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1页
河南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2页
河南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3页
河南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4页
河南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内容一、体改总体目标科技、人才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天、空、地)(运行、保障)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气候天气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空间天气生态气象农业与雷电公共服务平台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保障)一体化观测平台(天、地、空)科技、人才平台)多轨道业务1.多轨道业务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的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但绝不意味着永远只有8条轨道。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色需求)、体现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气轨道中海洋、交通、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发展)。轨道(国家需求)层次天气一体化观测平台气候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级空间天气雷电科技、人才平台生态与农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信息流考核标准主要“四有”,即:★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产品);★有初步的社会反馈效益。多轨道业务流程图预报预测系统大气圈陆地/生态海洋圈冰雪圈固体地球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系统(CCOS)天基空基地基一体化设计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公众服务决策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政府决策效益评估公共服务系统DATA反馈、改进、提升信息系统高性能计算高速网络海量存储检索数据同化可视化产品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人口资源环境多轨道业务--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空间天气---雷电--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科研型业务)预报科技信息科技探测科技业务服务科技需求发展数据信息流科技支撑

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天气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探测★★★☆☆数值预报★★分析处理★★★服务产品加工★☆★☆决策服务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气候变化监测★气候模式★分析处理★★决策服务提供★☆空间天气监测★分析处理★服务★☆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大气成分采样、观测★☆★☆☆分析处理★☆☆服务★☆雷电观测☆

★★分析处理☆☆

☆实验室测试☆检测★★☆防御措施设计施工★☆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次轨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监测★☆★★★预报模型★分析评价★☆☆服务★★★★人影监测★★★分析处理☆☆★实施☆★★★作业后评估☆★★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轨道国家区域省市县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空间天气人影雷电2.集约化考核标准★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3.研究型两个“面向”,两个“结合”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科技素质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上。4.开放式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考核指标“三个面向”:☆面向全世界开放;☆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就是典型;☆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

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

存在的问题★观测属性单一★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

★自动化水平不高★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

★集约化程度不够★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行业缺乏统一规划重点

⑶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⑷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预报预测业务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央台省台市台县局重点三定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重点也即★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能力★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的需求预报时效预报对象预报方法范围临近预报(0-3h)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外推预报(客观+主观)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时预报(3-12h)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气象要素精细数值预报,集合预报,专家系统,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

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期预报(12-72h)灾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落区概率预报气象要素集合预报,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中期预报(4-10天)气象要素集合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延伸期预报(次季节预报)重大过程,气象要素趋势全球集合预报,物理统计全球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存在问题★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不完备;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决策服务

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公众服务

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专业服务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科技服务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统一公众服务出口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广播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网上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警报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台专业、科技服务专业台、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各轨道业务产品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求信息反馈以各级气象局名义业务流程决策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各轨道产品影视制作单位网站运行单位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公众气象服务再加工和包装以各级气象台名义

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服务效益评估

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服务效益评估

⑵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重点气象通信系统

9210工程(VSAT)

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

专网与公网: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专用为主转变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为辅,辅助网作用:备份分流开拓

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

数据分发流程图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重点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开放、搞活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机制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雷电、农气与生态)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建立七项机制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建立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科技和业务人员流动机制建立面向业务发展需求的科技立项机制及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理念6.教育培训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调整人才结构--使用、培训、引进改进人才选拨培养办法—”十百千工程“国家、区域和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点局校合作

——第二阶段(下半年)为业务布局和岗位设置深入调整阶段建立多轨道业务和集约化功能体系;进一步落实“三站四网”方案;细化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业务布局;做到任务、机构、主要人员落实,初步形成新的业务体系。两阶段改革基本到位,有初步成果;多轨道业务协同作战,在重大服务中发挥了作用。省局下发了多轨道业务方案;基本建立了特色的不同层次多轨道业务流程和产品;初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如:黄河流域天气预报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大气成分(酸雨)监测(评估、分析)报(公)告人影作业条件潜势预报强雷电活动预警预报1、发展多轨道业务召开多轨道和各功能体系业务发展座谈会

体改办召开各轨道和体系负责人座谈会2007年的工作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轨道之间的融和与协作,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健全综合观测体系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了“三站四网”实施方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呈现特色,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近300个(含酸雨站),全国达到1700多个。“三站四网”布局调整分步骤启动,完成了业务布局、功能和业务流程;完成了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环境勘查,协助中国局开展了新仪器试验考核(大型蒸发)。完成了按新站网结构的业务运行切换的工作。

3、完善预报预测体系正在制定各轨道业务管理规定与办法;严格轨道业务流程、产品标准、预报质量检验等管理办法;4、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现了多轨道产品;初步建立了全省气象应急管理预案、协作体系;与交通、农业、林业、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督等部门应急协作机制明确了以多轨道业务产品强化决策服务的任务和流程。6条轨道全部有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省领导11次批示。6、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召开了全省气象科技大会;制定了《河南省气象局贯彻<中国气象局落实科技兴气象战略指导意见>的实施办法》建立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建立;开放实验室进入实质性阶段。7、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基础条件建设;省局培训中心集中精力搞好在职培训;高层次培训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训;围绕体改制定了培训计划。8、调整业务组织机构启动省级业务单位机构方案批复;各省辖市气象局根据批复机构编制调整方案:选配了科技管理骨干,优化了机构配置和处级干部队伍结构;对基本业务岗位职责进行细化,明确了岗位要求和规章制度。9、积极参加区域中心五大功能的落实10、加大宣传,配套措施逐步到位四、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1:在体改认识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认识不到位(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理解不到位(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责任不到位(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贯彻不到位(阶段性、紧迫性、可行性)上动下静:一些单位主动思考并参与改革的少,被动接受应付改革的多上急下缓:一些市县局动作缓慢,有的市局到12月份机构才到位;上紧下松:省局步步紧凑、环环相扣,一些市县局仍按照传统的工作晃晃悠悠;

※还需要加强对市县级体改工作的指导问题2:体改创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3:省级业务的集约化顶层设计、左右分工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明晰省级多轨道、集约化业务流程尚待完善。省级业务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相互融合的业务体系亟待完善。国家级与区域级、省级轨道业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问题4:省级新的业务体系尚未建立问题5: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进展不快集约化体现在体改各个环节,包括观测、预报、装备、信息、流程、科技、人才等,还体现在体改各个层面。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制约体改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轨道业务的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将集约化理解为简单的集中、开放式理解为协议的签订。※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需要新的突破问题6: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待加强对多轨道业务观测需求未进行整合,各轨道观测项目分散在各站,一站多能原则未能充分体现,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观测系统总体规划;自动化探测整体落后,国家气象站的自动气象站、多要素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等等。自动雨量站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应用(实时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需求;※一体化设计落实、自动化监测、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是下一步的关键任务。五、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2007年是巩固前两个阶段改革成果启动第三阶段改革的关键之年,至关重要1.深化多轨道业务,

强化产品和成果应用全面完成各轨道业务的年度重点建设任务★轨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