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 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阶层的实力都有所增强,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出现僭越的现象,可见等级秩序逐渐走向瓦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阶级分化日趋严重,且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下,等级秩序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血缘纽带关系弱化,排除B项;“荡然无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有相当部分都与庄园有关,包括农耕图、园圃图、采桑图、沤麻图、谷仓图、酿造图、果树图、网渔图、牧马图、牧羊图、牧牛图等。这反映出汉代庄园()A.生产自给自足 B.组织管理严密C.重视畜牧经济 D.实行割据自治【答案】A【解析】根据“包括农耕图、园圃图、采桑图、沤麻图、谷仓图、酿造图、果树图、网渔图、牧马图、牧羊图、牧牛图等。”可得出汉代庄园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与生活体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管理严密、重视畜牧以及自治,排除BCD项。故选A项。3.据《唐会要》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岭南地区却不受此敕令的限制,并形成了独特的墟市经济。据此可知当时()A.南方经济发展 B.经济政策灵活C.抑商政策松动 D.商业市镇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规定不是州县的地方不得开市场,但岭南地区却不受这个限制,说明当时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说明经济政策比较灵活,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岭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南方经济的整体特点,排除A项;抑商政策直到明清还存在,在当时并没有松动的迹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商业市镇兴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为明朝前中期朝贡次数统计表。图中数据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国家政策的调整C.西方列强的入侵 D.宗藩体系的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明朝永乐朝后,朝贡次数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尝其价”,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和扩大政治影响力,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这就需要强大财政实力的支撑,但后来由于财政能力下降,无力支撑对“藩属国”的赏赐,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朝贡次数减少,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朝贡次数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排除C项;“解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苏州踹匠(踹布手工业工人)邢春林等“以增添工价为由”“倡言欲作踹匠会馆”。苏州72家布商为此联名上呈,指称“倘会馆一成,则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官府应其所请将邢春林等“各拟重杖”,“驱逐递回原籍”。这反映了当时()A.雇佣关系普及 B.重农政策强化C.劳资矛盾凸显 D.官商勾结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增添工价为由”“倡言欲作踹匠会馆”“苏州72家布商为此联名上呈,指称‘倘会馆一成,则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官府应其所请将邢春林等‘各拟重杖’,‘驱逐递回原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手工工人希望建立的“踹匠会馆”类似近代工会组织,希望借此维护自身的权益,是农耕文明的另类,反映出当时劳资矛盾凸显,农耕文明中分离出变异,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雇佣关系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且未涉及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并非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官商勾结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6.陆士谔在其《新上海》中写道:“‘文明’‘野蛮’四个字是绝对相反的。文明了,便不会野蛮;野蛮了,便不能文明。上海则不然: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这主要因为上海()A.较早开埠通商 B.商品经济发达C.社会秩序混乱 D.传统思想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这一现象与其他地方不同,这主要因为上海较早开埠通商,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上海奇怪社会现象的描述,是因为较早开埠通商,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秩序混乱,排除C项;“传统思想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严复自英国留学归来后,初拜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学习古文,“欲博一第入都,以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用古文介绍西方思想。严复的这些努力()A.推动了士大夫思想解放 B.意在融合中西方文化C.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艰难 D.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严复自英国留学归来后,初拜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学习古文,‘欲博一第入都,以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用古文介绍西方思想”信息可知,学成归来的严复为一展所长、为介绍西学而不得不习八股侍科举借助古文,这恰恰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非常不容易,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严复利用传统文化的形式传播介绍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仅据此得不出“推动了士大夫思想解放”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信息可以得出,严复只是借助传统古文宣扬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并非在意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及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严复不属于此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8.1932年底《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下图为丰子恺提交的作品。据此可知当时()A.不同阶层贫富悬殊 B.社会物资供应紧张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国人亟盼社会革新【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信息“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中的漫画内容,可见教师希望快速的把知识让学生所吸收;母亲希望孩子长大能像吹气球一样容易,长大后好去挣钱。并结合漫画中的时间信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可见国人亟盼社会革新,D项正确;漫画想表达的并非不同阶层贫富悬殊,排除A项;漫画想表达的并非社会物资供应紧张,排除B项;根据信息“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可见材料更想表达的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美好期盼,并非只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C项。故选D项。9.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表1是1953年调整后的全国高校专业种类的设置数量(单位:种)。由此可知,这一调整旨在()师范类理科类文科类农林类医科类财经类工科类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总门类21161921413107211215A.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C.推动高校各专业均衡发展 D.促进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调整后的全国高校专业种类以理工科为主,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B项正确;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主要以重工业为主,排除A项;材料说明高校专业发展不均衡,理工科占主导,排除C项;材料中以理工科为主,因此对文教事业的作用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3年,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简称“利改税”。这一举措()A.增强了国营企业活力 B.展现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可以得出“利改税”这一举措增强了国营企业活力,A项正确;利改税这一举措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而事实上西欧人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人民的生活了解很少。西欧人对土耳其的敌意是由于()A.社会制度的对立 B.人文精神的发展C.海外扩张的需要 D.宗教改革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土耳在陆上和海上对欧州造成了军事威胁,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妨碍了西欧人的海外扩张,因此,西欧人对土耳其充满敌意,C项正确;此时的西欧和土耳其都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欧洲人文精神在14世纪已经复兴,不是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人对土耳其充满敌意的原因,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新教创造了一个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 B.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C.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可知,反映了宗教改革创造了一种在俗世范围内的禁欲主义伦理,体现了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而非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排除A项;宗教伦理的世俗化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并不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不会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前,英国几乎没有公办的教育机构,富人们为孩子雇用私人教师,宗教、慈善机构会兴办私营的收费学校,向部分人口提供基础教育。1802年英国通过立法要求纺织厂厂主为学徒提供基础教育,1833年又要求对所有童工进行指导。这些变化是源于()A.工业发展的要求 B.民主制度的完善C.工人运动的推动 D.贫富差距的缩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前,在英国能接受教育的人很有限,而1802年和1833年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强制童工接受教育,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得出这些变化的根源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发展要求提高工人的素质,A项正确;民主制度的完善只是原因之一,不是变化的根源,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推动只是原因之一,不是变化的根源,排除C项;贫富差距在拉大,排除D项。故选A项。14.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这一变化体现了英国()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劳动力资源过剩C.治理理念进步 D.阶级斗争的激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心“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可见最初合理安排对贫困人口的救济,且济贫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可见英国治国理念不断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自由主义的盛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英国劳动力资源数量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阶级斗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5.1964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可见中法建设后,各国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可见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越来越多,世界朝着多极格局趋势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各国对中法建交的态度,并非中国综合国力如何,排除A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并不能推出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隋朝为何营建东都?材料一604年,隋炀帝下《营东京诏》,敕令营建东都洛阳。“……然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况复南服退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隋书·炀帝纪》材料二任何优势都并非永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其一是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其二是随着统治集团的庞大,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资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尤其黄河河道三门峡段“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于是东汉都城东移至洛阳。此后经魏晋至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均以洛阳为都。隋唐两代虽立都长安,但又均在洛阳另设东都。——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答案】从长安作为都城的局限的角度作答。长安地近北方少数民族,易受其攻击;关中人多地狭,难以支撑统治集团的庞大支出;长安地处偏远,关东(黄河三门峡段)漕粮物资运输困难。

从洛阳另设东都的优势的角度作答。洛阳有建都的悠久历史;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洛阳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或利于南粮北运和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洛阳凭借南北关河之固,具备一定的军事地利条件;针对汉王叛乱,营建东都有助于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解析】根据材料二“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可以从长安作为都城的局限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可得出,长安地近北方少数民族,易受其攻击;根据材料二“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可得出,关中人多地狭,难以支撑统治集团的庞大支出;根据材料二“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可得出,长安地处偏远,关东(黄河三门峡段)漕粮物资运输困难。根据材料“洛邑自古之都”等信息可从洛阳另设东都的优势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洛邑自古之都”可得出,洛阳有建都的悠久历史;根据材料一“控以三河……水陆通,贡赋等”可得出,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洛阳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或利于南粮北运和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根据材料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可得出,洛阳凭借南北关河之固,具备一定的军事地利条件;根据材料“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可得出,针对汉王叛乱,营建东都有助于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

17.1891年户部浙江司主事陈炽撰写《户部主事陈炽呈递出洋游历人员应行采访事宜节略》(节选),后文简称《节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天时第一一、其国去赤道远近,南北极出地各若温度……十一、地动绕日之说确否。人情第三三、农、工、商、贾,何等之人最多……四、贫富若何,奢俭若何。物产第四一、其国之土产何物,与他国通商者几何种……炮台第五一、其国之炮台共若干座……陆路几座,水路几座……兵船水雷第六一、其国兵船数目多寡,配水师几何……枪炮第七二、其国之炮以何处为最大……兵制战事第九十六、其陆师之优劣较中国今日若何……学堂第十五、兵学、化学、光学、重学、绘画一切之学,是否分堂学习……财赋第十一一、其国每岁入款若干,出款若干……四夷沿革第十五一、其国在古为何国,与中国通否,是否向来朝贡之邦。——摘编自张登德《陈炽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炽所撰的《节略》进行评析。【答案】概括《节略》突出特点的角度作答。如:对出洋采访做出详尽建议;涉及西方自然地理、人文、军事、历史、赋税等多个方面;以军事(器物、科技)为主。分析《节略》撰写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展开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派员出洋考察是清廷向西方学习、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阐述《节略》认识或评价的角度作答。如:《节略》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状况的客观反映,这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它主要涉及西方的技术、军事等器物层面,未触及西方制度、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清政府的出洋考察,乃至整个洋务运动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角度对《节略》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可概括出《节略》突出特点,如:对出洋采访做出详尽建议;涉及西方自然地理、人文、军事、历史、赋税等多个方面;以军事(器物、科技)为主。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91年”分析其时代背景即洋务运动,如: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展开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派员出洋考察是清廷向西方学习、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最后分析该书的影响,可以从洋务运动的角度分析,如《节略》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状况的客观反映,这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它主要涉及西方的技术、军事等器物层面,未触及西方制度、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清政府的出洋考察,乃至整个洋务运动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保卫和平》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举例:

主题:《保卫和平》的赏析

叙述:宣传画《保卫和平》是邓澍于1950年创作的。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内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宣传画的背景是一片和谐安宁的乡村环境,男女老少踊跃在纸上签字,村干部宣传保卫和平的决心。该宣传画反映了建国初人们群众为了捍卫和平,保家卫国的热情,于1952年被文化部评定为新年画创作一等奖,有利于鼓舞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中。【解析】此题是开放式问题。做到史实正确且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主题是《保卫和平》的赏析,叙述:根据材料“《保卫和平》(1950年,邓澍作,1952年获文化部新年画创作一等奖)”及所学可知,1950年10月中国党和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然后对宣传画进行具体解读,从画面的背景、人物形象、动作、宣传画的作用等角度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经济压舱石”材料一19世纪后期,英、德之间有长达20年的合作史,在金融和投资领域有着深厚的纽带,两国各州贸易往来密切,彼此互为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投资增长迅速,对外经济扩张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其更注重缔造稳定和平的大国关系。德国并不存在太多海外利益,国家发展的重心放在推动内部工业化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所占比重由32%降至14%;而德国在世界贸易多个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1914年达到英国海外投资的一半,并在工业产品生产与出口方面逐渐追赶甚至超过英国。1897年,英国违背与德国的最惠国条约,加强与殖民地间的经济联系,并与法、俄等大国在世界范围内阻止德国工商业发展、限制德国获得殖民地数量。——整理自秦立志《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德冲突的根源》等材料二“经济压舱石”就是以经济为政治稳定的依靠、让经济为政治保驾护航,使双方愿意在经济相互依赖的关系下,为实现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进行一定的政治妥协,防止双边关系走向负面,以达到“以经稳政”甚至“以经促政”的效果。——高程、部彦君《大国崛起中“以经稳政”的限度、空间和效力》结合英德关系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探讨。【答案】(一)概括观点:“经济压舱石”即经济是政治稳定的前提,是维持国际关系和平的重要条件。(二)探讨分析:以经促政的史实:德国以内部工业化为发展重心,英国经济扩张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其注重构建和平的大国关系;19世纪后期,英、德在金融、贸易上紧密合作,相互依赖,英、德关系维持了长期的和平稳定。经难稳政的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或英国限制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殖民扩张);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走向政治对抗和军事战争。(三)总结提升:层次1:只列英、德经贸关系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英、德经贸关系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看到了以经促政或经难稳政。层次3:结合英、德经贸关系具体史实,从以经促政和经难稳政两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在两国关系中能否实现“以经稳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