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_第1页
粮食安全问题_第2页
粮食安全问题_第3页
粮食安全问题_第4页
粮食安全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焦三农——粮食平安问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

聚焦三农1粮食安全问题2总体战略及对策建议4

国际因素冲击3目录CONTENTS

参考文献5聚焦三农01PartOne1.1“三农“问题定义1聚焦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开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开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阔乡村区域,以种〔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开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农村问题农村土地问题2.基层政权问题农业问题粮食安全问题2.农业政策问题农民问题农民素质问题2.农民增收问题1.2“三农“问题的分类1聚焦三农粮食平安问题02PartTwo2.1粮食平安的定义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WFS)通过了以下定义:“粮食平安系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平安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膳食需要和饮食偏好,过上积极和健康的生活。〞国家粮食局监控司认为,本质上来说,粮食平安是指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它和国家经济开展水平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帆在《粮食平安的真正问题是什么》中认为,粮食平安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主要包括:(1)供得够,粮食平安问题首先要考虑粮食的来源问题;(2)送得到,粮食平安还要考虑能否有效地将粮食送到达居民;(3)买得起,即居民要有足够的购置能力来获得粮食。2.2粮食平安问题的重要意义“粮食平安〞连续4年成为“一号文件〞关注重点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开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根底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根底性、社会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平安,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开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国家粮食平安保障体系,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平安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开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粮食产量十一连增2.3粮食平安现状我国粮食平安是否已经高枕无忧?①科学认识“十一连增〞粮食“十一连增〞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43070万吨〔20年来的最低谷〕水平上实现的,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50160万吨,仍低于1998年的51230万吨,到2008年才实现当时历史的最好水平,到达52871万吨,2004~2008年这一阶段主要还属于恢复性增产。如果用最近三年和五年的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值来衡量,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致在56800万吨~58757万吨。2.4粮食平安存在的国内问题②单产增长速度趋于放缓1978~1985年是我国粮食史上的一个黄金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4.69%,1985~199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降至1.99%,1998~2003年期间,粮食单产增长率出现了停滞和徘徊,直到2004~2013年粮食连续十年增产,年均单产增速恢复到1.53%,但仍未到达历史最好水平。2.4粮食平安存在的国内问题③粮食库存消费比偏高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将继续刚性增加。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到达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平安标准是17%到18%。2.4粮食平安存在的国内问题④产后损失浪费不容无视目前全世界粮食产后损失率为8%,而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据测算,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相当于每年损失和浪费了1.55亿多亩的优质耕地资源,大体相当于湖北、湖南和江西3个省的耕地面积。2.4粮食平安存在的国内问题2.5粮食平安问题的原因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①农业根底设施还十分薄弱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步减少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很多难题④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较低国际因素冲击03PartThree20102011201220132014进口量5479.952645838.463387140国内产量145013501277.4125612452010-2014年我国大豆供给量〔万吨〕①大豆进口量逐年上升③加工国产大豆企业集体倒闭②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3.1“沦陷〞的中国大豆产业A价格国际转基因大豆价格低于国内非转基因大豆C效益中国大豆加工产值效益低B经济优势中国大豆失去比其他粮食作物的经济优势D政策国家政策存在矛盾“沦陷〞的原因3.1“沦陷〞的中国大豆产业大豆20102011201220132014国外进口(万吨)5479.952645838.463387140进口总额(亿美元)250.93298.4349.9379.8409.8进口平均单价(美元/吨)457.8566.8599.3599.2574国内最低收购价格(元/吨)38604000460046004800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本钱比照在粮食进口上,中国一直采取较为保守的政策,甚至在2011年以前,中国仅允许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而玉米进口量近乎为零。但是,这三种谷物的进口在2012年前11个月却出现猛增,净进口量已到达940.4万吨。。3.2十年内三大谷物进口量种类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玉米8.36167.3175.4520.8326.5259.9稻谷33.838.859.8236.9224.4255.7小麦89.37123.1125.8370.1550.7297.22009-2014年我国三大谷物进口量〔万吨〕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了7000万吨,而2012年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为58957万吨,粮食进口实际已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1%,超过“红线〞6个点。3.3我国粮食进口比重逐年上升①国际资本掌握国内定价权进口大豆定价权掌握在跨国粮商手中,他们在中国建厂,把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链条,一旦中国油脂企业被全部挤垮或兼并,跨国粮商将彻底主导中国大豆产业话语权,依靠垄断优势在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②波及其他粮食作物2012年5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著文称“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发出这样的声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转基因玉米已经对中国的玉米种植业形成威胁。去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占比已达到35%,发展下去就是“第二个大豆”。而且随着转基因小麦和水稻技术的成熟,“第三个大豆”、“第四个大豆”也完全可能到来。3.4国际冲击可能造成的后果总体战略及对策建议04PartFour国家粮食平安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5年总人口不超过14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16亿亩,亩产达到37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7亿吨。2020年人口不超过15亿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必须要保持在15.5亿亩,亩产达到40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亿吨。2030年稳定实现“1146”目标:即总人口稳定在15亿人左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亿亩左右,平均1人1亩播种面积,亩产稳定超过420公斤,粮食总产能超过6.2亿吨。在保障口粮自给率95%的根底上:4.1总体战略目标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4.1总体战略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AB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机制。C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内在潜力4.2对策建议B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提高粮农的劳动生产率。A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抗逆能力。C建立健全良种良法推广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②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水平,提高粮食现实生产能力4.2对策建议③努力降低粮食产后损耗,保障粮食有效供给A做好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CB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加工节约工作。D大力倡导科学消费观。4.2对策建议A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原那么,提高粮食财政补贴水平,完善补贴政策。B完善中央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中央对粮食主产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

C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D运用各种措施,保证主产区粮农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不断完善粮食政策,加快粮食金融保险制度创新4.2对策建议⑤改善粮食流通体制,完善粮食进口贸易政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流通体制不够灵活,粮食内外贸常常是被割裂开的。这就导致了粮食贸易滞后于粮食市场供求的变化,降低了贸易对于粮食供求调节的效率。甚至会出现短期的粮食贸易同供求状况的背道而驰,即在国内粮食供不应求时大量的出口,而产生大量剩余时反而大量的进口。具体的可以通过内外贸的有机结合以及适度放开粮食进口来实现。内外贸的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国内粮食流通的灵活性,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粮食进口对于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适度放开粮食进口就是适当的下放粮食进口的经营权,这样不仅可以完善中国粮食市场,提高市场的调节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粮食政策同市场的祸合程度,从而更好的促进粮食市场化的进程,减少政府的干预。4.2对策建议参考文献05PartFive[1]张琳.当代中国粮食平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2]李岩峰.中国粮食平安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3]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平安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15-24.[4]马述忠,王军.我国粮食进口贸易是否存在“大国效应〞——基于大豆进口市场势力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09:24-32+110.[5]王君芳.粮食平安视角下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6]武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