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_第1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_第2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_第3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_第4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课程标准: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壹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独立战争前(16C—18C)的美国文化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1、背景:2、特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欧洲白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独立战争前(16C—18C)的美国文化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1、背景:2、特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3、表现:(1)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2)语言: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3)饮食、艺术: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4)精神: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5)民族意识:“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区居民的共同名称。4、局限: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英国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这些移民,从一开始就充满自治意识。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这种自治的意识在以后变成了自治的行动,给后来的美国带来自由、民主观念,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我们)自愿结为一公民自治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公约》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勤俭致富”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内容。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阅读P66【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独立战争前(16C—18C)的美国文化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背景: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2、特征:美利坚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3、表现:(1)政治文化:1787年的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2)精神追求: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追求自由。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这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而建造的,1886年落成。

自由女神头戴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自由和挣脱暴政的约束。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1]

。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背景: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2、特征:美利坚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3、表现:(1)政治文化:1787年的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2)精神追求: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追求自由。4、局限: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实行奴隶制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三)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殖民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美的主要语言。

②种族混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美的民族和文化发生巨大变化。2、表现:(1)语言: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2)种族: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西属拉美殖民地社会阶层示意图三)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殖民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②种族混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美的民族和文化发生巨大变化。2、表现:(1)语言: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2)种族: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3)文化与宗教:西、葡文化成为主体;

天主教成为拉美的主要宗教;(4)舞蹈:拉丁舞是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5)经济:封建大种植园经济巴西里约基督山偏远内陆地区,仍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4、特征: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四)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19世纪上半叶,拉美独立运动。1、背景: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事件时间

结果法属海地

西属拉美

葡属巴西

180418261822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运动的胜利。建立15个共和国。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1889建立共和国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海地革命领袖杜桑·卢维杜尔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3、局限: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2、表现:p67【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美国拉丁美洲相同点背景构成因素共同缺陷不同点种族血统宗教语言政治文化文化符号都受到欧洲殖民侵略、黑奴贸易的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坏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多源,并不是混血社会多种信仰美式英语为主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多源,混血社会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拉丁语,印第安语权力制衡原则---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考迪罗独裁权力---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自由女神像

拉丁舞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贰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思考】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情况如何?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一)拿破仑战争(1803-1815)政治格局:封建割据,二元政治,城市自治;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经济制度:庄园与农奴制;14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宗教信仰:基督教思想文化:14-17C

文艺复兴16-C宗教改革16-17C近代科学的兴起17-18C启蒙运动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拿破仑(1769—1821年)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一)拿破仑战争(1803-1815)拿破仑通过战争(1803-1815),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拿破仑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被征服地区传播材料1:他乃是一种外来统治,在有必要的地方是凭武力强加的。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渐渐对征购、赋税、征兵、战争和关于战争的谣言感到厌烦。……其实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已经成为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的民族主义也已经发展成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运动。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材料2: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对其进行拍卖;剥夺教堂、寺院征收各种捐税的权利,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甚至在新建的国家制度里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窦国庆《大国突围历史上大国突破困境的战略及其现实借鉴》结合教材p69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一)拿破仑战争(1803-1815)

解放者(革命性)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政治文化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

侵略者(侵略性)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二)欧洲文化的重构1、内容:(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封建专制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的情景拒绝宣誓!拒绝效忠!宪法万岁!民主万岁!

——十二月党人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2、表现:P69【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①背景:②主张:③结果: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事业”------“十二月党人”能够接触启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事业没有落空”------“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二)欧洲文化的重构2、表现:(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11月)波兰①原因:被沙俄统治②目的:争取民族独立③概况: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起义④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1830年起义之夜争取民族解放(二)欧洲文化的重构2、表现:(3)德意志1848年革命【史料阅读】p701807年颁市《普鲁士改单赦令》规定:

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

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依据材料和教材p68最后一段,指出德意志1848年革命的背景。①背景: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B.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C.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②概况:A.时间:1848年2月和3月B.地点: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C.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③结果: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建立统一国家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叁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一)文化侵略1.含义: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其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2.内容:3.目的:殖民国家通过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文化,淡化殖民地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4.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阶级史实代表人物思想学习内容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洋务运动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革命派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思想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毛泽东思想1.中国(1)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表现: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印度国大党党旗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提拉克188519051908【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印度(1)英国在将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2)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材料: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表现:1920-1942“圣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4)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材料:种姓制度和印度社会组织的根本弱点和缺点是使一大群人的品格降低,没有给予他们在教育上,文化上和经济上跳出那种环境的机会......它就造成了那些作为印度的经济和生活上显着特征的硬化现象。

——尼赫鲁2.印度(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表现:3.埃及(1)埃及曾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2)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战后,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领导反英运动,埃及1922年独立。苏丹·哈桑清真寺埃及人的婚礼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表现:(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表现:保留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中国印度埃及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①印度教、伊斯兰教;②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油画《北大钟声》

画家沈嘉蔚辜鸿铭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甚至被称为:“倒着看国外报纸也毫不费力的天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