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A.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 B.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C.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D.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大致意思为,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不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峨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陛下的追随者也众多。现在陛下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推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想要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可见,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变革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灭六国的军事策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中写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据材料,郡县制()A.有利于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构建了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C.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的需要 D.扩大诸侯权力并削弱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都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C项正确;郡县的主要长官由中央任命调遣,不得世袭,并非讲求血缘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材料也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排除B项。故选C项。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文化特征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书法与佛教之间关系,未涉及道教、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4.清朝前期出现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庄票和远期庄票,即期庄票见票即可兑现,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不记名,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这一现象说明()A.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信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C.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 D.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等信息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D项正确;题干所述现象的核心词为“庄票”而非“货币”,“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的主旨介绍了庄票的种类和功能,不能体现出“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排除B项;“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为保障国家安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1871年,江南制造总局征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后,开始制造林明敦式来复枪;到1873年底,枪的产量达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A.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 B.军事工业的发展受技术水平制约C.民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D.列强借机推销机器占领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通过材料“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可知,军事工业产品质量没有较强的竞争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技术水平制约的,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洋务企业并非民族企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占领中国市场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已经被打开,排除D项。故选B项。6.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士大夫建立。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材料反映()A.民族危机加快救亡图存探索步伐 B.内地省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C.清政府对沿海大城市的控制较强 D.民众接受新思想推动变法的开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可知,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会组织大力宣传新思想,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政治制度方面,A项正确;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内地迅速,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表达清政府对沿海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有新思想的宣传,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且推动变法运动的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7.1931年,###开始成规模、有体系的应用无线电通讯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安全和效率问题,###制定关于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一整套制度。中共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A.意在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 B.为了组织和保护国民革命进行C.旨在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 D.反映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年代,中共比较“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情报的快速传达,有利于战斗的顺利进行,这反映了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国共是合作关系,中共运用无线电最主要的意图应该是掌握日军的动向,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项;革命年代无线电通讯的运用主要服务革命,不是为了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是1949年中国民航局成立以来领导体制改革简表。时间建制直属领导机构1949.11民航局成立,属于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指挥行动;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业务1954.11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1958.2建制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1962.4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1980.3建制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表的变化说明,中国民航局()A.实行计划经济、保障航空资源 B.实行政企合一、行使政府职能C.由半军事化管理向军转民、企业化转变 D.是军委领导下为空军服务的军事化行业〖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民航局的建制和直属领导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1980年前具有管理权集中,管理军事化的色彩,1980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逐渐向军转民、企业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国企改革政企分开,并不是政企合一,排除B项;1980年后,已经不是军事化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9.古代雅典,公民法庭每年抽签从公民中选出六千名公民审判员,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案件;因私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201人,因公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501人,特别重大的案件,全体审判员都参加;每个法庭的审判员通过抽签决定,审判员秘密投票判决。这表明公民法庭()A.重视判决结果正义 B.确保雅典法系完善C.保证司法程序公正 D.注重保护个人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古代雅典,公民法庭每年抽签从公民中选出六千名公民审判员,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案件;因私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201人,因公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501人,特别重大的案件,全体审判员都参加;每个法庭的审判员通过抽签决定,审判员秘密投票判决。”课件雅典的司法审判中,抽签和投票贯穿始终,体现雅典司法过程的民主原则,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民法庭对判决结果的态度如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雅典法系是否完善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公民法庭注重保护个人权力,个人并非等同于公民,排除D项。故选C项。10.“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表明,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B.推动国家管理职能转型C.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D.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官僚机构人员的增多,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文官通过何种方式任职,排除D项。故选A项。11.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据此推知()A.苏联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亟需资金积累C.苏联经济遭遇西欧国家封锁 D.大萧条造成了对苏联经济的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正在推进工业化建设,获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B项正确;此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可见苏联经济并未遭遇西欧国家封锁,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此时还未出现经济的大萧条,1933年爆发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2.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摘编自唐榕《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末中、西电影业兴起的异同,并归纳近代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异: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西方电影业的诞生。中国: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中国电影问世。(答2点)同:电影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任答1点)特点: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任答2点)(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评价: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3)因素: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析〗异:根据材料一中的“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西方电影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中诞生的;根据材料一中的“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电影业是在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的大背景下问世。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不论中西方的电影业,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都能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等。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信息可以得出,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根据材料一中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可以得出,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根据材料一中的“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小问2详析〗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信息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根据材料二中的“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信息可以得出,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评述:结合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苏美三大国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可以参考如下角度: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而且在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而伴随着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当时中国电影业的变化受此影响颇深。〖小问3详析〗因素:根据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三中的“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根据材料三中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得出,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根据材料三中的“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可以得出,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根据材料三中的“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可以得出,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尽管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历史的横向发展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仍然是其推动力量。在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摘编自徐蓝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明清历史或世界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答案〗示例1观点: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辅相成说明:从纵向看,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和追求财富,天主教会鼓动人们去海外传教;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阻隔东西方贸易,刺激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经过15—16世纪的探索,西欧人成功开辟通往亚洲或美洲的新航路,海上航线将世界主要的大洋与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从横向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从美洲掠夺金银、贩卖非洲黑奴、购买亚洲生丝、瓷器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世界性流动,促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西欧人的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区原有独立、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使世界各地区不同程度地进入大变革时代;从整体看,人类历史开始从孤立、分散状态走向整体。总结: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是西欧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结果,加速了西欧的社会变革,结束了世界分散、孤立的状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示例2观点:明清发展的动力——重视物质生产与推崇文化新气象说明: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江南等地出现农业多种经营、综合管理致富的现象;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手工行业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为市场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商帮长途贩运,促进地区贸易网络形成和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聚集了商业资本。这些发展从物质层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向高峰,同时也为社会转型埋下伏笔。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等人,从思想上强调心灵感悟、重视感性自然、个性自由、反对专制倾向等主张,突破程朱理学的“天理”束缚,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在文艺作品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表达的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叛逆的精神诉求,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需要,对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在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时,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文化交流,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暴露中国科技重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支撑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局限性。总结: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重视物质生产与推崇文化新气象,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中国传统社会的高峰,经济与文化互相影响,推动明清历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解析〗观点:根据材料“在人类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可知观点为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辅相成。说明:根据观点可知得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作答。从纵向看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知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从新航路开辟的思想上来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和追求财富,天主教会鼓动人们去海外传教;从新航路开辟的现实条件来说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阻隔东西方贸易,刺激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经过15—16世纪的探索,西欧人成功开辟通往亚洲或美洲的新航路,海上航线将世界主要的大洋与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从横向看,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从美洲掠夺金银、贩卖非洲黑奴、购买亚洲生丝、瓷器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可知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世界性流动,促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从新航路开辟的全球影响来说西欧人的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区原有独立、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使世界各地区不同程度地进入大变革时代;就整体史观来说人类历史开始从孤立、分散状态走向整体。(也可就明清历史这一角度来作答)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宰相张延赏奏请裁减官员,但因“减员人众,道路怨叹”,侍中马遂、太子少保韦伦等官员上疏反对,贞元省官只持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失败。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宰相李吉甫认为“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从而致“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主张省并吏员,合并州县;对“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唐宪宗支持下,元和省官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又恢复旧态。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宰相李德裕要求按户税缴纳比例,“量减佐官”,但各地方借故拒不执行;在李德裕坚持下,会昌四年,省官命令才得到贯彻执行,最终“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但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在“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此后,终唐之世,再不闻减官之举。——摘编自王炎平《关于唐后期三次裁减冗官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后期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唐后期三次裁减官员的直接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后期改革不力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壮大、节度使权力膨胀;原有官僚体制遭到破坏;为强化专制集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唐代入仕途径多样,官僚队伍庞大。(2)直接目的:贞元省官的出发点是为解决财政问题;元和省官以精简机构、解决民生困苦为主;会昌省官以整顿地方吏治为出发点。影响:唐代后期财政危机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集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体制;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壮大、节度使权力膨胀;原有官僚体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唐宣宗在‘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及所学可知,为强化专制集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入仕途径多样,官僚队伍庞大。〖小问2详析〗直接目的:根据材料“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宰相张延赏奏请裁减官员”可知,贞元省官的出发点是为解决财政问题;根据材料“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宰相李吉甫认为‘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可知,元和省官以精简机构、解决民生困苦为主;根据材料“会昌四年,省官命令才得到贯彻执行,最终‘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可知,会昌省官以整顿地方吏治为出发点。影响:根据材料“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贞元省官只持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失败。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对‘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进行改革。……宰相李德裕要求按户税缴纳比例,‘量减佐官’”及所学可知,唐代后期财政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但各地方借故拒不执行;……唐宣宗在‘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此后,终唐之世,再不闻减官之举。”及所学可知,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集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体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利用在中东确立的巨大优势地位,积极推动建立“中东新秩序”,重组了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安全机制:加强同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温和阵营”国家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发挥土耳其作为“北约盟友”的积极作用;调整同以色列的关系,鼓励以色列与土耳其之间的军事合作。1991年3月,布什总统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称:“海湾战争胜利不仅将使我们所谋求的世界新秩序得以实现,而且使我们能领导新世界,现在是我们发挥领导作用的时候了”。海湾战争后,美国对全球和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大大加强,如对波黑、索马里、海地等地区事务的干涉,以及实施北约东扩、制裁和武力打击伊拉克、发动科索沃战争等等。——摘编自李成刚《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谋求建立“中东新秩序”和“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涵。(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海湾战争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影响。〖答案〗(1)内涵:“中东新秩序”:削弱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使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分化对立;实现美国主导中东战略格局,增强对中东国际事务干预的影响力;扶植亲美势力,建立势力范围。“世界新秩序”:进一步打击、排斥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图谋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格局。(2)影响:海湾战争使美国控制或操纵联盟体系进一步扩大,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海湾战争加速了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得多极化与美国谋求建立单极格局的斗争日趋激烈。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苏联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名存实亡;激化了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抑制的诸多矛盾,增加世界的局部冲突。海湾战争促使分裂势力、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加剧了世界动荡局面;海湾战争促使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未来战争的热潮,引发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新军事革命。〖解析〗〖小问1详析〗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企图利用战胜伊拉克的余威,把军事上的胜利转变为政治上的主动,建立“中东新秩序”,服务美国全球战略。首先是重组了中共东地区的安全机制,削弱反美势力,加强对中东事务的干预,扶植亲美势力,建立势力范围。1991年,苏联衰落最终走向解体,两极格局将被美国一家独大所代替。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就是要抓住苏联衰落的契机,进一步打击、排斥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图谋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格局。〖小问2详析〗海湾战争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影响,对美国而言,扩大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从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从国际格局而言,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格局构想的冲突;从国际局势而言,原先掩藏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必然会加剧世界动荡;就战争态势而言,海湾战争属于高科技战争,它引发未来战争的担忧。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公元前339年。屈原身处战国末期的楚国,其家世显赫,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张革新政治,“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后受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公元前304年,屈原离开郢都,漂泊汉北;五年后,被怀王召回郢都重新任用。公元前296年,屈原再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率军攻下郢都后,屈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没有复兴楚国,但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创新了诗歌的形式,丰富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承继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厚实了象征性意象,也实现了中国诗歌由集体咏唱进入个人独创的跨越。司马迁对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言:“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摘编自《浅论屈原的宗国情怀》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原因。〖答案〗(1)时代特征: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积极推行变法改革;诸子百家思想在长期碰撞中逐渐融合;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原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屈原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创新了诗歌形式,为汉赋的形成奠定基础:两人人生际遇上的共鸣。〖解析〗(1)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304年,屈原离开郢都,漂泊汉北;五年后,被怀王召回郢都重新任用。公元前296年,屈原再被放逐江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可从社会环境、思想、经济和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积极推行变法改革;诸子百家思想在长期碰撞中逐渐融合;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96年,屈原再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率军攻下郢都后,屈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可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根据材料“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创新了诗歌的形式,丰富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承继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厚实了象征性意象,也实现了中国诗歌由集体咏唱进入个人独创的跨越。”可推出屈原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创新了诗歌形式,为汉赋的形成奠定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人人生际遇上的共鸣。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A.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 B.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C.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D.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大致意思为,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不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峨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陛下的追随者也众多。现在陛下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推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想要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可见,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变革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灭六国的军事策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中写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据材料,郡县制()A.有利于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构建了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C.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的需要 D.扩大诸侯权力并削弱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都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C项正确;郡县的主要长官由中央任命调遣,不得世袭,并非讲求血缘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材料也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排除B项。故选C项。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文化特征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书法与佛教之间关系,未涉及道教、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4.清朝前期出现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庄票和远期庄票,即期庄票见票即可兑现,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不记名,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这一现象说明()A.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信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C.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 D.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等信息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D项正确;题干所述现象的核心词为“庄票”而非“货币”,“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的主旨介绍了庄票的种类和功能,不能体现出“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排除B项;“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为保障国家安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1871年,江南制造总局征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后,开始制造林明敦式来复枪;到1873年底,枪的产量达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A.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 B.军事工业的发展受技术水平制约C.民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D.列强借机推销机器占领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通过材料“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可知,军事工业产品质量没有较强的竞争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技术水平制约的,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洋务企业并非民族企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占领中国市场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已经被打开,排除D项。故选B项。6.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士大夫建立。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材料反映()A.民族危机加快救亡图存探索步伐 B.内地省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C.清政府对沿海大城市的控制较强 D.民众接受新思想推动变法的开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可知,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会组织大力宣传新思想,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政治制度方面,A项正确;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内地迅速,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表达清政府对沿海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有新思想的宣传,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且推动变法运动的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7.1931年,###开始成规模、有体系的应用无线电通讯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安全和效率问题,###制定关于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一整套制度。中共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A.意在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 B.为了组织和保护国民革命进行C.旨在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 D.反映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年代,中共比较“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情报的快速传达,有利于战斗的顺利进行,这反映了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国共是合作关系,中共运用无线电最主要的意图应该是掌握日军的动向,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项;革命年代无线电通讯的运用主要服务革命,不是为了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是1949年中国民航局成立以来领导体制改革简表。时间建制直属领导机构1949.11民航局成立,属于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指挥行动;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业务1954.11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1958.2建制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1962.4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1980.3建制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表的变化说明,中国民航局()A.实行计划经济、保障航空资源 B.实行政企合一、行使政府职能C.由半军事化管理向军转民、企业化转变 D.是军委领导下为空军服务的军事化行业〖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民航局的建制和直属领导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1980年前具有管理权集中,管理军事化的色彩,1980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逐渐向军转民、企业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国企改革政企分开,并不是政企合一,排除B项;1980年后,已经不是军事化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9.古代雅典,公民法庭每年抽签从公民中选出六千名公民审判员,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案件;因私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201人,因公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501人,特别重大的案件,全体审判员都参加;每个法庭的审判员通过抽签决定,审判员秘密投票判决。这表明公民法庭()A.重视判决结果正义 B.确保雅典法系完善C.保证司法程序公正 D.注重保护个人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古代雅典,公民法庭每年抽签从公民中选出六千名公民审判员,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案件;因私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201人,因公诉讼法庭审判团最少501人,特别重大的案件,全体审判员都参加;每个法庭的审判员通过抽签决定,审判员秘密投票判决。”课件雅典的司法审判中,抽签和投票贯穿始终,体现雅典司法过程的民主原则,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民法庭对判决结果的态度如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雅典法系是否完善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公民法庭注重保护个人权力,个人并非等同于公民,排除D项。故选C项。10.“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表明,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B.推动国家管理职能转型C.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D.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官僚机构人员的增多,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文官通过何种方式任职,排除D项。故选A项。11.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据此推知()A.苏联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亟需资金积累C.苏联经济遭遇西欧国家封锁 D.大萧条造成了对苏联经济的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正在推进工业化建设,获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B项正确;此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可见苏联经济并未遭遇西欧国家封锁,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此时还未出现经济的大萧条,1933年爆发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2.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摘编自唐榕《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末中、西电影业兴起的异同,并归纳近代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异: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西方电影业的诞生。中国: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中国电影问世。(答2点)同:电影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任答1点)特点: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任答2点)(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评价: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3)因素: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析〗异:根据材料一中的“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西方电影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中诞生的;根据材料一中的“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电影业是在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的大背景下问世。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不论中西方的电影业,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都能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等。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信息可以得出,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根据材料一中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可以得出,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根据材料一中的“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小问2详析〗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信息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根据材料二中的“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信息可以得出,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评述:结合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苏美三大国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可以参考如下角度: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而且在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而伴随着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当时中国电影业的变化受此影响颇深。〖小问3详析〗因素:根据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三中的“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根据材料三中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得出,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根据材料三中的“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可以得出,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根据材料三中的“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可以得出,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尽管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历史的横向发展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仍然是其推动力量。在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摘编自徐蓝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明清历史或世界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答案〗示例1观点: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辅相成说明:从纵向看,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和追求财富,天主教会鼓动人们去海外传教;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阻隔东西方贸易,刺激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经过15—16世纪的探索,西欧人成功开辟通往亚洲或美洲的新航路,海上航线将世界主要的大洋与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从横向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从美洲掠夺金银、贩卖非洲黑奴、购买亚洲生丝、瓷器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世界性流动,促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西欧人的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区原有独立、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使世界各地区不同程度地进入大变革时代;从整体看,人类历史开始从孤立、分散状态走向整体。总结: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是西欧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结果,加速了西欧的社会变革,结束了世界分散、孤立的状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示例2观点:明清发展的动力——重视物质生产与推崇文化新气象说明: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江南等地出现农业多种经营、综合管理致富的现象;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手工行业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为市场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商帮长途贩运,促进地区贸易网络形成和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聚集了商业资本。这些发展从物质层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向高峰,同时也为社会转型埋下伏笔。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等人,从思想上强调心灵感悟、重视感性自然、个性自由、反对专制倾向等主张,突破程朱理学的“天理”束缚,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在文艺作品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表达的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叛逆的精神诉求,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需要,对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在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时,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文化交流,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暴露中国科技重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支撑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局限性。总结: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重视物质生产与推崇文化新气象,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中国传统社会的高峰,经济与文化互相影响,推动明清历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解析〗观点:根据材料“在人类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可知观点为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辅相成。说明:根据观点可知得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作答。从纵向看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知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从新航路开辟的思想上来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和追求财富,天主教会鼓动人们去海外传教;从新航路开辟的现实条件来说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阻隔东西方贸易,刺激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经过15—16世纪的探索,西欧人成功开辟通往亚洲或美洲的新航路,海上航线将世界主要的大洋与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从横向看,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从美洲掠夺金银、贩卖非洲黑奴、购买亚洲生丝、瓷器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可知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世界性流动,促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从新航路开辟的全球影响来说西欧人的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区原有独立、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使世界各地区不同程度地进入大变革时代;就整体史观来说人类历史开始从孤立、分散状态走向整体。(也可就明清历史这一角度来作答)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宰相张延赏奏请裁减官员,但因“减员人众,道路怨叹”,侍中马遂、太子少保韦伦等官员上疏反对,贞元省官只持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失败。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宰相李吉甫认为“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从而致“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主张省并吏员,合并州县;对“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唐宪宗支持下,元和省官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又恢复旧态。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宰相李德裕要求按户税缴纳比例,“量减佐官”,但各地方借故拒不执行;在李德裕坚持下,会昌四年,省官命令才得到贯彻执行,最终“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但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在“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此后,终唐之世,再不闻减官之举。——摘编自王炎平《关于唐后期三次裁减冗官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后期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唐后期三次裁减官员的直接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后期改革不力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壮大、节度使权力膨胀;原有官僚体制遭到破坏;为强化专制集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唐代入仕途径多样,官僚队伍庞大。(2)直接目的:贞元省官的出发点是为解决财政问题;元和省官以精简机构、解决民生困苦为主;会昌省官以整顿地方吏治为出发点。影响:唐代后期财政危机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集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体制;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