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处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居于南越之地,(刘权)能够拒绝儿子的奸邪的计策,没有什么非份之心,足以成为坚守节操的义士了。

“早著雄名”中“早”是“著”的状语,“雄名”是“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属扰攘之辰”与“居尉佗之地”为对称结构的句子,“扰攘之辰”是“属”的宾语,“尉佗之地”是“居”的宾语,这两个句子单独成句,排除C。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权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尤其在隋朝为官之时,他秉公执法,造福百姓,深受朝廷的器重和人民的喜爱。

B.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年少的时候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后来他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一举一动都遵照法度。

C.刘权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联系他,让他乘着天下大乱之势起兵,刘权拒绝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到死都没有反叛,实在是守节之士。

D.刘权在任南海太守之时,遇见盗贼多次前来攻打,当地的豪杰推举他为首领,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

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说法错误,依据原文“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可知,“出城”于文无据,且“竟”的意思是自始自终。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4分)

“从征吐谷浑”,省略句,补充后为“(刘权)从(皇帝)征吐谷浑”,两处补充各1分;“出伊吾道”,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调整语序后为“(于)伊吾道出”1分;“走”,使动用法,使……逃跑,1分。

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4分)

(补全主语;刘权)既至南海,1分;“既”,已经,……之后,1分;“异政”,与众不同的政绩1分;“绥集”,安抚聚集,1分。

怎样理解“重然诺”?结合原文,分析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刘权的“重然诺”的性格特点。(3分)

解析:

①“重然诺”的含义:不轻率允诺人的托付,既已允诺,则必实践诺言。(1分)

②“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可知,在盗贼群起攻打州郡时,各地豪绅大多愿意推举刘权为首领,率领大家抗击盗贼,刘权接受推举后,便自始至终尽力固守。这表现了他“重然诺”的性格。(1分)

③“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可知,刘权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送信给刘权,声称天下纷繁杂乱,英雄豪杰并起,这种时机不可错失,劝刘权起兵。刘权召集辅佐的官员,当面斩杀儿子的使者,始终没有异心,坚守城池一直到死。这也表现了他“重然诺”的性格。(1分)

参考译文: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地人。祖父刘轨,北齐罗州刺史。刘权年少时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收藏那些逃亡或者判了死刑的人,官吏不敢过问。到后来他又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变得好学,行事都遵照法度。最初担任州主簿,在北齐做官,出仕奉朝请、行台郎中。等到北齐灭亡,周武帝任命他为代理淮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继位,刘权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统领乡兵。后来跟从晋王杨广平定陈,凭着功劳升任开府仪同三司,赐给三千缎各色杂帛。宋国公贺若弼对他非常礼遇。开皇十二年,拜授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当时江南刚刚平定,人情尚未安定,刘权以恩德和忠信来安抚百姓,甚是得到百姓的拥戴。炀帝继位,拜任卫尉卿,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跟随皇帝出征吐谷浑,权率军从伊吾道出发,与贼军相遇,立即攻打并使敌军逃跑。追赶败逃的贼军到青海,俘获一千多名贼军,乘胜追到伏俟城。皇帝又下令让刘权过曼头、赤水,设置河源郡、积石镇,大规模地开垦屯田,留下来镇守西部边境。在边境五年,对有权势的人的请托,官吏们的贪残,他都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拒绝请托,打击贪残),从不偏袒和放纵。各路羌人都归顺依附他,交纳的赋税每年都运往朝廷,吐谷浑余下的兵力远远地逃走了,道路畅通无阻。朝廷征召任命他为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出任南海太守。行至鄱阳,适逢各路盗贼兴起,不得前进,皇帝下诏让刘权召募兵卒征讨他们。刘权率领兵卒与贼军相遇,不与贼军交战,先乘一只小船到贼军营帐中,对贼军用利害关系加以劝说。群贼都被感化而心悦诚服,一时都归降依附,皇帝听说后嘉奖了他。已经到了南海,建立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政绩,修建城池,安抚集聚各族人民。过了几年,碰上盗贼成群兴起,多次来攻打州郡,各地豪绅大多愿意推举权为首领,权自始至终尽力固守来抵挡贼寇。儿子刘世彻又暗中派人送信给刘权,声称天下纷繁杂乱,英雄豪杰并起,这种时机不可错失,劝刘权起兵。刘权召集辅佐的官员(或幕僚),当面斩杀他的儿子刘世彻的使者,始终没有异心,坚守城池一直到死。死于任上,时年七十岁。

世彻潇洒放荡不羁,很被当时的人推许。大业末年,群雄并起,刘世彻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妒忌,大多囚禁他,后来终被兖州贼帅徐圆朗杀害。

史臣说: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处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居于南越之地,(刘权)能够拒绝儿子的奸邪的计策,没有什么非份之心,足以成为坚守节操的义士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用些语再赋瓢泉①,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②。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风,煮云膏些③。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④。

[注]①《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②宋玉《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形容茶之软滑温氤。④乐箪瓢:《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⑤“些”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一、二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对瓢泉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瓢泉的美。

B.上阕三、四、五句,劝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为伍,流入江海也不要助狂涛兴风作浪。

C.下阕叙述自己块然独处有些无聊,瓢泉回来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乐趣。

D.下阕末句,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

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D.“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错误,词人并非反用典故,词人借用这一典故正是为了表述自己甘于清贫、坚守节操的思想。故选D。

16.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每点2分,共6分。

①本词语言深受楚地语言与楚辞的影响,用楚地方言“兮”作为句中衬字,“些”字用在句末谐音押韵,形成了特殊的节奏和韵律。

②语言亲切,拟人修辞,将瓢泉作为交流的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③语言表述生动形象,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瓢泉流水的声音比作佩玉之声,将澄澈的泉水比作可以映照一切的明镜,形象地展现了瓢泉的美。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结合“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生蓬蒿些”、“狂涛些”、“乐箪瓢些”可知,该词受楚辞的影响,用楚地方言“兮”,“兮”是语助词,相当于“啊”,作为句中衬字。

②“些”音suò(所的去声),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气助词,是《楚辞》的一种句式或体裁。用“些”字做韵脚,来题写他的新居——瓢泉,读来十分新颖,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别有一番悠远飘忽的音调之美。

③该词上阕是劝说瓢泉不要流出山外到大海去。下阕是诱导瓢泉留在山中,与自己做伴。全词借泉抒怀,“汝”“君”为第二人称,都指瓢泉,将瓢泉作为交流的对象,自然而亲切。

④“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听啊,你淙淙的流水声像玉佩碰击般清脆;明净啊,你宝镜般的水面可以明鉴秋毫。“清佩琼瑶”是以玉佩声形容泉水的优美声响,“镜秋毫”是可以照见的秋生羽毛之末来形容泉水的明净。运用比喻,从视、听觉来写,表述了对泉水的欣赏、赞美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和“”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与“”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

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3)《李凭箜篌引》中“,”

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

解析: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与子同袍和“与子同泽”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3)《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北斗收官发射正值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开始做减法,减法内容几乎涉及每一个工种的人员、工作流程、各类风险,尽量做到最少;发射场全力做“加法”,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大家①、共渡难关,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艰难困苦,②。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完成,几十年风雨兼程,北斗系统在几代“北斗人”潜心钻研下终于星耀全球。

回顾北斗系统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技术“卡脖子”的担忧一直挑动着大家的神经,促使研制团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钻研、建设、发展之路,几十年如一日致力建设自己的北斗。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不仅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原子钟、星间链路、自主定轨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国产器部件从研制、③到应用的工作体系,实现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的成功无疑为我国科技事业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从此,天空将永远高悬“北斗”,指引无数仍在迷途中的我国科研工继续突围。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解析:①齐心协力(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同心协力、协力同心、同心一力、和衷共济、同心同德、勠力同心、齐心勠力、群策群力、精诚团结等)②玉汝于成③验证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与上下句相同的句式。(4分)

解析:把各工种的人员压到最少、工作流程调到最简、各类风险控到最小。(写出完整句子给2分,三个短语形成排比给1分,排比中体现出“做减法”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①?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自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破折号表示对“泥砖建筑”的补充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强调、引出下文分说的内容。

B.破折号表示说话的中断或间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这本比那本好”是“你买这本吧”的原因。

D.“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是对“波浪”的补充说明。故选D。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6分)

解析:

①原句设置悬念,增强了吸引力,也突出了“阳光”和“鸟鸣”的存在感。从表述效果看,改句“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未间的缝隙”,介绍阳光的样子,客观直接、冷静理智,语气平淡,没有情感的突出表现,而原句把“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放置前面,设置悬念,增强了吸引力,也突出了“阳光”和“鸟鸣”的存在感。(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