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大庆市萨尔图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测试满分:150分测验时间:150分钟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述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述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达”居首位,没有“达”,“信”就失去了依凭,变得毫无意义。
B.今译的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直译和意译;两者具有差异性,其中意译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
C.古籍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价值也是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大众更加重视的是其文化价值。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有意义的今译既无法替代古籍,也不能脱离古籍,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今译是古籍文本的现代“呈现”,是估计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B.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C.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D.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结合材料分析译文好在哪里。(4分)
原文译文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二、文学类阅读(满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豆杉——灾祸与福祉
祁云枝
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
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
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
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
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
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
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裸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
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
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
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期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
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
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
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述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
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
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
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
7.关于文中谋篇布局的相关写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善用相差巨大的数据造成对比效果,如“几百上千年”与“一分钟内”等,目的是表现自然物种的脆弱特性与人类群体的欲壑难填。
B.文章对红豆杉被伐事件的记述来源于他人转述,以“大学同学”之口向“我”诉说,使文段叙述风格冷峻真实,侧面突出村民的残暴与疯狂。
C.文章对红豆杉的外形进行了多种色彩复合描绘,而着笔树干由红变黑、树叶由绿转黄,则是在自然形态变化的背后暗指其凋零殆尽的命运。
D.文章最后两段语言表述简朴凝练,以动物学家迈克·米兰的话与的总结感叹收束全文,使结尾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隽永之感。
8.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9.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郑子阳令A官B遗之C粟D数十E秉F子G列子H出I见J使者K再L拜M而辞N使者O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14.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3分)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自己虽然身居斗室,但在书香之中,俯仰天地,心灵无限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以“兰花”写品质之高洁,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以“兰花”写音乐之美妙。
(3)诸葛亮是一代名臣,其品格为历代文人称颂,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书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读书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课:阅读。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B.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C.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7.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六、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铜奔马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其奔跑如飞的侧身形象_________,被公认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文创产品的首选,但其形象一直比较板正、严肃。近日,设计师王伟推出一款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以萌宠形象上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铜奔马文创新造型。
“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王伟说,“文创产品的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灵光一闪,_______,设计师要有敏锐的捕捉力和出色的表现力,才能不错过宝贵的刹那。”
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产品经理也会介入。面对设计师们_______的创意,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
“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表示,甘肃省博物馆将围绕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深入开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生产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某高级中学组织高二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辩论比赛。辩论赛决赛的辩题是“要不要开展‘生死教育’”。到了自由辩论环节,反方一位辩手说: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之一是忌讳说“死”;实在不得已,说到死亡应用委婉语。如《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死了说成“老了”。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怎能丢掉传统?“谈生不谈死”是当下许多人的共识。而且,有了生死教育就能降低自杀率、轻生率?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生死教育”的国家——1963年就开设了大学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但美国的自杀率一直不低。2022年9月30日,美国《国会山报》援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称,美国自杀率在经历了两年的下降后于2021年有所上升:与2020年相比,2021年美国自杀总数增加了4%。
21.作为正方的一位辩手,请你指出反方辩手反驳中的两个逻辑错误。(3分)
22.作为正方的四辩,请你在总结陈词时用“引用论证”强调正方的观点。不超过80字。(3分)
七、作文(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
回望历史,“中国精神”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杜甫、陆游、岳飞……
放眼现在,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构成了伟大中国行稳致远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今的体现。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第
2
页共
20
页
)
解析与解答
1.D2.C3.B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达’居首位”错,“信”居首位。
B.“意译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错,材料一“直译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
C.“现代社会中,大众更加重视的是其文化价值”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古籍承载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6.D7.B8.①“生态”散文:文章围绕红豆杉来写,通篇立足于生态。如文中对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无不指向生态主题。
②生态“散文”:文章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语言风格隽永、蕴藉。
③“生态散文”:文章巧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与细腻诗意的语言特色有机融合,说理而不显生硬,抒情但不失内涵。两相结合,文质兼美。9.不能放在开头。
①从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若将画线部分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
②从表述效果看:文章先不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在客观叙述了其种种遭遇后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③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风格客观、平静,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首段文字轻巧灵活,吸引读者。
④从上下文关系看:开头谈的是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画线部分与其上一段风格接近,承接自然。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以新闻的典型性”错误,“典型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此处应改为“新闻的真实性”。“典型性”则是指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新闻不具有这一特点。原文中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属于新闻,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B.“使文段叙述风格冷峻真实”错误,文章对红豆杉被伐事件的记述不仅来源于大学同学的转述,还来源于新闻及“我”的直接叙述,且以他人之口向“我”诉说与文段冷峻真实的叙述风格之间不存在必然逻辑关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①“生态”散文:文章围绕红豆杉来写,通篇立足于生态。依据“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可知文中从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无不指向生态主题。
②生态“散文”:依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知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语言风格隽永、蕴藉。它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
③“生态散文”:依据“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可知文章的主旨时生态环境保护,再依据“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知文章巧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与细腻诗意的语言特色有机融合,说理而不显生硬,抒情但不失内涵。两相结合,文质兼美。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不能放在开头。
①从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画线部分是对红豆杉的科普说明,若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
②从表述效果看:依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可知文章没有先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客观叙述了其种种遭遇,之后“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③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从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客观、平静进行说明,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首段文字“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轻巧灵活,吸引读者。
④从上下文关系看:依据“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可知开头谈的是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而画线部分却是从专业角度将其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进行说明,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且上一段“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属于科普语言,画线部分与其风格接近,承接自然。
10.FKN11.C12.D13.(1)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
(2)而且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14.①访贤:乱世贤士多隐,要善于发现;
②礼贤:对人才要以礼相待;
③知贤:要真正地了解人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郑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
“秉”是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数十秉”是“粟”的后置定语,应断在F处;
第二处“出”和“见”的主语都是列子,宾语是“使者”,且“再拜”的主语不能是“使者”,所以应断在K处;
“使者去”,“使者”为主语,其前应断开,故断在N处。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过去、之前。句意: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C.错误。埋怨,责备;期望,盼望。“望”意思不相同。句意: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
D.正确。杜绝、断绝;,断气、晕死。“绝”意思不同。句意: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D.“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错误。列子只预料到郑子阳因人之言送给他粮食,也会因人之言降罪于他,没有预料到郑子阳会被杀。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到;“涂”,路上;“以为”,认为。
(2)“苟”,苟且,随便;“化”,变化;“先见其化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
从“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固犹少”“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以及第一段文王发现太公的例子可见,人才稀少,且乱世多隐于江湖,贤主要善于从江海幽闲之所发现人才;
从第二段晏子的例子可见,对待人才需以礼相待;
从第三段列子的故事可见,要真正了解人才,而不只仅凭他人之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本来就很少。即使幸或有贤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有贤人而不被人知晓,那就跟没有贤人一样。所以成就王业的人没有出现四位,称霸诸侯的人没有出现六位,被灭亡的国家一个连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贤明的君主知道情况是这样,所以想要访求有道之士,就应该到江海之滨,山谷之中,僻远幽静之处。太公在滋泉边钓鱼,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纣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太公,这是因为文王了解太公,而纣不了解太公啊。
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给齐人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立刻解下车左边的马把这个人赎了出来,跟他一起乘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经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现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待为上宾。
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列子进了门,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很远吗?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人才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
15.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纫秋兰以为佩芙蓉泣露香兰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偃”“啸”“纫”“佩”“芙”“蓉”“频”“堪”“诸”“葛”。
16.B17.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
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③学会从书中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办法,如正因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难分难明,辛弃疾便通过阅读去寻找解析。
④读书既要苦读又不要盲从,要深入思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对古人古书可笑之处的思考与探寻。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错误。辛弃疾对古人古书可笑之处的思考与探寻,“摩腹步长廊”描写的是诗人的寻味古书的情态,表现对古书内容的深思回味,而不是非常焦急、懊丧或极度悲痛的样子。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田”的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解析,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
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18.①广为人知(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②稍纵即逝③天马行空19.近日,设计师王伟推出一款铜奔马文创新造型,该(这款)玩偶/造型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以萌宠形象上市,深受年轻人欢迎。20.甘肃省博物馆将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或“围绕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设计生产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8.第一空,照应后文“公认”,是说铜奔马奔跑如飞的侧身形象是大家都知道,都熟悉的。故填“广为人知”或“深入人心”或“家喻户晓”。“广为人知”意思是流传很广,大家都知道。“深入人心”意思是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第二空,照应前文“灵光一闪”以及后文“敏锐的捕捉力”“不错过宝贵的刹那”,故填“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的意思是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多指时间、机会)。
第三空,根据后文,产品经理王红之所以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是因为设计师们的创意往往是不同寻常,不受拘束的;再结合“拽缰绳”,此处最好填“天马行空”。“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还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近日,设计师王伟推出一款铜奔马文创新造型。
然后找出句子的修饰成分,将其变换成句子。“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一中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5届生物高一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蒲柳人家每段课件
- 2025届宁夏吴忠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生物高三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宜昌第二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第四十四中学2025届生物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南郑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课件
- 关键跨越(新手篇):从业务高手到优秀主管
- 研学旅行路线设计方案
- 中班《香喷喷的轮子》ppt-图文
- 中建八局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及管理手册(420余页 图文并茂)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测试题及答案
- 《旅游职业礼仪与交往》课程标准
- 出库单模板电子版
- 2023上海高考真题生物(含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讲座
- 三星堆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