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述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强调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现代的散体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诗歌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问题。他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进行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是因为“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现和发明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执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等诗人探索了新诗的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作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诗歌的音乐性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D.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较成熟,而现代新诗处在生长期,二者不宜用同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但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请梳理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应如何评价中国新诗?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家父子

毕飞字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测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作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ào,不是zīdà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啤酒、两听饮料。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饮料。”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样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瓜娃子!”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饮料,两瓶啤酒,两小瓶二两装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好酒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摆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生活会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从四川来到北京求学,并在北京娶妻生子,虽然后来生活发生了变故,但讲四川话的习惯却从来没有改变。

B.离婚后的老马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有喜有忧,虽然和儿子马多经常起矛盾,但儿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还是给了他极大的慰藉。

C.正值青春期的儿子马多比较叛逆,在家里是老马的“混世魔王”,尤其在“说四川话还是北京话”这一问题上,两人的矛盾更为尖锐。

D.老马酒后拿出儿子周岁时的全家福独自欣赏,沉浸在对往事的幸福回忆之中,表现了老马对妻子的真切思念和对当初草率离婚的追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老马的祖籍,并以其一口“川腔”与儿子马多的“京腔”为背景,为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小说略写了老马到学校做报告的场景而详写了报告开始前的对话和晚餐时的父子互动,处处展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像“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的描述和父子间的对话,都给人以新的意趣和张力。

D.小说从老马的视角叙述故事,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受,多层次叙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效果。

8.小说成功塑造了老马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4分)

9.毕飞宇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到现在为止,我只是写了一个关于‘疼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疼痛”的含义。(6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测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文本二: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测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

C.“宿学”是指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意思相同。

D.“制”的意思是“规模”,与《项脊轩志》中的“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测试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对此持不同意见。

B.宋祁等人提出,最便于学生修身正己的做法是使学生在乡里受到学校教育,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

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

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苏辙针对“欲改科举,别为新格”一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中的“同学少年”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在情感表述与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四、情景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典故指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应用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①,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②,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③,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请谢芳留下墨宝,总结自己的表演生涯。谢芳拿起笔,①,写下五个字——无私亦无畏。这是谢芳的表演哲学,也是她对所钟爱电影的真情告白。

《青春之歌》是谢芳的成名作,也是处女作。在拍摄过程中,谢芳体会到演员不是跑腿的、唠嗑的、游玩的,成功不是②的,演员也是苦力工,吃的是苦力饭,干的也是苦力活。

1959年10月1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反响极为轰动,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放映,昼夜不停,观众甚至③排队买电影票。

作品是演员的生命。谢芳记得谢晋导演说过,拍一部电影好比手捧一窝水,自始至终要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东洒一点,西洒一点,最后水都漏完了,电影也就砸了。谢芳把它当座右铭,每次表演都如高空举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

谢芳拿到剧本后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并在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将好的、尚好的和不合理的分别加以进行渲染、润色以及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台词要发自人物肺腑,去掉旁枝剩杈,尽可能做到惜字如金,弹无虚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六、材料作文(60分)

当今时代,有个人之争,有企业之争,有大国之争。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内卷”,有人“躺平”,有人……

《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中学生正逢青春年少,应该要“争”。

究竟应该“争”还是“不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卷第1页,共3页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解析

1、D(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不能理解为“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错。由原文“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问题。他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可知,西川不是认为讲究格律使诗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认为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C.“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错。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强调的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故选D。)

2、C(A.“……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错。原文说的是“‘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不仅……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不是“……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B.“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由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诗人对探索中国新诗的音乐性的贡献。D.“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和第四段可知,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诗歌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的修辞能力有关。故选C。)

3、B(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

4、(1)先总说,人们对中国新诗的评价存在很大争议,引出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2)再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现代新诗和古体诗;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表示不认可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认为不能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④认为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

5、①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

6.D7.D

8.①破碎家庭中的中年汉子。妻子离他而去,青春期的儿子马多老是跟他对着干。②坚守本土文化。他虽然在北京住了多年,还是一口川腔不改。③有着朴素的幸福观。马多考出了“成果”,他也跟着学校高兴;报告会之前,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会面,他幸福得不行。

9.①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在现实的反照下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②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③背井离乡,渴望传承乡土之“根”却不得后辈理解的“异乡人”之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老马对妻子的真切思念和对当初草率离婚的追悔”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可知,老马思念的是过往的幸福生活,而未必是妻子。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D.“小说从老马的视角叙述故事”说法有误。小说是从第三人称视角的方式,全面叙述老马与马多这对父子的故事。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马多抢白老马“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等内容可知,老马是破碎家庭中的中年汉子,他的妻子离他而去,青春期的儿子马多老是跟他对着干。

由“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可见,他虽然在北京住了多年,还是一口川腔不改,并珍藏着家乡的酒,可见老马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的人。

由“马多的测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高兴,老马也跟着高兴”“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可见,马多考出了“成果”,他也跟着学校高兴;由“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可知,报告会之前,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会面,他幸福得不行,这表明老马有着朴素的幸福观。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由“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摆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和“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生活会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的鲜明对比,以及“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可见,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而现实中儿子与自己对着干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所以他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

由“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生活会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可见,文中有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

对老马而言,“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对于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体现了他渴望传承、坚守自己的乡土文化,但是到自己的儿子身上,“马多操了一口京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甚至两人因为语言引发了一场剧烈的冲突。由此可见,小说也展现了一个背井离乡,渴望传承乡土之“根”的中年人,不得后辈理解的“异乡人”之痛。

10.B11.D12.A13.(1)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

(2)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拥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14.①时间仓促,不宜立新的条例。②经义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③罢去对律令释义的测试。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

“经义治事斋”是“立”的宾语,表示设立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诏下湖州取其法”中,“取其法”是“诏下湖州”的具体内容,故应在“法”后断开;“著为令式”中,“令式”是“著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句意:便不能查验名义和实际/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

C.说法正确。句意: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德成就的人来充任/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D.“其制稍异于前”的“制”的意思是“形制,规制”。句意:空间狭小/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安石……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测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应为“司马光”。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其”,一定;“务”,致力于;“修”,学习;“失”,错过。

(2)摧眉折腰,低头弯腰;事,侍奉;安:怎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可知,时间仓促,不宜立新的条例。

根据原文“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可知,经义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根据原文“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可知,罢去对律令释义的测试。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测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测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研究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测试,一切还照旧,只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测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来等待选拔测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文本二:

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便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下诏说:“现在我兴建学校选拔人才,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让求学的人尽展才能。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德成就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这年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奏:“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于是诏令把锡庆院作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方法,科条细密完备,(胡瑗)用自身做表率,即使盛夏酷暑,也一定身穿公服坐在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瑗上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现在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给《孙子兵法》作批注,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天让他们讲解《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

15.B(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