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_第1页
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_第2页
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_第3页
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_第4页
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考物理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提升练习题-附带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1.宁宁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甲是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N,用激光笔沿着白纸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在______;(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①把一根点燃的蜡烛M放在图中玻璃板前面的a点处,再把另一根大小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N放在玻璃板后小心移动,当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N与蜡烛M的像完全______,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②把点燃的蜡烛移到玻璃板前b点处,请用“●”标出蜡烛在玻璃板后成像的位置;()③需要在玻璃板前多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2.宝带桥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玳玳河水道之上,傍京杭运河西侧,是中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多孔石桥来自南京的小华拍了一张宝带桥的照片,如图甲,感觉有点大,更换镜头站在原地又拍了一张,如图乙两次像的大小不同是何原因呢?他猜想可能是两个镜头的焦距不同造成的,为此,返校后小华在实验室找来相关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1)如图丙,他先将f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再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在______刻度范围内;(2)基于实验目的,接下来他换用f2=10cm的凸透镜仍固定在50cm刻度处,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此像大小比(1)中所成的像______;(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小华又把蜡烛放在距透镜12cm处,并使烛焰中心在主光轴上,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聪明的小华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拿起的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3.(1)小明在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型时,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______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______是凹透镜(以上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2)小华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______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______(“变大”或“变小”或“不变”)。4.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如图所示的光学实验:(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光的______来解释;(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看到后面放的蜡烛是光的______现象;(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______(填“凸”或“凹”)透镜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4)甲图中蜡烛靠近小孔,像的大小将______(均填像的大小变化),乙图中蜡烛靠近玻璃,像的大小______,丙图中蜡烛靠近凸透镜,像的大小将______。5.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焦距为10.0cm。(1)为使像完整呈现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A.同一直线B.同一高度C.同一平面(2)小明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实验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______(选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把蜡烛移到D点时,光屏上找不到像,原因是此时烛焰________(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3)分析图乙得出: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______(选填“正”或“倒”)立的;烛焰靠近凸透镜时,实像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完远景再拍近景时,应将镜头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的方向调一些。(4)显微镜和望远镜的镜头都由一组(两个)凸透镜组成,显微镜将微小物体两次放大成像;望远镜将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小明将凸透镜、蜡烛移回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具座60cm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并取走光屏,眼睛在右侧透过两个凸透镜也可观察到烛焰的像,他模拟的是__________(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成像原理。6.某小组同学发现在拍集体照时摄影师会通过拉伸镜头的办法改变物距和像距从而使照片更大些,于是该小组同学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器材和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和物距及像距之间的关系。已知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10厘米和15厘米,发光体高均为5厘米,实验并记录测得的物距u、像距v和所成像的像高L像见表一和表二、表一:焦距

10厘米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L像(厘米)v和u的比值112.060.025.05.0215.030.010.02.0318.022.56.31.3420.020.05.01.0530.015.02.50.5635.014.02.00.4740.013.31.60.3表二:焦距

15厘米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L像(厘米)v和u的比值820.060.015.03.0925.037.57.51.51027.033.86.51.31130.030.05.01.01235.026.33.90.81340.024.03.00.61445.022.52.50.5①分析比较表中v、u和L像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8与10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__________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c)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5与6与7或12与13与14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___________。②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v、u和L像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随__________的增大而减小。③该小组同学为了进一步得到L像与v、u的关系,计算了v和u的比值,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一和表二的最后一列。分析L像与v、u的关系的比值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当凸透镜成实像时,L像与v和u的关系的比值成_________。7.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的u+v、成像情况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u+v(厘米)像与物大小比较像的虚实160.012.072.0缩小实像250.012.562.5缩小实像340.013.353.3缩小实像430.015.045.0缩小实像518.022.540.5放大实像616.026.742.7放大实像714.035.049.0放大实像812.060.072.0放大实像①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b)根据实验序号__________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v。②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③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___________(选填“最小值”或“最大值”),且当物距u在________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示位置摆放在光具座上,此时在光屏中心恰能呈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2)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一副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并只将光屏向左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这副眼镜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紧接着小明移开这副眼镜,只将蜡烛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3)如图所示,器材位置保持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光板(小孔位于原透镜中心位置),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____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此时成的像在亮度上与(1)实验中成的像相比___________。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甲,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是______;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B.用刻度尺一个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C.把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再分开(2)小明继续探究“视力的矫正”,它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如图乙,小明先固定蜡烛,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摘掉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应将光屏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得到清晰的像后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______。10.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画有角度且可沿ON折转的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B射出,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白色纸板的作用是_____;(2)若将入射光线AO逐渐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OB将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ON;(3)如果把纸板的右半边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右半边纸板上将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4)纸板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的反射中,光路是_____的。11.小明在探究光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操作∶(1)由图象甲可知,小明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2)图乙中,此位置时光屏上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则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填序号)。A.28cm

B.18cm

C.8cm(3)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______(填序号)。(5)小明还和同学小华一起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时首先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将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像与物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____。(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所在的位置,然后该怎么观察,他们两个人有不同的意见,你支持______(选填“小明”或“小华”)。小明说:“在玻璃板前方透过玻璃板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小华说:“在玻璃板后方直接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不能借助玻璃板。”12.下面是小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2)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小光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只将光屏向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3)小光移开近视镜,只将蜡烛向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1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图甲:固定凸透镜位置,发光小灯泡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2)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35cm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向______移动一段合适的距离,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3)某次实验情况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同学们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的问题,经过讨论后形成两个方案,而且结果都达到目的。方案1: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适当距离;方案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都向______移动;(4)若图乙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移动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人应在______(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5)如图乙所示位置,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6)在图乙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所加镜片可以矫正图______(选填“丙”或“丁”)的视力缺陷。14.小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1)如图所示,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A.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直线B.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2)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得到清晰的像后,只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当屏上的像清晰时,小梁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该向______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会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随之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15.在某次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图甲所示①蜡烛放在A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___;②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明将自己的近视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并靠近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向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③小明又把蜡烛放在B点,继续观察蜡烛所成的像,此时眼睛应在_____(填“蜡烛一侧”或“光屏一侧”)观察;(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如图乙所示①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_____放置;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两支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验证像与物③多次实验后,小明将数据记录如表二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_____;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11010215153202016.小明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所示,在水透镜中注入少量水后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如图所示,光屏上成__像,此时水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2)继续向水透镜注水,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这是__眼的成因(选填“近视”或“远视”);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__移动(选填“左”或“右”)。(3)小明固定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逐渐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同时移动光屏,从而可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焦距的关系”,但是小明再向水透镜中缓慢注水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__。17.如图甲所示,水平光具座上处放置蜡烛、处放置光屏,将图乙、丙、丁的装置放置在光具座上之间。(1)图__装置在间移动过程中光屏上都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图乙装置从移向的过程中所成像的大小__;(2)将图丁装置放置在光具座40cm处,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将凸透镜移至__cm度线处,也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将蜡烛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获得清晰的像,如果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放一合适的__(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板玻璃”)能在光屏呈现。18.如图甲所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它的像。(1)再拿一只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______。实验中,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2)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1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的实像;(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______厘米刻度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______;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20.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数据如下表:次数1234(1)图表中表示__(选填“入射”或“反射”角。(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2,把纸板NOF向后折,光沿入射在纸板NOF上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在图1中,当光沿的方向射向点时,光会沿着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的。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

显示出光的路径

同一平面内

重合

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详解】(1)[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观察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若按图b将纸板折一下,此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3]把一根点燃的蜡烛M放在图中玻璃板前面的a点处,再把另一根大小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N放在玻璃板后小心移动,当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N与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而蜡烛N与蜡烛M大小完全相同,则蜡烛M与蜡烛M的像完全相等,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两个方格的边长,则可知像到玻璃板的距离,那么作出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的位置,如图所示。[5]一次实验不具备普遍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2.

55~60cm

像距太大

远视眼镜【详解】(1)[1]由题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在55~60cm之间。(2)[2]换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仍固定在50cm刻度处,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越弱,则像会向右移动,像距变大了,像变大。(3)[3]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图丙可知,像距太大,超出光具座范围,所以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4]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光线提前会聚而成像在光屏上,故这副眼镜是凸透镜,即是远视眼镜。3.

一定

可能

小于

变大【详解】(1)[1][2]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形成放大的实像,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2)[3][4]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前,后一次在焦点后,即l小于f,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所以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逐渐变大。4.

直线传播

折射

变大

不变

先变大后变小【详解】(1)[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2)[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看到后面放的蜡烛,光在空气和玻璃中进行传播,进入人的眼睛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3)[3]凸透镜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实像。[4]不移动光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凹透镜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5]将蜡烛靠近小孔,像会变得大一点。[6]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乙图中蜡烛靠近玻璃,像的大小不变。[7]丙图中蜡烛靠近凸透镜,蜡烛在焦点以外时,像将变大,蜡烛在焦点以内时,像将变小。5.

B

A

成虚像

远离

靠近

望远镜【详解】(1)[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将像呈现在光屏中央,故选B。(2)[2]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A的成像原理相同。[3]因为物距小于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烛焰成虚像。(3)[4]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5][6]蜡烛靠近凸透镜时,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烛焰所成的像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远景再拍近景时,物距小了,像距增大,说明所照的像大了,应该让像变大一些,整个在底片上,则摄影师要使照相机靠近景物,减小物距,同时应增大像距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应将相机的镜头向靠近景物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4)[7]将凸透镜重新移回到如图所示位置,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再在光具座60cm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此时第一个凸透镜成的像在第二个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将第一个凸透镜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给放大了,即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此原理同望远镜。6.

小于

4或11

减小

物距

正比【详解】①(a)[1]由1与2与3或8与10中数据,物距u小于像距v,v与u的比值大于1,即成放大的像;(b)[2]在实验表格中查找,物距u与像距v相同的实验序号为4或11,v与u的比值为1,即成等大的像;(c)[3]由5与6与7的数据,当物距u的数据从30.0cm逐渐增加到40.0cm时,像距v由15.0cm逐渐减小到13.3cm,因此像距随物距增大而减小。②[4]由表中数据可得,成实像时,像高随物距增大而减小(像距减小而减小),随物距减小而增大(像距增大而增大)。③[5]分析表一,可知,L像与v、u的关系的比值约为5,分析表二,可知L像与v、u的关系的比值约为5,即L像与v、u的关系的比值成正比。7.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u>v

5~8

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

最小值

18.0厘米~30.0厘米【详解】①(a)[1]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物距在不断减小,像距却不断增大,故可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缩小实像。(b)[2]由表中数据知,要凸透镜成放大实像,需要选择的实验序号是5、6、7、8。②[3]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③[4][5]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u+v先变小后变大,所以u+v存在最小值;由于物距从30cm减小至18cm时,u+v变小,物距从18cm减小至16cm时,u+v变大,所以当物距u在18cm~30cm这个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8.

10

远视

缩小

不动

变暗【详解】(1)[1]图中所示物距等于相距,即物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为20cm,焦距为10cm。(2)[2]小明将一副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并只将光屏向左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此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眼镜镜片为凸透镜,为远视眼镜。[3][4]移开这副眼镜,光线与原来相比会发散,将蜡烛向左,此时u>2f,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3)[5][6]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遮光板,是通过小孔成像,小孔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像距,光屏的位置不动;凸透镜成像是把照射到凸透镜上的光线会聚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的光线形成的,由于照射到小孔以外的光线被遮光板阻挡,传播到光屏上的光线少,所以像的亮度比原来暗。9.

C

靠近

变小

C【详解】(1)[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均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其中最方便合理的调整方法是把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故C正确。(2)[2][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撤去近视眼镜,应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也就是将光屏靠近透镜;像距变小,则像变小。(3)[4]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故图象为C图。10.

显示光路

靠近

不能

可逆【详解】(1)[1]白色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路径。(2)[2]实验中,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实验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若将入射光线AO逐渐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OB也将靠近ON。(3)[3]如果把纸板的右半边向后折,就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4)[4]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11.

10

A

A

较暗

像和物大小相等

小华【详解】(1)[1]由图甲可知,物距等于像距时u=v=2f=20cm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焦距为10cm。(2)[2]物距大于像距,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20cm,故选A。(3)[3]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则像距减小,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4)[4]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5)[5]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6]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将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6)[7]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故支持小华的观点。12.

10.0cm

右【详解】(1)[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2)[2]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小光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3)[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小光移开近视镜,相当于增大了像距,因此应将蜡烛向右移动,减小物距,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13.

10.0

放大

不能

光屏

照相机

丁【详解】(1)[1]如图甲所示物距为u=50.0cm﹣40.0cm=10.0cm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可知,在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物体在焦点上,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2)[2][3]由图可知物距为15.0cm,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合适的距离,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3)[4][5]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因此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4)[6][7]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光屏上没有像,若站在光屏一侧观察,会发现有一个蜡烛的正立、放大的虚像。(5)[8]由图乙知,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6)[9]丙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需要凹透镜矫正;丁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需要凸透镜矫正;在图乙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所放的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矫正远视眼的凸透镜,故选丁图。14.

B

II

变大

远离

减小

上升【详解】(1)[1]实验时要把凸透镜置于蜡烛和光屏中间,并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故选B。(2)[2]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光屏应在II区域内左右移动,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3]若得到清晰的像后,只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大小变大。(3)[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由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像会远离凸透镜,所以应该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5]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4)[6]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像逐渐向上移动。15.

照相机

远离

光屏一侧

垂直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详解】(1)[1][2][3]将蜡烛放在A点,此时的物距是在两倍的焦距开外,其应用是照相机;近视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并靠近凸透镜,近视镜片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光屏应该远离,才能承接到像;又把蜡烛放在B点,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是放大镜,物与像同侧,故小明应该在光屏一侧观看。(2)[4][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多次测量,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16.

倒立放大的实

10cm<f<2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