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声声慢)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嘲红木犀①辛弃疾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依。翠华③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④。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注】①木犀、金粟:皆为桂花别名。下文“江南草木”亦指桂花。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③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亦指皇帝。该句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④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借唐喻宋,追忆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高大的桂树,桂影重重,芬芳香浓。B.词人用“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之香;用“一枝金粟”写红木犀的耀眼出众。C.词人认为桂花虽有彻骨的浓香,但因开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也难免受到世人冷落。D.词人处处写花,却只出现一次本体“桂”字,表现出词人的丰富学识和表现技巧。2.词人表面在写红木犀,实则是另有深意,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作于秋天,“乍暖还寒”既体现了天气逐渐变冷,也烘托出作者的心境。B.词人在痛苦中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能借酒浇愁,风送雁声反而更增添了自己的悲愁。C.下片写到园中菊花盛开,秋意正浓,词人独自对着黄花却无心赏花,忧伤而憔悴瘦损。D.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一系列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4.明代茅映评价这首词时说:“十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请赏析上阕叠字中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张炎[注]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注]张炎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此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五十岁的词人在四明(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州区)盘桓,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生计所迫,只得返杭。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五句,词人交代四明之游的地点和时间,又说明了“游情”淡薄无味,迫不得已。B.词人用“休嗟”来感叹身世坎坷,想起如今是“鬓丝断雪”的迟暮之人而百感交集。C.“知住第几层云”隐含着词人对积极出山、早已飞黄腾达的“旧隐”的羡慕之情。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归家将为故国沦亡而忧愁,更加留恋四明友人,余味深长。6.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该手法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①辛弃疾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③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④,愿年年、人似旧游。【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李德裕任滁州刺史时,建“怀嵩楼”,后来终于回故乡嵩山。④华胥梦:《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7.下列对这首朱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登楼词,开篇没有直接写登楼所见,而是通过行客的口吻从侧而烘托山奠枕楼的雄奇高峻。B.“征埃成阵”“车马如流”等描写句点出了奠枕楼附近行客、车马往来不绝的热闹、太平的景象。C.“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情感一致。D.“从今”以下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美好的生活愿景,祝愿百姓年年过上宁静和平的生活。8.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和遣词造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秋声蒋捷①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10.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声声慢·咏桂花吴文英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人起昭阳①,禁寒粉粟生肌。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三十六宫②愁重,问谁持金锸③,和月都移。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注】①昭阳:皇宫名,这里泛指皇宫。②三十六宫:言宫宇之外,这里借指月中广寒宫。③锸:锹,插地起土的农具。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B.词的下阕“三十六宫”三句是虚写,由眼前的桂花联想到月中广寒宫和愁怨的嫦娥。C.词人借嫦娥之愁写自己之愁,借自然之秋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尽在其中。D.词人触景生情,由桂花凋零之景生出了淹留在外,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无限悲叹。12.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桂花树的?请结合词句答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①“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借写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暗写北宋王朝的灭亡,寄托了亡国之忧;②“枉学丹蕉”借写桂树徒然模仿红蕉无人欣赏,抒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凄凉之意;③“为凄凉、长在醉中”借写桂树的凄凉表现词人借酒浇愁的家国之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桂花虽有彻骨的浓香……也难免受到世人冷落”错误。原句“天姿冷淡”,意思是桂花天生不够浓艳,这里的“冷淡”不能理解成世人冷落之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几句,追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高大的桂树,芬芳香浓。这里曾经歌舞升平,而今徽、钦二帝北入绝域,“江南草木,烟锁深宫”江南草木锁于深宫,表面写的是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暗写北宋王朝的灭亡,寄托了亡国之忧,把思念故国的愁苦和对国家残破民族受辱的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②“枉学丹蕉”句,可惜她却要白白地效仿丹蕉树,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表面写的是桂树徒然模仿红蕉无人欣赏,抒写的却是词人目睹了北宋之物而生发出的物是人非的沧桑凄凉之意;③“为凄凉、长在醉中”只怕是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表面写的是桂树的凄凉,又因花及人,写人借酒消愁。“为凄凉、长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说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醒”者更痛苦,正话反说,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忧患意识。表现的是词人借酒浇愁的家国之恨。3.D4.三组叠字给全词营造了冷清悲戚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①词人在空虚失落之下寻觅,“寻寻觅觅”这一叠词更增添了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的空虚寂寞、怅然若失之感;②寻觅无结果,便觉冷清,叠字“冷冷清清”的运用,加重了冷清的程度、更给人一种孤寂清冷之感;③“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运用使得凄惨悲戚的情感更加浓郁,一个惨淡愁苦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静谧的画面”错误,所列意象都表现了秋天凄凉的景象,应是悲凄的画面。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词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凄冷、悲凉的氛围。本句在词的开头,统领全诗。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词人在空虚失落之下寻觅,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下句“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加重了冷清的程度,表现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感。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一个惨淡愁苦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5.C6.①词中“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句运用典故,意思是“西子湖边的疏篱晋菊,还记得陶渊明吧?”②用“晋”来修饰残菊,表示词人不忘故国之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他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③词中“尚存”与“依然”,表现出词人“国破山河在”的悲戚与忧伤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羡慕之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斥责与讽刺”之情。“旧隐”没有坚守住气节,改变了志向,归顺了新朝廷,为词人所不齿。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此处运用了典故,是说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未改志易节的“陶渊明”。此处用“晋”来修饰残菊,表示词人不忘故国之思,陶渊明由东晋入刘宋誓不出山,而张炎由南宋入元也不忘故国,诗人借“晋菊”一词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他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词中“尚存”是还在的意思,“依然”,是依旧、照常的意思,诗人借“疏篱”“晋菊”依然还在,表达了诗人不愿做“旧隐”那样的“假隐士”,而宁愿做“晋菊”,表现出词人“国破山河在”的悲戚与忧伤之情。7.C8.①描写景物上,李词借助“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表现细腻而义含蓄的情感;辛词选择“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弓刀陌上”等景象,体现视野的开阔,气象的恢弘。②抒发情感上,李词主要写小我的孤独浓愁,风格抑郁感伤;辛词表达渴望收复中原失地和让百姓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风格豪迈大气。③遣词造句上,李词运用“三杯两盏”“独自”“细雨”“一个”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可以从运用叠词的角度回答);辛词运用“万里”“千骑”“千古”等数量词,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和博大豪迈的格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C.“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情感一致”错误。“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用李德裕的典故表达自己能够重返故土的信心,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所描写的景物来看:李清照的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借助“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后的那种细腻而义含蓄的情感;辛弃疾的词“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选择“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弓刀陌上”等景象,体现辛弃疾的词的视野的开阔,气象的恢弘。从抒发的情感来看: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李清照的词主要写自我的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风格抑郁感伤。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表达的是渴望收复中原失地和让百姓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风格豪迈大气。从遣词造句来看:李词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独自”“细雨”“一个”等词语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表达自己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辛词运用“太平万里”“千骑临秋”“千古怀嵩人去”中,数量词的使用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和博大豪迈的格调。9.C10.①对故友亲人的思念。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对故国家园的难忘。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对国家灭亡的伤痛。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这些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彩角声”、“胡笳声”更是刺耳惊心,亡国之痛无处诉说。【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理解错误,这些声音表明,元朝已经统治了全国,暗示了国破家亡。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先分析题干“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分析情感。回答此题,抓住意象及其特点是关键。这首词写了“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九种“秋声”。把“檐铃声”想象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是通过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代表对亲人的思念;“彩角声”“笳声”,代表战乱,结合注解可推知词人所表达的是亡国之痛,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雁声”,如要把愁绪分一半给“雁声”,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是通过拟人表达亡国之苦无处诉说的凄凉,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等。【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11.D12.①运用比喻修辞,描写室外的桂花树玉枝高挺、繁华满树之态;②拟人修辞,从草坪的角度描写对桂花的喜爱之情;③想象、虚写手法,想象桂花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