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生活: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物质的生产与消费)和精神活动(文娱、社交、学习、宗教信仰)。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工)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商)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住)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医)基础农工商住行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区域间农业与物种的交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管理原始时期与古代近代现代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题时代历史规律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食物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方式←⊙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社会关系采集果实茎叶、捕捞鱼虾动物选择、驯化动植物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群居、迁徙定居母系社会,女性占主导父系社会,男性占主导陶器扩大取食范围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渔猎采集农耕畜牧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东亚①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②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①贾湖居民养猪②河姆渡居民养猪和狗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原产地距今约9000年前饲养绵羊、山羊中美洲玉米、甘薯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美洲骆马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特点:材料1:在3000或4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陈星灿译《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人与自然食物结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精神生活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革命对人类的历史影响生产关系古埃及太阳历—阿斯特克太阳石彩陶盆内的人面鱼纹图绘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人与自然食物结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精神生活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革命对人类的历史影响生产关系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形成聚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社会分工,分化出手工业。科学技术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材料: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革命对人类的历史影响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农业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大河沿岸,农业灌溉便利。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性(一)两河流域食物生产: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土地制度: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农业经营: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古巴比伦王国◎新月沃地想象图◎新月沃地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二)尼罗河流域古埃及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山羊、绵羊、牛土地制度: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农业经济: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古埃及长诗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其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三)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农夫集体耕作)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小农经济。思考: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①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③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④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三)古代中国思考:小农经济有何特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稳定性)③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落后性)④负担沉重,抗灾能力差(脆弱性)⑤形成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保守性)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古代中国思考:如何评价小农经济?(1)地位: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积极: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②为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奠定基础。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消极: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三)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土地制度:商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农业技术体系: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四)古希腊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西亚传入)土地肥沃: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葡萄和橄榄(经济作物)土地制度: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

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古希腊陶瓶这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院的情景。(五)古罗马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土地制度: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六)古代美洲食物生产:玉米、甘薯、马铃薯土地制度: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在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甚至每年从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个性印第安人农耕图浮动园地地区种植作物、驯化动物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古巴比伦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古中国北方粟麦、南方稻作;猪和狗等商周:土地国有;战国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古希腊大麦、小麦;葡萄、橄榄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橄榄、葡萄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奴隶劳作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不同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各具特色,体现多元化的特征。2.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时空条件不同。3.土地大多为贵族统治者占有,享受大部分劳动成果。(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课堂检测(2022·辽宁高考·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课堂检测(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课堂检测(2019·海南高考·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B课堂检测(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课堂检测(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