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

刘帆

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他了。

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一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得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课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

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那一刻忽然觉得很值得。

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

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寄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裹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比茅台酒不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工工整整,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05,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收到包裹后,“我”产生了久违的亲切感,这暗示了“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熟知、理解,以及与老游的深厚友谊。

B.特别说明对“柳林春雨”的描述文字是学生们写给“我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我们”捐赠书本的扶贫行动对孩子们心灵的润泽。

C.扶贫对象中有两个孩子是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漠视,更突出了扶贫工作的深刻意义。

D.看到老游说“我”是语文老师时“鼻子一酸”,一方面是感念老游对“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失去“老师”这一生命价值的感伤。

7.文中关于“作业本”的情节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捐赠书籍、作业本等,是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也是“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支持。

B.老游将作业本寄给我批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乌蒙山区严重缺乏师资的现状。

C.老游寄来作业本,除了感谢,也想借孩子们的进步向“我”展示文化扶贫的成果。

D.相较于“我”的各种猜测,寄来这堆作业本,体现了老游执着于扶贫工作的可贵精神。

8.“我”这一人物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小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塑造了老游这位扶贫先进的形象,并充分展现了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说明。(6分)

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玻璃

阎秀丽

陈林穿好衣服,背着行囊,站在窗前。外面,晨雾包裹着的大青山,影影绰绰的。他转过身,把灯关上。

玻璃窗一尘不染,能清晰地看到外面的一切。

天色还早,等等吧。陈林心里暗暗地想。

他搬过来一把椅子,发出了“吱嘎”一声,在静静的清晨有些刺耳。他赶紧放轻了脚步,希望不要搅醒别人的好梦。他是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

就像他当初悄悄地来到这里。

那时,他惊讶地看着凌乱的村委会,玻璃窗上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上面是沟沟壑壑的污渍,使屋内光线更加暗沉,还隐约有种发霉的味道。

陈林拿起放在墙角的笤帚扫起地来。村主任李大毛嘴角往上扬了扬,他身后的几个人也没有动,扬起的灰尘笼罩着他们的脸庞,看不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林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再抬头,发现那几个人已经不见了,只有民兵连长老栓在看着他。

陈林走到门口,院子里静悄悄的,几片树叶在他眼前飘落下来。

他们都忙,就先走了。老栓解释说,这屋里又脏又乱,我给你另找个地方吧。

我看着挺好的,就在这儿住,方便。陈林搓搓手说道,扬起的灰尘让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陈林没有想到这个村这么穷,既没有副业,也没有几块完整的好地,更没有赖以生存的产业支柱。年轻人几乎都跑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岁数大的老人和带不走的孩子。

陈林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修一条能进山的路。山里奇峰怪石,是驴友最佳的去处。只要路修好了,不愁没人来。

李大毛说,进山的路经过他家的地,要想修路可以,但是不能动他家的地。

陈林看了看野草丛生的荒地,笑了笑说,我已经查了,这不是你家的地,已经荒废了多年。路弯了,可以取直,人心要是弯了,这个村子·····会走很多弯路。开工!

李大毛悻悻地看了一眼陈林。

路修好了,陈林经过调研,提出建大棚种植香菇的建议。

村委会研究这件事时,李大毛一直抽烟,不吭声。

开完会,陈林很认真地擦着屋里陈旧的桌椅,还有一扇又一扇的窗玻璃。也许是年头太久了,玻璃像是蒙了一层纱,还是看不清。

老栓站在院里,看着陈林擦着玻璃窗。

陈书记,你就别折腾了。这是老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陈林没听清老栓的话,继续擦。

村民大会上,陈林说了种植香菇的事,人们却嘻嘻哈哈地笑起来,三三两两地离开了会场,剩下几个妇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根本没人听陈林在讲什么。只有老栓坐在最后面没有动,嘴巴紧紧地抿着,低着头。

我看行!老栓咕哝出这句话。

村里热闹起来,看着陈林帮老栓盖大棚、买蘑菇棒,从早到晚在大棚里忙碌,有时候连家也不回。

李大毛背着手绕了几圈,撇着嘴说,就咱这穷山沟,能长出那金疙瘩?

可不是咋的,祖祖辈辈的穷地方,山上的蘑菇有的是,捡上两筐晒干了,能炖上只小鸡就不错了······

想发财都想疯了!

老栓手里的活计慢了下来,抬头看了看陈林。陈林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专心摆弄着手里的蘑菇棒。阳光斑斑点点地从棚顶上倾泻下来,笼在他身上斑斓一片。

老栓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嘿”的一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村委会忽然热闹起来,自从老栓卖香菇挣了第一笔钱,在村里建起了亮堂堂的“北京平”,村委会的院子就没消停过,总有人偷偷摸摸地在院子里绕几圈,有意无意地看着他。

李大毛背着双手,看到陈林,想笑,却没笑出来,只是嘴角动了动。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拿起抹布就擦桌子。

李大毛擦完桌子,咕哝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又仔细擦起玻璃来。这玻璃,忒埋汰。他说。

几场雨淋过,玻璃确实有点儿脏。

陈林笑了笑,顺着玻璃窗向外望去。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木,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眼睛里便满是葱葱郁郁的绿。

山里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晃三年过去了,陈林的任期已满。他要回原单位了。他不想惊扰任何人,村里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地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忙。

陈林感觉身子暖暖的,鼻子有些发痒,忍不住“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把自己吓了一跳。他直起身,发现自己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外面的阳光透过窗户笼罩在他的身上。他不由得咧嘴笑了,心想,再不走,就赶不上车了。

忽然,一种细碎的声音钻进他的耳朵,他回头,看见玻璃窗外密匝匝地围了一堆人,正趴在窗户上往里望着。李大毛两手遮着凉棚,扒拉开挡在他面前的老栓,踮着脚尖使劲往里挤,嘴里也不知道咕哝着什么。

陈林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窗户前,指了指李大毛,又指了指老栓,笑了起来。

玻璃窗干干净净的,映着李大毛做出的口型:我们来送你。

太阳从东山弹跳出来,照着玻璃窗,射进屋子,屋里一片明亮。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打开回忆的方式开头,首尾形成呼应,使小说有一种既紧凑又充满张力的艺术美。

B.村民看到陈林帮老栓盖大棚时,开始羡慕老栓,这里暗示着后文村子脱贫致富的情节。

C.自从老栓卖香菇挣了第一笔钱之后,村民的内心开始出现变化,有人想学种蘑菇致富。

D.陈林看到自己的努力带来村子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虽然辛苦艰难,但还是备感欣慰。

7.关于文章的首尾部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林不喜欢麻烦别人,从他初来时自己打扫房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B.陈林早早地穿好衣服,背着行囊,毕竟三年,陈林也已是归心似箭了。

C.目睹三年的变化,村民们感激在心;面对书记的离任,大家心怀不舍。

D.太阳出来,屋里一片明亮,既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让结尾耐人寻味。

8.面对陈林的行为.李大毛有怎样的心理变化?(6分)

9.小说以“玻璃”为题.请结合玻璃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寓意。(6分)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他说:“老太爷,我摊了点事······”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皮帽子来,手里玩弄着那皮帽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着向祖父说:“爷爷,那磨房里冷啊!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看,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道谢,道谢。”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甚么意思。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拿着烟袋在他的眼前骂着,掌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账。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吗?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人的眼皮下边来······你赶快给我滚蛋······”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来。我说冯歪嘴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墩墩的,压着小脸。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且那小手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温度计),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爷爷,磨房的温度是多少呢?”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在零下七八度。”

后来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我家所有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说来说去,说得不成样子了。

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他在家里边,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让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有删改)

[注]王大姑娘喜欢上了冯歪嘴子,二人自由恋爱结婚,没有明媒正娶,违背了传统。王大姑娘住到冯歪嘴子家后,村子里的人经常会去看他们,但人们并不关心他们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歪嘴子的大儿子出生后,母子俩睡在冰冷的磨坊里,他赔着笑脸央求“我”的祖父,祖父让他们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B.得知冯歪嘴子的儿子出生在磨坊里,磨坊掌柜夫妇一起来骂冯歪嘴子一家,他们毫无同情心的做法给冯歪嘴子一家施加了莫大的生存压力。

C.在煤油灯下“我”家人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述对他们的深恶痛绝。

D.对于众人的嘲笑,“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任凭人们奚落,他勇敢地追求幸福,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小说描写了冯歪嘴子在穷困中求生存的形象。

B.“可冻死我了”“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掌柜太太的表现反衬了王大姑娘的生活现状。

C.“人们都取笑”,老厨子当众奚落冯歪嘴子,小说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恶劣。

D.都觉得冯歪嘴子“算完了”,可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小说通过对比凸显他的愚昧。

8.“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王大姑娘原本被人称为“兴家立业的好手”,后来“我”家人说她“这样坏,那样坏”。人们对王大姑娘的态度为什么改变了?这样的改变反映和揭露了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怡清斋

白秋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岁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就爱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他爹看他不是一个上学的料,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这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自己常用紫砂壶来品,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最奇特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后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说老王这个壸,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眼一看,宛若一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他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的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秀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看到老丁锔艺以后,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去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从补碗到非遗,探访威海锔瓷技艺的匠心故事(节选)

于佳霖

在吉呈轩里,摆放着无数个耿海胜修缮好的古陶瓷、紫砂器、珐琅器等。前段时间,耿海胜找摄影师来拍摄自己修缮瓷器的过程,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他一直坐在工作台前专注的敲敲打打。然而,一旁的摄影师却打了好几个盹。10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耿海胜而言,这10个小时有趣又短暂。“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10个小时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耿海胜告诉记者。

2008年,耿海胜突发奇想,“葫芦+锔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有了想法后,耿海胜便立马付诸行动。葫芦茶壶、葫芦茶杯,成为耿海胜自己的文创产品。葫芦茶壶保留葫芦本身的形状,经过锔艺的加持,成为颇具特色的潮牌。

为了更好的发扬锔瓷技艺,耿海胜想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耿海胜已经有170多个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这个手艺想练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学习的这段时间赚不到钱,很多人迫于生计还是放弃了。”耿海胜感慨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茶庄所挂的那副对联既是主人公老丁精神品质的写照,也暗示了后文再次收徒的结局。

B.文本一中,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刻画锔艺流程,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使小说易读耐品。

C.文本二中,耿海胜将“葫芦+锔瓷”结合,开发出葫芦茶壶,体现出他立足传统工艺的创新意识。

D.文本二中,耿海胜的感慨既有对徒弟们放弃学艺的惋惜,也表述了基于现实情况的理解和无奈。

7.关于文本一中老丁两次收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丁违背誓言再次收徒,且不收学费,可见他心地善良、品格宽厚。

B.老丁遭背弃后“发誓不再收徒”,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

C.老丁两个徒弟的行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着的褒贬倾向。

D.尾声处使用留白的手法,省略了学艺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文本一中插叙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和锔艺的遗存有什么作用?

9.两则文本虽然都塑造了一位锔瓷匠人的形象,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试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比较两则文本文学效果的不同。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掉下来……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撬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形。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瀼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新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看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姚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马车夫姚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白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发一言,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焦躁。

B.小说的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契诃夫没有直接描写姚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

C.小说在写姚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出现了姚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对应,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姚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

D.当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姚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姚纳是多么孤寂,只要有人和他说话,就是骂他他也觉得舒服。

8.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小说的结尾,给姚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6.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如详写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略写舅母、李纨等。

B.文中写贾府用晚膳寂然严整,各有丫鬟伺候漱口、盥手、饮茶,这无一不在显示大家族行止的井然有序。

C.在凤姐亮相前先写黛玉心中的“纳罕”,设置悬念,侧面烘托了凤姐的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D.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唤起“不见也罢”的印象,是以强烈的反差来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7.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是指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却处处受缚不被理解的苦闷心境。

B.“草莽”“不通世务”“怕读文章”“偏僻”“乖张”等语,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知识分子仕宦道路的厌恶与挑战。

C.“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过惯锦衣玉食生活的宝玉会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经历。

D.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刻画了贵族纨绔子弟形象,暗含的忧思。

8.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刻画了王熙凤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选文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何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

刘帆

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他了。

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一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得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课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

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那一刻忽然觉得很值得。

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

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寄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裹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比茅台酒不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工工整整,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05,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收到包裹后,“我”产生了久违的亲切感,这暗示了“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熟知、理解,以及与老游的深厚友谊。

B.特别说明对“柳林春雨”的描述文字是学生们写给“我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我们”捐赠书本的扶贫行动对孩子们心灵的润泽。

C.扶贫对象中有两个孩子是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漠视,更突出了扶贫工作的深刻意义。

D.看到老游说“我”是语文老师时“鼻子一酸”,一方面是感念老游对“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失去“老师”这一生命价值的感伤。

7.文中关于“作业本”的情节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捐赠书籍、作业本等,是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也是“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支持。

B.老游将作业本寄给我批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乌蒙山区严重缺乏师资的现状。

C.老游寄来作业本,除了感谢,也想借孩子们的进步向“我”展示文化扶贫的成果。

D.相较于“我”的各种猜测,寄来这堆作业本,体现了老游执着于扶贫工作的可贵精神。

8.“我”这一人物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小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塑造了老游这位扶贫先进的形象,并充分展现了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8分)

6.(3分)C(因为地处偏远。)

7.(3分)B(小说中特别说明这些是课外作业,就是有意排除这一因素。)

8.(6分)①从情节的角度看,“我”有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讲述,将老游的扶贫事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我”对主人公老游有衬托作用。通过“我”与老游的对照,更能突显出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③从叙述角度看,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生活气息更浓,拉近了读者与老游这一人物之间的距离。④从主题表述的角度看,用第一人称,更便于议论和抒情。小说通过“我”的感触,充分表述了对老游的理解和敬佩,深化了主题。(每答出一条得2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

9.(6分)①设置典型情节。通过老游“软磨硬泡”争取扶贫工作,表现其锐身任的精神;通过展

示其物质扶贫、文化扶贫成果表现老游殚精竭虑、一心为民的精神;通过几年不回单位也未争取调动报告表现老游扶贫的执着与坚韧。②营造典型环境。通过“玉米种在山上”,“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等典型环境来表现老游扶贫的艰苦卓绝。③刻画人物肖像。“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通过这种肖像描写,表现老游对扶贫工作的热爱及其乐观精神。④衬托。通过“我”与老游工作境遇的比较,更衬托出老游的崇高与不凡。⑤象征。用“一棵玉米树”来象征老游的质朴与对扶贫工作的坚守。⑥设置悬念,以老游寄来一堆作业本相照应,表现老游的执着精神。(每答出一条得2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仅有概念的得1分。)(每答出一条得2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仅有概念的得1分。)

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玻璃

阎秀丽

陈林穿好衣服,背着行囊,站在窗前。外面,晨雾包裹着的大青山,影影绰绰的。他转过身,把灯关上。

玻璃窗一尘不染,能清晰地看到外面的一切。

天色还早,等等吧。陈林心里暗暗地想。

他搬过来一把椅子,发出了“吱嘎”一声,在静静的清晨有些刺耳。他赶紧放轻了脚步,希望不要搅醒别人的好梦。他是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

就像他当初悄悄地来到这里。

那时,他惊讶地看着凌乱的村委会,玻璃窗上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上面是沟沟壑壑的污渍,使屋内光线更加暗沉,还隐约有种发霉的味道。

陈林拿起放在墙角的笤帚扫起地来。村主任李大毛嘴角往上扬了扬,他身后的几个人也没有动,扬起的灰尘笼罩着他们的脸庞,看不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林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再抬头,发现那几个人已经不见了,只有民兵连长老栓在看着他。

陈林走到门口,院子里静悄悄的,几片树叶在他眼前飘落下来。

他们都忙,就先走了。老栓解释说,这屋里又脏又乱,我给你另找个地方吧。

我看着挺好的,就在这儿住,方便。陈林搓搓手说道,扬起的灰尘让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陈林没有想到这个村这么穷,既没有副业,也没有几块完整的好地,更没有赖

以生存的产业支柱。年轻人几乎都跑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岁数大的老人和带不走的孩子。

陈林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修一条能进山的路。山里奇峰怪石,是驴友最佳的去处。只要路修好了,不愁没人来。

李大毛说,进山的路经过他家的地,要想修路可以,但是不能动他家的地。

陈林看了看野草丛生的荒地,笑了笑说,我已经查了,这不是你家的地,已经荒废了多年。路弯了,可以取直,人心要是弯了,这个村子·····会走很多弯路。开工!

李大毛悻悻地看了一眼陈林。

路修好了,陈林经过调研,提出建大棚种植香菇的建议。

村委会研究这件事时,李大毛一直抽烟,不吭声。

开完会,陈林很认真地擦着屋里陈旧的桌椅,还有一扇又一扇的窗玻璃。也许是年头太久了,玻璃像是蒙了一层纱,还是看不清。

老栓站在院里,看着陈林擦着玻璃窗。

陈书记,你就别折腾了。这是老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陈林没听清老栓的话,继续擦。

村民大会上,陈林说了种植香菇的事,人们却嘻嘻哈哈地笑起来,三三两两地离开了会场,剩下几个妇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根本没人听陈林在讲什么。只有老栓坐在最后面没有动,嘴巴紧紧地抿着,低着头。

我看行!老栓咕哝出这句话。

村里热闹起来,看着陈林帮老栓盖大棚、买蘑菇棒,从早到晚在大棚里忙碌,有时候连家也不回。

李大毛背着手绕了几圈,撇着嘴说,就咱这穷山沟,能长出那金疙瘩?

可不是咋的,祖祖辈辈的穷地方,山上的蘑菇有的是,捡上两筐晒干了,能炖上只小鸡就不错了······

想发财都想疯了!

老栓手里的活计慢了下来,抬头看了看陈林。陈林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专心摆弄着手里的蘑菇棒。阳光斑斑点点地从棚顶上倾泻下来,笼在他身上斑斓一片。

老栓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嘿”的一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村委会忽然热闹起来,自从老栓卖香菇挣了第一笔钱,在村里建起了亮堂堂的“北京平”,村委会的院子就没消停过,总有人偷偷摸摸地在院子里绕几圈,有意无意地看着他。

李大毛背着双手,看到陈林,想笑,却没笑出来,只是嘴角动了动。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拿起抹布就擦桌子。

李大毛擦完桌子,咕哝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又仔细擦起玻璃来。这玻璃,忒埋汰。他说。

几场雨淋过,玻璃确实有点儿脏。

陈林笑了笑,顺着玻璃窗向外望去。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木,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眼睛里便满是葱葱郁郁的绿。

山里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晃三年过去了,陈林的任期已满。他要回原单位了。他不想惊扰任何人,村里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地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忙。

陈林感觉身子暖暖的,鼻子有些发痒,忍不住“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把自己吓了一跳。他直起身,发现自己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外面的阳光透过窗户笼罩在他的身上。他不由得咧嘴笑了,心想,再不走,就赶不上车了。

忽然,一种细碎的声音钻进他的耳朵,他回头,看见玻璃窗外密匝匝地围了一堆人,正趴在窗户上往里望着。李大毛两手遮着凉棚,扒拉开挡在他面前的老栓,踮着脚尖使劲往里挤,嘴里也不知道咕哝着什么。

陈林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窗户前,指了指李大毛,又指了指老栓,笑了起来。

玻璃窗干干净净的,映着李大毛做出的口型:我们来送你。

太阳从东山弹跳出来,照着玻璃窗,射进屋子,屋里一片明亮。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打开回忆的方式开头,首尾形成呼应,使小说有一种既紧凑又充满张力的艺术美。

B.村民看到陈林帮老栓盖大棚时,开始羡慕老栓,这里暗示着后文村子脱贫致富的情节。

C.自从老栓卖香菇挣了第一笔钱之后,村民的内心开始出现变化,有人想学种蘑菇致富。

D.陈林看到自己的努力带来村子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虽然辛苦艰难,但还是备感欣慰。

7.关于文章的首尾部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林不喜欢麻烦别人,从他初来时自己打扫房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B.陈林早早地穿好衣服,背着行囊,毕竟三年,陈林也已是归心似箭了。

C.目睹三年的变化,村民们感激在心;面对书记的离任,大家心怀不舍。

D.太阳出来,屋里一片明亮,既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让结尾耐人寻味。

8.面对陈林的行为.李大毛有怎样的心理变化?(6分)

9.小说以“玻璃”为题.请结合玻璃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寓意。(6分)

6.B(村民看到陈林帮老栓盖大棚时,并没有羡慕,而是说风凉话。)

7.B(“归心似箭”的理解有误。)

8.①面对陈林初来时打扫房间时,李大毛表现冷淡,心里不接受这个新任书记;②陈林提出修路、种香菇时,李大毛内心抵触,无意配合;③看到陈林带领老栓致富,李大毛感到惭愧,内心开始接受陈林;④面对陈林离任,李大毛前来送行,内心有感激亦有不舍。(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9.①开始玻璃满是污渍,阻挡阳光,屋内暗沉。喻示着村子观念陈旧,不思改变,经济落后的状态;(2分)②最后玻璃干干净净,阳光透射,屋里一片明亮。喻示着旧思想被抛弃,村子已经脱贫致富。(2分)③玻璃由暗变亮,是经过了陈林、李大毛的擦拭,不停地擦拭喻示着陈林带领村民们创造健康富裕生活的决心和面对困难决不放弃的韧性,也写出了李大毛思想态度的转变。(2分)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他说:“老太爷,我摊了点事······”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皮帽子来,手里玩弄着那皮帽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着向祖父说:“爷爷,那磨房里冷啊!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看,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道谢,道谢。”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甚么意思。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拿着烟袋在他的眼前骂着,掌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账。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吗?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人的眼皮下边来······你赶快给我滚蛋······”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来。我说冯歪嘴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墩墩的,压着小脸。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且那小手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温度计),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爷爷,磨房的温度是多少呢?”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在零下七八度。”

后来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我家所有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说来说去,说得不成样子了。

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他在家里边,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让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有删改)

[注]王大姑娘喜欢上了冯歪嘴子,二人自由恋爱结婚,没有明媒正娶,违背了传统。王大姑娘住到冯歪嘴子家后,村子里的人经常会去看他们,但人们并不关心他们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歪嘴子的大儿子出生后,母子俩睡在冰冷的磨坊里,他赔着笑脸央求“我”的祖父,祖父让他们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B.得知冯歪嘴子的儿子出生在磨坊里,磨坊掌柜夫妇一起来骂冯歪嘴子一家,他们毫无同情心的做法给冯歪嘴子一家施加了莫大的生存压力。

C.在煤油灯下“我”家人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述对他们的深恶痛绝。

D.对于众人的嘲笑,“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任凭人们奚落,他勇敢地追求幸福,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小说描写了冯歪嘴子在穷困中求生存的形象。

B.“可冻死我了”“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掌柜太太的表现反衬了王大姑娘的生活现状。

C.“人们都取笑”,老厨子当众奚落冯歪嘴子,小说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恶劣。

D.都觉得冯歪嘴子“算完了”,可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小说通过对比凸显他的愚昧。

8.“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王大姑娘原本被人称为“兴家立业的好手”,后来“我”家人说她“这样坏,那样坏”。人们对王大姑娘的态度为什么改变了?这样的改变反映和揭露了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6.C(“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述对他们的深恶痛绝”理解错误,结合全文理解,是想表述封建落后思想摧残了这些人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他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因而的用意是揭露和鞭挞封建思想)

7.D(“小说通过对比凸显他的愚昧”分析不当,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他表现得无比坚强,而不是“愚昧”)

8.①通过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使小说内容真切。“我”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使小说内容真实可信,给读者亲切感。②提供了儿童的视角。“我”不过六七岁,以儿童单纯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的故事,引人深思。③推动情节发展。“我”向祖父反映实情,祖父最终同意冯歪嘴子搬到草房里暂住,进而引出王大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王大姑娘因为自由恋爱而和冯歪嘴子结婚,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因而被众乡邻认为是“野老婆”而唾弃。②小说写乡邻对王大姑娘的唾弃和精神迫害,反映了乡民乃至国民的精神状态,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怡清斋

白秋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岁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就爱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他爹看他不是一个上学的料,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这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自己常用紫砂壶来品,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最奇特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后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说老王这个壸,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眼一看,宛若一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他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的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秀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看到老丁锔艺以后,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去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从补碗到非遗,探访威海锔瓷技艺的匠心故事(节选)

于佳霖

在吉呈轩里,摆放着无数个耿海胜修缮好的古陶瓷、紫砂器、珐琅器等。前段时间,耿海胜找摄影师来拍摄自己修缮瓷器的过程,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他一直坐在工作台前专注的敲敲打打。然而,一旁的摄影师却打了好几个盹。10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耿海胜而言,这10个小时有趣又短暂。“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10个小时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耿海胜告诉记者。

2008年,耿海胜突发奇想,“葫芦+锔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有了想法后,耿海胜便立马付诸行动。葫芦茶壶、葫芦茶杯,成为耿海胜自己的文创产品。葫芦茶壶保留葫芦本身的形状,经过锔艺的加持,成为颇具特色的潮牌。

为了更好的发扬锔瓷技艺,耿海胜想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耿海胜已经有170多个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这个手艺想练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学习的这段时间赚不到钱,很多人迫于生计还是放弃了。”耿海胜感慨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茶庄所挂的那副对联既是主人公老丁精神品质的写照,也暗示了后文再次收徒的结局。

B.文本一中,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刻画锔艺流程,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使小说易读耐品。

C.文本二中,耿海胜将“葫芦+锔瓷”结合,开发出葫芦茶壶,体现出他立足传统工艺的创新意识。

D.文本二中,耿海胜的感慨既有对徒弟们放弃学艺的惋惜,也表述了基于现实情况的理解和无奈。

7.关于文本一中老丁两次收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丁违背誓言再次收徒,且不收学费,可见他心地善良、品格宽厚。

B.老丁遭背弃后“发誓不再收徒”,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

C.老丁两个徒弟的行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着的褒贬倾向。

D.尾声处使用留白的手法,省略了学艺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文本一中插叙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和锔艺的遗存有什么作用?

9.两则文本虽然都塑造了一位锔瓷匠人的形象,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试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比较两则文本文学效果的不同。

6.B7.B

8.①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和城市品格,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小说的叙述视野。

②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让读者看到手工业曾经的兴盛,暗含着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插叙锔艺的遗存为老丁从事锔艺提供了社会背景,使文章情节更加合理。

9.文本一采用小说形式来塑造锔瓷匠人丁公邃,①运用全知视角讲述主人公的人生故事,②运用艺术虚构的方式突显主题,注重表现主人公为人处世的人物品格,③故事情节起伏波折,注重艺术性,可读性强。

文本二属于新闻作品,①从记者的视角出发,探访耿海胜的锔艺经历,②主题上侧重于表现采访对象对锔艺的热爱和发扬。③情节上更注重真实性,精确的数据增强了可信度。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错误。小说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是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