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能力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能力提升卷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摘编自《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科技赋能,不只是阅读方式迭代更新,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PP,不仅可以听小说,还可以听新闻等,重要的是解放了双眼,还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安徽省蚌埠市的王女士说,她平时工作忙,所以选择有声阅读,在做饭、做家务的时间听书学知识、了解新闻。
“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江苏省扬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静路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述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
阅读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手测量了一遍桐树,抬头看了各树的长势,返回树桩弄好一锅新烟丝,一边“吧嗒吧嗒”享受,一边望着表舅开口道:“你那靠东边的一棵给我留住,过几年够老屋材料了,遇上机会找人放倒拉走。”在一片笑声中,表舅说:“肯定给你留住!活到八十是你的,活到九十也是你的。”随后将其儿子叫到跟前,收起笑脸严肃开口说话:“我活着啥话不用说!若我不在了,那棵树也是你姑父的。这事你得往耳朵里记住。”随后表舅又拍拍我的头,“这个小外甥也帮忙一起记住这事!”说得我满脸通红,众人又一片笑声。
第二天我们离开时,表舅送到村外竹林山上。父亲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就站这儿别往外送了,我们爷俩也快点往东乡赶。走了几步,父亲回过头来,好像忽然想起件事,轻轻地对表舅说:“我把20块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了,多少算是这桐树板钱的意思。你回到家顺手收好,别让小孩子们给弄扔了。”表舅说:“大哥你这是何必呢!咱们这样的亲戚,还说啥钱不钱的!我说过的话,吐口唾沫就是钉。那树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不能够要去了。”
父亲说,咱俩兄弟啥话都好说,孩子们很快长大了。咱们当老个儿的,要让孩子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别让小孩子们把路走歪了。
从此我记住这棵桐树,记住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记住了父亲年过五十岁,记住我这当儿子的责任,记住了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打这儿之后,我懂了些事,似乎知道用功读书,对桐树有种说也说不出,道还道不明的复杂感情。闻到清香的桐花,想到树下走走看看;望见碧绿的桐叶,想到皱纹爬满面容的父亲;偶尔无意中抚摸桐树硬皮,这沟壑纵横,这坚硬如铁,这世事沧桑……让我不敢深想,泪水就涌满眼窝。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
从少年走到青年,从山乡高中走进城市校园,随着见识的增长,在书声琅琅的阶梯教室,在高大宽敞安静的图书馆,在大道通天的海防机场,我有时明白,有时茫然,有时觉得大可不必!某一天在品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时,忽然顿悟了老屋的神圣地位。住够了土墙茅屋,在大雨天里,顶上漏雨,墙角过水,与满地乱爬的土蛇蟾蜍、蚊虫老鼠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包括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想得到的老屋,实际上是对一世追求未
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用另一种不懈努力的心灵渴望去达到。拥有一栋遮风避雨的坚实住处,躺在深厚的大地里过上想要的好日子。
制作老屋的桐树,生长于大地,回归于大地,而人的生命传给后人。
一棵桐树,一座老屋,一方民俗,一个追求,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后来人,可知道这桐树的情怀,这不屈不挠民族的渴望,这历史脉动的永远老屋,是人类发展的一块块活化石!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老屋实际上就是用故乡桐树做的棺材。提前做好老屋,体现了乡下人不避讳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
B.老屋被人借走就得赶紧做新的老屋,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
C.因为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世,家里不放老屋,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对油黑发亮、阴森森的老屋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
D.父亲把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不仅是想给表舅桐树板的钱,更是想为给孩子们做表率,希
望孩子们尽早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父亲的老屋”为行文的线索,虽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父亲与老屋之间的故事,但行文中穿插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这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恐惧,极富有情境感。
C.文章详细描写了亲戚们在表舅家放树的场面,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渲染了热闹的气氛,以舅姥落泪烘托了大家的努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D.文章语言灵活,如将“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的人们比喻为“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形象生动,写人和树“拔河”,趣味盎然。
8.“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述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
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述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当时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箸,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
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
快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其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等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__①__:刚学过的字转头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阅读速度很慢等。而最让他们痛苦的并不是阅读障碍本身,__②__,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__③__,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有很出色的艺术感知能力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述。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能力提升卷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摘编自《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科技赋能,不只是阅读方式迭代更新,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PP,不仅可以听小说,还可以听新闻等,重要的是解放了双眼,还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安徽省蚌埠市的王女士说,她平时工作忙,所以选择有声阅读,在做饭、做家务的时间听书学知识、了解新闻。
“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江苏省扬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静路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述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
阅读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手测量了一遍桐树,抬头看了各树的长势,返回树桩弄好一锅新烟丝,一边“吧嗒吧嗒”享受,一边望着表舅开口道:“你那靠东边的一棵给我留住,过几年够老屋材料了,遇上机会找人放倒拉走。”在一片笑声中,表舅说:“肯定给你留住!活到八十是你的,活到九十也是你的。”随后将其儿子叫到跟前,收起笑脸严肃开口说话:“我活着啥话不用说!若我不在了,那棵树也是你姑父的。这事你得往耳朵里记住。”随后表舅又拍拍我的头,“这个小外甥也帮忙一起记住这事!”说得我满脸通红,众人又一片笑声。
第二天我们离开时,表舅送到村外竹林山上。父亲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就站这儿别往外送了,我们爷俩也快点往东乡赶。走了几步,父亲回过头来,好像忽然想起件事,轻轻地对
表舅说:“我把20块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了,多少算是这桐树板钱的意思。你回到家顺手收好,别让小孩子们给弄扔了。”表舅说:“大哥你这是何必呢!咱们这样的亲戚,还说啥钱不钱的!我说过的话,吐口唾沫就是钉。那树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不能够要去了。”
父亲说,咱俩兄弟啥话都好说,孩子们很快长大了。咱们当老个儿的,要让孩子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别让小孩子们把路走歪了。
从此我记住这棵桐树,记住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记住了父亲年过五十岁,记住我这当儿子的责任,记住了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打这儿之后,我懂了些事,似乎知道用功读书,对桐树有种说也说不出,道还道不明的复杂感情。闻到清香的桐花,想到树下走走看看;望见碧绿的桐叶,想到皱纹爬满面容的父亲;偶尔无意中抚摸桐树硬皮,这沟壑纵横,这坚硬如铁,这世事沧桑……让我不敢深想,泪水就涌满眼窝。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
从少年走到青年,从山乡高中走进城市校园,随着见识的增长,在书声琅琅的阶梯教室,在高大宽敞安静的图书馆,在大道通天的海防机场,我有时明白,有时茫然,有时觉得大可不必!某一天在品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时,忽然顿悟了老屋的神圣地位。住够了土墙茅屋,在大雨天里,顶上漏雨,墙角过水,与满地乱爬的土蛇蟾蜍、蚊虫老鼠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包括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想得到的老屋,实际上是对一世追求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用另一种不懈努力的心灵渴望去达到。拥有一栋遮风避雨的坚实住处,躺在深厚的大地里过上想要的好日子。
制作老屋的桐树,生长于大地,回归于大地,而人的生命传给后人。
一棵桐树,一座老屋,一方民俗,一个追求,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后来人,可知道这桐树的情怀,这不屈不挠民族的渴望,这历史脉动的永远老屋,是人类发展的一块块活化石!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老屋实际上就是用故乡桐树做的棺材。提前做好老屋,体现了乡下人不避讳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
B.老屋被人借走就得赶紧做新的老屋,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
C.因为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世,家里不放老屋,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对油黑发亮、阴森森的老屋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
D.父亲把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不仅是想给表舅桐树板的钱,更是想为给孩子们做表率,希
望孩子们尽早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D
解答A项,“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错误,由原文第三段“乡下人比城里人实诚,不避讳生老病死,年过五十就会想老屋的事”可知,并不是“必须考虑”。B项,“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错误,由原文第三段“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踏实满足,邻居们称赞这家子孙孝顺懂礼”可知,选项表述绝对化。C项,“因为……所以……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强加因果,由原文第四段“父亲早早就没了双亲,我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家里自然不放老屋这物件。孩童时,心理上对油黑发亮、阴森森放在房山墙下或房廊拐角上的老屋,我有种天然的惧怕”可知,“家里不放老屋”和“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父亲的老屋”为行文的线索,虽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父亲与老屋之间的故事,但行文中穿插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这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恐惧,极富有情境感。
C.文章详细描写了亲戚们在表舅家放树的场面,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渲染了热闹的气氛,以舅姥落泪烘托了大家的努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D.文章语言灵活,如将“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的人们比喻为“抵头红了眼的牛
犊”,形象生动,写人和树“拔河”,趣味盎然。
B
解答B项,“这一心理描写”错误,应是动作描写。)
8.“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
妙的相通之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①桐树见证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让“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苍老、坚韧,让“我”懂得了当儿子的责任和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②成年的“我”对桐树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桐树制作的老屋不仅是父辈们肉体的归宿,更是他们渴求改善居住条件,过上理想生活的目标的物化。(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不能删除。(1分)①如果删除了后三段,虽然文章的完整性不受影响,但主题表述比较单一、片面,对老屋的认识停留在过去,不能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辈的理解和体恤,不能体现对老屋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而加上后三段使主题更有深度。②如果删除了后三段,文章所论述的只是父亲的老屋、乡里人的老屋,而加上后三段,文章论述的内容上升到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渴望,主题更有高度和广度。(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解析C
解答“故”一般表示结果,用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项和D项。“所以”为“具道”的宾
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述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解析A
解答A项,“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无中生有。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解析B
解答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解析(1)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同游共处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2)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
14.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
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解析B
解答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述的
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解析(示例)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
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当时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有善
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箸,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
快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D
解答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寻常之物”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是转折关系,
“虽……却……”表转折。故选D。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C
解答C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与“双关”有关,C项中的“晴”与“情”、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筷”与“快”都属于语音双关。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护”“送”
分别赋予水和山以人的动作;D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3分)
解析(示例1)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示例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解答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共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出现的箸”和“当时……出
现”“陶制……使用”并列失当,可将“出现的箸”改为“箸的出现”或“箸出现在……”;二是语序不当,“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应改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注意题干要求“写出修
改后的语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镀锌钢管骨架采购合同
- 2025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考点:合同管理索赔程序
- 2025年武汉单身公寓租赁合同模板
- 2025设备安装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信息安全咨询技术合同
- 2025水果收购合同书样本
- 2025【景观设计合同】景观工程设计包括内容
- 《胃镜检查技术》课件
- 2025标准简化版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员工签订长期合同协议范本
- 《中国海洋大学》课件
- 排污许可管理培训课件
- 《盐津铺子公司盈利能力探析实例报告(10000字论文)》
- 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名著阅读专题复习:第10部 《水浒传》课件
- 案例:中建八局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绿色施工(76P)
- 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 2025年希望数学五年级培训题(含答案)
- 保洁投标书范本
- 2025年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第六讲当前就业形势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4年形势与政策
- 社会医学(含考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