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课件_第1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课件_第2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课件_第3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课件_第4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

第一节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第二节民族经济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第三节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1农村、农业、农民是三位一体的概念,简单说来,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就是农民。同时,三者又有相对独立性。从概念本身或现象形态来看,农民代表职业或身份,农业是产业范畴,而农村是地理概念。但长期以来,它们还包含有许多自身含义之外的与制度安排相关的内容。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直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2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人口的主体仍从事农牧林渔业生产。少数民族农业户口数占总人口的82.6%,比全国75.27%的水平高7.33个百分点,比汉族74.6%的水平高8个百分点。有16个民族农业户口数占总人口比重高达90%以上,20个民族在80%—90%之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民族。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许多共性的方面。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及经济基础,城乡人口分布的结构和特点,民族及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更具有艰巨性和迫切性。3第一节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一、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类型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所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少数民族人口在平面分布上以边疆为主,在垂直分布上以山区高原为主。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以传统农牧业生产为主,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很难受到经济增长中心的辐射,因此,长期以来其经济形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牧业是基本的产业和生活来源。4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差异,使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经济类型。正如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就从事种植业生产,而生活在高原就从事畜牧业生产。由于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具多层次性。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类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5(一)林耀华等人较早对少数民族农村经济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特征出发,将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分为采集渔猎经济文化型组、畜牧经济文化型组和农耕经济文化型组。采集渔猎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包括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诸语言的赫哲、鄂伦春和部分鄂温克族。其中又有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两种类型。畜牧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断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带。包括有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和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场畜牧四种类型。农耕型分布于除采集渔猎和畜牧型以外的我国广大地域及众多民族中。这一类型中,又有山地刀耕火种(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诺及部分傈僳、苗、瑶等民族)、山地耕牧(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及部分藏、傈僳等民族)、山地耕猎(苗、瑶、畲等民族)、丘陵稻作(傣、壮、侗、水、仡佬等民族)、绿洲耕牧(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和平原集约农耕(满、回、维吾尔等民族)等类型。6(二)龙远蔚根据少数民族乡村的基本文化特征将其分为四类:山地文化或山区文化类型;干旱半干旱农村文化类型、高原文化类型和草原文化类型。(三)刘小珉等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为集约农耕或种养结合型、非集约的耕猎或耕牧结合型、畜牧经济或牧农结合型、农工商复合型四类。7集约农耕集约农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农业,它强调在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产量,是最主要的乡村经济活动类型。这种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和云南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在人工灌溉基础上的农业(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以及内蒙、新疆等地的绿洲农业。这一类型中往往还包含作用重要的家庭养殖业,但存在南北方差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类农村经济已发生了较显著的演变,主要是经济结构多样化了,包括种植业内部的结构多样化、农业结构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8非集约的耕猎或耕牧结合型非集约的耕猎或耕牧结合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难以对土地进行劳动和技术的集约化经营,粮食种植虽然是重要或主要的经济活动类型,但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或生存需要,因而需要结合家庭养殖、狩猎甚至采集等经济活动,从而商品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便不是没有,也非常少见。如我国中南、西南、东南以及东北山区的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大体上都属于这种类型,由于较为传统的观念、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较为封闭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生活普遍贫困,其经济活动类型的变化难以自发地发生,往往需要政府的组织领导、现代教育的传播等外力的推动。9畜牧经济或牧农结合型畜牧经济或牧农结合型的乡村经济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草原牧区,包括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及部分鄂温克和达斡尔族,草原放牧是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畜牧型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产品单一且不耐储存,因而与农耕经济有强烈的贸易需求,其中一些与农耕民族(特别是汉族)交往较多的少数民族牧民学会了农耕生产,因此演变为牧农结合型。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类型或因为退耕还林、或因为草原保护、或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牧经济向市场导向的现代农牧经济发展。10农工商复合型农工商复合型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农村经济。根据历史的传承、社区的生态和人文条件,其具体形式可能表现为农牧业与工业的复合、或农牧业与商饮服务业的复合,也可能是农工商的复合,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出一支有24万人的流通队伍,光是贩卖土豆的就有五万多人,大小车辆五万多辆,加工点一万多个(户)。农工商复合型尽管目前不占主导地位,但将是农村经济其它各种类型的演变方向。11二、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第一,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偏低,农业生产类型多样,发展阶段多元化,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就狭义的农业而言,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分为原始的刀耕火种型、传统农业初级型和传统农业高级型。原始的刀耕火种型,如“滇西南刀耕火种带”。劳动工具总体技术水平还较落后,农产品产量低,属粗放经营。如彝、傣、藏族等。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在个别地区和民族中还保留少量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农业比重在增加。12第二,民族地区的生产关系几乎与全国其它农村同步变革、同步发展

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和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地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快了农牧业的发展,但在个别地区和民族,也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如金平拉祜族(苦聪人)从原始的民族经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他们对小农经济性质的家庭承包经营很不适应,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农户重返原始森林过起游徙不定的生活;滇西北的独龙族由此离开了辛苦多年开垦出来的江边田地,各自搬去占一块山坡地头,居住更加分散;东北的渔猎民族纷纷弃农归猎、归渔,从刚起步的多种经营返回到单一的渔猎经济。13第三,民族地区农业产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

从生产增长看,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4114.67万吨,比1978年多生产991.17万吨,增长31.73%,2006年粮食产量7202万吨,比1984年增长75%。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7.4%,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从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看,1980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是65.94:4.82:22.17:0.45,1990年为59.60:6.65:22.75:1.45,2003年为53.22:6.59:33.43:4.15,2006年53.31:5.55:35.10:3.89。14第四,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得到根本缓解,但差距仍较大

地区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6年收入是1990年的(倍)2006年人均生活支出(元)2006年农村恩格尔系数内蒙古607.152038.2133425.5277239.03广西639.451864.512770.484.33241449.54贵州435.141374.161814.464.171815.3449.92云南540.861478.61920.023.551750.5646.02西藏649.711330.8124353.752002.2448.24青海559.781490.492361.964.222306.6543.24宁夏578.131724.32760.144.772246.9741.35新疆683.471618.08273742032.3639.89全国686.312253.4235875.23282933.9315第五,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在大部分民族地区,非农产业起步晚,结构单一,比重不高,对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低,远没有发挥“半壁江山”的作用。由于本地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很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另外,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化发展缓慢,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往往使当地农民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6三、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标准主要是三个方面:新型的农民、发达的农业、和谐的农村。172、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加落后,财政收入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财政收支状况,必然影响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必然难为当地提供与全国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更为滞后,不少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上学难,看病难。18第二,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生活困难。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收益率低,投入不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难度很大。19第三,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地区年份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规模减少量贫困发生率规模减少量低收入人口比重全国农村贫困状况20003209——3.56213——6.7200129272823.261031106.620022820107358252786.220032900

-803.156172086.0200426102902.849776405.3200523652452.540679104.3200621482172.335505173.7200714796691.628417093.020地区

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地区年份规模减少量贫困发生率占全国比重规模减少量低收入人口比重占全国比重民族自治地方20031304.018.08.145.02694.8——16.748.020041245.658.37.847.72287.7407.114.346.020051170.475.26.949.52048239.712.050.42006948222.07.144.11587461.011.844.72007773.6174.36.4↓52.3↑1481.2105.612.2↑52.1↑21第四,民族地区农村的民族文化特点明显和民族差异比较大。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普及现代文明和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任务更重。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22第一,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直接推动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牧区发展。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23第二,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一些边境地区还有沿边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24第二节民族经济与特色农业产业化我国民族地区地跨亚热带、湿带和寒带,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由于许多农村还处于原始农业阶段,除了主要使用人力畜力外,还表现为分工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低、自给自足。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农牧区来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并将特色农业产业化。25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发展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龙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是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联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避免了单个农户进入市场面临的规模小、信息不对成、抗风险能力小的弊端,有利于降低特色农业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如伊利20多年来带领致富的农牧民已达几百万人,涉及地区有内蒙古、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多个省份。26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多样,但基本框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形成“农户+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生产体系。具体有“公司+农户”、“农户+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金融及科技服务等在内的合作社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农业产业一体化链条中个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户等)联结的方式来划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三种模式:271、市场买卖型即龙头企业和农户间通过市场买卖发生联系,双方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约束,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买卖关系。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度小,农民自行决定产销,价格随行就市,农户要承担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容易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势必影响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因此,市场买卖型模式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的雏行。282、合同契约型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协作关系。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对农户生产给予扶持和提供各种服务,并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农户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农业生产,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主要承担市场风险,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的风险,避免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生产大起大落。同时,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以合同契约形式规范化,双方各尽其责,形成了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根据各地的实践及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293、共同资产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土地租赁制形式构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这种形式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协调,使企业和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关系,也有利于龙头企业迅速凝聚生产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因此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式。在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一半以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形成的。在东南沿海一些省份,民营企业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已超过60%,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速度也在加快,但总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0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

民族地区有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所谓特色农业经济就是有别于一般的农业经济,它由产业和产品组成的,而特色产业的形成、特色产品的生产或基于特殊资源,或基于特定技术。3132第二届长阳高山蔬菜文化节开幕近几年来,长阳始终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变地理劣势为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安全、环保、高效的特色蔬菜,为高山农民探索出了一条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小康之路。长阳高山蔬菜以其30万亩基地面积、50万亩种植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优良的品质,总产突破10万吨。提升高山蔬菜品质,特别注重安全、生态、绿色、高效;提升长阳高山蔬菜品牌,打造高山蔬菜第一乡,打造中国高山蔬菜第一品牌,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提升长阳蔬菜市场水平,形成综合竞争力。33北京福记食品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专赴长阳县采购的,该公司是负责北京奥运期间市场中餐蔬菜供应商之一。为确保奥运期间国内外嘉宾饮食所需,8月上旬,该公司专门派人到长阳实地考察了高山有机菜,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严格检测。首批运往北京的火烧坪高山有机菜,主要包括球白菜、萝卜、甜玉米、西红柿等6个品种。

长阳县火烧坪乡高寒山区,平均海拔高度1800米,最高海拔1950米,平均气温7.6℃,年无霜期194天,充足的阳光和特殊的气候,很适宜生长反季节蔬菜,加之环境清新,蔬菜的质量、品质、季节性差异突出,成为最适宜人们生活所需的品种。

据了解,长阳县近年来大力普及标准化种植,推动蔬菜向有机型发展,被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国家A类标准化示范区”,部分产品俏销韩国、日本等地,成为“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341.自然资源优势

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产业。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等自然条件使其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以下自然优势:35(1)生物资源优势民族地区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高,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如云南号称植物王国、香料王国、天然花园、药物王国,植物物种达3万多种。新疆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用途广,已查明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有3000多种,稀有植物1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30多种。民族地区其它省区也都拥有各自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36(2)土地资源优势民族地区一般都是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土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和人均面积都大,耕地的人均面积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37(3)环境优势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现代化程度低,化学要素的投入相对较少,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这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38(4)空间优势民族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利于发展以资源、气候、地理条件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如高原农业、山地农业、盆地农业、草原畜牧业等。将这些自然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产业化生产,就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新疆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云南、内蒙古、新疆为主的糖料生产基地,云南的高档鲜切花生产基地、西北宁夏、甘肃、青海等发展枸杞、甘草、红花等中药材生产,云南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等。392.市场优势基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让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必须经过开发利用,要转化为市场优势。40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巨大需求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时尚,绿色产品的价格和需求大幅度增加。但发达国家普遍对本国农产品生产给予保护,对进口的农产品都有“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因此,民族地区具有环境和空间优势的农产品应积极顺应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特点,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这一垄断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力争获得更大“绿色收益”。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已大为提高,从过去的追求温饱已全面迈入小康生活。特别是城市居民已更多地关注健康消费,对无污染绿色商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来自民族地区的农畜产品、土特产品、药材等在城市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41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如新疆若羌县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实施“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经过七年来全县各族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目前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1200万株),初步实现了从红枣零星种植到建设中国西部规模枣区,从红枣传统粗放管理向科学栽培管护的重大转变,促进了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大幅度增收。2007年全县红枣总产量达10513.3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38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4.57%。到2010年全县红枣将逐年进入盛果期,预计红枣总产量按30%以上递增,红枣总产将在3万吨以上,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突破8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红枣收入占70%以上。42云南省全面推进和实践农业产业化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市场的“磨砺”和洗礼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专业市场带动、农村经纪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初步构筑起农业产业化的立体框架,扛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截至2008年,全省4070个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带动农户1313万户次,实现增收总额121亿多元,被产业化链接的农户户均增收924元。43第二,因地制宜地确定和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谷子种植和小米加工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年产优质小米7万吨,交易额达70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比较大的谷子收购、加工、仓储、销售集散地。遵化市东陵满族乡发挥当地葡萄种植的优势,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定单农业,使王朝酒葡萄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总面积达到了3500多亩,为农民增收200余万元。兴隆县八卦岺满族乡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两大重点工程项目,已形成9万亩山地板栗园区,年产板栗已达450万公斤,占农业总产值的70%。2001年成立了兴隆县栗农协会,以栗农协会为龙头,以栗汁源商贸有限公司为依托,初步形成“农户+基地+市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格局。44第三,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新疆昌吉州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8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5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7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占全疆的26%;自治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占全疆的18%;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初步形成了棉纺产业、面粉产业、食用油产业、乳制品产业、家禽产业、生猪产业、番茄产业、制种产业、饲料产业、蔬菜产业、葡萄酒及白酒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格局。45第四,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新疆若羌县涌现出一批产销中介组织。各类产销协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发展较快,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办)和相关部门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使产业化经营的软环境得到充分改善,为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46第一,财政资金短缺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电力设施建设薄弱,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47第二,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不高

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不高,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农户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管理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第三,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很难将新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48第四,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

农业产业化本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产业化必须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但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必然会加大“卖难”等市场风险。由于市场建设缓慢,很多农户都是在家里等着买主上门收购,走出去销售的意识不强,而且产生了以下矛盾:(1)市场价格变化较快影响产业化的效益。一些调整粮食种植比例的农户,看到上一年某种经济作物售价较高,第二年马上种植,结果第二年该种经济作物的售价下降较快.最后造成亏损。(2)产业化组织引导的计划性太强,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如浙江省嘉兴市某一乡镇发动农户大面积种植榨菜,农民种植以后收获季节一到,销路不畅,农民把收获的榨菜挑到乡政府.49第五,民族地区发展龙头企业困难

民族地区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投入少,以及基础差和发展滞后等原因,在这些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在内地和汉族地区要困难得多。国家对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应适当扶持和照顾,从金融、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都应对其实行倾斜。50五、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第一,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对民族地区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潜力的企业予以比东部地区和汉族区在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更大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国营、集体、私营、联合体、合资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从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实践看,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促进了农牧户增收又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51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市场更加落后,产业化发展面临更严重的资金约束。特别是单个农户,由于传统农业自我积累能力有限,农户从外界获得资金的渠道不畅,在产业化初期,面临巨大的资金约束。对民族地区而言,除了通过信用社市场化融资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金,如由一些国际组织或政府提供的小额信贷,由龙头企业提供启动资金或直接提供生产资料。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为了把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产业化进程,针对产业化资金不足,由旗财政出资,成立贷款公司,挂靠在旗农牧产业化办公室,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风险由政府承担,农牧民直接受益。52农业保险制度是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器,应当建立一套独立于现有商业保险公司之外的政策性保险机构,由财政部门牵头,从国家有关保护农业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启动资金,中央成立总公司,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分公司,在农村则建立由它指导和管理的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投保。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从税前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以应付市场价格的波动,实行保护价收购。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农户、组织农户参加农业生产的经营性保险。53第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其价值的条件,也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原则,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54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鼓励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规范,促使其健康发展。55第五,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一要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过程中管理脱节的体制,建立新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由一个机构或实体统一管理其过程,以提高产出效率,减少经营损耗。二要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靠经济利益这根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的经济利益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实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合理确定各方的责权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双向约束,使其真正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56第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生产的效益,为农户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保证。建立健全各类服务组织,形成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