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星空浩hàn()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殚()精竭虑,攻坚克难,征战星空,把中国的足迹留在辽阔苍穹。他们始终把使命míng()记心间,扛在肩上,唯独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根据以上文段拼音写汉字、给文段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翰chán明juānB.翰dān铭jùn
C.瀚dān铭juānD.瀚chán明jùn
2.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度过娴熟杳无消息不辍劳作B.吹嘘巅峰名家倍出油光可鉴
C.星辰揭示粗制滥造任劳任怨D.私塾慰勉眼花缭乱入木三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
B.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
C.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D.校运会上,他穿的这身运动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校园充满了活力。
B.通过暑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大大提高。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能否杜绝“校园乱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5.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运用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B.《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三山”是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C.《藤野先生》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D.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文学体裁。
6.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7.下面对句子的主干压缩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军执行命令)
B.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去)
C.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树)
D.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不能忘记背影)
名著阅读。(4分)
8.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1)以上文段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____________》的《蝉》这一篇章。
(2)根据以上文段,请你简要概括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9.古诗文默写。
①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③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⑥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⑦_____________,失道者寡助。(《孟子》)
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_______________。(《孟子》)
综合性学习。(共7分)
10.幸福中学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要在中心花坛的石块上镌刻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下列句子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A.轻诺寡信。B.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C.一言之美,贵于千金。D.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2)幸福中学2班将举办“让诚信与我们同行”主题班会,假如你是本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个开场白。(不少于30字)
二、阅读与赏析(共57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方七百里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寒暑易节
④虽我之死
14.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是()
A.始一反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一厝朔东D.无陇断焉
15.下面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的北岸为“阳”,江河的南岸为“阴”,“汉之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B.“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与“始一反焉”的“焉”,语法意义与词义都相同。
C.“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汝”词义为“你们”,“汝心之固”的“汝”词义为“你”。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7.自选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
②天安门始建千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千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③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城楼是重檐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蓬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地面辅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眷上装饰着仙人,走兽等图案。城台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瑶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④城楼前有条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穆坛(中山公园)门前,7座金水桥除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有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⑤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时。都要启用天安门,皇帝平时一般不走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另外。皇帝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得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同时显示威风。天安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每逢殿试后的两天,皇帝召见新中进士、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传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红绸,骑马游街,以谢皇恩。天安门唯独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绝对禁止出入丧事。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经过政府多次维修,今已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18.本文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19.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带点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一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
③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读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21.下列对小说相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句话表述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凸显她家境贫寒,渲染烘托“我”抑郁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抑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
C.“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但当姑娘给弟弟们抛橘子时是震撼和喜悦。
D.小说开头描写的场景色调灰暗,渲染了冷漠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22.“我”与姑娘只是偶遇,对于这次“偶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姑娘相遇纯属偶然,姑娘由于分不清二等和三等车厢坐到了“我”的对面。
B.偶遇的姑娘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姑娘是“我”的人生启蒙者。
C.偶遇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偶遇让“我”体会到了温暖的亲情,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忘却了厌恶的人生。
23.请概括小说中乡下姑娘的形象特征。
24.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述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25.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6.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时,会有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三、作文(共60分)
任选一题写作。
29.按要求写作。
你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的各种各样的责任,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你尽过,或正尽着什么责任?从中你体验了怎样的苦与乐?或者,你见过身边的人因尽责任并带给他(或他们)怎样的苦与乐……
请以“尽责,有苦也有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述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得抄袭。
30.按要求写作。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请以“做好自己”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述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得抄袭。
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星空浩hàn()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殚()精竭虑,攻坚克难,征战星空,把中国的足迹留在辽阔苍穹。他们始终把使命míng()记心间,扛在肩上,唯独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根据以上文段拼音写汉字、给文段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翰chán明juānB.翰dān铭jùn
C.瀚dān铭juānD.瀚chán明jùn
C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浩瀚(hàohàn):广大,漫无边际;
殚精竭虑(dānjīngjiélǜ):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铭记(míngjì):牢记在心;
镌刻(juānkè):雕刻;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度过娴熟杳无消息不辍劳作B.吹嘘巅峰名家倍出油光可鉴
C.星辰揭示粗制滥造任劳任怨D.私塾慰勉眼花缭乱入木三分
B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B.名家倍出——名家辈出;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
B.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
C.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D.校运会上,他穿的这身运动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A
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符合语境;
B.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在这里褒贬使用不当;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在这里成语使用对象有误;
D.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在这里望文生义;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校园充满了活力。
B.通过暑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大大提高。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能否杜绝“校园乱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A
本题考查病句解答。
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表述混乱,去掉“和歌声”;
D.“两单、单面”的问题,可在“提升”前加“能否”或去掉“能否”;
故选A。
5.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运用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B.《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三山”是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C.《藤野先生》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D.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文学体裁。
D
本题考查名著和文化常识。
D.有误,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新闻特写是既具有影视艺术特写镜头的创作理念,又具有新闻写作规律的一种新闻体裁。选项“更接近文学体裁”表述有误。
故选D。
6.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中“一百只眼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中的“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方七百里,高万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中的“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C。
7.下面对句子的主干压缩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军执行命令)
B.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去)
C.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树)
D.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不能忘记背影)
C
本题考查提炼句子主干。
C.主干压缩不恰当。“白杨”是主语,“是”是谓语,“平凡的树”是宾语部分,中心语是“树”。主干为“白杨是树”,而非“白杨不是树”。
故选C。
名著阅读。(4分)
8.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1)以上文段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____________》的《蝉》这一篇章。
(2)根据以上文段,请你简要概括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1)昆虫记(2)用文学性的语言细致描写,又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根据题干“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的提示,可知应填《昆虫记》。
本题考查写作特点理解。
根据选文“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可知,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进行细致描写;
根据选文“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可知,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9.古诗文默写。
①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③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⑥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⑦_____________,失道者寡助。(《孟子》)
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_______________。(《孟子》)
①.长河落日圆②.仍怜故乡水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悠然见南山⑤.学诗谩有惊人句⑥.猿鸟乱鸣⑦.得道者多助⑧.独行其道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上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悠然、谩、猿”。
综合性学习。(共7分)
10.幸福中学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要在中心花坛的石块上镌刻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下列句子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A.轻诺寡信。B.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C.一言之美,贵于千金。D.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2)幸福中学2班将举办“让诚信与我们同行”主题班会,假如你是本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个开场白。(不少于30字)
(1)A(2)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诚信是德,人们常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却要说: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必不可缺的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走进“让诚信与我们同行”的主题班会,一起来探讨诚信的话题。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轻诺寡信”意思是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讲的是不守诚信;
B.“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思是只有贤明,品德高尚人,才能令人信服。讲的是诚信;
C.“一言之美,贵于千金”意思是一句好话或有益于人的话,比再多的金钱也要可贵。讲的是诚信;
D.“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是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讲的是诚信;
故选A。
本题考查开场白。围绕“让诚信与我们同行”主题,以主持人的身份来写即可。不少于30字。
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诚实,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它如隽永的长河奔腾至今,内涵却从未有过改变,九州华夏,因它而灿烂。今天我们走进“让诚信与我们同行”的主题班会,一起来探讨诚信的话题。
二、阅读与赏析(共57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1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1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本题考查探究思想情感。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鄌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结合本诗的内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国破”“恨别”“烽火”“家书”,可知前四句是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写出了国亡和与亲人的离别,后四句是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述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其忧国思亲之情。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根据题目提示,从用字的角度入手分析。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
“破”字用的好,“国破山河在”,一个“破”字触目惊心,国家衰败,国都沦陷,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用的好,“草木深”三个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情。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方七百里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寒暑易节
④虽我之死
14.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是()
A.始一反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一厝朔东D.无陇断焉
15.下面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的北岸为“阳”,江河的南岸为“阴”,“汉之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B.“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与“始一反焉”的“焉”,语法意义与词义都相同。
C.“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汝”词义为“你们”,“汝心之固”的“汝”词义为“你”。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7.自选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13.①方圆②肩扛③更替④即使14.C15.B
16.①你太不聪明了!
②但山却不会增加长高,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呢?
17.对移山这件事从表面看他很愚,但是对于他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他是有深远目光的人,以及附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①句意:方圆七百里。“方”,指方圆。
②句意: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肩扛。
③句意:冬夏更替。“易”,更替。
④句意: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反”,通“返”,返回;
B.“亡”,通无”,没有;
C.“厝”,放置;
D.“陇”,通“垄”,高地;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及用法。
B.“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始一反焉”的“焉”是语气词,可译为“呢”或不译,语法意义与词义都不相同。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句“汝之不惠”为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重点词:惠。通“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②句重点词:苦,愁,这里指担心。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即使是很大的困难也有可能得到解决。
示例二: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客观现实和人们的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它告诉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困难,靠的不是蛮干,而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习愚公的这种精神,但不能学习他的蛮干。
参考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
②天安门始建千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千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③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城楼是重檐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蓬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地面辅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眷上装饰着仙人,走兽等图案。城台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瑶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④城楼前有条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穆坛(中山公园)门前,7座金水桥除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有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⑤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时。都要启用天安门,皇帝平时一般不走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另外。皇帝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得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同时显示威风。天安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每逢殿试后的两天,皇帝召见新中进士、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传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红绸,骑马游街,以谢皇恩。天安门唯独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绝对禁止出入丧事。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经过政府多次维修,今已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18.本文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19.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带点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18.天安门的建造历史;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城楼和城台);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金水河两岸的石狮和华表;天安门的功用。(写出4点即可)
19.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出城台的面积、拱形门洞的数量、中间门洞的高与宽等具体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城台威严庄重,气势宏大的特点。
2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多”字表示多于500年,如果去掉了就与事实不符。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第②段“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可概括为:天安门的建造历史;
根据第③段“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可概括为: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城楼和城台);
根据第④段“城楼前有条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可概括为:金水河上的7座汉白玉石桥;
根据第⑤段“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可概括为:金水河两岸的石狮和华表;
根据第⑥段“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可概括为:天安门的功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中“4800平方米”“5个”“8.82米”“5.25米”等数字介绍了城台的总面积、门洞的高度等,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城台的雄伟高大,威严庄重。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第⑤段画横线句“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中的加点字“多”(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说明石狮原物距今不只是500年,如果去掉,就成了正好500年,就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一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
③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读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21.下列对小说相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句话表述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凸显她家境贫寒,渲染烘托“我”抑郁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抑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
C.“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但当姑娘给弟弟们抛橘子时是震撼和喜悦。
D.小说开头描写的场景色调灰暗,渲染了冷漠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22.“我”与姑娘只是偶遇,对于这次“偶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姑娘相遇纯属偶然,姑娘由于分不清二等和三等车厢坐到了“我”的对面。
B.偶遇的姑娘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姑娘是“我”的人生启蒙者。
C.偶遇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偶遇让“我”体会到了温暖的亲情,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忘却了厌恶的人生。
23.请概括小说中乡下姑娘的形象特征。
24.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21.B22.D
23.贫穷、卑微;单纯,未经世故;爱护亲人;热爱生活。
24.合乎题意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错误。由文章第③段“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第⑤段“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第⑧段“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可知,只有第③段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渲染烘托“我”抑郁厌烦情绪,其他两次都不是;
故选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由文章第⑨段“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可知,并非“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忘却了厌恶的人生”,只是暂时忘却了令人厌恶的人生;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③段“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可看出:贫穷;
由第④段“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可看出:卑微;
由第⑤段“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可知,姑娘似乎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显得单纯。
由第⑦段“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可知,姑娘很爱护亲人,特意将怀里的几个桔子犒劳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由第⑦段“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第⑧段“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可知,虽然贫穷,但姑娘依然热爱生活,想要用自己的勤劳去换的美好的生活。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最后一段是抒情段,是记叙之后,情感的流露,是对主题的升华,表现主旨的。结尾段“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表现的是一直被小资情调困扰的“我”在小姑娘爱心故事的激励下,终于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与消沉,开始关注“爱”与“被爱”,小姑娘贫困之中不忘爱和责任,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走出内心影响,变得乐观和振奋起来,“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正是对自己先前无聊无趣的内心状态进行反思和否定。
(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述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25.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6.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时,会有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5.示例: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或: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6.举例论证。列举达尔文、诺贝尔、华罗庚、苏步青等科学家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一观点。
27.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
28.结合实际,表述出“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的观点即可。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或者是文章的结尾部分。
由文章的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和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可知中心论点为“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
由④“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可知这一段应该是举例论证,举了“达尔文、诺贝尔和华罗庚”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的分论点。
本题考查论点和论据的对应。
由“面临金融危机时,会有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可知这是讲述了人们根据自己遇到的困难,然后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所以我们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观点即③“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所以可以用这句话去解释咱们题目中出现的现象。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由③“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可知,这就是说一个拥有高眼界的人,他也会从读书中汲取属于价值观和自己的使命的那部分,并且作为自己为之努力的动力。读书在他们看来就不再是具有功利化的目的,而是涉及精神层面的治愈。
三、作文(共60分)
任选一题写作。
29.按要求写作。
你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的各种各样的责任,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你尽过,或正尽着什么责任?从中你体验了怎样的苦与乐?或者,你见过身边的人因尽责任并带给他(或他们)怎样的苦与乐……
请以“尽责,有苦也有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述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得抄袭。
例文
尽责,有苦也有乐
每个人都有他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当我们真正尽到了这份责任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成熟。
夏日的夜晚,寂静的荷塘,偶尔有清风拂过,泛起点点涟漪,我宁心静气,坐在其中,轻抚一曲《出水莲》。琴声婉转,让人联想到过去的点点滴滴,好似白宣纸上的点点墨痕,而其中那异常浓重的一点,便是那次被友人称之为“多管闲事”的事件了。
同样的夏日,黄昏时的校门,我从它的身边轻轻走过,身旁伴着一位一同出来游玩的友人。快走到十字路口时,我看见了马路对面一位以前的同学,但以前就不是一个班,相互之间又不熟悉,便不准备向她打招呼。就在这时,我却突然发现她的背包拉链开着,那背包似乎张着大嘴,想要吞噬一切。我看了后立刻穿过马路奔向她,任友人目瞪口呆地愣在原地。
我跑到她面前,对她说:“同学,你的背包拉链开了。”“是吗?那麻烦你帮我拉一下好吗,谢谢。”“好。”说着,我便帮她拉好了拉链。她向我笑了一下,然后向我摆摆手,走了。我再次穿过马路,回到友人身边。“哎,真是块多管闲事的料啊。”友人吸了口气说。“这不是多管闲事,对于背包拉链没拉好,东西被偷,这我可是有亲身经验的,我可不希望再有人和我遭一样的罪了。而且,这也是作为公民的一种责任嘛,难道你希望她被偷吗?”“不,不,我只是觉得你好像管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司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 23.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 2025写字楼租赁合同写字楼租赁合同模板
- Unit 6 Jobs Lesson 6 story time.(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7 《包身工》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Unit5 What do they do(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西班牙瓦铺贴施工方案
- 迎春灯饰施工方案
- 20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12《富起来到强起来》(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GB/T 24186-2022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和钢带
-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 GB/T 4214.2-202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测试方法真空吸尘器的特殊要求
- GB/T 22482-2008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 蔬菜采购项目投标书
- 肩周炎康复护理
- 2022年安徽管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SAPP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
- Q-HN-1-0000.08.004《风力发电场电能质量监督技术标准》
- 3人-机-环-管理本质安全化措施课件
- 庆阳煤炭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