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群体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群体的要素:〔1〕两个以上的人〔2〕共同的目标或兴趣〔3〕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4〕彼此之间自然或不自然的吸引力类型: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自然形成的组合。2.细分类型:〔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2〕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组成〔3〕利益型群体:由那些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的人们组成;〔4〕友谊型群体:由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人们组成。为什么人们会参加群体群体形成的原因:1.平安需要:参加群体可以减小个体独处时的不平安感2.地位需要:能够被别人成认3.自尊需要: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4.情感需要:在与群体成员的人际互动中满足社交需要5.权力需要:影响他人只能够在群体中实现6.实现目标的需要:集合智慧与共同努力标准: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是群体对成员行为方式的期望〔1〕标准的类型:与群体绩效有关:产出水平、有效沟通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着装、工作表现与群体内部非正式交往有关:就餐、聊天、上下班与群体的资源分配有关:报酬、难易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配〔2〕标准存在的意义:促进群体生存以及成功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减少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鼓励成员表现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身份,强化和维持群体存在群体作用〔1〕2+2=5;也可能2+2=3〔2〕一根筷子与十根筷子;三个臭皮匠与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3〕人多瞎胡乱,鸡多不下蛋〔4〕幸福:一份幸福两人分享成了两份幸福〔5〕痛苦:一份痛苦两人承担各承担一半痛苦群体凝聚力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在一起的时间:“距离产生美〞的真理性有限;物理距离影响在一起的时机〔2〕进入群体的困难程度:困难程度与凝聚力正相关〔3〕群体的大小:规模与凝聚力负相关,因为规模增大造成了成员的沟通困难〔4〕性别组成:女性相比较男性群体的凝聚力强〔5〕外界的威胁:群体受到外界威胁,凝聚力会增强。〔6〕已经取得的成功:具有一贯成功表现的群体,凝聚力高2.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1〕凝聚力与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2〕群体标准:群体的绩效标准比较高,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标准低,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可能也低。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1.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的优点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群体决策的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2.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1〕时间: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用时长,或速度慢〔2〕准确性: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准确〔3〕创造性: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有效〔4〕可接受性: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好群体压力与从众1.群体压力:〔1〕群体压力:个体对群体对个体行为约束程度的感受〔2〕产生群体压力的条件:个体了解群体中的成员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或渴望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个体感觉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2.从众行为:〔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也就是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2〕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人因素:智力、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群体气氛、群体的竞争性、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规模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1、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2、对个人:a、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b、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平安感的提供者;c、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d、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开展的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奉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标准的合意;2、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群体意识的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标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二〕群体标准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标准: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那么,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在群体传播中,群体标准的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具体有:1、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标准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平安的决策依据。2、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标准一致,那么推动成员接受,反之那么阻碍。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1、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防止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1、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2、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泼化。〔二〕集合行为特殊的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本身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a、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b、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2、群体模仿和“匿名性〞〔法〕J.G.塔尔德《模仿的法那么》〔1890年〕:“模仿是最根本的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的平安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种非理性的模仿局部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的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3、信息流
a、布鲁默: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响〞,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响,另一方的反响反过来刺激这一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b、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流言流言:信源不明、无法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时期。流言的本质流言的本质并非是内容的虚假,有些流言最后被证明是真实的。美国学者彼德逊(PETERSONW)和盖斯特(GISTN)曾给流言下定义说它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可见,未经证实才是流言的本质特征,流言“传播的意见、观念,即使将来证明是确实的,但至少在传播过程还是处于猜测阶段。〞〔胡钰〕当然,“绝大多数的流言是无名的,公众在传播中无形地增添了流言的虚假成份和倾向成份〞(陈力丹)流言产生的原因:“流言和人们的危机状态分不开,每一次大的社会动乱,都会引起广阔社会成员的危机感,出现大量的流言〞。一般说来,危机状态不仅导致社会秩序失衡,还会带来人们的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乃至心理危机。此时人们缺少平安感,缺乏人际信任,群体意识极易呈现亢奋情绪状态,公众批判能力下降,相互影响感染的程度增强。此时,如果正常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流言就成了人们传播信息、表达意志的一种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流言往往滋生于消息闭塞的环境。在言论自由受到保障、信息活动多元开展的信息化社会,流言越来越失去生存的环境。西布塔尼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流言的发生和消失与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们的信息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流言就容易发生。一旦信息供求恢复平衡,流言就自然而然销声匿迹了。实际上,在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往往都是根据天灾人祸传播一些流言,从而激起人们的对抗意识。这些流言之所以传播甚广且快,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所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决定流言产生的直接要素有三个:重要性、事实的暧昧性和公众的批判能力。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流言公式:R=IXA其中R:Rumor流言
I:Importance重要性A:Ambiguity模糊度后来克罗斯对这一公式进行补充。R=IXA/CC:CriticalAbility批判能力。这个公式说明,流言与其所表达的事实重要程度、人们对它认识的模糊程度成正比,与批判能力成反比。流言内容越重要,人们认识的越不清楚,批判能力越差,流言就越强盛。流言的传播人际传播是流言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但是流言传播却又找不到具体的、明确的传播人,所以它是“通过人际渠道的非专业的口头传播〞。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实验研究说明,流言传播过程有三个根本特征。一是水平化〔LEVELING〕,指流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得简洁、通俗直白。二是强调化〔SHARPENING〕,就是从很多意思中选择有限的几种要素进行接受、记忆和报告的选择性倾向,与水平化正好相反。三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流言朝着传播者感兴趣、期待的方向发生变化。流言的特点:a、快速增殖;b、奇异回流现象;c、伴随大量谣言〔不同于流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流言与谣言:与流言概念相近的概念很多,比方谣言、传闻、民谣、传言等等。有学者试图区别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如刘建明认为“流言和谣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谣言是指不实之辞,流言那么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陈力丹,胡钰),而且这些词语相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RUMOR。谣言可能更包含有主观判断的蕴意,而流言所含的客观成份更多,较少包含对错的判断。流言的防范流言止于智者。对流言的防范,最为有效的是不让流言产生。在当代群众传播极其兴旺的世界,做到此点,其实已并非难事。即将有可能产生流言的事件,提前通过权威的正常的群众传播渠道全面、客观地报道其真相。理论上如此,实践上并不简单。辟谣。造谣容易辟谣难。辟谣的难度相当大。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不相信谣言,也会受其影响。反之,人们也可能受辟谣的反面影响,即使他们相信辟谣是真的。〞“所有的辟谣运动其实都有两种传播:一是使那些未听说过谣言的人知道了谣言,二是试图影响那些已经知道谣言的人。〞这无形中形成一个悖论:辟谣首先就是一种传谣,是一种影响更广泛的传谣。在公众得悉辟谣内容后,对于原先就知道流言的人来说,首先是加深了对流言的印象,才考虑辟谣的效果;对于原先不知道流言的人来说,首先是得悉了流言内容,然后才考虑辟谣的内容。辟谣的关键在于主动。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1、组织的概念及特点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2、组织传播及功能组织传播:组织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即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另一种表述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活力的源泉〞、“组织关系的粘合剂〞、“组织功能的润滑油〞、“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组织传播的要素:信息、相互依赖、网络、过程、环境也有人认为: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由以下因素组成:a、一定数量的成员b、有某种活动目标c、标准性的组织章程d、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e、有一定的物质设备,以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安全教育计划
- 串串店店面转让合同样本
- 农资聘用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主管的职业发展路径规划计划
- 债权继承合同样本
- 2025广州企业员工标准劳动合同范本
- 入驻经营合同标准文本
- 班级工作计划完善技巧
- 农村安装果园合同样本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完整版)及答案
- 安保工作“智能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持续改进工作
-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
- 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中评协[2009]199号
- 贾平凹《秦腔》
- 联轴器找中心PPT课件
- 加 工 贸 易 手 册
- CDP指标介绍及应用
- 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取费定额(2003版)完整版
- 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GA801-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