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_第1页
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_第2页
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_第3页
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_第4页
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考点“古文断句”研究与训练一、考题示例与命题走势(一)旧式高考命题方式——无暗示断句命题方式阐述直接以核心概念命题,没有情境暗示。示例[宋]刘攽《赠医潘况秀才序》——无暗示断句文本赠医潘况秀才序[宋]刘攽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数人。于是,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他日往,则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算,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馈。若潘君者,自始及终,三誉益隐,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岂非真贤也哉!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①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喝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所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②之能,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尤。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有删改)[注]①哜(jì):尝(滋味)。②岐伯: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问题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答案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解析解答断句题,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特点,先断开容易判断的地方,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破解难点。如文段中的句末语助词“者”“也”,名词“法”“辛”等。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断出了。译文起初,潘先生凭借医术游历京城,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每天都有几个。在这时候,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能在病人还没察觉有病的时候观察出病人的病来,又能通过治疗使已病的人痊愈。”“潘先生能像看出近在眼前显而易见的病症那样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用眼睛了解脸色,用手指了解脉搏,用耳朵了解声音,三者并用,药到病除,可以说是京城里医术高超的能人!”后来去(他家),(就看见)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增多了,每天数十上百人。又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医道牢固而心存公正,不因为别人向慕自己而高兴,不因为别人离开自己而沮丧,淡然自信,可以说是有道德的人!”后来又去(他家),(就看见)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无法计算,似乎整个京城的病人都要迁到这里了。又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不因为财利而忧愁,也不因为权势者的压迫而改变志向,治疗病人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区分缓急。他把富贵的人跟贫贱的人同等对待,把平民百姓和王公大人同等对待,得到富贵人家的千金谢礼,也像接受贫苦人家的箪食之赠一样,可以说是有志操、有道德的人!”唉!天下的事,没有比持久更难的。持久则善恶之间就自动仿效,贤人与不贤的人在思想感情方面互相熏染。像潘先生那样,从开始到结束,三次受人称赞,声誉越来越高,跟从他的人,比开始的时候多了百倍。他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吗!现在社会上做医生的人,诵读前人的验方,墨守成规,调配各种药物,没有一点点收获,就躁动不安,认为已经足够,于是拿病人的生死作为赌注,来实现他的不仁之心。说一些耸人听闻的话,来恐吓富贵的人,扭转他们的手脚求取钱财,得到金玉钱帛,欲望得到满足,才施行医术。更投毒药,和疾病相违,使其不能自我克制,这样以后才慢慢治疗,有侥幸不死的人,(医生)就坚持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胡乱地当作自己的名声,贪求丰厚的酬谢,来报答自己的辛劳。如果病人没有活下来,那么他们得到的钱物本来就多,心安理得地拿走了,不为自己感到羞耻,他们看到贫穷没有权势的人,就高傲不回头。世人都说医生地位低下,与佣人和生意人一样,难道医生的本性都像这样吗?从前岐伯、医和、医缓的才能,和治国修身相通。哎呀君子,谁能纠正现在医界的弊习?像潘先生那样的人,那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唉!世上的事有很多像这样的,难道仅仅是行医的人不讲道德吗?我感念潘先生恪守医道,高于世俗之上,所以作序来使世人知晓。(二)过渡式高考命题方式——判断暗示的正误命题方式阐述断点常设计在前后相连似乎都可以的位置,以此进入文本的具体场景进行正误判断。示例《孟子·滕文公下》文本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问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B.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C.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D.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们晋国也是个有官可做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想做官这样急迫的。想做官是这样急迫,君子却又不轻易去做官,为什么呢?“晋国亦仕国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停顿,排除AC;“仕如此其急也”中,“如此”修饰“其急”,“也”是句末语气词,“如此”后不能停顿,应在“也”后停顿,排除B。故选D。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对待家人,谨慎对待自己,不要违背自己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便说:“一连几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供给祭品;诸侯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周霄问道:“离开一国时,定要带上谒见别的国君的礼物,为什么呢?”孟子说:“士做官,就像农夫种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一个国家就丢弃他的农具吗?”周霄说:“我们晋国也是个有官可做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想做官这样急迫的。想做官是这样急迫,君子却又不轻易去做官,为什么呢?”孟子说:“男孩一出生,就愿给他找妻室,女孩一出生,就愿给她找婆家;父母的这种心情,人人都是有的。(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同意,媒人的说合,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翻过墙头跟人,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认为这种人下贱。古人未尝不想做官,又厌恶不能通过正道获得;如果不通过正道而去为官,是和钻洞穴相似的行为。”(三)新式高考命题方式——一个正确断点,一个场景命题方式阐述一个正确断点具有一个特殊场景,不同的正确断点有不同的特殊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有有语意上的联系。示例《孔丛子·答问》文本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问题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译文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二、考题对接(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选择性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考点解读】1.选择性断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良贾”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C;“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A、B。故选D。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二)《隋书·高颎传》——选择性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幸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考点解读】1.选择性断句问题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曾随意让高颎和贺若弼谈论平定陈国的事,高颎说:“贺若弼先献十个计策,后又于蒋山苦战击败贼军。我只是文臣,怎么敢跟大将军争功呢?”“平陈事”是“言及”的宾语,所以不能在“言”后断句,排除AC;“臣文吏耳”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译文高颎,字昭玄,自称为渤海蓚县人。父亲名叫高宾,背弃北齐归附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任用他为自己的幕僚,赐姓独孤氏。高颎小时候聪明机敏,有才干度量,粗略地读过一些典籍诗书,尤其擅长辞令。十七岁时,北周齐王提拔他做记室。北周武帝时,继承父亲武阳县伯的爵位,被任命为内史上士,不久又升为内史下大夫。因为平定北齐有功,被授予开府。不久,跟随越王宇文盛攻打隰州的胡人,平息了叛乱。高祖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而被疏远,所以高祖对高颎更加重视,把他视作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因此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杨广大举讨伐陈朝,以高颎为元帅长史,全军的各种意见都取决于高颎。灭陈之后,晋王杨广意欲收留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高颎说:“周武王灭了商朝,杀死妲己。现在平定了陈国,不宜把张丽华留在身边。”于是下令杀了她,晋王很不高兴。回师后,高颎因战功而加授上柱国,进爵为齐国公。皇上出巡并州,留高颎在京掌管政事。等皇上回到京城,赏给他五千匹双丝细绢,又赐给他一所行宫作为庄园。皇上曾经很悠闲地让高颎与贺若弼谈论平定陈朝的事情,高颎说:“贺若弼先献了十条计策,后又在蒋山苦战破敌。我只是个文官罢了,怎么敢与大将军来论功呢!”皇上大笑,当时朝廷上下都称赞他能谦让。当时火星进入太微垣,星光触及左执法。星象家刘晖私下对高颎说:“天上星象不利于宰相,应当多干好事来消除灾难。”高颎心中感到不安,把刘晖的话上奏高祖,皇上深加劝慰。(三)《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一个正确断点,一个场景墨者夷之①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②之。其颡有泚③,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④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