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详细教案_第1页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_第2页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_第3页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_第4页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美术(素描)

模块:透视原理

能力目标:1.能掌握透视的基本术语和基本规律

2.掌握正确画透视的方法

知识点目标:1.画出各种几何形体的透视关系

2.基本掌握两种透视方法

课时安排:1天

任务要求:画出正方体的两到三种透视

任务分析:分析透视的原理和绘画方法

难点分析:掌握各种透视的同时加入不同视角

知识点讲解:

透视原理

角度与透视实际上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不仅仅在画画创作时,其它各种美术

形式都很讲究角度与透视。它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一

般都要求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比如同样的物体近大远

小等,所以,透视规律在画面构图上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透视变化是绘

画构图变化的现实依据。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灭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

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

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

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

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

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在漫画中是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透视规律。一个物体上垂直于

视平线的纵向延伸线都汇集于一个灭点,而物体最靠近观察点的面平行于视平

面,这种透视关系叫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首先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视平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相交点作

为灭点,从灭点随便延伸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将要画的物体的透视关系,然

后在透视关系线和视平线之间画出所要绘制的物体。物体高度的变化是根据透

视线和视平线所成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时,画面中

将表现出物体不同的面。在画物品的一点透视图时,首先找出灭点,通过灭点

延伸出透视线。桌子及其上面的所有物体的透视,都是按着从灭点出发的透视

线的透视而确定的,在将所有物体画出后,可以将多余的辅助线擦去,并加强

所有物体的边缘或加上阴影。

总工虻

困,上方本平行昴祖?H-.FJ冠楔)

一点透视的运用:

用一点透视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远近。常用来表现笔直的街道,或用来表

现原野、大海等空旷的场景,此外,如在“室内”场景中运用,更可营造出房

间宽阔舒适的感觉。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也是在画中常用的基本透视规律。一个物体平行于视平线的纵向

延伸线按不同方向分别汇集于两个灭点,物体最前面的两个面形成的夹角离观

察点最近,这样的透视关系叫两点透视也叫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首先做一条地平线和一条垂直线,然后定好高度,在视平线的左右两端找

出灭点,在灭点和高度点之间连线,在视平线和透视线之间画出建筑物的轮

廓。随着视平线与透视线之间的角度变化不同,画面表现物体的形状也在改

变。

消失点消失点

一'二、立方体成角透视图(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的运用:

在运用两点透视规律画街道一类的景物时,可以将远景的物体处理的较

虚,近处的物体画的要细致些,而且,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其透视线均应分别

相交于两个灭点,这样画出来的景物的透视才会准确。

三点透视

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所有垂直于地平线的纵线的延伸线都汇集在一

起,形成第三个灭点,这种透视关系叫三点透视。这种透视关系只限于仰视或

俯视。

三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同样还是将灭点和中线等透视辅助线画出来。首先按着两点透视画出物体的

高度透视,然后在纵向定出一个灭点,和物体的底部两点相连。这就是三点透

视。

图三•立方津三点送援任

三点透视的运用:

通过三点透视,可以表现建筑物高大的纵深感觉。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比起

来,三点透视对于建筑物高度的表现是最到位的。

圆形透视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

远虚的规律。

前面所讲的立方体透视图法适用全部物体,下面就说明一下圆形透视,分解如

下:

如图(一)为正圆,A=B,a=b»

图(二)为圆的透视图,视觉上A=B,但avb

圆形透视的画法:

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

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

太尖或太圆。(如下图)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

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柱体透视

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两

个椭圆是平行的面,但里面的那个被缩小了,此时,椭圆的长轴(未绘)与长

方体的边不平行。两个椭圆的面失掉了平行性,也不是相似形。

3点透视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画法:

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

在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俱IJ三个面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同时有

一面与地面平行的正方面体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它只有一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正六面体作图的线

段有水平线、垂直线和消失线,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四条边线与画面平

行、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向主点消失。如下图:

正六面体的成角透视

当正六面体的一个面与地面平行,其左右各竖立饿侧面与画面成角时就叫“成

角透视”(它有两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消失

于左余点,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右余点。(如下图所示)

几何形体结构及几何相关物体的练习

自然物体都具有特定的形状,从造型角度来看,构成物体最基本的形状有:直

角六面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四类形体,如下图所示:

比较复杂的形体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形体组合成的,其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

类:

1:回旋组合体:即各部分依一个共同轴线组合而成。

2:贯穿组合体:即各部分的轴线互相成角。

3:切挖形体

4:其它复杂或不规则物体的组合

视点

人物观察物体时的出发点,叫做视点。当视点平行于被观察物时,形成的

透视角度叫做平视视角。当视点低于被观察物体时,形成的透视角度叫做仰视

视角。当视点高于被观察物体时,形成的透视角度叫做俯视视角。

视角

所谓视角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它是决定构图的关键。观察角度不同,所

画出的画面气氛也有差别。

视角的应用和特点:

(1)平视图在普通的场景中经常使用,显得干净利索,但一味用平视图就会

缺少变化。

(2)仰视图是从下方向上的仰视,常被使用在需要画出有一锤定音之感的画

面中。但仰视太多,看的人容易累,也不容易懂。

(3)俯视图可以使读者对画面中的场景及人物情况一目了然。但俯视太多,

会使读者有距离感,难以融入到剧情中。

动画中需要有许多场面,为了引人入胜,应以不同视点进行衔接,让透视

中的诸多视点恰如其分地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使画面可读性更强,更富有节

奏、韵律和速度,使之动感更强。这种构图难度较大,需要大胆安排,细心推

敲,在各种视角的画面穿插于同一页时,原则是要主次分明,让主体突出,以

使人物关系得到合理的安排。

绘画中的简单透视(人物)

1.”空间立体透视”就是远小近大。

2.对于一幅画的透视,有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就是这幅画的地平线。

3.有一个消失点,一般来说这个点是可以在辅助线上随便放的。

4.还有几条由消失点向目标放射的廷伸线。由这三点构成一幅画的透视辅助

图。

5.我们看这幅图很清楚,人物在两条廷伸线之间,在与镜头同一距离的两个一

样高的人是一样的,如果其中一个人后退了5米呢?

6.那个人后退以后,人是变小了,但三条线在这两个人身上依然在同一部位。

这就是透视。

7.当然画面的两个人不可能站的很齐,那只要作出第四条辅助线即可。

8.如果要在那画高一点的人,就是原基础上长高一点即可。用这种方法就可以

轻松画出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身高的人的大小了,记住在一幅画里要只以一个人

为基础测量。

9.在一般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