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述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B.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被评价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D.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B.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宜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篦子,这种篦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
“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未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亚子、郁达夫们的古诗足以比肩古人,但时过境迁,社会接纳他们己不那么热情从容。
B.古代文人将艺术融于生活细节,具有独特雅趣,今人刻意追求反失去“随意性”的气韵。
C.只要营造与古代相类似的社会气氛和人文审美趋向,今人书法追上古人成就便指日可待。
D.认为在富丽的大观园里矫揉造作地筑一个稻香村,破坏了大观园的整体审美风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毛笔为抒情象征载体,表述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气质无法融入历史变迁的洪流、最终被时代肢解的复杂情感。
B.文章以汉代书法家师宜官为例,说明古代文人的书法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相生相依,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社会惯常。
C.结尾引用诗句“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营造出了古人沉浸于书法艺术创作,墨汁飘香、砚台生光的艺术情境。
D.文章视野开阔,语言优雅大气,有理性思考和终极追问色彩,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8.怎么理解所说的当代书法“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9.在看来,古代文人书法队伍大、层次多、成就高,原因何在?
三、选择类
10.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②威信敌国③召有司案图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⑤当敛裳宵逝⑥拜送书于庭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⑧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⑨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⑩虽趣舍万殊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⑤⑥⑨C.②③⑥⑨⑩D.②③⑦⑧⑩
11.下列语句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卑鄙之人)问征夫以前路(行人)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臣之辛苦(走投无路,处境艰难)
C.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不抑耗其实而己(这实际情况)
D.或取诸怀抱(心怀)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卒以祸②亦遂增胜③垣墙周庭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⑤事不目见耳闻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凡在故老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⑩映带左右善万物之得时非有能硕茂之也旦视而暮抚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③⑩/②/④⑤⑨/⑥/⑧/B.①③⑩/②④⑦/⑤⑨/⑥/⑧/
C.①③⑨⑩/②⑦/④⑤/⑥⑧/D.①③⑨⑩/②④⑦/⑤/⑥/⑧/
1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③则告诉不许④此世所以不传也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⑥慈父见背⑦其制稍异于前⑧既自以心为形役⑨求人可使报秦者⑩窃以为其人勇士不能喻之于怀古之人不余欺也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⑥/②④⑩/③⑧/⑤⑨/⑦/B.①⑥/②⑩/③④⑧/⑤⑨/⑦/
C.①⑥/②⑧⑩/③⑨/④⑦/⑤D.①⑥/②④⑩/③⑧/⑤⑨/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病且怠”与“余久卧病无聊”中“病”字含义不同。
“感吾生之行休”与“安能行叹复坐愁”中“行”字含义不同。
B.“帝乡不可期”与“终期于尽”中“期”含义不同。
“吾妻来归”与“归去来兮”中“归”的含义相同。
C.“深愧平生之志”与“余既为此志”中的“志”含义相同。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与“决负约不偿城”中“负”的含义不同。
D.“吾家读书久不效”与“他植者虽窥伺效慕”中“效”的含义不同。
“祖母刘悯臣孤弱”与“怀良辰以孤往”中“孤”的含义相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易不委心任去留(交付)②早织而缕(线)③郦元以为下临深潭(靠近)④臣等不肖(不成才)⑤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⑥迨诸父异饔(等候)⑦但以刘日薄西山(只是)⑧以当南日(对着)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治理)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
A.①④⑥⑦⑩B.①③④⑥⑨C.②③⑦⑨⑩D.②⑤⑦⑧⑨
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余扁牖而居风飘飘而吹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则与我业者其亦有类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C.因事顺心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笑谓迈曰
D.能以足音辨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娘以指叩门扉曰
17.下列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B.西汉末年的蒋谓,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帝乡等。
C.辞,赋的一种。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氛,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自由,又比散文整齐。《归去来兮辞》是此类文体中的杰出作品。
D.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因其官至右军将军。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鲍照被称为鲍参军,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征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章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谷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每A往B必C酣D饮E致F醉G弘H欲I邀J延K之L坐M弥N日O不P得Q延R之S临T去U留V二W万X钱Y与渊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每酒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含义不同。
C.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D.“以遗后之君子”中的“遗”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中的“遗”含义相同。
20.对上面三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述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B.《陶征士诔(节选)》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的悲悼之情。
C.《陶渊明传(节选)》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D.《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2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还家作
归有光
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
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
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注]①此诗是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
B.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
C.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
D.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
24.“芭蕉露漓漓”一句,尽显凄凉。试做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3)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虽然想为国效力,但是祖母病情日渐加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脊轩志》中,写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进行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兰亭集序》中能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视听乐趣的前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登上高地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14)“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杜甫咏竹,表述了顺应竹子天性成长的愿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与之相似。
(15)《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____________”和别人种树结果“____________”对比之鲜明。
(16)《石钟山记》中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栖鹘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名缘由没能流传下来,还因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9)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0)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这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七、语言表述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功勋》不仅是一组赞美诗,还是一道思考题。在这部作品里,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处在物质条件短缺的条件下,与艰难困苦如影随形。可以说,《功勋》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坚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今天,在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时,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犹记得,电视剧《功勋》开播于中秋佳节之后、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和国庆七十二周年之前。在它所讲述的八章人物传记故事里,有离合、有悲欢、有家园、有河山,有风华正茂,有老而孙坚。“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语出,触及到“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与美好,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语出,它就涉及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课题,语出“没有国哪有家”,融及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与壮烈。
《功勋》的片头题记写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英雄,未必就一定有“人长久”,但是如果没有英雄,就只剩下了“但愿”。
(节选自赵彤《为新中国英雄立传,给中华儿女明德》)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对称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晋·李密《陈情表》
(2)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史铁生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矛盾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反映不同的人生志趣,体现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
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阐释你对材料中涉及到的矛盾关系的看法,做出你的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A2.A3.C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5.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做铺垫。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原文表述“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
C.“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D.“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点,解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解决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
整篇文章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证结构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运用“飞鸿雪爪”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的“佛禅的无常观”,引出“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6.C7.B8.①这句话是与古代书法比较而言,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社会惯常,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②当代书法个体技能技巧再高,失去了将书法融入日常、尊崇书法文化的社会背景,个体书法创作为艺术而艺术、刻意为之,终究难以形成社会整体文化人格气韵。9.①从社会层面来看.古代文人书法有着“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背景,生活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古代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笔墨文化包容、欣赏甚至推崇。②从个人层面来看,古代文人个体也有意识地自觉追求,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展现生命的喜悦,使书法成为点化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只要……今人书法追上古人成就便指日可待”说法错误。“今人书法追不上古人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与古代相类似的社会气氛和人文审美趋向”只是一个方面。不能用“只要”这种表示充要条件的关联词来连接。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说明古代文人的书法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相生相依,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社会惯常”说法错误,本文以汉代书法家师宜官为例,说明的是“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以二王书法,说明古代文人的书法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相生相依,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社会惯常。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诚恳”在选文的第一段,它是和前一句“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社会惯常,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构成并列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个解析。
解析的第二点是要说明当代书法的特点,这一点下文中没有明确概括的句子,但第二段又指出这是当代社会的接纳性问题,不是技能技巧。第三段作家又以二王例子说明古代书法有“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第七段又指出“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二个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选文核心部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谈“社会必需性背景”,以二王和师宜官为例,“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指出生活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笔墨文化包容、欣赏甚至推崇。
二是谈文人苦练书法,“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簏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以隋唐书法家智永和唐代书法家怀素等为例,古代文人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展现生命的喜悦,使书法成为点化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10.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有”同“又”。句意: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
②“信”同“申”,伸张。句意:威力伸张出来压倒敌国。
③“案”同“按”,查看。句意:召来主管官员查看地图。
④无通假字。句意: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
⑤无通假字。句意: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⑥“庭”同“廷”,朝廷。句意:在朝堂上礼拜之后送出(与秦国交换和氏璧的)国书。
⑦无通假字。句意: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⑧无通假字。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⑨“详”同“佯”,假装。句意: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
⑩“趣”同“取”,选取,占有。句意:虽然取舍爱好各不相同。
故选C。
11.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小人:小老百姓。句意: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
B.辛苦:辛酸苦楚。句意:我的辛酸苦楚。
C.其实:它的果实。句意:不抑制和减损它的果实罢了。
故选D。
1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祸”,受到祸害,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②“胜”,美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③“垣墙”,砌上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在院子的四周砌上垣墙。
④“曲”,理屈,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句意: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纸壁而赵国不应许,理屈(的一方)在于赵国。
⑤“目”,亲眼,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事情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⑥“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句意:弹琴读书能使我感到快乐忘记忧愁。
⑦“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形容词用作名词;句意: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⑧“蕃”,使……结果多,使动用法;句意:没有使它的果实早熟而多结的诀窍。。
⑨“舟”,乘小船,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我从齐安乘着小船到临汝。
⑩“带”,环绕,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
“善”,羡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句意:(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硕茂”,使……高大茂盛,使动用法;句意: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旦”,在早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
“羞”,以……为羞,意动用法;句意:况且一般的人尚且感到羞耻。
①③⑩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②④⑦为形容词或用作名词;⑤⑨为名词活用作状语;⑥为意动用法;⑧为使动用法;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故选B。
1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②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句意: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
③被动句,词语本身表被动。句意: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④判断句,“此……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者)豪富人。句意: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慈父背见。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⑧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
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人。句意: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⑩判断句,无标志的判断句。句意: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句意: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被动句,词语本身表被动。句意: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
①⑥是宾语前置句,②④⑩是判断句,③⑧是被动句,⑤⑨是定语后置句,⑦是状语后置句。
故选D。
14.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困苦/生病”句意:困苦又疲劳/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
“将要/走着”句意: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人生)怎么能够在走着叹息,坐着发愁中(度过)呢?
B.“含义相同”错误。“希望,企及/至,及”句意: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最后归结于消灭。
“女子出嫁/回”;句意: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回去吧。
C.“含义相同”错误。“志愿/文体的一种”;句意: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
“辜负/违背”;句意: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赵王/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
D.“含义相同”错误。“成效/效仿”;句意:我们家的读书人在科考上很久没有成就了/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
“孤苦/独自”;句意: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
故选A。
15.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委”,顺从;句意: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⑥“迨”,及,等到;句意: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⑩“适”,到,往;句意:我从齐安乘着小船到临汝去。
故选D。
16.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微风飘拂吹我衣裳。/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
B.副词,大概;代词,其中;代词,它。句意: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在乱石中选了其中一二块石头敲打它。/所以我不妨害它生长罢了。
C.连词,因为;介词,经由;副词,于是。句意:因为辞官而顺遂了心愿。/经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于是笑着对苏迈说。
D.介词,凭借,通过;介词,凭,凭借;介词,用。句意: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可是蔺相如只凭口舌立了点功。/娘用手指敲门说。
故选A。
17.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蒋谓”“成为隐士的代称”错误。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居之地的代称。
故选B。
18.BGMQU19.A20.C21.(1)这大概就是所谓国家的爵位不足为贵,家人乐而忘贫吗?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22.①孝顺父母;
②天真直率;
③文采斐然;
④性情刚烈,不合世俗。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
“每往”是说颜延之每次去渊明处,结合前面的“日造渊明饮焉”,说明经常去,交代一个事实,作状语,位于居前,可断开,故B处断开;
“酣饮致醉”则是去的结果,主语是“颜延之”,句意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
“弘欲邀延之坐”,“弘”是人名,为本句主语,其前断开;“欲邀”谓语,“延之坐”为其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应在M处断开;
“延之临去”,主谓结构,“延之”主语,其前断开,应在Q处断开;
“留二万钱与渊明”,主语“延之”省略,其前应断开,U处断开合适。
故应在BGMQU处分别断开。
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
B.“每酒适”中的“适”,(喝酒喝到)快意、酣畅。句意: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
“处分适兄意”中的“适”,顺从、依照。句意:处理分配顺从兄长的意见。
D.“以遗后之君子”中的“遗”,送给。句意: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
“采之欲遗谁”中的“遗”,给,送给。句意: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分析,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并不是为了反映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殆”,大概、恐怕;“屏”,排除,除去;“贵”,名利之心。
(2)“造”,拜访;“辄”,就;“设”,设宴、招待。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段一的两个典故“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可知陶渊明对父母很孝顺。
文段二的结尾部分“其真率如此”,直接点出陶渊明的“天真直率”。
文段三中,苏轼从两个角度来评价陶渊明。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苏轼将陶渊明的诗与多位诗人比较及其对其诗的直接评价,可见其文采;
从“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可知,苏轼认为陶渊明性情刚烈,和事物多有抵触,不能圆滑处世,不合世俗。
参考译文:
陶徵士诔(节选)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不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定迹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吗?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
陶渊明传(节选)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朴质而实际上华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追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23.B24.①寒月当空,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泠泠滑落。②“漓漓”可以让人联想泪落的样子,渲染忧伤之重;“露漓漓”暗示夜已深,又以响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③此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尽显凄凉。
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使归船受到阻碍”错,原诗是说西风已使归帆加快,但诗人还是嫌它迟缓。
故选B。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芭蕉露漓漓”意思是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冷泠滑落。本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上句“于今对寒月”选取思乡诗中最典型的意象“月”,且此时的月是“寒月”,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更是对诗人此时凄凉心境的摹写;再加上“芭蕉露漓漓”,露水滴落,似乎是游子思乡之泪不禁滑落,尽显凄凉;“露漓漓”暗示夜已深,诗人夜深难眠才能把视线落在露水之上,才能在夜深之时闻听露水滴落的“漓漓”声,以动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
2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其前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僮”“茕”“孑”“冥”“籁”“妣”“殇”“遐”“觞”“眄”“皋”“磔”“霄”“泻”。
26.从“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语出,它就触及到了“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与美好;从“壮士一去兮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2024年城管督查个人总结
-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第1课时 根本政治制度
- 建筑工程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全国Ⅱ卷)(空白卷)
- 化妆品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8篇
- 2023年项目部治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含下载答案可打印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答案往年题考
- 竞业限制协议书三篇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电子版本
- 61850基础技术介绍0001
- 陶瓷色料的技术PPT课件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四篇
- 课程设计YA32-350型四柱万能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
- (精心整理)系动词练习题
- 体彩排列五历史数据
- 中国工业数据库介绍
- 弱电智能化设计服务建议书(共35页)
-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
- 通信工程外文文献(共1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