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2.(2分)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我国境内已知的著名原始人。我们要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依靠()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史书记载 D.学者推断3.(2分)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为一族之形()A.三皇五帝 B.尧、舜、禹 C.秦始皇 D.炎帝和黄帝4.(2分)《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5.(2分)相传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与这则故事相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6.(2分)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等方面③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7.(2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图所示文物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8.(2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A.灵渠 B.都江堰 C.永济渠 D.大运河9.(2分)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10.(2分)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和才干,开创了治世局面。这一局面是()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州牧割据11.(2分)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12.(2分)“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材料中的“你”是()A.甘英 B.张骞 C.班勇 D.班超13.(2分)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关键词: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4.(2分)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所示为()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5.(2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是在()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三国时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1分,17题11分,18题8分,19题10分,共40分)16.(11分)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篇】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创新篇】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如图)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开放篇】材料四:材料五:它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秦始皇首创了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3)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纳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6)结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7.(11分)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种植农作物。传说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还曾亲尝草药,解决人民病痛之苦。——王存、胡骏杰《中国神话大全》材料二:如下图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之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1)根据材料一说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他们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作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任意答出两点即可)(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18.(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如图)材料三:如表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一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举措?这次改革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19.(10分)中华优秀传统科技与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科技与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礼德文化育人铸魂】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史学泰斗艺术之美】材料二:史学家A他饱读诗书,游历各地,搜集历史资料书法作品B《》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医学瑰宝健康固本】材料三: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病不得生,譬犹户枢,创编了一套体操。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齿牙完坚”。——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科技创新共同发展】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这两则名言体现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一中任选一位人物简述他的思想主张。(写出任意一点即可)(2)写出材料二中史学家的姓名A的姓名及书法作品B的名称?(3)中医总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请根据材料三,写出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名称?(4)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人物或一项科技,说明他能够入选此主题的理由。(任选其一即可)(5)丰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水稻种植。【解答】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遗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2.(2分)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我国境内已知的著名原始人。我们要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依靠()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史书记载 D.学者推断【分析】本题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为背景,考查的学生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答】北京人、河姆渡人。要获得他们生产,应依据考古发掘,是指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口述资料、考古遗址等都属于第一手资料、学者推断和史书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生活。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远古人类的验证方法。3.(2分)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为一族之形()A.三皇五帝 B.尧、舜、禹 C.秦始皇 D.炎帝和黄帝【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分)《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分析】本题以《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解答】由材料“‘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可知,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奴隶社会开始了,启继承了王位。故选:A。【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的意义。5.(2分)相传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与这则故事相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向天子交纳贡品。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据题干:“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及所学知识可知。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史实。6.(2分)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等方面③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涉及祭祀、农牧业、刑法、天文历法等、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④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2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图所示文物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图片所示文物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2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A.灵渠 B.都江堰 C.永济渠 D.大运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描写的是水利工程都江堰所发挥的作用,公元前256年,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堤防、排沙,发挥出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9.(2分)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解答】图片反映的是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这一措施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10.(2分)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和才干,开创了治世局面。这一局面是()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州牧割据【分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B.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D.东汉后期,形成了州牧割据的局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2分)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2.(2分)“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材料中的“你”是()A.甘英 B.张骞 C.班勇 D.班超【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解答】据题干“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为凿空西域而来,匈,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材料中的“你”是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张骞到过大宛,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13.(2分)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关键词: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答】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实现西汉王朝政治、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故最恰当的单元标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2分)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所示为()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解答】观地图中的信息“赤壁”“孙权、刘备军”“曹操军”可知。208年曹操为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联合江东的孙权,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后,不敢再轻易南下;刘备乘机占领湖北,又向西进占四川。C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注意对地图的解读,掌握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及其影响等知识。15.(2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是在()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三国时期【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解答】三国时期,公元230年,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1分,17题11分,18题8分,19题10分,共40分)16.(11分)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篇】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创新篇】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如图)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开放篇】材料四:材料五:它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秦始皇首创了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3)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纳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6)结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分析】本题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粮食。(2)根据图示可知,秦始皇首创了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实行。(3)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根据材料四图片可知,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长安,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西域都护的设置。(5)根据材料五“它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中国将丝绸,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互鉴的成果,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6)结合上述材料,我获得的启示有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故答案为:(1)鼓励耕织,生产粮食。(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推恩(或推恩令)。(4)长安;西域都护的设立。(5)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6)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作用等知识。17.(11分)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种植农作物。传说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还曾亲尝草药,解决人民病痛之苦。——王存、胡骏杰《中国神话大全》材料二:如下图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之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1)根据材料一说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他们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作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任意答出两点即可)(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发展、文景之治、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即可进行播种。传说炎帝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解决人民病痛之苦”可知、农作物的种植。(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他们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为开发山林。(3)根据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即三十税一。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可知、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是减免田租、算赋。(4)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之这一地区战争较少,江南经济因此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政局稳定;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耕作。(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故答案为:(1)磨制工具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2)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减免田租;减轻徭役。“文景之治”。(4)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政局稳定;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耕作。(5)我们要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发展、文景之治、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18.(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如图)材料三:如表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一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举措?这次改革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及目的。(2)本题主要考查西晋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3)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解答】(1)据材料一“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2)西晋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是匈奴、羯、氏、羌。(3)据材料三“鲜卑姓改为汉姓”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这些措施,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结合三则材料可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故答案为:(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2)匈奴、鲜卑、羯、氏、羌(3)改汉姓。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4)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人口的内迁的相关史实。19.(10分)中华优秀传统科技与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科技与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礼德文化育人铸魂】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史学泰斗艺术之美】材料二:史学家A司马迁他饱读诗书,游历各地,搜集历史资料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成熟期保险规划
- 2025年学校元旦宣传模板
- 糖尿病护理亮点课件
- 材料力学第10章构件的疲劳强度
- 服务业沟通培训
- 物业小区虫害防制案例客户表
- 课件背景图教学课件
- 网络课件教学课件
- 颈枕融合术及护理
- 激素药膏与皮肤病
- 干细胞储存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
-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T 15-60-2019
- 职熵-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 2024初中数学竞赛八年级竞赛辅导讲义专题01 整式的乘除含答案
- JJG 635-2011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
- 车辆违章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的开题报告
- 2024年陕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考试政策宣讲课件
- GB/T 43590.502-2024激光显示器件第5-2部分:散斑对比度光学测量方法
- T-CSEM 0025-2024 应急救援用大型叉装机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