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

(2)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第4课

古代的生产与劳作方式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公元前15—前14世纪南北朝时期时空坐标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农业领域(1)耕作工具

①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②分类

石器农具特点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耐用制作方法a.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b.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青铜农具产生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b.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特点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农具出现及广泛使用a.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b.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原因: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行业时期成就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经掌握冶铜技术商州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冶铁炼钢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灌钢法至16世纪以前冶铁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拓展】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历程【拓展】灌钢法1.熟铁绕成盘状2.生铁片放入熟铁间3.密封入炉加热4.生铁熔化而熟铁不熔,碳分布均匀,成钢,并锻打高炉:熔化金属原料灌钢法是先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熔化而灌入熟铁中去,熟铁由于生铁浸入而增碳。只要配好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控制钢中含碳量,再经过反复锻打,使组织均匀和挤出夹杂物,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拓展】耕作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人类耕作方式的转变刀耕火种(距今约1万年前)石器锄耕(新石器时代中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个体农耕集体劳作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2)汉朝:耦犁和犁壁,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史纲上】战国铁犁铧二牛三人(汉代耦犁)汉代直辕犁唐代曲辕犁西汉播种耧车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农业领域(1)耕作工具

①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②分类

石器农具特点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耐用制作方法a.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b.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青铜农具产生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b.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特点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农具出现及广泛使用a.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b.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特点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思考:铁农具的使用产生的影响:①提高农具质量,推动生产力大发展;②推动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小农经济形成,促进社会转型;④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⑤奠定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桔槔);

③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④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明清风力水车春秋时期桔槔三国时期翻车(马钧改进)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思考】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特点?①动力上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②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杠杆原理水力风力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拓展】水利灌溉工具①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精耕细作;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力(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桔槔);

③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④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2.畜牧业领域: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业--纺织工具

工具表现骨针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纺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纺车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车提花机汉代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纺织机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代,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朝中期,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史纲上】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说明丝织业工序规范技艺高超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原因:①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御寒和保暖性较差,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

②棉花的广泛种植;

③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④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影响: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2.陶瓷业--陶瓷工具

时间工具或方式用途最初期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由于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不理想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南朝时期匣钵把坯件放置匣钵中可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唐宋时期支钉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快,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匣钵▲支钉泥条盘筑坯车制坯【对比】陶瓷业工具的发展历程。工具用途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唐宋时期泥条盘筑坯车匣钵支钉制造陶器制坯防止污损坯件防止粘连回忆:回忆史纲上的宋朝五大名窑,以及宋、元朝制瓷工艺的成就。汝、官、定、哥、钧元朝烧出了青花瓷、釉里红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3.冶炼业--冶炼工具

冶炼方式冶炼工具作用锻打(小型)土炉熔化金属原料制作小型金属器具锤打击金属原料锉磨平金属铸造(大型)坩埚熔化金属原料制作大型金属器具范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用于制做铁农具东汉水排水力冶铁鼓风工具锉刀磨平金属土炉锤打击金属原料水排冶铁鼓风工具三、劳作方式的发展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工具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生产力纺织工具陶瓷工具冶金工具唯物史观: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思考:请结合教材,给下列图片反映的农业劳作方式命名。集体劳作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学习聚焦】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①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

②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的劳作方式1、集体劳作(1)时期:春秋晚期之前(2)代表:(3)表现:(4)原因:(5)影响: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想象图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①生产工具简陋(石、木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②个人力量有限①积极: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②消极: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集体劳作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材料一:(王)大令众人,曰:“協田。”材料二:李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汉书·食货志》变化:原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劳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集体劳作个体劳作①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发展)②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变革)合作探究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表现(1)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2)古希腊罗马时期: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③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征发,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创造中国古代灿烂的农耕文明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闭性:“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

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手工劳动生产水平低;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P23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比】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之一。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

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表现(1)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2)古希腊罗马时期: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2.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征①众多奴隶和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体劳作;②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生产力低下表现(1)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2)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古罗马庄园◎西欧封建庄园◎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战乱及土地兼并,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原因:①五胡内迁,战乱频繁,为防游牧民族侵扰;②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削弱,社会秩序混乱;③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④生产力不够发达。特点:①政治: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劳动具有强制性;②经济:自给自足;③思想:宗族集团为核心;④军事:自带一定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坞堡建立的原因、特点、影响: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影响: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

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表现(1)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2)古希腊罗马时期: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2.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征众多奴隶和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体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表现(1)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2)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1)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的劳作,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的劳作;(2)特点: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元朝:“诸色户计”)。

吴祺《纺织图册》古代造纸业作坊古代冶铁业作坊【知识拓展】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经营形态出现时间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无偿征调各类工匠唐以前,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出现手工工场(民间私营)私营主、雇工家庭副业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主要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近代破产。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展注: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秦代的官府手工业绝大部分专为皇室贵族需要而进行生产。这部分手工业是由中央少府和地方工官管理的。……自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和平准均输与“算缗钱”实行后,私营手工业受到了打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手工业受到统治者重视,一般手工业也多为官府垄断。这些垄断除了工官制度外,还体现在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工匠的控制,将其固定在官府手工业中,为其服务。……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官营手工丝织业自明中期以后,由于管理不善和工匠的逃亡、怠工,生产难以维持。清朝官府手工丝织业的规模远逊于明代,官府丝织业在整个丝织业中的比重相当微小。……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消费,不投放市场;明清新变化:雇工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考:概括隋唐以前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新变化?实行专卖制度,为官府垄断;实行工官制度,加强对工匠的控制。劳作方式特点典型代表农业集体劳作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工具简单;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家庭式劳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庄园式劳作①生产力不够发达;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民营作坊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官营作坊古代劳作方式发展历程表课堂小结非金属时代(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打击磨制、钻孔耒耜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铁农具、杠杆距今1万年距今5000年左右春秋战国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纺车、提花织机匣钵、支钉水排陶轮纺坯车制坯范、锻打山顶洞人骨针距今3万年农业庄园式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前14-15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在古埃及和中国等懂得杠杆原理农业家庭式劳作泥条盘筑【课堂小结】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农业工具的变化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锄耕、铁犁牛耕)灌溉工具(陶器、桔槔、翻车、筒车)畜牧工具(圈、厩、马槽)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冶铁工具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集体劳作、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民营和官营)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行精耕细作,没有出现大规模农场,所以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方向主要和古代农业的模式有关,并不是制造技艺落后和政府不重视农具改进,更不是因为地理形势的局限,排除BCD项。故选A项。?2.对比下面的两幅牛耕图,这种变化说明了(

)A.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B.北方优势更加明显C.土地制度的根本改变 D.南方经济快速发展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汉朝时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唐朝时曲辕犁出现,犁耕技术在全国推广,A项正确;东汉到唐朝时期北方优势明显,但曲辕犁出现于江南地区,排除B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土地私有制,变化不大,排除C项;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选项中,与提花机朝代相同的是(

)A.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 B.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C.南阳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D.马钧革新翻车并在民间广泛使用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可知,蜀锦提花机模型是汉代织机模型,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C项正确;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排除B项;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革新翻车,排除D项。故选C项。?4.在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个体农户经营,农民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这反映出(

)A.封建私有产权日益发展 B.生产条件深受环境影响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方式影响技术革新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个体小农经济这一生产方式下,容易引导人们通过完善工具来达到精耕细作,这反映出生产方式影响技术革新,D项正确;材料强调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无法体现封建私有产权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生产方式对技术革新的影响,而非环境,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支撑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5.据王祯《农书》记载,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种三十亩者,岁砍十亩,三年以遍,岁收绢百匹”;柞树“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经营漆树的民户,有的“资至巨万”。这些现象(

)A.表明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巩固了江南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C.有利于解决当时严重的资源危机 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岁收绢百匹……资至巨万”,可知经营植树,经营漆器的农户,收入可观,说明在传统小农经济下,农户的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多种经营,与江南经济重心巩固无关,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其对当时的资源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虽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但仍是小农经济的范畴,并没有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是在山东泰安县出土的农人除草图的汉代画像石(摹本)。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农业生产环境改善 B.政府重视粮食生产 C.农民生活水平提升 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详解】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