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研读识神”_第1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研读识神”_第2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研读识神”_第3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研读识神”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研读识神”学习目标:1、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2、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情境导入:我校“三余书吧”将进行图书翻新整理工作,本次翻新,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学作品”阅读区域、“工具书阅读区域”、“杂志期刊阅读区域”外,为引导同学们深度阅读知识性读物,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能够体会科学精神的人文之美,激发科学探索意识与创造精神,还将新增“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现围绕“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建设与阅读推广,以“研习学术读物,探索科学精神”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活动一回顾探索经历,体验科研艰辛《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科普性学术文章,两位作者都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自己的科研探索过程,通过上节课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了解屠呦呦发现研究青蒿素与加来道雄成为物理学家的历程体验,深切体会到了科研探索的艰辛与不易。合作探究任务一:这条探索与发现之路充满艰辛,如果让你在这两条路上分别做一个最艰难的标识牌,那么你会把这个标识牌安放在哪个位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说明你的安放理由。1、篇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安放位置: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安放理由:万事开头难,屠呦呦临危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大量重复的实验过程,文中第6段提到,在第一阶段,我搜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2、篇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安放位置:建造加速器安放理由:只是高中生的作者,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里,没有玩耍,而是做实验,文中第17段提到,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同是高中生的我们很容易从描述中体会到这个过程的艰难,以及作者享受的乐趣,这份热爱,值得标识。活动二解读科学精神,体悟探索创新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课文,在屠呦呦和加来道雄深入浅出的介绍自己探索过程的文字中,在梁思成和林庚对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专业而清晰的阐释中,你读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认领一篇文章,尝试进行总结与分享,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1、篇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学精神:执著精神文本依据:文本第6段,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精神解读:一串数据的简单罗列,没有浓墨重彩的笔调,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在精炼的叙述与平静的语言之下,写进了屠呦呦实验过程的繁复与实验结果的受挫,但即便如此,屠呦呦不曾放弃继续实验,继续探索,直至转折点出现。执着不言弃是科学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品质。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文本依据:文本第11段,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精神解读:70年代的中国科研条件落后,当历经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青蒿素中心提取物,在临床实验很难开展的背景下,屠呦呦为了确保药对人体的安全性,以身试药这种罔顾人生安全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新冠疫苗刚刚问世时,首先接种疫苗的也是科研人群,这是一种高贵的传承。科学精神:爱国精神文本依据:文本第4段,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与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文本第21段,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精神解读:整篇文章从标题到中间的叙述,再到结尾,不管是直接的叙述,还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议论,作者始终不忘彰显中药学的贡献,体现深深爱国情谊与文化自信,这是科学精神的根基所在。2、篇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科学精神:想像力文本依据:文本第2---10段,记述童年的第一件趣事,对鲤鱼“科学家”的想象。精神解读: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科学精神:兴趣文本依据:文本第12---14段,记述童年的第二件趣事,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精神解读: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无穷的乐趣。科学精神:实验精神文本依据:文本第16段,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文本第17段,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精神解读: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归纳小结:把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科学品质融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这些品质正好贯穿了科学探索与创新的全过程,科研之前满怀兴趣,充满想象,饱含热情,科研过程中拥有实证精神,执着不怕困难,敢于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自我,科研取得硕果过后,平静且从容不忘来时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1、篇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科学精神: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责任与担当。文本依据:引论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总结性说明,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做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精神解读: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建筑是承载民族文化、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梁思成是一位极具科学态度、人文关怀和民族责任感的科学家。他的建筑思想和为中国建筑所做的贡献必将彪炳史册。4、篇目:《说“木叶”》科学精神:善于发现、观察独特、思考深入的科学态度。文本依据:《说“木叶”》从论述“木叶”切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到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精神解读: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到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归纳小结:单元主题精神: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这些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学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活动三:联系个人实际发扬科学精神课后活动作业:“研习学术读物,探索科学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