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刘开《问说》)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C.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D.士大夫之族族: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现在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并不相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句。C.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式相同。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有道者皆可为师,与人的地位、年龄无关,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的门第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材料一第二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君子的智力赶不上巫医乐师等人的奇怪现象,令人深思。C.材料二认为,学与问相辅相成,“不学”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爱学习却不多问则不是真的爱学习。D.关于“圣人”和“愚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愚人”身上有可供“圣人”学习的地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2)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4分)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要向各种人虚心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节选自《曾巩集》)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廪,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岁廪穷人”中的“廪”指发放口粮。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C.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B.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C.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D.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2)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1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写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3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或)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蠹是何秦之知山东之愚也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愿王熟虑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有谋发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
“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则挈马俛[E]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则挈马俛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安移于赵矣。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愿王之熟计之也!”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而多求地。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注】俛fǔ,同“俯”。屈身:低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弱而不能【A】相壹【B】是何【C】秦之知【D】山东之【E】愚也【F】是【G】臣所为【H】山东之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B.山东,战国时期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本文中代指崤山以东六国。
C.“两敝而归其国于秦”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D.“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美”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赵国谋臣认为,赵、韩、魏要联合抗秦,绝不可与秦联合,那样只会落得个被秦逐一击破的下场。
B.文中赵国谋臣以老虎与一般鸟兽做比喻,形象地指出秦的强大和野心,以及六国君主的不明智。
C.文中赵国谋臣认为,秦向南进攻楚国,目的是借此阻止赵、魏、韩三国联合,实现取周而代之的理想。
D.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不断侵略其他诸侯国,却想要与楚国联手,攻打韩、魏,收回楚国的失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②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
14.文中导致赵国谋臣所说“事有可急为者”的原因有哪些?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2分)攻城A数月不下B闻C魏救D将至E众F请发G为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元嘉,指宋文帝的年号。文中“元嘉二十六年”是年号纪年法,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纪年方法不同。B.文中“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与《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含义相同。C.鞞鼓,古代用于祀神之鼓或军中所用之鼓。文中“鞞鼓”应为军中所用之鼓,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的作用不同。D.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宋文帝想要北伐,群臣争相逢迎讨好,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C.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后,王玄谟退兵逃走,伤亡惨重。到达瓜步后,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渡过长江后,建康城内震惊恐惧。D.宋文帝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计划用毒酒毒死魏国人,但没有成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4分)(2)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4分)14.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3题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和,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阴得何官职。伏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开国公。”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赐伏金酒卮。后以为岷州刺史,寻卒。(摘编自《北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兵来逼
会:正好 B.却之
却:击退C.周帝见之
见:拜见 D.寻卒
寻:不久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B.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C.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D.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伏擅长治军,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到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领兵守中潭城,南城陷落后,中潭城被围困二十天没有被攻下。B.周军攻克晋州,俘虏了行台乞伏贵和,让他招降傅伏,傅伏没有投降。C.傅伏面对韦孝宽和傅伏儿子的劝降,他怒斥儿子,并表示侍奉国君以死相报,不能存有二心的决心。D.周帝认为傅伏是北齐被平定后见到的唯一忠臣,把羊骨头赐给他,并赐给他金酒杯,任命为岷州刺史。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2)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13.傅伏是一名忠臣,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虽有是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材料二: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
然
曰:“
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材料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选自《荀子·劝学》)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1.(3分)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C.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B.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3.(6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4.(9分)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刘开《问说》)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C.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D.士大夫之族族: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现在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并不相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句。C.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式相同。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有道者皆可为师,与人的地位、年龄无关,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的门第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材料一第二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君子的智力赶不上巫医乐师等人的奇怪现象,令人深思。C.材料二认为,学与问相辅相成,“不学”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爱学习却不多问则不是真的爱学习。D.关于“圣人”和“愚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愚人”身上有可供“圣人”学习的地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2)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4分)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要向各种人虚心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0.B(道:风尚。)11.C(“蚓无爪牙之利”,即“蚓无利爪牙”,是定语后置句,二者句式并不相同。)12.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关于“圣人”和“愚人”的态度有所不同,材料一对愚人持有否定的态度,材料二肯定了“愚人”有“圣人”可学习之处。)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一般人,1分;下,低于,1分;耻,以……为耻,1分;句意1分)(2)(对)同自己水平等同的人,向他们询问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等,等同,1分;焉,兼词,1分;审,详细地,1分;句意1分)14.材料一侧重从跟从老师学习的角度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侧重从“学必好问”的角度阐述“问不择人,问必有得”。(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二: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已水平等同的人,向他们问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身份尊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且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节选自《曾巩集》)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廪,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岁廪穷人”中的“廪”指发放口粮。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C.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B.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C.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D.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2)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1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写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3分)9.A10.D11.D12.(1)借用有利息的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2)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13.他详细记录赵公救灾的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公的吏才与吏德,让后人学习和效法。【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及”连词,表并列,句子较长,其前断开,排除BD;“佐其费”动宾完整,“使”是动词,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离骚者’,犹离忧也”句意: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愁。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不是指官员辞职归家。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错,原文“其仁足以示天下”是说他的仁爱足够昭示天下。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纵予”,放手借钱给;“熟”,谷物成熟;“责”,责令。(2)“被”,遍及;“殆”,将近;“巨于此”,状语后置,比这更大。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可知,他详录赵公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公的吏才与吏德。结合“余著其荒政可师者”可知,记录灾年治理办法用来教育后人,以为后人借鉴和效法。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越州赵公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让他们担当赈济的事务。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百姓。借用有利息的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赵公在元丰二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归家还乡,定居在衢州。我写了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或)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蠹是何秦之知山东之愚也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愿王熟虑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有谋发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
“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则挈马俛[E]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则挈马俛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安移于赵矣。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愿王之熟计之也!”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而多求地。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注】俛fǔ,同“俯”。屈身:低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弱而不能【A】相壹【B】是何【C】秦之知【D】山东之【E】愚也【F】是【G】臣所为【H】山东之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B.山东,战国时期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本文中代指崤山以东六国。
C.“两敝而归其国于秦”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D.“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美”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赵国谋臣认为,赵、韩、魏要联合抗秦,绝不可与秦联合,那样只会落得个被秦逐一击破的下场。
B.文中赵国谋臣以老虎与一般鸟兽做比喻,形象地指出秦的强大和野心,以及六国君主的不明智。
C.文中赵国谋臣认为,秦向南进攻楚国,目的是借此阻止赵、魏、韩三国联合,实现取周而代之的理想。
D.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不断侵略其他诸侯国,却想要与楚国联手,攻打韩、魏,收回楚国的失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②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
14.文中导致赵国谋臣所说“事有可急为者”的原因有哪些?10.BDF评分参考:答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C(“两敝而归其国于秦”中的“敝”是“疲惫”;“敝帚自珍”中的“敝”含义为“破旧的”。)12.D(秦不是真的想要与楚国联手,为楚国攻打韩、魏,收回楚国的失地,这是秦蒙骗楚王的说辞。)13.(1)老虎将要吃鸟兽,鸟兽不知老虎要吃掉自己,反而自相搏斗,双方疲惫,都给老虎送死。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即”“罢”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趁着楚王还没有入秦,赵、韩、魏三国互相友好,团结起来,(赵国)派出精锐部队来驻守韩、魏两国的西部边界。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及”“坚”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赵王听信秦王的话想要攻打燕国,将引发燕国的愤怒。②秦国强大,又有韩、魏、楚三国为他所驱使。③赵国危机加剧,将会灭亡。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有人)对赵王说:“赵、魏、韩三国联合则秦弱,赵、魏、韩三国破裂则秦强,这是天下都明白的。秦国控制燕国则会进攻赵国,控制赵国就会进攻燕国;控制魏国则会进攻赵国,控制赵国就会进攻魏国;控制楚国就会进攻韩国,控制韩国就会进攻楚国,这也是诸侯清楚了解的。可是崤山以东六国却不能改变这种形势,这是因为他们的兵力很弱。兵力很弱又不能团结一致。为什么秦国就那么聪明,而六国就那样愚蠢呢?这就是我为崤山以东六国担忧的。老虎将要吃鸟兽,鸟兽不知老虎要吃掉自己,反而自相搏斗,双方疲惫,都给老虎送死。如果鸟兽知道老虎要吃掉自己,那就决不会去自相搏斗了。现在崤山以东六国的国君不了解秦国就要吞并他们,仍在互相搏斗,结果是双方疲惫,都给秦国送死,智慧远远不如鸟兽啊!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现在有一件非常危急的事情,秦想要进攻韩、魏两国,而且想急于取周而代之,只有睡着了才会忘记。现在他向南进攻楚国,是因为他担心赵、魏、韩三国联合。现在秦国进攻楚国,休整后又打,已经五年了,扩充了国土有一千多里。秦国现在对楚王说:‘如果您能动大驾来与我会晤,我们两国一定结为兄弟之国,一定为您进攻韩、魏,收回楚国以前的失地。’楚王听信了秦王的甜言蜜语,又抱怨韩、魏两国以前不援助自己,一定会倒向秦国。秦国又设谋派使臣去赵国,用灭掉燕国来引诱赵国,以离间赵、魏、韩三国的关系。”“现在大王听信秦王的甜言蜜语,想进攻燕国,进攻燕国还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大祸就要临头。楚王去到秦国,秦、楚两国联合,向东进攻韩国。韩国在南面失去楚国,在北面失去赵国,韩王不等秦国进攻,就会牵着战马,俯首帖耳,听命于秦国。秦、韩两国结为亲密联盟,秦国的危害就会转移到魏国。凭如此强大的秦国,又有楚、韩两国为他所驱使,魏国不等秦国出兵就会牵着战马,俯首帖耳听命于秦国。秦、魏两国结为亲密联盟,秦国的危害就会转移到赵国。凭如此强大的秦国,又有韩、魏、楚三国为他所驱使,再加上燕国的愤怒,祸害必重。国将灭亡,这就是我这次前来的原因,所以,我说‘现在事情有着急要办的’。”“趁着楚王还没有入秦,赵、韩、魏三国互相友好,团结起来,(赵国)派出精锐部队来驻守韩、魏两国的西部边界,楚王得知,一定不会去秦国,而秦国一定会恼怒,就会进攻楚国。这样,秦国的危害就会紧随着楚国,而有利于赵、魏、韩三国。如果楚王去到秦国,秦国见赵、魏、韩三国结盟,而且牢不可破,一定不会放出楚王,他就会要求楚国多割让土地。这样,秦国的危害仍然没有离开楚国,而有利于赵、魏、韩三国。希望大王对此深思熟虑。”赵王于是派兵到韩、魏两国的西边去驻防。秦国见赵、魏、韩三国态度很坚决,果然不放楚王回国,以此相要挟,向楚国要求多割土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2分)攻城A数月不下B闻C魏救D将至E众F请发G为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元嘉,指宋文帝的年号。文中“元嘉二十六年”是年号纪年法,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纪年方法不同。B.文中“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与《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含义相同。C.鞞鼓,古代用于祀神之鼓或军中所用之鼓。文中“鞞鼓”应为军中所用之鼓,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的作用不同。D.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宋文帝想要北伐,群臣争相逢迎讨好,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C.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后,王玄谟退兵逃走,伤亡惨重。到达瓜步后,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渡过长江后,建康城内震惊恐惧。D.宋文帝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计划用毒酒毒死魏国人,但没有成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4分)(2)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4分)14.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分)10.BE
11.A“元嘉二十六年”与“庆历四年春”都是年号纪年法。
12.C“渡过长江后”错,由原文“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可知,只是声称渡江,而不是渡过长江。
13.(1)(4分)玄谟说:“那是我们的财物,为什么要烧掉呢!”城里的军民立即拆掉房屋,住进地窖。(“彼”,那;“即”,立即;“穴处”,住进地窖。一词1分,句意1分)
(2)(4分)命令领军将军刘遵考等率领军队分别把守重要道口,摆放好舰船,排列阵营,围在江边。(“津要”,交通要道,重要道口;“陈”,陈列、摆放;“周亘”,围绕,围在。一词1分,句意1分)
14.①渴望建立封狼居胥的功绩;②担心北方已经苦于满族的暴虐太久了,再按兵不动,会阻碍百姓归附正义之心。(一点1分,两点2分)
参考译文: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群臣们都争着献策来迎合皇帝以取得宠信。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其喜好献策取宠,皇帝对侍臣说:“听玄谟所说,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说:“时间已晚,等待来年吧。”皇上说:“北方百姓苦于虐政,义徒们一并举行起义,如果停兵一周年,会阻碍百姓归附正义之心,是不可以的。”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开始围攻滑台,城中多茅屋,士兵们请求用火箭烧。玄谟曰:“那是我们的财物,为什么要烧掉呢!”城里的军民抓紧时间,拆掉草房,住进地窖。当时河、洛的百姓拿出租谷,拿着兵器前来的用千来计算,王玄谟没有封他们的统帅来统领,而是把他们分编入自己的部队。又强迫每户送梨子八百斤,报酬只有一匹布。因此老百姓大失所望。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鞞鼓的声音,震动天地。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壬午日,建康城内外戒备森严,丹阳统内男丁既尽,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作战。命令领军将军刘遵考等率领军队分别把守重要道口,摆放好舰船,排列阵营,围在江边。从采石到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兵镇守石头城,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把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任领军,军事处理全部委拖给他。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北伐之事,同意的人很少,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这是我的过错。”又说:“檀道济如果还在,怎么能让胡兵到这呢?”皇上又登上莫府山,观望形势,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招募人员带着野葛酒放到空置的村落中,想要用它毒死魏国人,但最终没有伤到人。春天,正月初一,北魏国主拓跋焘在瓜步山上召集全体官员,按照功劳大小,分别封爵升官,进行奖赏。北魏人沿长江北岸燃起烽火,刘宋太子右卫率尹弘对文帝说:“胡虏这种行为,一定是要撤退。”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3题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和,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阴得何官职。伏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开国公。”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赐伏金酒卮。后以为岷州刺史,寻卒。(摘编自《北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兵来逼
会:正好 B.却之
却:击退C.周帝见之
见:拜见 D.寻卒
寻:不久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B.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C.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D.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伏擅长治军,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到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领兵守中潭城,南城陷落后,中潭城被围困二十天没有被攻下。B.周军攻克晋州,俘虏了行台乞伏贵和,让他招降傅伏,傅伏没有投降。C.傅伏面对韦孝宽和傅伏儿子的劝降,他怒斥儿子,并表示侍奉国君以死相报,不能存有二心的决心。D.周帝认为傅伏是北齐被平定后见到的唯一忠臣,把羊骨头赐给他,并赐给他金酒杯,任命为岷州刺史。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2)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13.傅伏是一名忠臣,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C10.C11.B12.(1)敌军已经疲惫不堪,希望得到两千精锐骑兵去追击他们,可以大获全胜。(4分)“愿”,希望;“精骑二千”是定语后置句,应理解为“两千精锐骑兵”;“捷”,获胜。傅伏流着泪回答说:“我家三代吃齐国的俸禄,受到如此信任,国家灭亡却不能殉职,以在天地之间活着为羞耻。”(4分)“流涕”,流泪;“蒙”,受;“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13.①面对周军的进攻,傅伏坚守阵地,积极应战;②齐地不断被攻破,面对周帝的招降甚至名利诱感,傅伏坚决不从,在得知后主被捉获后才投降。【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周帝见之”中的“见”应译为“召见”,句意:周帝召见他。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周帝对齐后主说:“我三年前教练人马,决心要攻下河阴,正是因为傅伏善于防守,城池不能攻下,所以收军退兵。你当时的赏赐多么微薄啊。”“教习”的宾语是“兵马”,不能断开,排除AD;“当时赏授何其薄也”的,“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中“公”作“赏授”的定语,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俘虏了行台乞伏贵和,让他招降傅伏”错误,根据原文“执获行台尉相贵和,以之招伏”可知周军俘虏了行台尉相贵和,是用他的名义招降傅伏,而不是让他招降傅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傅伏是一名忠臣,从原文第一段“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可知,傅伏面对周军的进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全款购入进口跑车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与个人投资回报对赌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试用期工作内容调整及考核标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平台商家会员返利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基金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公司股东内部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专项协议3篇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分摊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投资入股合同3篇
- 2025通信销售合同
- 2025年农村土地永久转让与农村电商合作框架合同3篇
- 承压设备事故及处理课件
- 煤层气现场监督工作要点
- 工会经费收支预算表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 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审核重点
- 聚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BBC美丽中国英文字幕
- 卫生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铝合金门窗制作工艺卡片 - 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