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_第1页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_第2页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_第3页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_第4页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章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本章要点:掌握:信息经济测度实际、宏观测度方法

了解: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的评价了解:综合信息产业力的目确实定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

13.2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13.3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第13章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最早开展这方面研讨的是已故的美国经济学会前会长弗里兹·马克卢普,他在196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国的知识消费与分配>(PrincetonUniversityPress)的著作,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此为根底对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做了初步的测算,发现知识产业占1958年美国国内消费总值的29%,占劳动力的32%。▲1971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D.M.Lamberton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学>(PenguinBooks)著作中进一步扩展了马克卢普的实际。▲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波拉特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以<信息经济>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出版了九卷本的<信息经济>(U.S.DepartmentofCommercepaper)著作,进一步拓展了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思想。▲1995年JorgeR.Schement等<信息时代的趋势与强度:美国信息的消费与分配>(TransactionPublishers)和1986年MichaelR.Rubin等<1960-1980年美国的知识产业>(PrincetonUniversityPress)先后对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讨方法和结果进展了改良。▲1977年国际经济协作组织(OECD)成立了信息社会目的任务组,他们在信息社会测评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任务。1981年OECD对九个成员国进展了测度,2002年出版了<测度信息经济>,2003年提出了信息社会测度分析框架。▲1984年美国银泉公司测度了委内瑞拉信息经济;汉斯·恩格尔布雷希特对韩国信息经济进展了测度;贾斯瓦娜等对泰国、委内瑞拉、菲律宾、新加坡、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信息经济进展了测度;1994年布恩等人对南非信息经济进展了测度。▲1986年中国科技促进开展研讨中心对1985中国信息经济进展了测度;1987年上海科情所郭沪玲等完成上海1980、1982、1985年度信息经济的测度;1989年叶明完成江苏省信息经济测度;贺铿等对湖南岳阳信息经济开展规模进展测度;刘建完成对北京地域信息经济的测算研讨;1993年,靖继鹏等对吉林省1990、1991年信息产业进展了测度;刘毅对香港信息产业构造进展了分析。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13.1.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产生〔2〕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体系〔3〕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产生马克卢普研讨知识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场的。马克卢普的研讨包括了有关专利制度、研讨与开发的投入、国家的各级教育、与教育制度相关的知识消费与传播的各类社会活动,几乎囊括了一切的知识消费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构成了“知识产业〞研讨的体系。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实际和方法是最早的宏观信息经济的测度实际和方法。他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消费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的研讨,是从微观的市场竞争与垄断的不完备性开场的,最后扩展到对宏观的知识产业的研讨。马克卢普的研讨包括了有关专利制度、研讨与开发的投入、国家的各级教育、与教育制度相关的知识消费与传播的各类社会活动,几乎囊括了一切的知识消费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即产业组织研讨——分析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分析抑制竞争的要素〔专利制度〕——专利竞争及其研讨和开展投入的关系——教育——与教育有关的其他消费知识的根底性活动——美国知识消费与分配——构成了“知识产业〞研讨的体系。马克卢普以为,知识产业是或者为本身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消费而消费知识,或从事信息效力和消费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其中信息产品指以消费、传播和接纳知识为主要目的〔功能〕的有形产品,如记录纸、报纸、期刊、图书、唱片、磁带、办公用品和信息设备等。信息设备是指以消费、传播和接纳知识为目的,或以信息效力为目的的机械、器具、安装和设备。知识消费者利用“来自于他人的丰富的信息储存,并在其中添加许多本身的发明天才和想象力,而且他们还可以发现某个已被接受的事物和与其进展信息交流的事物之间的新的相互影响和联络〞,从而构成新的知识或信息。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2〕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体系

〔2〕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体系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知识产业及其在“教育产业、研讨与开发产业、通讯媒介产业、信息设备产业和信息效力产业〞等五个层次上的组成是马克卢普信息经济实际的中心。①教育产业方面②研讨与开发方面③在通讯媒介产业方面④信息设备产业方面⑤信息效力产业方面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

〔3〕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是采用“最终需求法〞进展测算的。GNP=C+G+I+(X-M)其中:C-是消费量,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效力的需求量或消费量。G-是政府采购,对最终产品和效力的需求量或消费量。I-是投资量,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效力的需求量或消费量或是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贮藏的总投资。X-是出口额,本国产品或效力在国外的销售额。M-是进口额,从外国购进的产品或效力的销售额。(X-M)——是出口净额,产品和效力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第一,1958年美国信息产业消费总值占国民消费总值的28.5%。美国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消费总值的奉献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讯媒介、信息效力、研讨与开发、信息设备。

第二,1947—1958年间,美国国民消费总值中信息产业按10.6%的综合增长率在增长,信息消费的增长率是其他消费部门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

第三,美国在1958年时从事信息职业的劳动力已占就业总人数的31.6%。

13.1.2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波拉特于1977年以政府出版物的方式出版了其博士论文九卷本的研讨报告<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各卷的内容是: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第二卷<信息经济:测度第一信息部门的资料与方法>;第三卷<信息经济:产业间转换矩阵>;第四卷<信息经济:技术矩阵>;第五卷<信息经济:总体结果矩阵>;第六卷<信息经济:运用就业构造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第七卷<信息经济:运用就业构造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第八卷<信息经济:国民收入、劳动力和投入产出表>;第九卷<信息经济:对运用全部数据库的用户指点>。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

〔1〕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实际的根本概念◆信息经济◆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信息职业信息经济:关于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经济信息活动: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效力在消费、处置、流通、分配过程中所耗费掉的一切资源。或者说,信息活动是指与耗费在消费、处置和分配信息商品及信息效力过程中一切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资本:指的是对于信息消费和信息效力等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设备和设备的投资。★计算机、复印机、终端设备、、卫星通讯安装。★办公室、教学楼。信息劳动者:指的是为满足个人、企业、团体或政府对信息的需求,社会上所出现的以提供信息效力或消费信息产品为中心的职业劳动者。5大类信息劳动者:①知识消费与发明者;②知识分配者;③市场调查与管理人员;④信息处置任务者;⑤信息机械操作者。信息职业:主要从事符号信息处置活动或者从事某种高智能性的符号信息处置活动〔如知识发明性的发明活动〕的职业。5大类信息职业:①知识消费与发明者所从事的信息职业;②知识分配者所从事的信息职业;③市场调查与管理人员所从事的信息职业;④信息处置任务者所从事的信息职业;⑤信息机械操作者所从事的信息职业。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

〔2〕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与方法●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效力的企业和部门,即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和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添加值=劳动者收入〔职工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净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其他=净产值+折旧第二信息部门添加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波拉特信息部门分类体系

13.1.3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是由结合国都科文组织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讨院H.Borko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M.J.Menou主持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1982年11月发表最终报告。IUP模型是多变量、多层次的信息环境评价模型,包括反映一个国家信息根底构造和信息利用潜在才干的各种变量共达230个。其中,27%反映国家的根本条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运用,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这230个变量按构造和功能两大方面进展分组,产生出21个构造组和17个功能组,分别属于3个构造子集和6个功能子集。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

13.1.4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厄斯的方法主要是经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开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程度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程度。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13.1信息经济测度实际13.2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优点: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学者广泛地运用。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彼得·德鲁克的<延续的时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的降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缺陷:一是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二是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三是关于测度目的体系设计问题。<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实际与方法>优点:①选取了经济学的角度和经济统计的言语。②初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辟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中的比重及其变化。③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明确划分和测度更具发明性。④波拉特方法对于研讨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构造及其他产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络等问题具有艰苦意义。⑤波拉特测度的值为绝对量,具有经济学的意义。缺陷:①它对于信息活动、信息行业、信息职业等的划分尚缺乏统一的科学规范;②测算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某些数据欠合理,因此使测算结果的可比性遭到影响;③运算非常繁琐,对统计资料的要求比较高。13.3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是反映信息产业总膂力度的。◆信息产业开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的开发力◆信息产业消费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信息产业平衡力〔1〕信息产业测度综合目的体系

〔2〕综合信息产业力函数Yt=F〔Ht,St,Kt〕〔1〕Ht:“硬〞变量:它包括信息产业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消费力和信息资源流通力等;〔2〕St:“软〞变量:它是信息资源利用力;〔3〕Kt:“协同〞变量:它是指信息产业平衡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ΣF=k·m·a,综合信息产业力可表示为:Yt=Ht·St·Kt〔1〕Ht:代表信息产业力的“质量〞;〔2〕St:代表信息产业力的“加速度〞,它决议信息产业力“硬〞目的的有效发扬程度;〔3〕Kt:代表协同系数。13.3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3〕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的评价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可以全面地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