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C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D.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需要〖答案〗B〖解析〗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只能采取“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大规模集体耕方式,B项正确;当时处于奴隶社会,不存在豪强地主,排除A项;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承载力较弱,不可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排除C项;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集体耕作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所说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在后世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两位思想家都()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尊重自然规律C.追求国家统一 D.具有朴素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指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尊重民意而非自然规律,排除B项;材料强调得民心而非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3.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 B.“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C.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纸币已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旧的市坊分区规划体制,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设计不完全符合礼制要求,排除A项;“市”的变化只是都城布局变化的一部分,排除B项;“全国流通的主币”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4.清朝著名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录了他见闻,其中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观念是()A.开放的 B.质朴的 C.狭隘的 D.世俗的〖答案〗A〖解析〗材料“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充分肯定西方科技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可见作者的文化观念是开放的,A项正确;质朴意味朴实无华,这与作者的文化观念不符,排除B项;狭隘意味存在片面性,材料未涉及作者文化观念的狭隘性,排除C项;世俗意味面向普罗大众,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作品是否是面向大众的,排除D项。故选A项。5.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数学中微积分的引入,使得数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化学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变了过去满足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这表明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A.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转型 B.改变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C.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风气 D.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有利于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规范化和进步,说明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转型,A项正确;西方科技传入只是拓宽中国视野,并未完全改变对世界的认识,排除B项;科技传入对中国风气的影响不大,排除C项;动摇传统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6.孙中山在1903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该材料可以说明孙中山当时()A.主张武力推翻清朝的统治 B.积极组织政治革命斗争C.对社会主义问题有所思考 D.重视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反映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不均衡,结果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丛生,C项正确的;材料无关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无关无关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B.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C.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日,推动全国抗战局面形成,B项正确;1935年,以北平学生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起点,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0年起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材料“1955年”“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体现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不怕艰难困苦,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A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进行资源开发,没有体现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矿藏开采的信息,但没有体现已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项;1955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9.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对立”是否加剧,排除B项;材料无建设“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A项正确。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1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希望得到农村群众支持C.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D.争取全体人民的普选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B项正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是发布该公告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的问题,排除C项;“全体人民的普选权”范围过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是1960—1965年间拉丁美洲18个国家耕地分布情况百分比,据此可知,经土地改革后的拉美国家()农场规模(公顷)占农场总数的百分比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0—2075.66.620—10016.89.5100—10006624.11000以上1.059.8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独立后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的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这是欧洲列强在拉美推行种植园经济的残余,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大地产制的情况未涉及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产业情况,不涉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对外经济的依赖性,排除D项。故选C项。13.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19世纪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遗迹。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希腊人擅长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 B.《荷马史诗》有一定的事实为基础C.一切历史真相唯有通过考古来验证 D.《荷马史诗》是口述历史典型代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遗迹”,可以看出通过之后的考古发掘,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荷马史诗》有一定的事实基础,B项正确;仅从一场战争,不能得出古希腊人的整体状况,排除A项;历史真相可以通过考古验证,也可通过文献史料来验证,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体裁,排除D项。故选B项。14.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下图分析,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包括()①世界战争的爆发②经济危机的发生③国际格局的变动④生态环境的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折线图可知,1931年至1945年,金融一体化程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战争的爆发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①正确;1929年至1933年,金融一体化程度降低,出现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②正确;1985年至1990年,金融一体化程度再次出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国体和政体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导致国际格局变动,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③正确。C项正确;“国际格局的变动”也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排除A项;“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排除B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夏国家形成于西周,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中国的官僚制国家孕生于春秋,成长于战国,定型于秦汉,完善于隋唐,至明清达到极致。——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简析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嬗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2)清政府为了应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根据材料“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分析得出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可分析得出清政府为了应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棉纺织品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为了生产廉价的棉纱和布料,欧洲人开始利用奴隶在中美洲种植棉花,曼彻斯特的棉花进口和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同时兴盛。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成为全球棉花产业最大的原料产地。印度也从一个既能种植原棉又有高超纺织技术和销售市场的经济区域,变成了单一的种植区域。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材料二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营。起初,这个行业发展缓慢。到1896年,全国只有12家工厂,拥有41.2万支纱锭。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工厂建设热潮,1914年以后中国棉花生产的增长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到1925年,全国有118家工厂,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了65.6万吨棉线,比前几十年有了显著增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棉花制造业开始腾飞。到195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棉花帝国”?(2)中国近代以来,棉纺织工业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阶段,概括说明其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答案〗(1)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近代欧美国家通过奴隶贸易、掠夺原料、商品倾销等手段,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起棉花帝国。棉花帝国的建立,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近代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国家掠夺的残酷性,冲击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结构,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阶段: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办企业,实业救国热潮兴起。阶段:民国初年,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不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棉纺织品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可知,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近代欧美国家通过奴隶贸易、掠夺原料、商品倾销等手段,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起棉花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帝国的建立,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客观上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近代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国家掠夺的残酷性,冲击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结构,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棉花帝国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后者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小问2详析〗阶段:根据材料“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根据材料“到1896年,全国只有12家工厂,拥有41.2万支纱锭。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工厂建设热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办企业,实业救国热潮兴起。根据材料“1914年以后中国棉花生产的增长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到1925年,全国有118家工厂,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可知民国初年,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不断。根据材料“到195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以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初有几件大事合起来构成新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旧的国际秩序,加上欧洲、亚洲地区接连爆发的政治革命,足以成为新旧时代划分的标志。观点二以20世纪40年代为世界现代史开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具有新的特点,有着不同于近代时期的独特发展规律,可以把它纳入世界现代史的研究范围。——摘编自李世安《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等从材料中选择你赞同的一个观点或者提出一个新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我同意观点一,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论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由此,列强也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建了欧洲与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人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入现代史。

〖解析〗本题为观点选择论证题。答题步骤有三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既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一个,此时需要概括材料,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观点。然后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注意论证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发展线索,突出该事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示例:观点:我同意观点一,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论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由此,列强也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建了欧洲与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人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入现代史。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C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D.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需要〖答案〗B〖解析〗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只能采取“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大规模集体耕方式,B项正确;当时处于奴隶社会,不存在豪强地主,排除A项;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承载力较弱,不可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排除C项;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集体耕作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所说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在后世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两位思想家都()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尊重自然规律C.追求国家统一 D.具有朴素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指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尊重民意而非自然规律,排除B项;材料强调得民心而非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3.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 B.“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C.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纸币已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旧的市坊分区规划体制,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设计不完全符合礼制要求,排除A项;“市”的变化只是都城布局变化的一部分,排除B项;“全国流通的主币”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4.清朝著名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录了他见闻,其中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观念是()A.开放的 B.质朴的 C.狭隘的 D.世俗的〖答案〗A〖解析〗材料“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充分肯定西方科技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可见作者的文化观念是开放的,A项正确;质朴意味朴实无华,这与作者的文化观念不符,排除B项;狭隘意味存在片面性,材料未涉及作者文化观念的狭隘性,排除C项;世俗意味面向普罗大众,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作品是否是面向大众的,排除D项。故选A项。5.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数学中微积分的引入,使得数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化学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变了过去满足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这表明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A.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转型 B.改变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C.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风气 D.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有利于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规范化和进步,说明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转型,A项正确;西方科技传入只是拓宽中国视野,并未完全改变对世界的认识,排除B项;科技传入对中国风气的影响不大,排除C项;动摇传统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6.孙中山在1903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该材料可以说明孙中山当时()A.主张武力推翻清朝的统治 B.积极组织政治革命斗争C.对社会主义问题有所思考 D.重视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反映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不均衡,结果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丛生,C项正确的;材料无关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无关无关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B.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C.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日,推动全国抗战局面形成,B项正确;1935年,以北平学生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起点,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0年起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材料“1955年”“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体现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不怕艰难困苦,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A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进行资源开发,没有体现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矿藏开采的信息,但没有体现已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项;1955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9.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对立”是否加剧,排除B项;材料无建设“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A项正确。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1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希望得到农村群众支持C.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D.争取全体人民的普选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B项正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是发布该公告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的问题,排除C项;“全体人民的普选权”范围过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是1960—1965年间拉丁美洲18个国家耕地分布情况百分比,据此可知,经土地改革后的拉美国家()农场规模(公顷)占农场总数的百分比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0—2075.66.620—10016.89.5100—10006624.11000以上1.059.8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独立后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的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这是欧洲列强在拉美推行种植园经济的残余,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大地产制的情况未涉及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产业情况,不涉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对外经济的依赖性,排除D项。故选C项。13.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19世纪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遗迹。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希腊人擅长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 B.《荷马史诗》有一定的事实为基础C.一切历史真相唯有通过考古来验证 D.《荷马史诗》是口述历史典型代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遗迹”,可以看出通过之后的考古发掘,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荷马史诗》有一定的事实基础,B项正确;仅从一场战争,不能得出古希腊人的整体状况,排除A项;历史真相可以通过考古验证,也可通过文献史料来验证,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体裁,排除D项。故选B项。14.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下图分析,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包括()①世界战争的爆发②经济危机的发生③国际格局的变动④生态环境的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折线图可知,1931年至1945年,金融一体化程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战争的爆发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①正确;1929年至1933年,金融一体化程度降低,出现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②正确;1985年至1990年,金融一体化程度再次出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国体和政体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导致国际格局变动,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③正确。C项正确;“国际格局的变动”也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排除A项;“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出现波折的因素,排除B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夏国家形成于西周,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中国的官僚制国家孕生于春秋,成长于战国,定型于秦汉,完善于隋唐,至明清达到极致。——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简析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嬗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2)清政府为了应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根据材料“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分析得出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可分析得出清政府为了应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棉纺织品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为了生产廉价的棉纱和布料,欧洲人开始利用奴隶在中美洲种植棉花,曼彻斯特的棉花进口和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同时兴盛。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成为全球棉花产业最大的原料产地。印度也从一个既能种植原棉又有高超纺织技术和销售市场的经济区域,变成了单一的种植区域。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材料二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营。起初,这个行业发展缓慢。到1896年,全国只有12家工厂,拥有41.2万支纱锭。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工厂建设热潮,1914年以后中国棉花生产的增长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到1925年,全国有118家工厂,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了65.6万吨棉线,比前几十年有了显著增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棉花制造业开始腾飞。到195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棉花帝国”?(2)中国近代以来,棉纺织工业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阶段,概括说明其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答案〗(1)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近代欧美国家通过奴隶贸易、掠夺原料、商品倾销等手段,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起棉花帝国。棉花帝国的建立,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近代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国家掠夺的残酷性,冲击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结构,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阶段: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办企业,实业救国热潮兴起。阶段:民国初年,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不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