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经济农业高产农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多种经营,初级加工。手工业南方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自由雇佣劳动,有人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长途贸易、大额贸易发展。徽商晋商等商帮兴起。工商业市镇兴起。二、思想1、明朝中期王阳明致良知——心学:知行合一2、明朝后期李贽反对孔子权威,否定传统道德。3、明末清初黄宗義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4.、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文艺1、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普及。戏曲长篇化,情节更曲折。明汤显祖,清孔尚任。昆曲流行。(4)道光年间,京剧产生。小说四大名著。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制作徐光启《农政全书》——吸收西方科技宋应星《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描绘风景资源5、利玛窦等传教士传传播西方科技。拓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但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判断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产生,标准是看生产领域是否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但专制统治、重农抑商、闭关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两者的区别在于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是向外探求,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是向内自省,恢复良知。明清时期,思想界一方面出现了反专制的新思想,呈现出了一定的活跃性;但另一方面,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反对程朱理学,但并不反对孔孟儒学,相反,他们主张回归孔孟原典。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未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更未能推动社会政治变華。•黄宗羲思想大全天下为主,君为客。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工商皆本。恢复宰相制度。学校论政。设方镇以去封建与郡县之弊。•顾炎武思想补充反对君主专制。为民而立之君,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资。天子不应把自己凌驾于民众之上。君主独裁,权移于法,废官而用吏,守令无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思想(6)废生员、用科举的取士思想王夫之思想大全:气本论。反时程朱理在气先,主张理依于气。反对程朱理学天理与人欲对立,认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不以天下私一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均天下,抑制土地兼并。寬以养民,严以治吏。•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热的是元杂剧,不是京剧但京剧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現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称为“国剧”•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仍在发展,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但近代科技未能产生。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重经验、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重实验、重分析。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上有关的材料,依内容分门别类编排起来,便于巡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如明代《永乐大典。丛书是将单行本书籍汇集起来,编成一套书,如清代《四库全书》。明末清初,既出现了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現象,也存在中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传人西方)現象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各自的特点:中国主要集中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西方是理论科学中国采取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西方采取科学研究,注重实验和逻辑推导方法。3)中国只是对现象的记录,而西方还有对其規律的深入探索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用于缴纳赋税、日常开支、书画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领域。1822年,朝廷饬令广东督抚与海关监督严行查禁白银出洋。这一消息传到江南,被演变为官方禁用洋钱的谣言,洋钱价格随之大跌。这一现象(

)A.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B.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商品市场C.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 D.闭关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弃2.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明末清初出现“花部”与“雅部”之争。“雅部”,仅指昆曲;“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时人评价:昆戏者,以曲为主,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花部者,以戏为主,本无与于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注:等同)也。京剧的出现,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雅之争”(

)①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②折射了市民生活的发展③体现雅俗文化的对立与交融

④突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学者樊树志将晚明界定为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即1573年至1644年间的71年,并认为“晚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

②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③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④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 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 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6.在明朝问世的文学著作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例如《喻世明言》有十一篇,《警世通言》有十三篇,《醒世恒言》有九篇,约占“三言”的四分之一;《初刻拍案惊奇》有十六篇,《二刻拍案惊奇》有十八篇,几近“二拍”的二分之一。材料反映(

)A.明朝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市民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C.工商皆本成为社会思潮 D.市民阶层扩大的社会现象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史实结论A(西汉)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盐铁官营为解决七国之乱提供了经济保障。B(唐代)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将租庸调分散至夏、秋两个季节收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南宋)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收入的主要财源。D(清朝时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乾隆年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增长。A.A B.B C.C D.D8.史籍记载,明朝徽州一带有人在论及百姓地位时,提出:“上之由博士弟子取进士业;次之货殖四方,辐辏无所不通;其下则耕尽地力之教。”这反映出(

)A.工商皆本思想普及 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C.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宗族血缘纽带瓦解9.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①体现了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

②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③反映了手工业技术深厚的历史积淀

④推动了佛教的兴盛和禅宗的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0.下图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此金牌信符可以说明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地域商人群体形成C.全国商贸网络出现 D.互市贸易管理严格11.从“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显示出明清时期(

)①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②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③中国经济重心呈现内迁化现象④战乱频仍造成地区经济的波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读下表,对表中人口数量异变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1403万口《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六乾隆六年1741年14341万口《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047万口同前,卷六百七十七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9万口同前,卷一千三百六十九道光二十年1840年41281万口《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三①经济繁荣②新农作物品种推广种植③国土开发④农民起义、战争锐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14.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此后的五十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品不足10%。一位清朝官员说,英国商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宗商品难以被长途贩运 B.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C.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 D.西方商品不适应中国需求15.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例如徐光启的《测量异同》、明末进士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等。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性数学著作的原因包括(

)①新航路开辟为“西学东渐”提供了有利条件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③明代学者积极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④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6.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较前代大为不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这主要反映出(

)A.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 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转型C.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 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文化交流17.文档名词是一种书面文化语言,明代首次出现文档名词“账簿”“典票”“会票”“发票”等,新产生的“账簿”一词在明代共计出现4次,其中有3次出现于小说中。这说明明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文档名词的创新 B.商贾题材的小说成为文学作品创作主体C.小说繁荣推动明朝文档名词的广泛使用 D.宽松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18.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一批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历史地理学著述出现,8400余种地方志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奠定基础。其中,被称为在中国地理史上、世界地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是(

)《禹贡地域图》 B.《徐霞客游记

》 C.《泰西水法》 D.《海国图志》19.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 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 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20.“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 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 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二、材料分析题21.白银货币化材料一

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代的社会转型,也即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服役)到纳银不当差,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进程二:促进了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进程三:促进市镇兴起,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通过海外贸易,大量外银流入中国。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在这一时期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是凭借本土的变革需求主动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在16世纪,全球经济体系并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初步的建构,为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摘编自高寿仙《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向近代的转型——访万明研究员》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使朝廷不能凭借国家权力,把发行货币作为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摘编自陈昆杨小玲《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材料三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只是作为交换手段和价值符号的货币,只代表着一种兑现财富的能力。所以,通过国际贸易,以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换取“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也不能成为工业原料的白银,并不一定获得真正的利益。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1)依据所学,简要说明白银货币化的形成。(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白银货币化的诸方面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研习明清经济史料选摘

序号史料

出处①豪富之家,役使佃客抬轿……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明律集解》附例②(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明史·食货志》③(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明】徐光启《农政全书》④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明史·食货志》⑤镇油坊可二十……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白银计量单位,一铢约等于1—3克)。【明】贺灿然《石门镇彰宪亭碑记》⑥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明】张燮《东西洋考》⑦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设备)一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⑧番禺、东莞、增城种植最多,蔗田几与禾田等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⑨山主矿……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雇佣)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清】屈大均《广东新语》⑩(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清】周亮工《闽小记》⑪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⑫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清史稿.食货志》⑬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铜钱),数多则用银。【清】张廷玉编《皇朝文献通考》⑭(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为终岁之粮。《霍山县志》(清乾隆)⑮(景德镇)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拂(争执),辄哄然停工。《浮梁县志》(清乾隆)⑯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清】旷敏本《岣嵝删余文草》⑰(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清】陆耀《甘薯录》⑱佃人……收(收获物)而均分之。《凤台县志》(清嘉庆)结合所学,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选择史料,概括三个特点;分别列出与该特点相关的史料(写出序号即可),并加以说明。三、论述题23.17世纪中西方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年),多次参加乡试落第,最终通过科举成为政府官员。他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数学;火器等知识,并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徐光启出身贫寒,从小参加农业劳动,立志改革农业。他在上海试种由美洲引进的甘薯解决饥荒问题,并著有《农政全书》。他还结合我国原有的水利工具和西方水利知识翻译整理《泰西水法》,是西法中用、中西自然科学结合的典范。徐光启晚年致力于修订历法工作,重视引用西方先进科学测量方法进行实测。但因为守旧派百般刁难,这部历书在当时并未能颁布使用。——摘编自金开诚《中西会通——徐光启》材料二

伽利略·伽利略(1564~164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也是为维护真理而与唯心论和教会经院哲学作斗争的战士。他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实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例如,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科学成果、为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作出贡献等。伽利略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此,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摘编自冯志远《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7世纪徐光启和伽利略经历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使用,因朝廷下令查禁白银出洋演变为谣言导致洋钱价格大跌。洋钱在中国普遍使用,可见洋钱当时大量流入中国,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使外币大量流入,说明当时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来货币干扰中国货币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贸易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体现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排除C项;材料中清政府下令查禁白银出洋,说明闭关自守政策没有被朝廷放弃,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题干描述清朝时期四川内江县百姓很多从事制糖业,据“家辄[雇]数十百人”可知,制糖业有雇佣劳动,①正确。题干信息显示制糖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不符合史实,②错误。据“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可知,当时已经出现规模比较大,用人比较多,分工比较细的甘蔗制糖手工工场,③正确。据“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可知当时百姓在务农以外,通过从事制糖业来增加收入,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材料中“雅部”指昆曲,“花部”指其它剧种,而“花雅之争”体现的是雅俗文化的对立与交融,③正确,京剧的出现结束了“花雅之争”,体现了市民生活的发展,②正确,A项正确;①是元杂剧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错误,④“花雅之争”并未突破伦理道德的束缚,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李贽生活在1527年—1602年之间,正处于“晚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期,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早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设置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儒生关注“奇器”的制作,说明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影响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B项正确;“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致良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明朝时中国近代科技尚未兴起,排除C项;学习西方文化是当时的新现象,不是社会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明朝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学著作增多,说明当时市民阶层壮大,D项正确;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排除A项;材料信息和争取政治权力无关,排除B项;当时社会依然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美洲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动了清朝人口的大幅增长,D项正确;“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而七国之乱在景帝时期已被平定,排除A项;“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指的是两税法,并不是租庸调制,排除B项;“广南市舶,利入甚厚”,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对外贸易获利较多,但无法判定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收入的主要财源,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徽州。由材料“上之由博士弟子取进士业;次之货殖四方,辐辏无所不通;其下则耕尽地力之教。”可知商品经济地位得到提升,说明传统观念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只说的是明朝徽州一带,“普及”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与材料“其下则耕尽地力之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宗族血缘,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可以看出手工业技术深厚的历史沉淀;据材料“藉佛力以寓劝化”,可以看出统治者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目的,①③正确,B项正确;明朝时期仍是程朱理学占据主导,而禅宗形成于唐朝时期,②和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茶马互市要有政府颁发的特制金牌,并且只颁布给合适的人,说明当时对互市贸易的管理与控制较严格,D项正确;明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A项正确;地域商人群体形成是指徽商、晋商等,材料中只体现政府对互市贸易的规定问题,没有涉及地域商人群体,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互市贸易,而没有反映全国的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据材料“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由沿海地区的苏州和松江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体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①符合题意,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沿海地区之所以不再是粮食生产中心的原因是苏州、松江地区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其经济的衰退,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经济重心仍旧在东南沿海地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2.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建立后,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传播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番薯和玉米等可以种植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促进了国土的开发。这些都是清代人口增长的因素,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农民起义和战争会导致人口减少,而不是增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1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A项正确;西学东渐并没有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启于鸦片战争之后,并不是明末清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学东渐并没有开始介绍并传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品不足1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商品不适应中国的需求,只能采用白银进行支付,所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项正确;大宗商品难以被长途贩运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使大量白银外流,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依据材料“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明朝的学者也在寻求传统数学的出路,这种情况下,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①③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1433年,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16.A【详解】依据材料“《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可知,明代小说中的商人秉性端正、诚信有义,渴望发家致富,充满了世俗人情气息,这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作品也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即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A项正确;明代并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账簿”“典票”“会票”“发票”等与商业相关的新词汇出现,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文档名词的创新,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贾题材的小说是文学作品创作主体,排除B项;“账簿”“典票”“会票”“发票”等文档名词出现和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事业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在中国地理史上、世界地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B项正确;《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排除A项;《泰西水法》是明朝时期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同题干要求不符,排除C项;《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明朝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B项正确;材料与推行致良知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并未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排除C项;当时受封闭的对外政策影响,学习西方文化并未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汉族皇帝,迁都和元代大运河副线的扩建,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可知南方经济也在发展,且材料中并未涉及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帮是如何形成的,且结合所学可知交通的发展只是商帮形成的有利因素之一,并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明朝自然经济并未瓦解,且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1.(1)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白银货币化是推动明代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银货币化促进了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镇化的历程。白银货币化使中国经济主动地走向世界,促进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白银货币化使封建政府不能通过发行货币来搜刮社会财富,削弱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权力。白银只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不能成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西方用殖民掠夺得来的白银换取中国耗费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加剧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化。【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所学说明白银货币化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白银的大量流入、白银在国家财政和民间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说明。可说明如下: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促进了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进程三:促进市镇兴起,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可知,白银货币化是推动明代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银货币化促进了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镇化的历程。据材料一“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在这一时期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是凭借本土的变革需求主动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可知,白银货币化使中国经济主动地走向世界,促进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据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使朝廷不能凭借国家权力,把发行货币作为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可知,白银货币化使封建政府不能通过发行货币来搜刮社会财富,削弱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权力。据材料三“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可知,白银只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不能成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西方用殖民掠夺得来的白银换取中国耗费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加剧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化。22.示例经济特点:货币白银化;相关史料:②⑤⑥⑬;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