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_第1页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_第2页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_第3页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_第4页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英语练习答案及译文UnitOne TextABriefHistoryofEnglishKeytoExercisesIV.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Firstly 2.and 3.whom 4.but 5.eithernumber 7.no 8.rest 9.expanding 10.becauseTranslationoftheText英语简史保罗罗伯茨想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英语的历史,然而对此我们只能做到略有所知。因为英语的历史漫长而复杂,我们只能抓住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600年之后,而对于公元600年之前的英语史前阶段我们只能揣测而无法证实。公元前1000年左右,英语民族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生活在北欧森林之中,他们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支。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移到英格兰的,对此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据我们所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一直在为巩固他们在英格兰的定居地而战。他们与凯尔特人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英格兰境内的凯尔特人不是被杀,就是被迫流亡到威尔士或沦为奴隶。这就是亚瑟王时期。亚瑟王不完全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个受过罗马文明影响的凯尔特人,是一位将领,或许不是一位国王。他也曾打败过盎格鲁-撒克逊人,但只是一时的胜利。到了公元550年前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才最终定居下来。英语从此来到了英格兰。我们习惯上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和现代英语。古英语从最早的历史记载即公元七世纪到大约1100年;中世纪英语从1100年到1450或1500年;现代英语从1500年至今。现代英语也可以再分为早期现代英语(1500年到1700年)和后期现代英语(1700年至今)。根据最早的历史记载,当时的英格兰分裂为几个相对自治的王国。在一定时期,其中的某一个王国对其他王国实行一定程度的统治。公元六世纪,实力最强大的诺森伯里亚王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达到了全欧洲最发达的文明程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包括贝奥武夫史诗这样的古英语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到公元八世纪,诺森伯里亚王国衰落了,势力中心向南转移到英格兰中部的麦西亚王国。一个世纪后,势力中心又转移到位于西撒克逊的威萨克斯,威萨克斯成为了实力最强大的王国。西撒克逊人最富盛名的国王叫阿尔弗烈德大帝,他在军事领域最大的成就是成功抵抗了北欧海盗的入侵。这些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于公元九、十世纪从他们位于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家乡乘船渡海而来。对语言产生的结果是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大量进入英语。当时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与古英语比较接近,不像今天的挪威语或丹麦语与英语区别那样大。那时候以古英语为母语的人或多或少能听懂这些在英格兰东部定居的新邻居使用的语言。就这样产生了许多交流和外来词汇,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英语单词有sky,give,law,egg,outlaw,leg,ugly,scant,sly,crawl,scowl,take,thrust。这样的单词还有好几百个,甚至有些代词也是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如they,their和them。这些单词最初由东部和北部古英语方言借用后,经过长达数百年之后正式进入到了英语之中。在语法上,古英语的屈折变化远远多于现代英语。也就是说,古英语有更多的名词格变化,动词有人称和数的词尾变化,代词有更加复杂的屈折变化,以及形容词的格变化等。而现代英语中,名词只有两种格变化,即普通格和所有格;形容词不再有格的变化。而另一方面,与古英语相比,现代英语使用更为严格的语序和丰富的结构词(如介词、助词等)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词汇上,古英语中的绝大多数单词如今称为英语本土词,即自英语作为印欧语言的一部分起就存在的,而不是从其他语言引入的词汇。虽然古英语中也有一些外来词,除了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之外,还有不少词来自于拉丁语。其中有些外来词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英格兰之前就已经进入到英语之中(如cheese,butter,bishop,kettle等),但是古英语的主体都是英语本土词,而现代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外来词,本土词汇仅占14%左右。大约在公元1000到1200年之间,英语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古英语变成了中世纪英语。这些变化是由一个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的政治事件促成的。诺曼人(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原先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于公元十世纪初定居法国北部地区,采用法语,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王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文明。1066年,威廉公爵带领诺曼人渡过英吉利海峡,占领了英格兰。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统治英格兰的国王的第一语言一直都是法语。你或许纳闷,为何诺曼征服后,法语没有完全取代英语成为英国国语?原因是诺曼征服不像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那样全部迁移到英国。大量的诺曼人以统治者和地主的身份进入到英格兰。法语成为了宫廷语言,贵族语言,上流社会语言和文学语言,但是并没有取代英语成为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语言。在许多乡村小镇,除了上流社会的客人经过之外,法语闻所未闻。虽然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保留了下来,诺曼征服仍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词汇领域最为明显。虽然一百多年之后,法语不再是许多英格兰居民的母语,但是法语持续地且至今仍然是备受追捧学习的第二语言,标志着高雅和文明。人们在讲英语时不仅引用法兰西民族的思想和事物,还有对应的法语表达。这种表达轻而易举且利于社交。与人交谈时若能用上一些法语就能表现自己的教养、优雅、和时尚。最后这句话说明了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作者用法语词aucourant取代英语词abreastofthings,表明自己不是一位只懂英语的乡巴佬,而是一位熟悉上流社会习惯的高雅人士。就这样,大量涉及方方面面的法语词汇进入了英语。关于政府的词汇有parliament,majesty,treaty,alliance,tax,government;关于宗教的词汇有parson,sermon,baptism,incense,crucifix,religion;关于食物的词汇有veal,beef,mutton,bacon,jelly,peach,lemon,cream,biscuit;关于颜色的词汇有blue,scarlet,vermilion;关于家居的词汇有curtain,chair,lamp,towel,blanket,parlor;关于娱乐的词汇有dance,chess,music,leisure,conversation;关于文学的词汇有story,romance,poet,literary;专业的词汇有study,logic,grammar,noun,surgeon,anatomy,stomach;以及各种常用词如nice,second,very,age,bucket,gentle,final,fault,flower,cry,count,sure,move,surprise,plain等。上述词汇以及成千上万的法语词汇在公元1100年至1500年之间纷纷涌入英语。到这一时代结束时,人们使用的法语词汇甚至超过了母语词汇。并非是英语变成了法语,英语在语音和语法上仍然是英语。尽管英语语音和语法也受到法语影响,但英语的核心词汇仍然是英语。英语中大多数高频词,如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许许多多通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并没有被外来词所取代。尽管受到法语的影响,中世纪英语仍然是一门日耳曼语,但是与古英语有许多区别:其语音和语法系统有了很大的变化。格系统和其他屈折变化的使用减少了,在表达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时对语序和结构词的依赖加强了。这些演变往往被视为一种语言简化,但其实并非如此。语言并没有变得更简单,而是用一种复杂的形式来取代另一种复杂的形式。正如任何尝试学习英语的外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一样,现代英语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十六、十七世纪)正值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人们既无比热衷于古代文明,又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创新思想层出不穷,带来了不断创新的语言表达。英国人由于诺曼征服而从法语中借词早已习以为常,现在是从拉丁语和希腊语中借词。如前文所述,英语在古英语时期以及在古英语之前就一直借用拉丁词汇,现在借用拉丁词汇的大门敞开了,成千上万的古典语言词汇纷纷涌入英语之中,其中就包括pedestrian,bonus,anatomy,contradict,climax,dictionary,benefit,multiply,exist,paragraph,initiate,scene,inspire。如今,在美国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士所掌握的英语词汇中,源自法语的词汇或许超过了本土词汇,而源自拉丁语的词汇或许超过了源自法语的词汇。早期现代英语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无疑是莎士比亚,最闻名遐迩的著作是詹姆斯国王钦定版的《圣经》。这部著作(莎士比亚的作品除外)使得我们对近代英语的许多特征至今仍然耳熟能详,尽管我们在日常口语和写作中已经不再使用。例如,虽然原来的人称代词thou和thee已经不用了,但在祷告和圣经引文中仍广为人知,例如“Whitherthougoest,Iwillgo.”。自从1700年以来,英语的发展起起落落,本文仅涉及其中的几次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十八世纪人们努力尝试规范和限制英语的发展,在这之后人们对此却失去了热情。当时由于不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人们担心对迅速发展的英语失去控制,于是尝试对英语进行限制、完善和约束。也讨论过建立规范英语语言使用的机构,该机构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十八世纪的这些做法促成了某些语言观点,这尽管对于语言发展影响甚微,却也改变了对于本族语言的看法。语言操控和规定的一项成果就是词典编撰。第一部英语字典出版于1603年,是2500个单词的简单释义。此后又有许多词典问世,不断取得进步。直到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出版了《英语词典》,这部字典几经修订,在此后的100年之中成为了英国词典编撰的权威。同时,美国的诺亚·韦伯斯特于1828年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不久词典出版在美国成为了一大产业。上个世纪,一部伟大的词典出版了,那就是长达12卷的《牛津英语词典》,这部词典的编撰历时75年,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此外,还编撰了许多商务词典,即使不能算尽善尽美,至少也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十八世纪的另一项成果是制定了英语语法。随着英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学术领域的通用语言,人们认为有必要像对拉丁语一样对英语进行限定、描述、分析。实际的做法是运用分析拉丁语的语法描述方法来分析英语。这种做法相当不明智,因为英语是一门完全不同的语言,具有独立的形式、符号和表达意义的方式。然而,人们仍然按照拉丁语的模式制定了英语语法并且使用到学校教学当中。许多学校现在仍然在教授这样的英语语法。这种做法虽然学生很反感,但有时候也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逻辑练习。其中最大的危害是会导致人们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掩盖了英语语言结构的真实特征。然而推动现代英语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或许是英语民族惊人的全球扩张。在1500年,英语只是一门弱小语言,是一个小岛上的一小群居民的母语。现在则成了世界第一语言,是2.5亿人的母语,更是数亿人的第二语言。由于差异巨大,现在我们谈论英语时,必须明确所谈论的是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还是印度英语等。如今,当美国人来到英国,或者当英国人来到美国时,都不太确信相互能够完全理解各自的语言。正是由于便捷的交流使得全球扩张时期的英语没有分化成为多种完全不同的语言。FurtherReadingHowtoTalkabouttheWorldKeytoExercisesI.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1.native 2.second 3.for 4.Of 5.as6.where 7.taught 8.study/learning 9.from 10.toKeytoTranslationExercises1.Asyousow,sowillyoureap.2.Weshouldneverrememberthebenefitswehaveofferednorforgetthefavorsreceived.3.Acoldhandandawarmheart.(Hisbarkisworsethanhisbite.)4.Apersonwhohasattainedenlightenmenthasnoregretinlife.5.Inthepast,weonlystressedexpansionoftheproductiveforcesundersocialismwithoutmentioningtheneedtoliberatethemthroughreform.Thatconceptionwasinadequate.6.现在飞行员严重短缺。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8.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我们返回时,发现他已在安乐椅上平静地、永远地睡着了。9.我们的社会很注重成功,认为任何失败都是不好的;我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表面的失败也许从长远看是有益的。10.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TranslationoftheFurtherReading如何谈论世界彼得·法尔博假如人对周围所见所闻所嗅都去关注,整理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就会受阻。相反,人用语言把信息分成宽泛的类,从而使之简化。比如人眼具有区分大约一千万种颜色的超常能力,而英语却将这些颜色缩减到不过四千个颜色词,其中常用的基本词只有十一个。这就是为什么司机遇到红绿灯时,若其颜色属于他所分的红类,就会停车——尽管各种红灯的色度稍有不同。分类使人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因而有其存在价值。人听到尖利的声音,不会去罗列一长串发出这个声音的可能原因:比如人的惊叫声、呼救声、警笛声等等,而是变得警觉起来,因为人早已将各种尖利的声音归为一类——潜在危险的预示。因此,词不单是具体事物的标签,也是一套相关原理的组成部分。在幼儿看来,“椅子”一词最初大概专指他坐的那把高腿椅。后来他才知道,父母吃饭时坐的那件四条腿的东西也叫“椅子”。只有三条腿且被父母说成是“破椅子”的那件东西,也叫“椅子”。放在客厅的那件装着软垫的家具也叫“椅子。”这些物件组成“椅子”这个类。此类与其它类的区分,靠的是特有的共同特征的组合。“椅子”一定要有座部、椅腿和靠背;它可能也有扶手,但也未必非有不可;而且一定只坐一个人。某个物件具有上述特征,但有一条除外—即坐三个人——则不属于“椅子”类,而属于另类的“长沙发”。描述这个另类,人们用的又是另一套独有的特征。此外,美国人认为“椅子”和“长沙发”是互相关联的,因为二者在英语中都属于“家具”一类。不过,在英语国家和其它一些言语社会,“椅子”和“长沙发”这两个属类的关系却完全是任意性的。外部世界并没有明文规定,一种语言一定要把这两个属类合在一起。比如在非洲的某些言语社会,人们很可能认为“椅子”和“长矛”这两类东西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二者都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根据词的范畴对词汇进行分析,旨在界定词汇对某个特定语言的使用者所表示的意义——即某个词给母语使用者(而非某位来访语言学家)的感觉,通常是该词的区别性特征或语义成分——这叫做“成分分析”或“形式语义分析”。其目的简单说来,就是界定词的语义成分或者区别性特征,以便母语使用者能以此为根据区分相近词语的不同之处,从而更精准地把握词的含义。凡参观异国文化的人,很快就会了解到,那些他认为是常见的属类,当地居民在自己的语言里却从未听闻。而对他不易描述的事物,他们却有超乎寻常的感知力。就拿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类学家来说,他在研究印度科亚族文化时,不久便发现,科亚族语言中并无露、霜、雪之分。倘若问起这些自然现象,科亚族人总有办法对它们进行描述,只是其语言一般不注重此类区分,也没可供用以严格分类的词汇。然而,科亚族的语料库里却有表示七种不同竹子的词汇——像这样的语言资源,在这位来访的人类学家的母语中却完全缺失。一门语言注重或不注重实体与概念,但它却注重范畴化,即对具有显著特征的那些信息进行分类。比如英语的“pig”一词,至少可以分成三类:一、一种长有分趾蹄、鬃毛短而硬、适宜以嘴掘食的哺乳动物;二、浇铸金属的模子;三、英国的六便士硬币。而科亚族人在给“猪”分类时,却不把它分成上述任何一类。他们只是将它归为“可食动物”类。而他们的邻邦穆斯林人,因对它有不同想法,而将其归入“肮脏动物”之类。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对身边所见物品进行分类。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能识别他们称为“家畜”的这类动物。而这个属类又是由牙口和雌雄不同的“牛”、“马”、“羊”、“猪”等其它类动物组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但凡了解饲养场牲畜的习性,在给圈养牲畜分类时,都根据区别性特征来确定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比方说,他认为“奶牛”和“骒马”虽属类不同,但具有某种关系。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二者均属“家畜”这个大类下的亚类,即“雌性牲畜”。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意识地将某些动物分成各种亚类,而把其它动物排除在外,如下表所示:家畜牛马羊猪雌畜 奶牛骒马牝羊母猪未阉割的雄畜公牛种马牡羊种猪阉割过的雄畜阉牛骟马羯羊阉猪幼畜小牛种马驹/骒马驹小羊小种猪/小母猪崽畜牛犊小马驹羊羔猪崽上表表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某些对比项的认知,凭的是直觉。他们认为“公牛”和“阉牛”分属两种不同的牲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属于“未阉割的雄性牲畜”类,后者属于“阉割过的雄性牲畜”类。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根据雄雌特征区分家畜外,还把已发育和未发育的动物进行对比。“小马驹”是初生的马,而“种马”则是已发育的公马。英语民族谈论圈养牲畜时采用的“概念性标签”现已讲明。他们给动物下定义时,依据的是两个区别性特征的交汇点:性特征(即雄性、雌性或未阉割)和发育状况(即已发育、未发育或初生)。“种马”属于“未阉割的且已发育的公马”类;而“母马驹”则属于“未发育的母马”类。外部现实世界并没严格规定,要求圈养牲畜一定要按这种方式分类。这完全是英语和其他一些语言的惯例。通过对比,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把一位生活在亚马逊雨林地区的印第安人带到美国,让语言学家深入研究他的母语,结果会怎样?等那位印第安人返回自己土生土长的雨林地区,向亲友讲述他曾经历过的奇闻异事,他们听来一定不信。因为他在总结自己对美国的印象时,习惯上使用其母语中那些耳熟能详的范畴。他说看见美国农场上那些奇怪的动物时,他先是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每个动物的样子各不相同,似乎体现了北美部落人独有的概念。后来经过大量观察这个独特民族的奇特风俗,他终于摸清了北美圈养牲畜的习性。他发现有些牲畜适宜劳作,有些牲畜适宜食用。因为他只看它们能否劳作和食用这两个特征,而不像美国人那样,考虑的却是雌雄和发育两个特征——他对家畜的分类便和美国人的分类法截然不同。他把“种马”、“骒马”和“骟马”归为分属两类不同的牲畜,即“不可食”类和“劳作”类(即当坐骑用)。“公牛”也属于“不可食”类牲畜,但可当作耕畜而从事另一种“劳作”。他进而把许多其它动物(如母牛、牝羊、小羊、母猪等)归入“可食但不宜劳作”类牲畜。他分类圈养牲畜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却没把繁殖过程考虑进去,而能否繁殖又取决于雄雌和发育状况这两类特征,所以让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动物(如公羊、公马驹、阉猪等)既不可食用也不宜劳作,却被饲养起来。在美国人看来,亚马逊雨林地区的印第安人的圈养牲畜分类法似乎很笨,但比起美国人根据雌雄和是否发育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印第安人的分类法也不见得笨到哪里去。说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有权认可其所关心之物的特征,也同样有权按照自己社会的语言规则去组构这些特征。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词汇用以谈论世界,其体系并不优劣之分,只是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而已。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把“种马”定义为已发育的公马,而亚马逊人则声称“种马”不可食但可当坐骑。这并不能说明前者就比后者聪明。无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是说亚马逊语的人,都将各自周围环境中的万事万物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此过程中,两个民族都展示出各自语言使用习惯和思维模式。

UnitTwo TextHowtoBeaGoodGraduateStudentKeytoExercisesIV.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munity 2.on 3.contribute 4.Still 5.offer6. with 7.If 8.and 9.true 10.BesidesTranslationoftheText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玛丽德雅尔丹究竟为什么要读研呢?常见理由包括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工作岗位(尤其是研究或学术职位)的必备或者优先聘用的条件;二是读研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机会;三是读研还提供了一个开阔思路和从事创新研究的机会。通过读研来延迟就业或许不是一个足够好的理由。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和学术职位越来越难找到;许多刚毕业的博士要么呆在博士后流动站里打发时日,要么从事非研究类工作。仅仅拥有博士学位已经无法确保获得很好的工作。此外,读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需要强大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你必须发自内心地愿意读研才能够完成研究生学业。对自己打算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会有帮助,有几项你特别愿意从事的研究项目会更有帮助。查阅本研究领域的专著、期刊、会议论文集,了解专业领域内哪些研究者在从事什么研究?研究到了什么阶段?(一旦开始读研,你将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你不妨习惯这一点)。这是指导老师最先介入的环节:教师应该乐于和本科生讨论,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生院校。尽量参与一些研究:询问教授和助教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需要助手,或者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对于很多新入学的研究生,将要做的事情恐怕和他们以往做过的事情很不一样。有时候真的很难说你应该去学些什么。没错,你是要去完成你的毕业论文,但要怎么开始呢?你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呢?在大多数情形下,研究生院的环境十分宽松。典型的是研究生每学期选修的学时一般比本科生少,进入研二的学习更是这样。对许多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时和初步的考核完成以后的第三学期是一个辛苦而充满压力的时期。此时,你若不是为数不多的已经确定论题的幸运儿之一,你就应该为论文确定题目。一旦你确定好论题,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论文完成前的两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你几乎看不见什么路标或里程碑式的进展。要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仅仅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现还是不够的。大多数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论文、与同事讨论想法、进行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工作、发呆,当然你还需要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现。用日记记录与研究有关的活动和想法将非常有用。记录你的猜想、有兴趣的问题、可能的解答、零散的思路、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已阅读的论文的摘记,拟写的论文的提纲以及感兴趣的引文并定期地翻看。你会发现一些零碎的思想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之后,经常会成为研究的项目甚至是学位论文的专题。当我看到我完成的论文和我曾经的思想汇总是那么的类似,看到这些小的想法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成最终的论文,我深感震撼。要熟悉任何一个领域,你需要阅读很多专业类的论文,一旦熟悉了这一领域,你还要保持及时更新。你或许会察觉到,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在阅读方面将花费超过一半的时间。这很常见,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形是担心会被“自认为应该”阅读的书所淹没。你要记住,阅读每一个可能相关的材料是不可行的;相反,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当你首次涉足一个新领域时,咨询你的导师或者同学,在你选择的领域中哪些期刊杂志及研讨记录是最有用的。另外,索要一份必须要阅读的核心或者经典论文的清单。先读这些经典文献,然后读近几年发表的文献和会议论文集。在你尚未开始阅读任何论文之前,确定是否值得这样做。首先浏览标题,然后是摘要,如果你还没完全失去兴趣,那就接着浏览引言和结论部分。(当然,如果你的导师告诉你这是一份很重要的论文,可以跳过前几步,直接进行研读。)在你尽可能了解论文的细致要点之前,通读全篇,尽量把握文章的重心。如果仍然感到有兴趣且与研究相关,回过头重新阅读。许多人感觉读书时做笔记很有帮助。即便你不回头重读,集中注意力迫使自己总结所读的内容也很有帮助。如果你后来的确需要重温记忆,复习你的笔记要远比重读全文更容易、更快捷。把读过的论文归档便于以后查找,建立一个网上参考书目。我发现附加关键词、文章的来源等信息十分有用(如果你从图书馆或朋友那里借阅资料),还可以为特别有兴趣的论文增加一个简短的摘要。这个参考书目将有助于以后查阅、撰写学位论文以及与其他研究生分享(甚至是你将来要指导的学生)。有时候,尤其是研究生读到“一半”的时候,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动力十分困难。许多研究生忍受不安全感、焦虑感甚至厌倦感。首先要意识到这些感觉都很正常。尽量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其他研究生、你的导师、校外的一个朋友。接下来,尽力弄清楚你的困难之所在并确定你可能采取的具体步骤以改善现状。保持明确的方向和充足的动力,参加一些有组织的、促进时间管理和每天必做的活动会对你有帮助。和你的导师确立定期会谈的时间、参加研讨会甚至参加运动类或音乐类的课外活动以保持常规的作息。对于你可能完成的目标抱着务实的态度,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评价你已经完成的任务上,而不是消极批评你未能完成的事情。设置每日、每周、每月的目标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你采取“伙伴制度”,工作的效果会更好。你可以和另一个研究生定期见面,一同审视工作的进度。尽量找到可以合作的人:如果你有畅所欲言的对象和给你提供反馈意见的人,做研究会容易得多。当事情看似无法掌控时,将任何项目拆分为更加细小的部分通常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从最高层面来说,在开始博士毕业论文之前,从事硕士项目通常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在有些学校这也是硬性规定的)。硕士的经历使你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一个领域,从事小规模的研究项目,建立同导师和同学的工作关系。“分而治之”的战略在平日工作也同样有效。集中精力写上一章、一节,甚至拟个草稿,也要比试图完成一整篇论文要合适。把系统分成小份,每次只实现一个模块,要比实现一个大系统要更合理。确认每项任务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日程规划。如果你心存疑虑,别让它们阻止你完成这件事,每天做一点。记住,你所完成的每个小任务,都让你离终点更近。即使你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你依然学到了什么,哪怕学到的是“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任务上!”为了开展独创性的研究,你必须知道该领域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多数学生花费多达一年的时间来阅读和学习当前的研究以发现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阅读与研究有关的一切文献是不可能的,而且总是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版。对于直接相关的研究要尽量了解并保持跟进—但是,如果你发现某个新的研究成果貌似和你的研究如出一辙,用不着恐慌。研究生们发现一个相关的成果出现,然后认为自己的论题没救了的想法相当普遍。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重读几次这篇论文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真正创新了什么。将论文拿给你导师看、或熟悉该论题的人、或者你很看重他的观点的人。在研讨会上或通过邮件向该论文的作者介绍自己,并告诉他们你的研究。通过一次交谈,你通常会发现他们的研究和你的并不完全一样,仍然有些方向你可以切入,甚至到最后你还可能和他们进行合作。优秀的研究者乐于接受与志同道合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研究生常常认为论文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做研究和写论文。也许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如此,但更多情况下,两个阶段是互相交叉的。有时候对于观点的构思不够成熟,要等到论文完成时才检验和证实了该观点;而测验的结果往往需要你折返修改甚至重写论文的部分内容;发展观点和检测观点的过程几乎不可能完结(总有改进的地方),所以许多研究生一直到论文提交前一、两天才会结束“做研究”。“分而治之”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也同样适用于写作。许多研究生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似乎就是“完成毕业论文”。关键在于把任务划分为可以操作的阶段,无论是从做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写论文的角度。你一周之内、一天之内,甚至半小时之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是更加务实的目标。尽可能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不同,难度也不同。那样的话,在精力充沛、激情满怀的日子里,可以公关难度大的问题;而在精力不济、情绪低落的日子里,至少可以完成一些轻量级的任务,从而减少任务单上的数量。也可以从粗加工方式着手开始写作,之后提炼出论文的主题。不要一坐下就试图把论文从开头写到结尾。首先,记下你准备涵盖的内容的要点,然后将它们梳理成为大纲(或许会随着研究和写作的进程而有所改变)。首先将你最有把握的部分写成草稿,不要感觉有义务一开始就写出完美的作品:如果你想不出满意的段落或者短语,只要写一些(粗略摘抄、给自己的一个提示或者罗列要点的清单),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你以后总有机会回过头处理有难度的部分,重要的是保持稳步推进。当你撰写学位论文或者专业类论文的时候,要意识到你的听众几乎确定无疑不如你熟悉研究的专题。清楚的解释你的动机、目标和方法。反复表述你的思想,而不是啰嗦得让人厌烦。在不同的抽象层面上,或者运用例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述你的想法。拥有“写作伙伴”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他们同时也在撰写毕业论文,那会更好。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对你的初稿提出看法,定期查看你的进度,同时给予你精神上支持。更好的是,他们如果对你的研究领域足够熟悉,从而能读懂你的论文并能够进行评论。当然,学位论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你一般不太可能还和以前一样正常进行社交和家庭活动。朋友和家人会有意无意地让你负有歉疚感。要事先提醒大家:这段时间你必须专注于论文写作,打算拒绝很多活动邀请,而且绝非针对任何人。接下来你就会大功告成,欢呼雀跃!(直到开始生命的下一阶段……)FurtherReadingIfIWereaFreshmanAgainKeytoExercises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1.different2.like3.Friendship4.more5.less6.activities7.during8.first9.independent10.tryingKeytoTranslationExercises1.Myyoungersisterisabettersingerthanme.2.Heisaheavydrinkerandachainsmoker.3.Thesightandsoundofourshipfilledmewithpride.4.Thetwistedcarwreckageisavisualwarning.5.ThesafereturnofChina’sfirstmannedspaceshiponOctober16,2003madeChinathethirdcountryintheworldtohavesuccessfullysentmanintospacefollowingtheUnitedStatesandtheformerSovietUnion.6.明星们有时候需要远离媒体的追逐。7.车上所有座位全被年轻体壮的人占了,看到老人站在面前他们丝毫也无动于衷。8.我们在分析破损材料时,通常需要先做直观判断,再做实时试验。9.由于距离远,又缺乏交通工具,使农村社会与外界隔绝,而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10.由于香港这个东方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惠的免税政策,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进出亚洲极为理想的商品集散地。TranslationoftheFurtherReading假如我又是大一新生托马斯·阿克尔·克拉克给予青年才俊忠告,乃是长辈的习惯使然。各人自有消遣方式。其中有一种消遣,便是沉湎于美妙的幻想:若有一次人生机遇,让年轻人从头再来,他将另辟蹊径,更上层楼。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是在后悔中度过。刚步入中年,便后悔错失良机,青春一去不返。在幻想中避开舛误,常使人自以为处事贤明。然而,即使机会重来,许多人想要躲开曾经跌入的陷坑,或走一条比以往笔直的捷径,那也绝不可能。推想一下,假使再来一次,我们该怎么做?如此推想,不啻为一大快事,说给年轻人听,或许能让他们受益良多。但愿前瞻与后顾同样不失毫厘!假如我又是大一新生,我就不像以前那样死下苦功。当年我曾手不释卷,闭门苦读,但收效甚微。那是因为我不够专心。我认识很多学生,他们和我当年一样,花费大量时间做学前准备。他们手拿书本,两眼却望着窗外的彩云,或偷看街上的美女。他们自以为是在用功读书,实则掩耳盗铃。曾有多少个夜晚,当功课繁重时,我本来打算早点动手,尽快完成,结果总要花上半个钟头整理书本,然后才惬意地在椅子上坐下来。那个时刻,我总是想象着自己是在用功。无论我是督促自己履行本想要逃避的责任,还是准备用心读书,花费的时间都和实际行动的时间均等。假如我是大学新生,我要制定学习计划,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我要更加勤奋,但不会死读书。我应该学会和身边的人合作。以前我总是离群索居,看书学习都是独自一人。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好处,但后果也很严重。我现在的工作环境经常变换,这和大学的环境截然不同,做起事来不得安宁,困难重重。我在拥挤的远洋油轮上,试图将这些零碎想法写在纸上,却一直被周围的喧闹干扰。况且身旁还有个年轻人,他不时想要和我攀谈。他虽出于好意,却打乱了我的思路。这让我烦得要命。假如我曾学会应对各种不同环境,我可能不会计较和他交谈,就当那个谈话是个尖顶遮雨棚。我相信,年轻人独善其事大有裨益,但不应该被自己的工作束缚和奴役。假如我工作繁重,又不是特别喜欢,或觉得难以完成,但又必须重复,那我就当自己是大学新生。谁都喜欢安逸,我也不例外。我不想让人感觉我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或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错误的选择。实际上,我认为学生选择的行业就应该是他的兴趣所在。我认为,最易做成的事,就能做得最好。但我也发现,若要训练有素,就必须磨练;越是坚忍不拔,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进步也越明显。我认识许多天才,但他们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极为平凡,就因为他们从没学会应对困难和不悦之事。每天都有学生到我办公室来,他们有的不想学习,有的想退课,有的想逃避课堂练习。他们没别的理由,就觉得任务艰难,要么教师无聊或课程乏味。许多工作都乏味。每个学年,我都要忙好几天,逼自己做一些事,其中的一半都很乏味,而且我也不喜欢。但无论喜不喜欢,我都得学着处理那些事。我真希望在大一时多学习处理那类事。就在昨天,我吃早餐时遇到一名大一新生。我挺喜欢他,就跟他谈起明年选课的事。有一门课,我觉得挺适合他,便建议他选。“容易学吗?”他一张口就问了这么一句。一听我说不容易学,他立刻兴致索然。人活于世,迟早要干活,易行之路并不常见,也没多少捷径可走。有许多难事,我们不得不做。假如我是大一新生,我就尽早学会做那类事。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目前的工作并不是大学时代就规划好的。我绝不相信宿命,但我相信人的工作往往都是自己选的。假如我曾想到,会有人请我演讲,题目极不熟悉,场地又极不可预料,那我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实践。我相信,要想成为即席演说家,就必须勤于实践。我发现,凡是有智慧的人,迟早都会应邀当众发言,无论他思想多么丰富,如果不常坚持实践,临场就会痛苦不堪,难获成功。去年春天,我碰到一位老同学。我俩自毕业后一直没见过面,如今他已是个名气不小的工程师。“假如一切从头再来,你会不会改学别的课程?”我问他道,以为他还想学数学。“我想学写作,也想学演讲。”他答道:“我要像大一新生那样,从头学起。可以说,以前有的是机会,而我却躲着不学这两门课,以为只有牧师和律师才需要练习写作和演讲。如今我每天因此而苦恼。我儿子就要当工程师了,我可不想让他重蹈我的覆辙。”每当我不料应邀讲话,膝盖就会瑟瑟发抖,声音也支支吾吾,心里想的词,从嘴里说出来却很费力,要么根本说不出口。我赞同老同学的话。假如我又是大一新生,就一定学会不看讲稿,出口成章。我真希望大一时就能学会做一些体育运动。尽管运动十分重要,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但运动不完全是为了娱乐。人人希望成功,而人一旦成功,他的事业可能会惊心动魄,那就必须适当放松,从中得到乐趣。对我来说,乐趣并不在于打得沙袋东摇西摆,或举起杠铃后笨拙地缓缓放下再举起来。我宁愿在花园锄草,或者锯木,要么去拍打挂在后院晾衣绳上地毯的灰尘。为了给人类社会系统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条件,精明的发明家设计了机械系统,但我并没发现它有什么好处。如果我想体验运动的乐趣,我就不只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应视为一项体育比赛,借此实现目标,打败对手。我宁愿痛痛快快打一场网球,也不去扰乱基督教国家的锻炼器械。我认为,没多少东西能助人保持年轻强壮,并改善物质条件。一个人在大学后期或大学毕业后,当然可以继续学习。然而自满和愚钝,以及日常的种种责任,往往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果大一时没培养出某种技能,以后照样可以培养。假如我是大一新生,我一定要干好某一个行业。想当初,我关心的主要是“通过”。前不久,有个小青年告诉我说,“通过”对他来说等于就是满分。我认为自己在学术志向上没他那么谦虚,可我对某一行也没怎么尽心尽力,至少不像我希望的那样尽心。几乎每个大学生,包括大一新生,都忙于应付功课。他们要么费时过多,要么忽视作业,该准备时不去准备,结果作业是完成了,却草草了之。教师布置的作业,十有八九的新生总要拖延。我认识几个学生,他们竟然争辩说,落伍是一种良好习惯,因为要想赶上,就得逼自己在短期内大量做作业。我承认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作业,通常带有马虎浮浅的特点。大学虽然课程繁多,但我认为有的课程只要能学得不错就行。不过,我希望至少能在一门课上多花点心思,全力以赴将它学精。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得不频繁面对急于处理的事务。但至少一次,我是特意花了很多时间,认真完成了指定的任务。能有这样一次值得回忆的经历,也是一种慰藉。我应当比过去更努力去了解任课老师。大一新生普遍认为,大学教师知识渊博,但有时也多少有点怪异,他们不太了解学生,缺乏同情心。有些教师的确是这样。不过,我大一时,有的老师却在我身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当时,我以为最好少去打扰任课老师。假如某一天老师碰巧生病或去了外地,我就感到庆幸,觉得是一种福分,晚上还要心存感激地做个备注。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我的老师们都很人性化,他们知识面广,慷慨大度,乐意帮助学生——就连起初看似最不可能具备这些品质的老师,也概莫如是。他们为我解决了不少难题。我认为这是大学期间最愉快、最受益的事。出于各种原因,男女名人常光临个个大学城。假如我是大一新生,我就珍惜每次机会,去听他们演说。一睹其公众形象。我大学时代经常手头紧,可谓“不名一文”,总是随便编个借口,不去听讲座,不去看电影。现在我才后悔,失去的机会,再也不会重来。当年我一直想去听亨利·沃德·比彻(1813(1813-1889)美国牧师和演说家,强烈反对奴隶制,曾在全美做过关于道德和公共事务的讲演,南北战争期间,在英国做出一系列演讲,呼吁支持北方。我经常劝说刚入大学的年轻人,新生首先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业上——其他事情相对说来都不重要。不过,假如我又是大一新生,我就积极参与大型校园活动。至于社交活动,比如和女生交往这种事,我认为大一男生不妨先往后推一推,等快毕业时再考虑。感情的事可以缓一缓,这并不难。学习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事。新生如果不培养课外兴趣,那也不对。纯粹的书呆子未必就比结伴游的人更成功。致告别辞的毕业生代表所从事的职业,往往都非常普通,因为他们兴趣狭窄,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假如我是大一新生,我至少要有一个业余爱好——它应该能让我从每天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学会与他人亲密接触。这个次要爱好是什么,当然取决于每个新生。如果他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那这个爱好就可以是体育运动。他也可以爱好宗教、演讲或者政治。不过,如果他的某个爱好既助于了解知识,也有助于了解人,那我认为他一定获益匪浅。能在大学度过四年时光,既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对我来说,这样的好事可能不会再有。我犯过一些错误,也失去不少机会。可是归根结底,我得到的是否就比失去的好,我心里也没个底。假如让我一切从头再来,没准我会缺乏理性,不如以前做得好。谁知道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我知足了。

UnitThree TextTheMethodofScientificInvestigationKeytoExercisesIV.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1.that 2.it 3.something 4.we 5.from6.all 7.how 8.will 9.like 10.thanTranslationoftheText科学研究的方法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科学研究的方法只是人类大脑工作必然方式的体现而已。简言之,一切现象通过这一方式被加以分析,从而变得清晰而准确。科研工作者的大脑运作与普通人的并无太大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烘焙师或屠夫在普通磅秤上秤他的货品时的操作方法与化学家通过天平和精细分级的砝码进行困难而复杂的分析的区别是一样的。这并不是一个秤的活动部件和另一个的部件在构造原理或工作方式上相异,而是其中一个秤的梁被置于更加精细的轴上,所以稍微增加一点重量,这个天平当然就会发生倾斜。我给你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也许你对此便能更好地理解。我敢说,你常常听人说,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们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通过这些方式从自然界中提取出被称为自然法则的东西,而从这些自然法则中,他们又靠着自己的某些巧计提出假设和建立理论学说。很多人认为普通人的大脑运作无法与科学从业人员的这些思维过程相提并论,只有通过特别的训练方能练就这些本领。听了这些夸张之词,你会认为科研人员大脑的构成一定不同于其他人,然而如果你不会被那些专业术语唬住,你会发现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运用所有这些看似令人敬畏的思维模式。莫里哀的一个戏剧中有这样著名的一幕,作者让那个得知自己一生都在用散文讲话的主角表达难以抑制的喜悦。同样,我相信当你发现你的一切行为都一直在依据归纳与演绎方法进行,一定也会喜不自禁。或许在座的各位没有人不会在一天的时光里进行一连串复杂的推理活动,这些推理活动正如科研人员在探索自然现象的原因时所经历的那样,类型是一样的,尽管程度上有异。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便能说明这一点。假设你走进一家水果店,想要一只苹果,你拿起一只苹果,咬了一口,你发现是酸的,你看了看,发现苹果又硬又绿。你拿起另一只苹果,结果这一只也是又硬又绿又酸。店员给了你第三只苹果,在咬下去之前,你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只苹果又硬又绿,你立刻说你不要了,因为这只苹果一定就像你前面尝过的苹果一样,是酸的,你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想法更简单的了,但是如果你肯费心对你大脑所做的进行分析,找出它的逻辑关系,你会大吃一惊的。首先,你进行了归纳分析。在两次品尝中,你发现苹果的硬度和绿颜色与酸度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品尝的发现是这样的,并且这个发现在第二次品尝中被进一步证实。诚然,这个依据微不足道,但仍足于从中做出归纳。你从事实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于是,当你拿到又硬又绿的苹果时,你便会有苹果是酸的预期。据此,你得出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又硬又绿的苹果都是酸的,并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个归纳无懈可击。在以这种方式得出你的自然规律之后,当他人又给你一只苹果,你发现又硬又绿,你会说,“所有又硬又绿的苹果都是酸的。这只苹果又硬又绿,所以这只苹果是酸的。”一系列的推理就是逻辑学家所说的三段论。它具有三段论的不同组成部分和术语,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如果进一步推理,通常又会有两个或三个三段论。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推理,你得出了你最后的结论,“我不要吃这只苹果。”所以,你看你首先通过归纳确立了一个规律,在此基础之上,你进行演绎推理,并推论出一个特别的情况。那么现在假设在你得出那条规律后的一段时间,你在和一位朋友讨论苹果的品质,你会对他说,“真是奇怪,我发现所有又硬又绿的苹果都是酸的!”你的朋友会问你,“那你是怎样知道的?”你马上回答道,“噢,因为我已经品尝过很多这样的苹果,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谈论的是科学而不是常识,那么我们会称之为实证。如果你的朋友还是不同意你的观点,你会继续说,“塞特郡和德文郡这两地都种植了大量的苹果树。我听那里的人们说,他们的发现和我的是一样的。诺曼底和北美也有相同的发现。简而言之,我发现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发现。当人们谈到这个话题时,他们的体验是一致的。”至此你的朋友也会认同了你的观点,除非他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被说服了,也认为你得出的结论是准确无误的。尽管他也许并不清楚自己相信这一点,他认为实证越广泛—越多的实验,越多的相同结论—和得出相同结果的不同条件越多,那么最终的结论也就越确凿无疑,因此,他也就不再质疑这个问题了。他看到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都做过这个实验,并得出相同的结论,因此,他说,你得出的规律一定是正确的,他也就必然相信这个规律了。在科学领域,我们的研究也是一样的,哲人们和常人发挥相同的才能,尽管其方式更加细致缜密。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职责便是让每一个预设的规律都必须经历各种可能条件的实证,并且必须是在特意的安排下进行的,不能像证明苹果酸度的实验那样遗漏任何一种情况。在科学领域和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实证结果的差异性越少,人们对于一条定律的信心就越充分。例如,如果你让手中的物体落下,它将立刻掉在地上。这是对举世公认的自然法则之一,即重力的一个常见实证。科学家确立这一法则成立的方法与我们确立苹果的硬度、颜色和酸度关系的论点的方法如出一辙。但是我们对重力理论的信任是广泛、彻底、坚定的,因为它已经被人类的普世经验所证明,而且我们自己任何时候都可以证明这个原理,而这就是任何自然法则所能依赖的最为坚固的基础。至此,我们证明了确立科学定律的方式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方式。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假设你们中的一位早晨下楼来到客厅,发现前一天晚上放在客厅里的茶壶和一些勺子不翼而飞——而窗户开着,窗框上有脏兮兮的手印。或许你还注意到了外面的石子路上留下了带有鞋钉的脚印。这些情况立刻引起了你的注意,不到两秒你就会说:“哦,有人破窗而入,拿走了茶壶和勺子。”这句话从你嘴里脱口而出,或许你还会加上一句:“没错,肯定是这样的。”你想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但事实上,你表达的确确实实只是一种假设。你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只不过是一种在头脑中即刻形成的假设,建立在一长串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在这个假设的例子中,我用这些非常普遍的现象来向大家阐明推理的一般过程中所包含的不同步骤,只要你肯费心去仔细分析。正如你所见,我所描述的所有推理过程就是任何一个有理性思维的人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他在策划一起抢劫案或惩罚罪犯时的大脑运作方式。我敢说,在以上这个例子中,你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努力发现最神秘现象的起源与规律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过程是相同的,并且肯定总是完全相同的。牛顿和拉普拉斯正是运用与你根据常识查明盗贼同样的推理方式发现并确定了天体运行的原因。唯一的区别在于由于科学研究的本质更为深奥,因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更仔细地观察,确保假设中没有任何瑕疵和漏洞。在日常生活中,假设中出现一些漏洞或许对最终结果的正确性影响不大,然而在科学研究中,任何失误无论大小都至关重要,最终一定会导致结果错误不断,即使这些错误的结果并不是毁灭性的。不要被这样的普遍观念所误导:假设并不可靠,因为仅仅是一个假设。人们往往会为某一科学结论辩护,这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但是除了假设,有些还往往是不着边际的假设,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处理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重大事件?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虽然假设建立在对证据更为严格的审查上,但是我们也是采取同样的方式。你或许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假设。有人可能随心所欲地说,月球是由绿色的奶酪构成的。这是一种假设。但是另一个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专心研究这个课题,使用最强大的望远镜观察并参考了其他人的观察结果后宣称,在他看来构成月球的物质很有可能与构成地球的物质类似。这也仅仅是一种假设。但是不必由我来告诉你这两种假设的价值千差万别。建立在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假设有相应的价值,而胡乱猜测的假设毫无价值。科学发现的每一步重大进展都是以我刚才给你们详细解释的方式进行的。任何人观察到某些事实和现象的发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询问,自然界中的哪种运作方式和过程运用于此就能解释阐明其中的奥秘?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科学上的假设,其价值与你验证过程中的仔细程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这些科学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是同样的:傻瓜的猜测是愚蠢的,而智者的猜测总是蕴含智慧。在这些例子中,你认识到了结论的价值取决于研究人员对假设进行每一种可能的验证时所付出的耐心和忠诚。FurtherReadingTheNatureofInquiryKeytoExercisesI.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1.with 2.and 3.sent 4.come 5.how6.far 7.looking 8.One 9.as 10.mostKeystoTranslationExercises1.Evennow,thisremainsfreshinmymemory.2.TheChinesegovernmentundertakesnon-useofnuclearweaponsagainstnon-nuclearcountries.3.Thepaintingisareminderofeventswhichtookplacein1943.4.TheheritagelistingwillensuretheWestLake’sprotection.5.AChinesediplomatshouldbefirminstand,broadinvision,swiftinwit,qualifiedinprofession,outstandingintalent,andnobleincharacter.6.孩子是很麻烦的。7.现在的钱没以前值钱了。8.如果使用过热蒸汽,我们就可改进其性能。9.随着上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10.这伙人回来发现皮克威克先生不见了,那惊愕之态简直无法形容。TranslationoftheFurtherReading研究的本质科恩·曼宁·莫里森人们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如何掌控他们周围的环境,以及理解各种现象的本质,这些现象通常是由感官体验得到的。达到以上目的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类:经验、推理和研究。三者并非相互独立、相互排斥,而是有其共性和互补性,尤其体现在这三类手段均以实证为基础,致力于寻求复杂的现代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时,我们严重依赖经验和权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揭示终极真理的工具,它们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以常识为主的个人经验在遇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时,很快就会暴露自身的缺陷。想一下人们在使用理论时的惊人差别吧。外行把理论建立在偶然事件的基础上,并且轻率地、不加批判地使用它们。在检验这些理论时,他们通常只选取那些和自身感觉一致的证据,而忽略与之相左的证据。而科学家们则会认真地、系统化地建构理论。他们提出的任何假设都需要经过实证检验,因而他们的理论解释才会有坚固的事实基础。“控制”这一概念很好的区分了外行和科学家对待经验事实的态度。外行在解释某一事件的时候通常不会控制外部的影响源,而科学家们则会注意到某个特定事件的多重诱因,并通过明确的技术和程序来逐一分离、检测这些可疑的原因。最后是对待现象之间关系的态度不同。外行对这些关系的思考非常松散,不成体系、不受控制。他们会把相近发生的两个偶然事件断定为具有因果关系。而科学家对待因果关系的态度则更为严肃和专业,他们完全以严谨的实验为依据来推断两个现象间的关系。人们试图使用三种推理方式来理解周围的世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归纳-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基于三段论,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形式逻辑作出的巨大贡献。最简单的三段论通常包含一个基于先验命题(或不证自明的命题)的大前提,一个提供特定实例的小前提,以及一个结论。例如: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行。地球是一个行星。因此地球绕太阳运行。三段论所蕴含的假定是,通过一系列形式逻辑步骤,从一般到特殊,由一个有效的前提推导出一个有效的结论。它最主要的缺陷是只能处理特定类型的陈述。三段论从诞生之初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都是系统化推理的基础。但从那以后,它逐渐偏离了观察和经验,沦为了一种智力训练游戏,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段历史的其中一个后果是,作为证据基础的经验证据被权威所取代,一个人所援引的话语越权威,其立场就越坚定。自然而然地,由于三段论被滥用,科学变得像一潭死水。推理的历史在17世纪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弗朗西斯·培根反复强调科学研究要以观测基础。培根批判了演绎推理的模式,认为其重要前提往往是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不可避免地会得出充满偏见的结论。为此,他提出了归纳法,即先从大量个案入手推导出一个假设,最终获得普适性的规律。培根的基本前提是,即便没有关于事物重要性的先验认识,凭借足够的数据资料,敏锐的的观察者也能挖掘出事物间重要的联系和规律。培根对科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当演绎法的滥用使得科学发展停滞不前时,他把科学从演绎推理的死结中解救了出来。他引导科学家们在寻求人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时要关注自然,用经验证据来验证真相。逻辑和权威本身不再被视为证明真理的决定性手段,而只是被用来推导出一些有关经验现象的假设。在培根的归纳法之后出现了归纳-演绎推理,该方法结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和培根的归纳法。该方法把研究者带入了一种在归纳(从观察到假设)和演绎(从假设到影响)中来回穿梭的过程,并且假设需经过严谨地检验和修正。尽管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不足,但是它们都对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的发展要合乎逻辑,对科学发现的阐释、并把它们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除了推理外,我们深入探索真理的另一个途径是研究。所谓研究,指的是对自然现象间关系的系统化、可控的、经验性的、批判性的探究。研究有三个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将其与先前提到的经验明显区分开来。第一,经验只处理偶发事件,研究则是系统性的、可控的,并且是基于前文提到的归纳-演绎推理模式来操作的。第二,研究是实证性质的。科学家通过经验资料来验证假设,主观的、个人化的观念必须要经得起客观经验事实的检验。第三,研究可以自我纠错。科学方法不仅具有避免人为犯错的内在机制,而且它所具有的一整套程序和结果都受到同行的监管。错误的结果最终会被发现并且得到修正或被抛弃。研究是经验和推理的结合,通常被视为发现真理最成功的手段,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教育研究吸取了社会科学中一些相互竞争的观点,包括已建立的传统观点,阐释学的观点,以及其它一些观点。已建立的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在本质上和自然科学无异,都是致力于揭示那些调节和决定个体或社会行为的普适性法则。阐释学观点虽然认可自然科学的严谨性,也认可传统社会科学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但却更强调人类和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些竞争性的观点,以及它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差异,起初源于它们对社会事实、以及个体和社会行为的不同构想。我们刚刚提到的社会科学的各种观点,代表了对待和阐释社会事实的截然不同的方式。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支撑这些观点的假设(外显的或隐含的)来了解它们。这里有四种假设。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假设,主要关注社会现象的本质或实质。例如,社会事实究竟是外在于个体的(从外部将自身强加于个体),还是个体意识的产物?事实到底是产生于客观自然,还是个体认知的产物?它是世界中一个客观的存在,还是被个人的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这些问题直接来自于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唯识论之争。唯名论认为思想的对象仅仅是语词,并不存在能够独立于词语之外、且具有意义的客观之物。唯识论则认为客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假设。这种假设关注知识的产生基础。例如,知识的本质和形式是什么,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交流知识。一个人在这场争论中所持有的立场,将深刻影响他研究社会行为知识的方式。假如承认知识是硬性的、客观的、明确的,那么该研究者就是一个观察者,并且忠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假如认为知识是个人化的、主观的、独特的,则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互动,并且拒绝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支持前者的被视为实证主义者,而支持后者的则是反实证主义者。第三种假设涉及到人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人类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对象,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这种假设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一种把人类描绘为机械地、听天由命地应对环境,例如把人看成是环境的产物,人像木偶一样被环境控制。另一种把人类视作行动发起者,具有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认为人能够创造环境。二者分别对应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上述三种假设对于研究者选择何种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性假设,要求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客观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是硬性的、真实的、外在于个人的,那么他将选择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调查、实验等。如果研究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主观主义的(或反实证主义的),认为人类社会是软性的、个人化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那么他会选择一些近期出现的新方法,例如阐释、参与式观察、个人建构等研究方法。

UnitFour TextIsLoveanArt?KeytoExercisesIV.ClozeThereare10blanksinthefollowingpassage.Filleachblankwithaproperword.1.whose 2.yet 3except 4.from 5.each6.to 7.when 8.unaware 9.consumption 10.forTranslationoftheText爱是一门艺术吗?艾里克·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吗?那就需要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河呢?这本小书是以第一种假设为前提的,而大多数人无疑都相信第二种假设。人们并非认为爱无关紧要。人们对于爱总是如饥似渴,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很少有人认为爱需要学习。对爱的这种奇怪观点基于几个错误前提,这些前提或单独或一起支撑着这一观点。多数人认为爱就是“被人爱”,而非“爱别人”,或主动去爱的能力。因此,对他们而言,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被爱,如何扮可爱。他们采取各种途径以期达到此目的。一个方法就是成为成功人士,在自己的社会地位所许可的范围内获取最大量的权力和财产。这种方法的效法者多为男性。另一个方法则是通过保持身材和注重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女性尤为青睐该方法。其他一些让自己魅力四射的方法有:举止得体,谈吐风趣,乐于助人、低调内敛等。这些方式男女均有采用。很多使自己可爱的方式和使自己成功的途径并无区别,那就是“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事实上,社会上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可爱”无非是受大众欢迎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点的综合而已。导致“爱不需要学习”这种看法的第二个前提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件很简单的事,困难在于要找到爱或被爱的对象。造成这种态度的几大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因之一是:在20世纪,人们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出现了巨大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人们一般认为爱情并非是那种最终走向婚姻的自然产生的个人情感。恰恰相反,人们认为婚姻是按照传统习俗约定的:或为父母之命,或为媒妁之言,也可能无需这些中介撮合;婚姻是按社会习俗的考虑决定的,婚姻既成,爱情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过去几十年以来,西方世界普遍认可自由恋爱。在美国,尽管传统爱情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人们普遍在寻找“浪漫爱情”,寻找那种最终会走向婚姻的自由恋爱。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概念提升了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重要性。与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另一大特征。我们整个文化都是以购买欲望和互惠交换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在于浏览商店橱窗时的兴奋,在于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力所能及的商品。在对人的观察方面现代人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在男性眼里,魅力女孩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有魅力的男性则是女性仰慕的对象。“魅力”通常意指择偶市场上那些受人喜爱和推崇的性格特质。什么算有魅力取决于时尚潮流,包括身体条件和精神气质。二十年代的魅力女孩会喝酒、抽烟、强悍、性感,如今则要求女子能操持家务,腼腆羞涩。19世纪末本世纪初,男子汉的魅力在于积极进取、志向远大,如今则要善于交际、心胸开阔才更受欢迎。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双方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既要考虑对方的社会价值,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对方是否看得上我,鉴于我现实的以及潜在的资质和实力。在充分考虑自身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双方都认为找到了市场提供的最合适对象,于是就开始相爱了。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房地产一样,对方的潜力会发挥很大作用。在一个以市场为主导,财富为主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同样的交换模式,这也就不足为奇了。造成“爱无需学习”这一谬误的第三个误区是将“坠入爱河”这种初始体验与持续相爱——或者我们不妨说——“永浴爱河”的永久状态混为一谈。和我们一样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刹那间彼此之间隔阂的那堵墙坍塌了,彼此亲近,难舍难分。这融为一体的瞬间称得上是人生最激动和兴奋之时。这一经历对于那些封闭,孤独,缺乏爱的人来说更显美妙神奇。这种突如其来的奇妙感觉,若由异性吸引和相互结合相伴或引发,则会更加美妙。但这种爱情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能长久。两人相互越熟悉,双方的亲近感也就越丧失其神奇特点,直至相互敌视,失望,彼此厌倦,将残存的最初激情扼杀为止。然而双方一开始对此结果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以为彼此痴狂迷恋对方是爱情炽热的证明,但实际上这也许只能证明他们从前是多么的寂寞。爱再简单不过了——这一看法尽管被大量证据证明是错误的,至今却一直很盛行。很难找出哪一种活动或哪一项事业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情,人们会急于探寻失败的原因,学习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或者干脆放弃。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放弃爱情,所以看来只有一种可以解决爱情失败的方法,那就是研究失败的原因,继而探讨爱的意义。首先,要认识到“爱”和生活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希望学会爱,就必须像学习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如音乐、绘画、木艺、医疗或工程那样,采取同样的方式。 什么是学习任何艺术的必要步骤? 艺术学习的过程可以简单分成两部分:一、掌握理论;二、精于实践。学医的人首先要了解人体和各种疾病。但即使我掌握所有这些理论知识,也绝不表明我就能熟练行医。只有经过大量实践,直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