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人文地理学_第1页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人文地理学_第2页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人文地理学_第3页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人文地理学_第4页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人文地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掌握城市的概念、划分标准、城市职能结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掌握城市化原理、机制、类型和开展阶段,掌握村落的类型、村落分布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开展,理解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第一节

城市一、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概念许多学科从城市的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某一方向来定义城市。1.从起源的角度看,城市是指以墙垣围起来进行交易的聚落。2.从功能上看,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的产物。3.从景观上看,城市是以自然要素为根底,以人文要素为主的景观类型,具有较高的建筑密度、呈现明显的立体特征。4.从聚落上看,城市是人口密集,具有统一、便利的生产、生活根底设施、社会效劳系统、产业、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密集的聚落类型。

5.从系统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6.从空间角度看,城市既是一个面状空间类型,是由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及城市各组成部门有机结合的地域单元;又是一种点状空间类型,是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

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二〕城市划分标准1、世界各国的城市划分标准〔1〕按居民点到达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3〕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4〕用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相结合〔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相结合〔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2、中国城市划分标准的变化1955年城市: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可以设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2〕聚居人口缺乏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中国现行的城市划分标准〔1993年〕

(三)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社会学:城市化是人们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强调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或观念的城市化〕经济学:城市化是乡村经济结构向城市经济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即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强调人口的城市化〕地理学: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人口及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和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口及第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聚集所带来的聚集地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变化。〔强调地域的城市化〕综合上述,城市化的实质有三个方面含义:①人口的城市化;②地域的城市化;③观念〔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四)城市化的机制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开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开展的核心动力工业集聚--核心动力。3.第三产业的开展是未来现代城市开展的主要动力现代城市化过程,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地域的聚集过程。(五)城市化开展阶段1.中心城市化阶段--区域要素及人口向城市聚集。2.郊区城市化阶段郊区城市化的原因:〔1〕“城市病〞;(2〕土地竞租机制的完善;〔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郊区城市化的结果是:〔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3〕局部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中心城区的商饮业向郊区扩散,在郊区建立新的超级市场商业中心。〔4〕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开展为主,城乡一体化。4.再城市化阶段人为地重组作用。(六)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2.自力型与它力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突发型城市化与渐进型城市化(七)我国城市化问题1.速度虚高2.就业问题3.资源、环境压力4.失地农民与优质耕地占用二、城市与环境〔一〕自然环境与城市〔二〕经济环境与城市〔三〕交通环境与城市〔四〕人文环境与城市〔一〕城市职能类型1、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职能〔Urban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城市职能分为根本职能和非根本职能。2、城市的经济职能1、贸易中心职能2、效劳中心职能3、信息中心职能4、生产中心职能5、金融中心职能

三、城市的类型3、城市的其他职能1、政治职能,首都,首府。2、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3、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地。4、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4、中国城市职能类型1.综合性2.经济职能为主3.特殊职能〔二〕城市规模类型1.各国分类方法中国前苏联美国2.城市规模理论城市首位分布规律〔LawofthePrimateCity〕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局部,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City〕。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指标是首位度。首位度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被称为首位分布。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镇数量越多。位序—规模律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1949年,齐夫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模型:Pr=P1/r式中:Pr——第r位城市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Pr城市的位序罗特卡模型:Pi=P1·riq

式中:Pi——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三〕城市地形类型河流城市山地城市河流入海口城市平原盆地城市四、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性规律

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1.同心圆模式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以芝加哥城为根底。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1.中心商业区;2.过渡带;3.低收入居住带;4.高收入居住带;5.通勤带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2.霍依特的扇形模型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扇形模式是总结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而抽象出来的,所以适用于较多的城市。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图3.多核模型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城市不断扩大,出现新的郊区,新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并有独立性。原因:城市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6.重工业中心区;7.市郊商业中心区;8.市郊居住中心区;9.市郊工业中心区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模式图第二节村落一、村落的产生与开展

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村落具有人口、建筑密度低,根底设施落后,效劳职能水平低,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特征。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二、村落与环境1.自然环境与村落自然环境对村落影响十分显著。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影响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一般情况,降雨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在干旱地区,可采用小坡度屋顶建筑,并可利用屋顶曝晒粮食。

山区建筑房屋多采用石料砌墙。山区建筑往往依山就势,傍山而筑,高矮参差,错落有致,形成立体建筑景观。山区村落较分散,村落规模相对较小。平原地区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喀斯特山区的石板房

水分条件往往成为村落形成与布局的关键因素。早期的村落诞生于河流两岸,水源地的位置、供水量决定着村落的选址和村落的规模。我国西北地区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小,但绿洲却是人口高密度地域。

植被影响到村落建筑材料的选取。傣家竹楼鄂伦春人居住的“马架子〞

2.社会经济环境与村落土地资源,尤其耕地规模决定着村落的开展规模;交通条件对村落形态、功能有明显的作用;工商业的加速作用。3、政治、文化环境与村落客家族的围屋三、村落的类型1.村落职能类型①农业村落。②牧业村落。③渔业村落。④林果业村落。在农区和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迁移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兼而有之;在水乡和江河之中,还有以舟为室的水上人家。固定的村落又有以孤立农舍为根底作点状分布的散村;也有集合成线状、块状的路村、街村、团村等集村。其规模从只有少许农户的小村到数千人口的大村。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①聚集型村落。②分散型村落。③特殊类型

广东农垦湛江南华农场美国的农村3.村落布局类型①主轴型村落②子母型村落③串珠型村落④均衡型村落⑤星点型村落四、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开展(一)村落社区的功能和类型村落社区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共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地位、社会认同感的人口聚居的地域。1.村落社区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效劳功能。2.村落社区的类型根据社区的效劳范围,分为中心社区和普通社区。根据社区的空间形态,可将社区分为集聚型、分散型和条带型。集聚型社区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环境条件均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社区要素集中布局,规模效益明显。分散型社区多分布在地势复杂的山区,复杂的地形制约着社区的聚集,导致社区分布分散规模小。条带型社区的往往沿河流两侧和环山体、湖水体分布。(二)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变化1、形成聚居行为、民族构成、社会地位、职业构成

(二)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变化2、变化城镇化是村落社区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区域村落社区之间矛盾运动是村落社区变化的另一动力;社区内部开展水平提高及产业结构变化是社区内部变化的动力。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开展一、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 区域是城市形成开展的根底,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城市反哺区域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城市与区域相互关系原理。(一)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起着焦点或核心作用。(二)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1、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是城市形成开展的根底。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市场需求、社会开展等方面对城市的开展产生多种约束,从而直接制约城市的职能、性质的形成与变化,制约着城市规模的增长与变迁,最终制约着城市的开展速度。2、城市的形成与开展对区域条件与区域要素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对区域开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1〕组织和带动区域开展〔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总之,城市生存于区域之中,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自然环境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区域开展和环境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城市开展的轨迹。城市的开展、兴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开展及环境的变迁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1〕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2〕城市是区域的流通中心。〔3〕城市是区域的效劳与管理中心。〔4〕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5〕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6〕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开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它的存在和开展对区域开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开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开展出现相应的波动。

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就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形态。单个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流和联系,并在组织关系上和空间上逐渐地结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一定边界的地域单元。在这个地域单元内,城市是中心,它周围的地区称之为腹地。一个城市与其腹地往往就构成了一个经济区域。在一个区域内,假设干个规模不等的城市相互联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

所谓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区域内的经济布局、要素流动、信息传输等主要都是依托或通过城市体系而进行的,形成各种经济和社会网络。城市体系内每个城市都与周围地区构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依据其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并与各种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把区域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分成两个局部,一是近域推进,另一个是广域推进。前者是单个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包括建成区向近郊区的外延和远郊区向近郊区的转化。后者是区域城市数量的增加,包括农村的乡镇逐渐开展为城市和在一些地方新建设的城市。城市化的地域推进不断地改变着区域的空间结构,促使区域内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人口随之而调整空间分布与组合状态。

城市经济开展将促进区域整体性经济实力及根底设施供给能力的增强,提高区域的市场能力。与此同时,城市污染将迅速恶化区域环境条件,增加区域环境、生态压力。消除城市污染是改善区域生态条件、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三)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1〕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方面

〔2〕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

〔3〕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

〔4〕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

〔四〕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城市景观是指由城市轮廓、道路格局、城市建筑、城市风景点、城市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城市视觉系统。城市景观是区域景观的集中表达,城市景观要充分表达出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主体内容;城市景观的形成将改变区域景观的结构,增强区域景观质量。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规划目标与定位:21世纪的滨江新城3.总体景观(1)堤外生态绿洲。利用河流动力,促成堤外生态绿洲,打破防洪堤的生硬线条,还钱江以灵气。成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同时为居民的郊游和休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场所,具有鲜明的都市与自然共生的特色。(2)夹岸水系。引灌上游清水,形成夹岸水系景观,使之亲人、宜人。(3)三条平行走廊。钱塘江具有共赏空间和休闲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新城市沿江开展形成多中心带状城市的原动力。基于这一特点,在钱江两岸分别规划三条有明确功能的走廊,即:①外侧快速车流走廊②中间城市生活走廊③沿江风景休闲走廊二、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开展1.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是指二者空间布局与空间结构的整体开展,是形成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根底。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开展的主要途径:〔1〕合理确定区域城市的数量;〔2〕合理确定区域城市区位;〔3〕合理布局重点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