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衡阳市雁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
请注意: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述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3分)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6分)
1.D2.C3.B
4.①首先提出论点“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②接着介绍了从西晋到唐代的家具发展的过程及坐姿的改变。③进而通过唐代绘画证明了唐代用高足大椅会食进餐的情形。④最后呼应开头,重申论点。
5.①中国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饮酒器。②中国古代画作中(壁画中)人物使用的饮酒器皿。③与饮酒器皿有关的汉语词汇和汉字。④中国古代文献中直接对饮酒器皿的记载。⑤日韩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所使用的饮酒器皿。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错误,中国人的坐姿发生革命性改变是在唐代,敦煌285窟的壁画是西魏作品,无法证明。
B.“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错误,高力士之兄高元玮墓中的墓主人像只能证明“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但不能证明“用高椅大桌进餐”。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一说无中生有。文中只说“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错误,材料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鸿门宴发生在秦汉之际,应该是分餐制。
B.“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错误,《贾生》一诗写的是西汉的贾谊,所以不能证明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是唐代的情况。
D.“只要……就……”错误,材料一“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说明,家具变革只是分餐向会食变化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过于绝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可见西汉时还没有出现靠背椅子,因此,B项的场景不会出现。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首先提出论点“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
第二、三、四段,“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分别介绍了从西晋到唐代的家具发展的过程及坐姿的改变。
第五段,“《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通过唐代绘画证明了唐代用高足大椅会食进餐的情形。
第六段,“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后呼应开头,重申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推知,中国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饮酒器。
结合“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可推知“中国古代画作中(壁画中)人物使用的饮酒器皿”。
“‘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可推知,与饮酒器皿有关的汉语词汇和汉字。
结合“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可推知,中国古代文献中直接对饮酒器皿的记载。
结合“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可推知,日韩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所使用的饮酒器皿。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董瑞丰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用“‘天眼’之父”、“时代楷模”两个荣誉称号开篇,是对南仁东教授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
B.与“凤凰”比至少5倍的优势、更多专家的加盟和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的开启,说明中国主导世界天文学的时代已到来。
C.南仁东说“我想回国”,短短的四个字,体现了他不恋名利、一心报国的坚定决心和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令人敬佩。
D.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对地球文明、太空等的探索欲望,促使着南仁东专心致志投身于“天眼”建设,而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文章题目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是对通讯主人公南仁东教授高尚精神、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B.文章采用多个小标题的形式,以时间为序,纵向组织材料,依次串联起天眼的整个研发过程,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C.文章将“天眼”工程“漫山遍野的大”与“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的细”做对比,表现出“天眼”建设任务的艰巨。
D.文中有多处引用他人对南仁东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在“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小节中,有多处对南仁东的正面描写,请找出两处并简要赏析。(4分)
9.文章结尾引用了南仁东“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句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6.B7.B
8.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答其一即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勘测环境的艰苦和工作难度的艰巨,体现了南仁东不畏艰辛、不懈奋斗的精神。又如:“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勘测环境的艰苦和工作难度的艰巨,体现了南仁东不畏艰辛、不懈奋斗的精神。再如:“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南仁东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专注、担当的精神。
②语言描写。“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南仁东以国为重、重实质(实效)的担当奉献精神。
9.
①表现了南仁东对宇宙太空的喜爱。夜空神秘美丽,激发他美好想象和无尽探索欲望。
②凸显了南仁东热爱祖国、献身“天眼”工程、执着探索的崇高形象。崇高信仰引领他一路前行,克服苦难,超越平庸。
③以此句结尾,有启迪意义。启发我们要像南教授那样爱国、有崇高理想并潜心钻研,终会超越平庸,做出不凡的业绩。
④热情讴歌,升华主旨。引用南仁东这句话,是对其伟大科研精神和所取得成就的热情歌颂,是对其不凡业绩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是对那些有梦想有行动的科学家形象的集体升华。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说明中国主导世界天文学的时代已到来”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文章只说“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无法推导出“中国主导世界天文学的时代已到来”的结论。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以时间为序,纵向组织材料,依次串联起天眼的整个研发过程,思路清晰,步步深入”错误,原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天眼”“执着”“寻梦”,是按照南仁东的精神品质来划分写作版块的,“天眼”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异常大胆”,“执着”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坚持不懈、不改初心,“寻梦”一节重在表现南仁东的严谨精进。可见,并不是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不是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安排材料,串联起三个小标题,也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对人物的正面描写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几个方面。
文中“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是动作描写,“挪”字这一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写出山里没有路,行走困难的情景,表现了贵州大山里勘测环境异常艰苦,体现了南仁东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
“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既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塞了救心丸”写出南仁东身体不好,“连滚带爬”写出发生泥石流的山路更加难走的情景,表现环境恶劣,同时说明勘测工作难度之大,但是南仁东能够忍受身体不适,不畏艰辛、艰苦奋斗。
“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丢”“跑”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南仁东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工作,表现了南仁东对工作的投入和专注,同时也表现了他心系勘测工作的担当精神。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对科技工来说,写文章、发表文章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但对于南仁东来说,个人的名誉不是他在乎的,他注重的是能够为国家带来重大科技突破,这句话表现了南仁东淡泊名利,注重实效的奉献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对“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句话本意的理解为:夜空神秘美丽,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太空的探索欲望,表现了南仁东对宇宙太空的喜爱。
文中“南仁东为了自己的科学梦想,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表现了南仁东潜心科研,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表现了南仁东不甘平庸,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崇高信仰引领他一路前行。凸显了南仁东热爱祖国、献身“天眼”工程、执着探索的崇高形象。
文章的结尾说“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可见,这句话对当今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南仁东的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同时启发我们要有崇高理想并潜心钻研,终会超越平庸,做出不凡的业绩。
主旨上,“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对上文南仁东科学精神的总结,也是对他取得成就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为国奋斗的科技工们拼搏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高大形象的集体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彦穆字季昭,清河东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阳侯林之九世孙。祖蔚,遭从兄司徒浩之难,南奔江左。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父稚,笃志经史,不以世事婴心。起家秘书郎,稍迁永昌郡守。
彦穆幼明悟,神彩卓然。年十五,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伏膺儒业,为时辈所称。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参军事,转记室,迁大司马从事中郎。
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孝武嘉之,拜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乃诏彦穆入幕府,兼掌文翰。
世宗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天和三年,复为使主,聘于齐。使还,除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寻征拜小司徒。
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三方兵起。以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次荆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谊入朝,即以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邑二千户。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寻复官爵。隋开皇元年,卒。子君绰嗣。君绰性夷简,博览经史,有父风。大象末,丞相府宾曹参军。君绰弟君肃,解巾为道王侍读。大象末,颍川郡守。
(节选自《周书·崔彦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B.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C.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D.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遭从兄司徒浩之难/从兄:堂兄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B.不以世事婴心/婴:缠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
C.善玄言,解谈谑/解:懂得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D.复为使主,聘于齐/聘:聘请金就砺则利/就:接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彦穆出身世宦,家学渊源。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关心世事;开始担任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
B.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进入中书学习,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被有知人之鉴的李神隽誉为王佐之才。
C.崔彦穆文武兼修,功勋卓著。孝武帝时举义起事,隋文帝辅政时平叛三方叛乱;军国初创供职幕府,后来出使陈、齐,不辱使命。
D.崔彦穆备受荣恩,泽及后代。崔彦穆历职几朝几代,得到极度的信任和褒奖,一直官运亨通。其子崔君绰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4分)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课内翻译)(4分)
14.世宗为什么会下诏让崔彦穆出使陈朝?请简要说明。(3分)
10.A11.D12.D
13.(1)延兴初年,(崔蔚)又回归到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
(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14.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魏郡守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
“彦穆”是人名,作“不得从”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东魏郡守苏淑”说的是一个人,作“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前句句意: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聘:出使。后句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靠近、接近。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一直官运亨通”错误,根据“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可知,崔彦穆也曾获罪被免职,并非一直官运亨通。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拜”,任命、授予;“家”,安家、定居;“终”,去世。
(1)“稍”,逐渐;“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立白若摴蒱”;“山也”,判断句,那是山峰。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可知,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据此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崔彦穆字季昭,是清河东武城人,是魏司空、安阳侯崔林的第九代孙。(他)祖父崔蔚,受堂兄司徒浩大案牵连,向南逃奔到江东。延兴初年,又回归于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他)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因世事烦劳。开始担任的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
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时,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一起进入中书学习,相互很友好。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善于鉴别人才,见到崔彦穆赞叹说:“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安末年,任司徒府参军事,改任记室,升任大司马从事中郎。
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魏郡守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孝武帝给予嘉奖,授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当时军国初创,各种事务繁多复杂,太祖于是征调崔彦穆入幕府任职,兼管文件信札。
世宗初年,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任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召入朝廷任御正中大夫。陈朝要求结为友好邻邦,诏令崔彦穆为使臣。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转任民部中大夫,晋爵为公。天和三年,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出使归来,任命为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晋升为大将军。不久征入朝廷任小司徒。
大象二年,宣帝逝世,隋文帝辅助朝政,三处地方起兵。任命崔彦穆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与襄州总管王谊征讨司马消难。军队驻扎在荆州,崔彦穆怀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反叛之心,于是捕获诛杀他。叛乱平定后,隋文帝征召王谊入朝,随即任命崔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晋爵为东郡公,(赐)食邑二千户。不久,独孤永业家人申诉而得昭雪,崔彦穆因此获罪被免职。不久恢复官职爵位。隋朝开皇元年,去世。(他的)儿子崔君绰继嗣。崔君绰性情平易质朴,博览经史典籍,有他父亲的风范。大象末年,任丞相府宾曹参军。崔君绰的弟弟崔君肃,开始任职为道王侍读。大象末年,任颍川郡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暮春①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①“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一带(今浙江杭州),部分士人不忘故国,时发感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开头运用征鸿和归燕进行比兴,表述了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
B.“一春”是指词人对家乡的怀念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经历了整个春天。
C.钱塘江的春浪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
D.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词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之意,牵挂之情。
16.有人认为本词“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极妙,请加以赏析。(6分)
15.C16.①名词列锦,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②表现手法上,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③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错误。文中没有“欣喜”的依据。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起到了对比的作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本句诗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本句诗有从船舱中望见的景象,如“短篷”“南浦”“疏柳”“断桥”;也描写了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手法上看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述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3)在《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用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
解析: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当代文化风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脾萌发心悦诚服引领
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
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
D.沁人心脾焕发心驰神往引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18.D19.A20.B
18.D[解答]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应用“沁人心脾”。
萌发:①种子或抱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由“蓬勃生机”可知,应用“焕发”。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应用“心驰神往”。
引领:引导;带领,
指引:指点引导。由“文化风尚”可知,应用“引领”。
19.A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二是“蜕变”与“智慧精髓”搭配不当,可改为“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20.B由分析可知,所填语句承接前文“文学经典”,以“其中”开头与前文衔接紧密可排除C、D两项。从语境看,强调的重点是“永恒不灭”,故选B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颇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③,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21.①也就必然要想到雪;②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③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22.①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的细、密的特点;②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
③原句“你说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述,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可知,下文写的是雪景,故本空可填写“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②处,根据前后语句的分析,应该是对引用诗句的小结,而且尽量句式一致,根据诗句意思,应填“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处,根据前文“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的句式,以及前一句“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的关键词“诗人”,可以整理得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首先,改句是“再洒上一层白雨”,原句是“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显然,在“白雨”前增添的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细”“粉”两字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的细、密的特点。相比较改句中的“白雨”就没有写出细、密这样的特点。
其次,改句是“加上一层背景”,原句是“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其中在“背景”前增添的修饰语“淡得几不成墨的”,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而改句的表述缺少对背景特点的描绘,也没有给人一种色彩感和画面感。
最后,改句是“就十分悠闲了”采用的是一般陈述语气。原文“你说够不够悠闲”这样一个反问句,让用了“你”字,读者更有参与感,与改句的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尚琚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间,一直在为自己的清华梦而努力,哪怕中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他也选择再度高考。到2021年,33岁的唐尚琚已经复读了十二年,在第13次的高考中取得了591分,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隔着90来分的距离……
在如今多元化的价值观下,网络上针对唐尚琚的争论变得扑朔迷离:有人佩服其堂吉诃德式的执着,为心中理想承受巨大压力而无怨无悔;有人认为他的执着早已扭曲为偏执,似乎是在借高考来逃避成长过程中应该担负的责任;还有人质疑他浪费高考资源,考上了不去,会导致其他考生进不去。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以上看法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核心话题是“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如何看待以上看法”,不同于时评类材料对事件本身发表看法,而是“对看法的看法”,即如何看待网友对事件的评价。所以,第二段是写作的导引,也是对写作内容的限制,相对而言,考生可写的角度没有单纯评述事件那么开放,须基于三种看法进行选择并评析。评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赞成他是“勇士”的、赞成他是“懦夫”和辩证看待两种观点。1.赞成他是勇士:执着追求,为理想承受巨大压力而无怨无悔
2.赞成他是懦夫:扭曲偏执,逃避责任3.辩证看待:执着追求远大理想是好事,但须理性有度、切合现实衡阳市雁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
请注意: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述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3分)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董瑞丰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用“‘天眼’之父”、“时代楷模”两个荣誉称号开篇,是对南仁东教授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
B.与“凤凰”比至少5倍的优势、更多专家的加盟和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的开启,说明中国主导世界天文学的时代已到来。
C.南仁东说“我想回国”,短短的四个字,体现了他不恋名利、一心报国的坚定决心和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令人敬佩。
D.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对地球文明、太空等的探索欲望,促使着南仁东专心致志投身于“天眼”建设,而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文章题目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是对通讯主人公南仁东教授高尚精神、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B.文章采用多个小标题的形式,以时间为序,纵向组织材料,依次串联起天眼的整个研发过程,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C.文章将“天眼”工程“漫山遍野的大”与“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的细”做对比,表现出“天眼”建设任务的艰巨。
D.文中有多处引用他人对南仁东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在“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小节中,有多处对南仁东的正面描写,请找出两处并简要赏析。(4分)
9.文章结尾引用了南仁东“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句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彦穆字季昭,清河东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阳侯林之九世孙。祖蔚,遭从兄司徒浩之难,南奔江左。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父稚,笃志经史,不以世事婴心。起家秘书郎,稍迁永昌郡守。
彦穆幼明悟,神彩卓然。年十五,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伏膺儒业,为时辈所称。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参军事,转记室,迁大司马从事中郎。
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孝武嘉之,拜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乃诏彦穆入幕府,兼掌文翰。
世宗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天和三年,复为使主,聘于齐。使还,除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寻征拜小司徒。
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三方兵起。以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次荆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谊入朝,即以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邑二千户。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寻复官爵。隋开皇元年,卒。子君绰嗣。君绰性夷简,博览经史,有父风。大象末,丞相府宾曹参军。君绰弟君肃,解巾为道王侍读。大象末,颍川郡守。
(节选自《周书·崔彦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B.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C.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D.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遭从兄司徒浩之难/从兄:堂兄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B.不以世事婴心/婴:缠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
C.善玄言,解谈谑/解:懂得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D.复为使主,聘于齐/聘:聘请金就砺则利/就:接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彦穆出身世宦,家学渊源。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关心世事;开始担任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
B.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进入中书学习,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被有知人之鉴的李神隽誉为王佐之才。
C.崔彦穆文武兼修,功勋卓著。孝武帝时举义起事,隋文帝辅政时平叛三方叛乱;军国初创供职幕府,后来出使陈、齐,不辱使命。
D.崔彦穆备受荣恩,泽及后代。崔彦穆历职几朝几代,得到极度的信任和褒奖,一直官运亨通。其子崔君绰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4分)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课内翻译)(4分)
14.世宗为什么会下诏让崔彦穆出使陈朝?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暮春①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