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61《〈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四章》课课练(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2.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3.阅读《〈老子〉四章》,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在今天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踏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席》)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涕,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6.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进谏规劝太宗“十思”。

D.苏泊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学习古人,反思自我。作为中学生,《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及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B.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

C.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有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D.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1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了圣人遵从“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如圣人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B.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C.老子认为成大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传,实属难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3.文本二中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请从文中找出他们是谁?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第二章》)

(二)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雷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4.下列对选文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B.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C.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D.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长,地久”中的“长”和“久”均指时间长久。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恶已,“已”通“矣”。易泮,“泮”通“判”。赘行,“行”通“形”。

C.伐,自我夸耀。户牖,古代指门窗。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D.“强行者有志”,指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慎终如始”,指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的道理。

B.《老子》认为“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是统一的。但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当下社会,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其安易将,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认为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要防患于未然。

1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8.三组选文均体现了《老子》论说很强的思辨性,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概括三条,并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四、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评卷人得分

五、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道家的目光是超越的,儒家的目光是温暖的,墨家的目光是热烈的,那么,①,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

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急急地走在路上。路边树丛间,早就有几副冷冷的目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者,完全不讲老子、孔子、墨子的情怀,②,并把这种管理组成一种绝对权力。在韩非看来,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术”“势”三种力量。“法”是法今如山,赏罚分明;“术”是运用谋术,控制群臣;“势”是集中权势,制服天下。

猛然一听,法家让人不太愉快,但仔细一想,社会历史还真少不了法家。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墨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少管,听其自然;孔子主张道德领先,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这三条道路,③。与他们不同的是,法家强硬地追求有效,依傍并试用权力。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胜利了——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评卷人得分

六、语言表述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都是节制饮食的提倡者。他们认为,①,才能达到吸取营养、强健身体的目的。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肠胃功能下降,如果吃得过多,难以正常消化,反而影响健康。与此同时,②。《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庄子》也说:“五味浊口,使口厉爽。”③?《广雅》解释道:“爽,败也。”也就是说,厚味和美味会让口丧失了本能,乃至伤害了胃。

评卷人得分

七、微写作

23.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四章》课课练(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正确理解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C。

2.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故选C。

3.阅读《〈老子〉四章》,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在今天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识人凡盛世伟业,其开国之君无不在“知人善用”上下足功夫。所以,团队乃至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自知者明就是说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并理解其现实意义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意味着无为而无不为。耐心不是压抑,而是修行。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唯有成熟的心态,方能品尝到成熟的味道。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这句话具有现实意义:

“知人者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识人凡盛世伟业,其开国之君无不在“知人善用”上下足功夫。汉唐盛世,刘邦和李世民均是识人和用人的高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团队乃至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

“自知者明就是说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韩信能建不世之功,却无“自知之明”,狂妄自负,最终落得个名败身死的下场!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踏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席》)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涕,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6.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进谏规劝太宗“十思”。

D.苏泊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学习古人,反思自我。作为中学生,《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C5.A6.D7.①论证语言平实严谨,如第二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严密;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使论证更充分。8.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A.“做事不能太用心”错误。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不是说做事不能太用心。

B.“放弃任何追求”错误。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而不是放弃任何追求。

D.“不二之选”错误。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错误。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D.选项论述的是六国失败破灭的原因,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我们可以从论证的语言、论证方法、论证的结构等角度作答。

论证语言上:原文“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中“更”“又”字的运用,使得论证更严密,语言更平时准确。

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第三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

论证方法上:材料二引用了《周易》《礼记礼运》等语句,采用了道理论证法,论证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其自然,避免急躁。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老子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及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B.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

C.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有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D.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1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了圣人遵从“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如圣人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B.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C.老子认为成大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传,实属难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3.文本二中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请从文中找出他们是谁?

9.A10.D11.C12.(1)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

(2)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愚钝。13.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

“道德”指道德学问,共同作“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学”应是下一句的主语。据此排除BC;

“周之衰”作动词“见”的宾语,“衰”不应断在后句,据此排除D。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原文是“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宫玄孙假”意思是李宫的玄孙是李假,所以,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将要;“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2)“良贾”,善于经商的人;“若虚”,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盛德”,省略句,“君子(具)盛德”;“盛德”,高尚的品德。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可知,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

从“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可知,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

从“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可知,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参考译文:

(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二)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的)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第二章》)

(二)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雷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4.下列对选文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B.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C.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D.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长,地久”中的“长”和“久”均指时间长久。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恶已,“已”通“矣”。易泮,“泮”通“判”。赘行,“行”通“形”。

C.伐,自我夸耀。户牖,古代指门窗。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D.“强行者有志”,指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慎终如始”,指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的道理。

B.《老子》认为“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是统一的。但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当下社会,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其安易将,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认为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要防患于未然。

1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8.三组选文均体现了《老子》论说很强的思辨性,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概括三条,并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4.B15.D16.D17.(1)因此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身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自身。

(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名,自我为是的不能彰显。18.①要客观、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②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③重视“无用”之用。④人贵自知。⑤积累的重要性。⑥要慎始慎终。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为而弗志也”和“成功而弗居也”结构一致,句中的“也”为句末语气词,两句内部不能断开,排除CD;

“行不言之教”与“居无为之事”结构一致,故“行不言之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化常识、翻译句子的能力。

D.“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行”,勤勉而行;“志”,意志。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阐述了世间万物充满着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错误。由选文(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可知,老子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看似矛盾对立,但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B.“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错误,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说明谦退利他的同时往往能成就自己,这种谦退的精神在当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由选文(三)第三段“胜人者有力,白胜者强”可知,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难得。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退”,谦退/使……谦退;“外其身”,将自己置身于度外;“成其私”,成就自身。

(2)“企”,踮起脚尖;“自见”,自我显露。“自是”,自以为是。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先后之相随,恒也”可知,要客观、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

②由“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可知,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

③由“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知,要重视“无用”之用。

④由“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可知,人贵自知。

⑤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积累的重要性。

⑥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知,要慎始慎终。

参考译文:

(一)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换,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第二章》)

(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第七章》)

(三)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名,自我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四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把持,问题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时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失败,有所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第六十四章》)

评卷人得分

四、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