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医德
杨西京
一匹白马扬蹄甩聚,“吹吹呋”,一声长嘶,驻立于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少校下马进院。二三十位患者有序候诊于诊桌两侧,中间一行,四五空位。先生正襟端坐于诊桌前,正为一位患者把脉。
少校左手拍拍胸左短剑,右手拍拍胸右短枪,声含命令似的说:“清云寨军需官军务在身,请先生方便。”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
先生左手捋一下银须,冷冷道:“诏亭祖训: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
一团居高临下的傲气,杀气,腾上少校额端,正欲发作,忽见两只喜鹊从院空掠过,冲着少校数声欢叫。
“吾观贵人青春英俊,神满气厚,且面黄如蒸粟,暗含紫气,有将军之相,还望责人亦有将军之量。"
“抬手不打笑脸人。”少校傲杀之气,顿消一半。欲以退后,放不下枪剑架子。“贵人入院,即有喜鹊报喜。还望后坐,以览今日家书。”
那年代,豫西一带不少“朝为匪,暮为兵”的杂牌武装。清云寨刘部本为占山为王的一股悍匪,刚被上峰收编,刘部借机火并几座山头,扩为一旅。豫陕边界数支武装见此眼红,久有吞刘旅之意。正因寨内战云密布,少校数次告假来此看病,直拖至今展,旅座才批。今展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送他一封家书,他告诉同乡,今天来清易镇看病,如有军情,但望速告。遂将家书塞进怀内。因见通信兵面色惶惶,直奔旅司令部,故一路心种不宁,早忘家书之事……少校心中一惊,先生望其气色,借喜鹊报喜之俗,便知自己怀有家书。心中对先生便有了一分敬畏。遂退出院内,拆开家书……
少校再次入院,先生已诊完。唯有上对白发夫妇,带三位青壮,正为先生恭送一块“歧黄再世"的谢恩匾。
其中一位青壮指着白发夫妇,问:“先生,他家孙子患积滞,先后吃俺仨几十服药,历近年把,险些丢命。仅吃你三服药,三天即愈俺仨找到'同仁协'药坊,看了您开的药方,和俺仁开的一样,方同药同,疗效差天差地,何也"
少校一听,也觉诧异。
先生抚抚银须,呵呵笑道:“为医讲究君臣佐使。敢问三位老弟,用啥药引子”三位青壮想着自己用的“药引子”,怯不开口。一位反问:“先生用何药引子”“百年灶心土。"
常用药引子多为大中、生姜、甘草……哪有百年灶心土三位青壮张大了嘴。先生笑问:“三位老弟可知此儿因何而积滞”三人哑言。
“此儿当在一岁左右,夜偎娘怀,子时,其母暴病骤亡,此儿仍在吃奶,此奶入肚,结成阴滞,致孩子下元沉没,五脏不润……”
“就是,就是。俺孙子今已三岁,儿媳已死了快两年了。”白发夫妇泪答。
“老弟,"先生看着三位青壮,妮娓而言:“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
三位青壮频频点头。
“咱百姓户家做饭的煤火灶膛,其灶心土,白天经煤柴烈焰爆烧,夜间封闭经温火炕烤,百岁日月,土含恒阳,以此恒阳克彼子夜阴滞,药引子引药力直插病灶,何滞不除"三位青壮,击节叫好。少校心中,对先生又增三分敬畏。
送走谢恩一行,先生边为少校品脉,边道:“贵人青春得志,手握重权,然随心纵欲,导致阴虚。虚火上攻,龈脓齿松;虚火下行,入厕有难言之隐……”
少校拉住先生的手,连连点头。
先生虽年过八旬,听力极神。忽然,西南方隐隐传来一阵枪鸣炮轰,先生抬首凝望,双眉紧皱。少校亦为之一震。
瞬即,先生草成一笺,装入信封。递与少校,说:“你骑马到村口等我。我去药坊为你取药。此笺当遇到找你之人方拆。我半个时辰到,一为人送药,二为贵人贺喜!”少校再惊!心中对先生又多了三分敬畏。
先生提药赶到村口时,少校牵马立于清易镇村校门外一棵老槐树下。忽见一缕黄尘伴着一匹快马,看见立于树下的少校,通信兵越鞍而下马,三言两语,少校大惊失色。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
一见先生,少校敬畏之心,再增三分。迎前一步,口气甚为谦和:“老人家,即知我今有此厄,何来贺喜"
先生先把药包递与少校。一退十步,说:“远处看,你人与马皆立于大树之下,此应
《周易》第四十六卦‘升卦’之象。‘升卦’为地上生木,升德为吉。贵人天生半责之相,且相由心生,德升相变,先天之相十后天升德之相=全贵之相。今日你正得升德机遇……”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
少校三惊: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己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
少校招呼通信兵上马。马上,怀着满满十分敬畏之情,对着战歌嘹亮的村校,对着先生,一个敬礼:“先生不愧医易一体的名医。以医,医我体肤之疾;以易,医我命势之疾。抗战胜利日,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
两匹马荡开黄尘,向西南飞去……尾声
日寇投降的当年冬天。拂晓,三匹快马龙卷风似的旋到先生墓前。“先生,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
将军带两个卫兵下马,摆上供品,袅袅祭烟里,对着墓碑,深深三躬。“先生,如您在天之灵看到今日,还望显灵。”
“喳喳喳,嘻喳喳……”似乎还是当年那两只喜鸠,远远飞来,在先生坟墓上空,欢叫数声,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清云寨刘部的来历,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点出了少校的特殊身份。
B.清易镇村校响起的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时代缩影。
C.当年的少校在祭奠先生时已升为将军,所以他说"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
D.文中五次写到少校对先生的敬畏,既写出了少校对先生态度的改变,也写出了少校的思想转变历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校“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这两个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少校做慢、无礼的形象特点。
B.本文虽然没有矛盾冲突,但由于出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情节依然有波澜和起伏。
C.少校早晨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这一情节,为后面通信兵在清云寨遭受“覆寨之厄”后前来报信埋下伏笔。
D.小说结尾“那两只喜鹊,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既照应了前文,又暗示了中华民族赶走了侵略者,正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8.小说标题为“医德”。先生的医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主题为“小小说创作的‘以小见大’手法”。请就本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写一则发言提纲。(6分)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这篇散文讲述了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邱园记事(节选)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①卵形的花坛里栽有百来枝花梗,从半中腰起就满枝都是团团的绿叶,有心形的也有舌状的;梢头冒出一簇簇花瓣,红的蓝的黄的都有,花瓣上还有一颗颗斑点,五颜六色,显眼极了。不管是红的、蓝的,还是黄的,那影影绰绰的底盘儿里总还伸起一根挺直的花柱,粗头细身,上面乱沾着一层金粉。花瓣张得很开,所以夏日的和风吹来也能微微掀动;花瓣一动,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便交叉四射,底下褐色的泥土每一寸都会沾上一个水汪汪的杂色的斑点。亮光或是落在光溜溜灰白色的鹅卵石顶上,或是落在蜗牛壳棕色的螺旋纹上,要不就照上一滴雨点,点化出一道道稀薄的水墙,红的,蓝的,黄的,色彩之浓,真叫人担心会浓得迸裂,炸为乌有。然而并没有迸裂,转眼亮光一过,雨点便叉恢复了银灰色的原样。亮光移到了一张叶片上,照出了叶子表皮底下枝枝杈杈的叶脉。亮光又继续前移,射到了那天棚般密密层层的心形叶和舌状叶下,在那一大片憧憧绿影里放出了光明。这时高处的风吹得略微强了些,于是彩色的亮光便转而反射到顶上辽阔的空间里,映入了在这七月天来游邱园的男男女女的眼帘。
②花坛旁三三两两地掠过了这些男男女女的身影,他们走路的样子都不拘常格,随便得出奇,看来跟草坪上那些迂回穿飞、逐坛周游的蓝白蝴蝶倒不无相似之处。来了一个男的,走在女的前面,相隔半英尺光景,男的是随意漫步,女的就比较专心,只是还常常回过头去,留心别让孩子们落下太远。那男的是故意要这样走在女的前面,不过要说有什么心眼儿恐怕倒也未必,他无非是想一路走一路想想自己的心思罢了。
③“十五年前我跟莉莉一块儿上这儿来过,”他心想,“我们坐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那天天也真热,我向她求婚,求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时还有只蜻蜓老是绕着我们飞个没完。这蜻蜓的模样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还记得她的鞋头上有个方方的银扣。我嘴里在说话,眼睛可看得见她的鞋子,只要看见她的鞋子不耐烦地一动,我连头也不用抬一下,就知道她要说的是什么了。她的全副心思似乎都集中在那鞋上。我呢,我却把我的爱情、我的心愿,都寄托在那蜻蜓的身上。我不知怎么忽然心血来潮,认定那蜻蜓要是停下来,停在那边的叶子上,停在那大红花旁的阔叶上,那她马上就会答应我的婚事。可是蜻蜓却转了一圈又一圈,哪儿也不肯停下——不停下对,不停下好,要不今天我也不会同艾莉诺带着孩子在这儿散步了。”他说:“艾莉诺,你想不想过去的事”
④“你问这个干什么,西蒙”
⑤“因为我就是在想过去的事。我在想莉莉,当初跟我吹了的那个对象。……咦,你怎么不说话呀我想起过去的事,你不高兴了吗”
⑥“我干吗要不高兴呢,西蒙有多少先人长眠在这园子的大树底下,到了这儿能
不想起过去吗长眠在大树底下的那些先人,那些不昧的亡灵,他们不就代表着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过去不就只留下了这么一点陈迹……我们的幸福不就受他们所赐我们今天的现实不就由他们而来”
⑦“可我,想起的就是鞋头上一个方方的银扣和一只蜻蜓……”
⑧“我想起的可是轻轻的一吻。二十年前,六个小姑娘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坐在画架前画睡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开红花的睡莲。突然,我脖颈儿上着了轻轻的一吻。我的手就此抖了一个下午,连画都不能画了。我取出表来,看着时间,我限定自只准对这个吻回味五分钟——这个吻太宝贵了。吻我的是一位鼻子上长着个疣子翼发半白的老太太,我这辈子就是打这开始才真正懂得了吻的。快来呀,卡洛琳,快央呀,休伯特。”
⑨于是他们四个人并排走过了花坛,不一会儿在大树间就只留下了四个小小的身影,阳光和树阴在他们背上拂动,投下了摇曳不定的大块斑驳的碎影。
⑩卵形的花坛里,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刚才在蜗牛壳上停留了有两三分钟光.这会儿蜗牛似乎在壳里微微一动,然后就费劲地在松松碎碎的泥巴上爬了起来,一过处,松土纷纷翻起,成片倒下。这蜗牛似乎心目中自有个明确的去处,在这一点上就跟前面一只瘦腰细腿、怪模怪样的青虫不一样了,那青虫高高地抬起了腿,起初打《从蜗牛面前横穿而过,但是转而又抖动着触须犹豫了一会,像是考虑了一下,临了还迈着原先那样快速而古怪的步子,回头向相反的方向而去。褐色的峭壁下临沟壑,沟内有一湖湖深深的绿水,扁扁的树木犹如利剑,从根到梢一起摆动,灰白色的浑圆大百当道而立,还有那薄薄脆脆的一片片,又大又皱,拦在地里——这蜗牛要去自己的目的地,一路上就有这么许多障碍横在一枝枝花梗之间。蜗牛来到了一张圆顶篷帐般的诂叶跟前,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绕道而过还是往前直闯,花坛跟前早已又是影晃动,有人来了。
(创作于1919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对花坛的描写,具有浓烈的生命色彩和特质,衬托了下文人物情感世界的纯真与美好。
B.西蒙记忆中蜻蜓不断飞舞的永恒瞬间,充满了很多让人无法把握的结果,是青春的回忆之美。
C.丈夫西蒙和妻子艾莉诺各怀心事、各有所思,本应亲密无间的夫妻缺少了应有的默契与坦诚。
D.文末的蜗牛有自己的目标与思考,能对自己的道路作出选择,描写蜗牛是对人类的嘲讽。
7.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集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运用细腻的语言,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笔法结构,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
B.这篇小说行文虽短,但构思精巧,通过对话的方式,反映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精神世界。
C.在文中借助省略号与破折号的反复使用,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态或思维的跳跃。
D.这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人物处境与经历的描写,揭示生命的真谛。
8.试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9.伍尔芙说:“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公认为重大的事情中比通常以为渺小的事情中含有更丰富充实的生活。”请谈谈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对这句话的体现。(6分)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①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②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③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④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蝳,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地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⑤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⑥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⑦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砂,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⑧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俄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嚼,大叔。
⑨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着,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①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②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6.下列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大们亲情淡漠。
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4分)
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6分)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C.“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7.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述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则隐晦地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
8.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9.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医德
杨西京
一匹白马扬蹄甩聚,“吹吹呋”,一声长嘶,驻立于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少校下马进院。二三十位患者有序候诊于诊桌两侧,中间一行,四五空位。先生正襟端坐于诊桌前,正为一位患者把脉。
少校左手拍拍胸左短剑,右手拍拍胸右短枪,声含命令似的说:“清云寨军需官军务在身,请先生方便。”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
先生左手捋一下银须,冷冷道:“诏亭祖训: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
一团居高临下的傲气,杀气,腾上少校额端,正欲发作,忽见两只喜鹊从院空掠过,冲着少校数声欢叫。
“吾观贵人青春英俊,神满气厚,且面黄如蒸粟,暗含紫气,有将军之相,还望责人亦有将军之量。"
“抬手不打笑脸人。”少校傲杀之气,顿消一半。欲以退后,放不下枪剑架子。“贵人入院,即有喜鹊报喜。还望后坐,以览今日家书。”
那年代,豫西一带不少“朝为匪,暮为兵”的杂牌武装。清云寨刘部本为占山为王的一股悍匪,刚被上峰收编,刘部借机火并几座山头,扩为一旅。豫陕边界数支武装见此眼红,久有吞刘旅之意。正因寨内战云密布,少校数次告假来此看病,直拖至今展,旅座才批。今展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送他一封家书,他告诉同乡,今天来清易镇看病,如有军情,但望速告。遂将家书塞进怀内。因见通信兵面色惶惶,直奔旅司令部,故一路心种不宁,早忘家书之事……少校心中一惊,先生望其气色,借喜鹊报喜之俗,便知自己怀有家书。心中对先生便有了一分敬畏。遂退出院内,拆开家书……
少校再次入院,先生已诊完。唯有上对白发夫妇,带三位青壮,正为先生恭送一块“歧黄再世"的谢恩匾。
其中一位青壮指着白发夫妇,问:“先生,他家孙子患积滞,先后吃俺仨几十服药,历近年把,险些丢命。仅吃你三服药,三天即愈俺仨找到'同仁协'药坊,看了您开的药方,和俺仁开的一样,方同药同,疗效差天差地,何也"
少校一听,也觉诧异。
先生抚抚银须,呵呵笑道:“为医讲究君臣佐使。敢问三位老弟,用啥药引子”三位青壮想着自己用的“药引子”,怯不开口。一位反问:“先生用何药引子”“百年灶心土。"
常用药引子多为大中、生姜、甘草……哪有百年灶心土三位青壮张大了嘴。先生笑问:“三位老弟可知此儿因何而积滞”三人哑言。
“此儿当在一岁左右,夜偎娘怀,子时,其母暴病骤亡,此儿仍在吃奶,此奶入肚,结成阴滞,致孩子下元沉没,五脏不润……”
“就是,就是。俺孙子今已三岁,儿媳已死了快两年了。”白发夫妇泪答。
“老弟,"先生看着三位青壮,妮娓而言:“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
三位青壮频频点头。
“咱百姓户家做饭的煤火灶膛,其灶心土,白天经煤柴烈焰爆烧,夜间封闭经温火炕烤,百岁日月,土含恒阳,以此恒阳克彼子夜阴滞,药引子引药力直插病灶,何滞不除"三位青壮,击节叫好。少校心中,对先生又增三分敬畏。
送走谢恩一行,先生边为少校品脉,边道:“贵人青春得志,手握重权,然随心纵欲,导致阴虚。虚火上攻,龈脓齿松;虚火下行,入厕有难言之隐……”
少校拉住先生的手,连连点头。
先生虽年过八旬,听力极神。忽然,西南方隐隐传来一阵枪鸣炮轰,先生抬首凝望,双眉紧皱。少校亦为之一震。
瞬即,先生草成一笺,装入信封。递与少校,说:“你骑马到村口等我。我去药坊为你取药。此笺当遇到找你之人方拆。我半个时辰到,一为人送药,二为贵人贺喜!”少校再惊!心中对先生又多了三分敬畏。
先生提药赶到村口时,少校牵马立于清易镇村校门外一棵老槐树下。忽见一缕黄尘伴着一匹快马,看见立于树下的少校,通信兵越鞍而下马,三言两语,少校大惊失色。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
一见先生,少校敬畏之心,再增三分。迎前一步,口气甚为谦和:“老人家,即知我今有此厄,何来贺喜"
先生先把药包递与少校。一退十步,说:“远处看,你人与马皆立于大树之下,此应
《周易》第四十六卦‘升卦’之象。‘升卦’为地上生木,升德为吉。贵人天生半责之相,且相由心生,德升相变,先天之相十后天升德之相=全贵之相。今日你正得升德机遇……”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
少校三惊: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己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
少校招呼通信兵上马。马上,怀着满满十分敬畏之情,对着战歌嘹亮的村校,对着先生,一个敬礼:“先生不愧医易一体的名医。以医,医我体肤之疾;以易,医我命势之疾。抗战胜利日,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
两匹马荡开黄尘,向西南飞去……尾声
日寇投降的当年冬天。拂晓,三匹快马龙卷风似的旋到先生墓前。“先生,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
将军带两个卫兵下马,摆上供品,袅袅祭烟里,对着墓碑,深深三躬。“先生,如您在天之灵看到今日,还望显灵。”
“喳喳喳,嘻喳喳……”似乎还是当年那两只喜鸠,远远飞来,在先生坟墓上空,欢叫数声,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清云寨刘部的来历,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点出了少校的特殊身份。
B.清易镇村校响起的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时代缩影。
C.当年的少校在祭奠先生时已升为将军,所以他说"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
D.文中五次写到少校对先生的敬畏,既写出了少校对先生态度的改变,也写出了少校的思想转变历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校“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这两个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少校做慢、无礼的形象特点。
B.本文虽然没有矛盾冲突,但由于出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情节依然有波澜和起伏。
C.少校早晨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这一情节,为后面通信兵在清云寨遭受“覆寨之厄”后前来报信埋下伏笔。
D.小说结尾“那两只喜鹊,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既照应了前文,又暗示了中华民族赶走了侵略者,正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8.小说标题为“医德”。先生的医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主题为“小小说创作的‘以小见大’手法”。请就本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写一则发言提纲。(6分)
6.C将军说自己是“全贵之相”,是因为自己投身抗日,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有了先生所说的“后天升德之相”。
7.B本文有矛盾冲突,如开篇少校的倨傲与老人的不卑不亢之间的矛盾冲突。
8.(4分。每点1分。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给危急老幼孕优先看病;②医术不保守,向同行无私分享自己独到的用药之道;
③帮助青年成长,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走向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
④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
9.(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①人物形象方面,本文主要塑造了先生和少校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少,但先生和少校代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抗日力量,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②场景方面,故事围绕豫西清易镇庙坡这个小山村展开,场景集中,但这个小山村是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③情节方面,小说多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紧凑,但"留白"等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很有张力;
④主题方面,“朝为匪,暮为兵”的青年少校在以先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感召之下,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侵略者并取得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也表现了"青春的价值”青年成长"的青春主题。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这篇散文讲述了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
6.B7.D
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
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
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
9.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
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
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
C.“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
D.“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用诗一般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根据“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的心中意味着成年。
根据“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可知,礼帽吸引着,包含着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
根据“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用扁担为例教育过,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
根据“‘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
礼帽“阔绰而又帅气”“属于魁梧,属于伟岸”,戴礼帽的父亲的外在形象通过“礼帽”展现出来;“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亲形象,借助扁担这个事物刻画出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出“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他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
根据“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
根据“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
根据“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邱园记事(节选)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①卵形的花坛里栽有百来枝花梗,从半中腰起就满枝都是团团的绿叶,有心形的也有舌状的;梢头冒出一簇簇花瓣,红的蓝的黄的都有,花瓣上还有一颗颗斑点,五颜六色,显眼极了。不管是红的、蓝的,还是黄的,那影影绰绰的底盘儿里总还伸起一根挺直的花柱,粗头细身,上面乱沾着一层金粉。花瓣张得很开,所以夏日的和风吹来也能微微掀动;花瓣一动,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便交叉四射,底下褐色的泥土每一寸都会沾上一个水汪汪的杂色的斑点。亮光或是落在光溜溜灰白色的鹅卵石顶上,或是落在蜗牛壳棕色的螺旋纹上,要不就照上一滴雨点,点化出一道道稀薄的水墙,红的,蓝的,黄的,色彩之浓,真叫人担心会浓得迸裂,炸为乌有。然而并没有迸裂,转眼亮光一过,雨点便叉恢复了银灰色的原样。亮光移到了一张叶片上,照出了叶子表皮底下枝枝杈杈的叶脉。亮光又继续前移,射到了那天棚般密密层层的心形叶和舌状叶下,在那一大片憧憧绿影里放出了光明。这时高处的风吹得略微强了些,于是彩色的亮光便转而反射到顶上辽阔的空间里,映入了在这七月天来游邱园的男男女女的眼帘。
②花坛旁三三两两地掠过了这些男男女女的身影,他们走路的样子都不拘常格,随便得出奇,看来跟草坪上那些迂回穿飞、逐坛周游的蓝白蝴蝶倒不无相似之处。来了一个男的,走在女的前面,相隔半英尺光景,男的是随意漫步,女的就比较专心,只是还常常回过头去,留心别让孩子们落下太远。那男的是故意要这样走在女的前面,不过要说有什么心眼儿恐怕倒也未必,他无非是想一路走一路想想自己的心思罢了。
③“十五年前我跟莉莉一块儿上这儿来过,”他心想,“我们坐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那天天也真热,我向她求婚,求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时还有只蜻蜓老是绕着我们飞个没完。这蜻蜓的模样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还记得她的鞋头上有个方方的银扣。我嘴里在说话,眼睛可看得见她的鞋子,只要看见她的鞋子不耐烦地一动,我连头也不用抬一下,就知道她要说的是什么了。她的全副心思似乎都集中在那鞋上。我呢,我却把我的爱情、我的心愿,都寄托在那蜻蜓的身上。我不知怎么忽然心血来潮,认定那蜻蜓要是停下来,停在那边的叶子上,停在那大红花旁的阔叶上,那她马上就会答应我的婚事。可是蜻蜓却转了一圈又一圈,哪儿也不肯停下——不停下对,不停下好,要不今天我也不会同艾莉诺带着孩子在这儿散步了。”他说:“艾莉诺,你想不想过去的事”
④“你问这个干什么,西蒙”
⑤“因为我就是在想过去的事。我在想莉莉,当初跟我吹了的那个对象。……咦,你怎么不说话呀我想起过去的事,你不高兴了吗”
⑥“我干吗要不高兴呢,西蒙有多少先人长眠在这园子的大树底下,到了这儿能
不想起过去吗长眠在大树底下的那些先人,那些不昧的亡灵,他们不就代表着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过去不就只留下了这么一点陈迹……我们的幸福不就受他们所赐我们今天的现实不就由他们而来”
⑦“可我,想起的就是鞋头上一个方方的银扣和一只蜻蜓……”
⑧“我想起的可是轻轻的一吻。二十年前,六个小姑娘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坐在画架前画睡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开红花的睡莲。突然,我脖颈儿上着了轻轻的一吻。我的手就此抖了一个下午,连画都不能画了。我取出表来,看着时间,我限定自只准对这个吻回味五分钟——这个吻太宝贵了。吻我的是一位鼻子上长着个疣子翼发半白的老太太,我这辈子就是打这开始才真正懂得了吻的。快来呀,卡洛琳,快央呀,休伯特。”
⑨于是他们四个人并排走过了花坛,不一会儿在大树间就只留下了四个小小的身影,阳光和树阴在他们背上拂动,投下了摇曳不定的大块斑驳的碎影。
⑩卵形的花坛里,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刚才在蜗牛壳上停留了有两三分钟光.这会儿蜗牛似乎在壳里微微一动,然后就费劲地在松松碎碎的泥巴上爬了起来,一过处,松土纷纷翻起,成片倒下。这蜗牛似乎心目中自有个明确的去处,在这一点上就跟前面一只瘦腰细腿、怪模怪样的青虫不一样了,那青虫高高地抬起了腿,起初打《从蜗牛面前横穿而过,但是转而又抖动着触须犹豫了一会,像是考虑了一下,临了还迈着原先那样快速而古怪的步子,回头向相反的方向而去。褐色的峭壁下临沟壑,沟内有一湖湖深深的绿水,扁扁的树木犹如利剑,从根到梢一起摆动,灰白色的浑圆大百当道而立,还有那薄薄脆脆的一片片,又大又皱,拦在地里——这蜗牛要去自己的目的地,一路上就有这么许多障碍横在一枝枝花梗之间。蜗牛来到了一张圆顶篷帐般的诂叶跟前,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绕道而过还是往前直闯,花坛跟前早已又是影晃动,有人来了。
(创作于1919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对花坛的描写,具有浓烈的生命色彩和特质,衬托了下文人物情感世界的纯真与美好。
B.西蒙记忆中蜻蜓不断飞舞的永恒瞬间,充满了很多让人无法把握的结果,是青春的回忆之美。
C.丈夫西蒙和妻子艾莉诺各怀心事、各有所思,本应亲密无间的夫妻缺少了应有的默契与坦诚。
D.文末的蜗牛有自己的目标与思考,能对自己的道路作出选择,描写蜗牛是对人类的嘲讽。
7.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集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运用细腻的语言,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笔法结构,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
B.这篇小说行文虽短,但构思精巧,通过对话的方式,反映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精神世界。
C.在文中借助省略号与破折号的反复使用,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态或思维的跳跃。
D.这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人物处境与经历的描写,揭示生命的真谛。
8.试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9.伍尔芙说:“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公认为重大的事情中比通常以为渺小的事情中含有更丰富充实的生活。”请谈谈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对这句话的体现。(6分)
6.B(A项,“人物情感世界纯真美好”不妥。C项,两人之间并未“缺少坦诚”。D项,“对人类的嘲讽”无中生有。)
7.D(“注重人物处境与经历的描写”错误,应为“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8.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如红的,蓝的,黄的,色彩之浓,真叫人担心会浓得迸裂”,描绘出了艳丽的夏天美景。②观察仔细,笔触细腻;如“光溜溜灰白色的鹅卵石顶”“蜗牛壳棕色的螺旋纹”“叶子表皮底下枝枝杈杈的叶脉”,刻画细致入微。③动静结合,生机勃勃:既有花坛静态的形态、色彩美,又有如花瓣的“微微掀动”和“亮光的移动”等动态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写出了光影流动之美”。)
9.①在本文中,选取了夫妻二人散步的日常场景,几乎没有矛盾冲突,重在写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展示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展现了生活的多面。②在本文中,还描写了花坛里的亮光、飞舞的蜻蜓、一个轻轻的吻和为了目标不断努力尝试的蜗牛等意象,让人感受到渺小之物的有趣和伟大。③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能引发联想的都是小溪、鼠魏草这样的平凡之物,但照样能从像鼠魏草这样弱小的生命中感受到宇宙的博大;感受到平凡草木间的生命余韵。(每点2分,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①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②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③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④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蝳,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地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⑤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⑥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⑦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砂,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⑧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俄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嚼,大叔。
⑨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着,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①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购车贷款利率调整合同3篇
- 金融服务工程承诺书
- 环保设备采购招投标合同范本
- 建筑工程脚手架租赁合同范本
- 律师协会财务风险管理规范
- 资金运用监控规范
- 眼镜生产厂房租赁合同
- 非营利组织安全责任区管理办法
- 体育产业招投标领导小组启动
- 垃圾处理安全事故防范指南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175)
- 收购公司股份计划书模板
- 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原卷版)
- 涉密内网分级保护设计方案
- 土地清查服务流程
-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参考范本)
- 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卷(含答案)
- DL-T 5626-2021 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编制导则
- 血液科病房的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 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培训课件
- 灭火战术课件-灭火战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