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辟邪说,难壬人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不复一一自辨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虑,考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见察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函谷举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乱易整,不武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

二、非论述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我们不能因为皇权制度的束缚和一时的成败,就彻底否定这次改革。“失败者”王安石,其实有一个更准确的大历史定位,那就是“探路者”: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王安石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变法”的失败,让南宋之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反思。比如朱熹,他觉得理想的改革者,必须既是最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不受干扰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想要完全具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呢?理学家的回答是“必有《关雎》《麟趾》之意,方可以行周官法度”。也就是要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并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变革”。因此,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罗大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其次,王安石变法重在“道理”二字。北宋中期,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这些思想家们将“道理”二字的内涵阐述得丰富且深刻。所谓“道理”,既包括自然的法则规律,也包含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还包括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思考探索,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启发了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后世的哲学家;又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转译,间接影响到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对于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

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今天的中国,可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如此既可以避开宗教的非理性因素,又能建立起类似于宗教的,甚至比宗教更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所以说,王安石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行动,给中国文明深深地扎了一个根子。

最后,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

晚清时期,保守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越来越难以压抑中国社会中累积下来的深刻矛盾。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王安石种下的这颗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也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摘编自雷博《“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材料二:

庆历七年,王安石以大理评事出任明州鄞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在青黄不接时,将县库存粮低息放贷给百姓,待秋收后加息归还;还改差役为雇役,要求各家各户联保,维护社会治安。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

嘉祐三年,王安石写就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治平四年,宋神宗继位不久,就问“安石今在甚处”。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帷幕。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一是改革学校制度,创立太学“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罢废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取人额;三是编订《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测试内容;四是整顿地方学校,发展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王安石期待通过施行以上举措,能够培养出“经世务”的优秀人才。为此,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龙《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之后的儒家思想家们汲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变革时会采取更有效的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变革”方式。

B.今天的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却有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与王安石那一代思想家们对“天理”“良知”的探索有关。

C.称王安石为“穿越者”,是因其思想具有超前性,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

D.熙宁兴学是一次涉及教材、学校、测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但遇到了群臣阻挠。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在思想上为民族文明注入了理性内核。

B.君权体制下的改革,既需变革者有思想才华,更依赖帝王的意志和权力,神宗的支持是熙宁变法能施行的关键。

C.出任明州鄞县知县主政一方的经历,让王安石能将思想与实践结合,熙宁变法的改革措施在此时部分初步成型。

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11.下列古人的言论,与材料一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的是()

A.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B.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C.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D.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12.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13.放眼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未来,王安石的变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①,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①注措:措施。②儇:巧佞。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解析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安A石B议C论D高E奇F能G以H辩I博J济K其L说M果N于O自P用Q慨R然S有T矫U世V变W俗X之Y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安石当国”与“惴惴恐不当意”(《促织》)两句中“当”字含义不同。

B.“以母忧去”与“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两句中“忧”字含义相同。

C.“拜参知政事”与“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两句中“拜”字含义不同。

D.“洎复相,岁余罢”与“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两句中“洎”字含义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而且过目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年少时写文章漫不经心,年长后写成的文章受到人们的赞扬。

B.王安石胸怀大志,曾向皇帝献上万言书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政措施,他“当国”后采取的措施,很多都来源于这份万言书。

C.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D.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对自己决定了的事从不改变;经常引经据典与朝中大臣们争辩变法事宜,大家都驳不倒他。

17.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18.根据王安石所上“万言书”内容,推测王安石“当国”以后采取了哪些“注措”。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②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③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①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东府: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他倾天下,宠信小人,又亲近僧尼、崇尚佛教而耗费过多,令士民不堪命。③黍离:《诗经》篇名,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霸祖”“子孙”、“孤“与”多“、“二”与“百”、“取”与“降”等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B.颔联承上启下,“成功”对应首句中“取”字,“祸”对应第二句中“降”字,而“逸乐”引出了下文。

C.尾联写自古以来人们对朝代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诗人选择酒来冲淡这种无力感,显示出豁达与洒脱。

D.诗人多处运用典故借以表述心中难言之意,增强诗歌韵味和情感的丰富性,却没有产生文采硬涩之感。

20.《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到创业与守成的关系时说“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这首诗也谈到了这个道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六、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向南行驶一段,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__________:半山园。这个称谓关联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_______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江宁”,在城外一个_______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离半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觉得,谢安一定是王安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________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期而遇一脉相承人迹罕至终于

B.萍水相逢一脉相承荒无人烟终究

C.萍水相逢息息相关荒无人烟终于

D.不期而遇息息相关人迹罕至终究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王安石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中屡屡受挫

B.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

C.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

D.王安石暂时放弃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变法运动,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

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揣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

B.秉持着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

C.振作起效法先贤、卧薪尝胆的执着精神

D.收敛起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为变法正名。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万劫不复非议高屋建瓴

B.触犯荡然无存非难高瞻远瞩

C.触犯荡然无存非议高屋建瓴

D.冒犯万劫不复非难高瞻远瞩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2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七、微写作

28.根据要求写作。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信念,锐行变法。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王安石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历史发展到近代,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人们开始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正面的评价,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

请结合你对王安石的了解,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试卷第8页,共9页

参考解析: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通“毋”,不要。

B.句意: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没有通假字。

C.“振”通“震”,威吓。

D.“辨”通“辩”,辩解。

故选B。

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度”,考虑。

故选D。

3.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见: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施动者对自己怎么样,翻译成“我”。

B.缦:萦绕/久,长时间(站立)。

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举:施行/攻占,这里指被攻占。

故选C。

4.D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而已”,古今意思相同,罢了。

B项,“苟且”,古今意思相同,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C项,“邪说”,古今意思相同,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

D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古义应为:回复,回信;现代汉语,“反复”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古今意思不同。

故选D。

5.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的意思是即使我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其中“强”,译为“勉强”。

故选C。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例句,“度义而后动”的意思是:考虑其理由是否正当,然后才去做某件事情。所以“度”的意思是“考虑”。

A.,“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所以“度”的意思是“渡过”。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的意思是: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所以“度”的意思是“考虑、揣度”。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意思是: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所以“度”的意思是“量长短”。

D.“因自度其曲”的意思是: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所以“度”的意思是“创作”。

故选B。

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天下理财”的“为”是介词,替,给;“不为征利”的“为”是动词,算作,算是;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动词,认为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是代词,这;

C.都是代词,他的;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以乱易整,不武”的“以”是介词,用。

故选C。

8.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能力。

A.“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拜见”的意思。

故选A。

9.C10.D11.C12.①宋以后,儒学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②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深刻影响现代人三观。③变革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④教育对培养国家的合格的政治人才有重要作用。13.①国家需要对政治经济进行规划统筹和风险管控(强化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②伟大的变革需要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相结合;③变革在时代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变革不一定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④变革的方法和内容来自于实践;⑤改革家要有不畏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错误,原文为“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并没有说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可知选项曲解原文。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强加因果。结合“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可知,当今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文化共同体有多方面的原因。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为: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如“变法”的失败,让南宋之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反思。如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又如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

A.韩琦肯定了王安石的才学,但是否定他的政治才华。

B.司马光比较客观地评价了王安石,认为别人的批评诋毁太过分,王安石只是不圆滑且对自己的理念比较执拗。与材料一态度不一致。

C.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品行,认为他以塑造天下人的道德品行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己任。与材料一的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

D.曾巩认为王安石文章和品行都像古人。与材料一态度不一致。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因此,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罗大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可知宋以后,儒学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

结合材料一第五段“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可知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深刻影响现代人三观。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可知变革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教育对培养国家的合格的政治人才有重要作用。

1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七段“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可知国家需要对政治经济进行规划统筹和风险管控(强化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可知伟大的变革需要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相结合;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可知变革在时代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变革不一定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材料二第一段“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可知变革的方法和内容来自于实践;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第七段“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可知当时王安石不被理解但依然坚定改革,改革家要有不畏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

14.FMQ15.B16.A17.(1)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任他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

(2)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18.①征收财富改变财力困窘;②效法先王法度精神推行改革;③广纳治财贤才;④督察朝政苟且因循弊端,诏令大臣整治弊病。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安石议论高奇”中,“安石”是主语,“议论高奇”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奇”后断开,即F处;

“其说”是“能以辩博济”的宾语,宾语“其说”后断开,即M处;

“于自用”是“果”的后置状语,“用”后断开,即Q处。

故在FMQ三处句读。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执掌,掌管;适合。含义不同。句意: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B.错误。指父母的丧事;忧伤,忧愁。含义不同。句意: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C.正确。授予官职;跪拜。含义不同。句意: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两拜献给大王您。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等到李牧因谗言被诛杀。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年少时写文章漫不经心,年长后写成的文章受到人们的赞扬”错,由原文“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可知,“若”是好像,不是真正漫不经心,“既成”是文章写成,不是指王安石年长后写成。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谓”,认为;“恨”,遗憾;“畀”,给予;“就”,就任。

(2)“强聒”,勉强解释;“见察”,被理解;“上报”,给您写回信;“自辨”,为自己辩解。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征收财富改变财力困窘;

②由原文“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可知,效法先王法度精神推行改革;

③由原文“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可知,广纳治财贤才;

④由原文“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可知,督察朝政苟且因循弊端,诏令大臣整治弊病。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曾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任他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管理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19.C20.①第一句写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都是白手起家,“孤身”二字体现了取得天下的艰难;

②第二句写子孙往往轻易断送开国之君艰难获得的政权;第五句运用司马道子的典故写作为主政大臣宠信小人、崇尚佛教而令士民不堪命,这并非守成的根本;第六句运用陈后主的典故,写作为守成之君奢靡逸乐,最终亡国。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显示出豁达与洒脱”错误。应该是借酒浇愁。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观点的能力。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意思是:开国君王白手起家,取得天下,子孙后代却往往把座座城池拱手让人。“霸祖孤身取二江”,写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都是白手起家,“孤身”二字体现了取得天下的艰难。

“子孙多以百城降”,开国君王“曝霜露,斩荆棘”才打下的江山,子孙们却轻易断送。

“东府旧基留佛刹”,金陵东府旧日宅地,如今只剩几间佛寺。结合解释“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他倾天下,宠信小人,又亲近僧尼、崇尚佛教而耗费过多,令士民不堪命”可知,此句运用司马道子的典故写作为主政大臣宠信小人、崇尚佛教而令士民不堪命,这并非守成的根本。

“后庭余唱落船窗”,十里秦淮,依旧画舫不断,后庭遗曲,余唱未休。“后庭”运用陈后主的典故,写作为守成之君奢靡逸乐,最终亡国。

2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弊、苟、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2.D23.B24.A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根据语境“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_______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应选“不期而遇”。

第二组,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后者与前文“历史”一词搭配更恰当,故选“息息相关”。

第三组,人迹罕至:偏僻荒凉、很少有人来过的地方。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根据语境修饰“地方”,应选“人迹罕至”。

第四组,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终究:毕竟,终归。根据语境“没能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