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九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淮南子·要略》记载:“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由此可知,该书认为秦国()A.具备法家变革的土壤 B.社会道德水平低下C.落后的民风催生变法 D.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秦国的社会风气利于变法,“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可知秦孝公锐意改革,这些都有利于商鞅变法的推行,秦国具备法家改革的土壤,A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到“寡义而趋利”但并不代表道德水平低下,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民风的落后和阶级矛盾,排除CD项。故选A项。2.董仲舒政治礼法架构,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构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这个“中心”指的是()A.儒家学说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大一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和民族一统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儒家政治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代维护君主专制,实现大一统的需要,D项正确;“儒家学说”并非董仲舒政治礼法框架的中心,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而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并非董仲舒政治礼法框架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是()措施方面具体内容政治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经济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考试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A.“文景之治” B.“开元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实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现象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开明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朝,排除A项;开元之治亦称开元盛世,发生于唐玄宗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4.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们从唐朝学者“尚法”的天花板中,开创出“尚意”书风,给书坛带来了一缕清风,他们倡导书法注重意趣,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以下作品与这一创作风格相一致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C项是北宋黄庭坚行书《千峰诗》,体现了“尚意”书风,注重意趣,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C项正确;A项属于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属于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属于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元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上设有江南道行御史台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此外,在全国还划分了二十二个监察区域,并设置了相应的肃政廉访司。据此可知,元朝()A.监察体制较为完善 B.行政机构实现重组 C.地方权力逐渐膨胀 D.御史台权力被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元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上设有江南道行御史台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此外,在全国还划分了二十二个监察区域,并设置了相应的肃政廉访司。”可见元朝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且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可见元朝监察制度较为系统,监察体制较为完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元朝行政机构重组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元朝地方权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材料未体现元朝御史台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6.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苏州工商业较为发达,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与城市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只有苏州一个城市的信息,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苏州城市化水平最高,排除D项。故选A项。7.有学者曾指出: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万银元(约合2625万英镑)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贸易的天平显然由于“繁荣”的鸦片贸易而倾斜了。该学者意在说明()A.中国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走私贸易产生的恶劣影响C.清王朝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D.西方在中西贸易中的顺差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08年到1856年之间,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走私贸易,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由此可见《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亚新旧势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师夷长技”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日本与朝鲜国思想的影响,不是东亚对西方的学习,排除C项。故选B项。9.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A.具有民主色彩 B.符合晚清实际 C.带有激进特点 D.违背变法初衷【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在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对传统官僚体制的态度过于激进,骤然撤销六部,不利于政治稳定,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更是不符合改革实际的激进的看法,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排除A项;题干中康有为的主张不符合晚清实际,过于激进,排除B项;康有为试图变革传统官僚体并未违背变法初衷,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而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实行专制,所以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C项正确;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说法错误,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1921年8月1日,蔡和森在《新青年》上发表评论,认为“劳动解放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乃是一个世界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地域的民族色彩。……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据此可知,蔡和森认为()A.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国际性 B.中国的革命必须走国际路线C.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解放 D.中共的革命方式为阶级斗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地域的民族色彩。……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蔡和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国际性,是国际的社会主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国际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未体现中国的革命必须走国际路线,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而“劳动解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一,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革命方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2.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可知,五四运动几乎影响到每一个阶级,可见,影响广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影响,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1935年10月,林伯渠作了一首诗来纪念长征胜利:“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诗中提及的地点“吴起”位于图中的()A② B.① C.③ D.④【答案】B【解析】“吴起”就是吴起镇,位于陕西省,B项正确;②③④不属于陕西省,排除A、C、D项。故选B项。14.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国政权选派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向他们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据此可知,日本的这一侵华政策()A.确立了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占领 B.已经全面转向思想渗透C.带有强烈的“以华制华”色彩 D.改变了日本侵华的目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政府向赴日留学生灌输亲日思想,为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服务,这带有强烈的“以华制华”色彩,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不是材料中的政策确立的,排除A项;日本向留学生灌输亲日思想,不能说是“全面转向思想渗透”,排除B项;日本并没有改变侵华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15.在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中国同美、苏、英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罗斯福提出这一要求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B.中国已成为世界政治强国C.美国希望建立与中国的同盟关系 D.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德黑兰会议上美国要求中国同美英苏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推动此时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A项正确;此时只是美国的一个建议,并未付诸实践,中国还未成为世界政治强国,排除B项;美国在此时期与蒋介石政府已经是同盟关系,排除C项;世界格局在此时尚未发生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16.作为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提到了台湾问题,特别强调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出了政治承诺。由此可知()A.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美国的同意 B.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C.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 D.中美关系稳定取决于美国的承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提及台湾问题,尤其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认,由此可见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并不需要美国的同意,排除AC项;中美关系的稳定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具体做法,并非承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的辛西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完字,外国侵略者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由此正式勾结起来。——摘编自范卫平《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材料二1900年,某英国侵华代理人曾总结道:“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摘编自吴民贵《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兼与丁名楠先生商榷》(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农民阶级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答案】(1)历史使命: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原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无力独立镇压太平天国);西方列强侵略特权受到威胁(扩大侵略的需要);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具有明显的共同利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评价: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数量庞大,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农民阶级朴素的家国情怀感染和激励了其他阶级的反侵略斗争;农民阶级的探索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宝贵启示;(答出两点即可)农民阶级容易产生盲目排外倾向,不能领导反侵略斗争取得胜利;通过建立工农联盟,农民阶级可以发挥革命主力军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历史使命:根据材料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可得出“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可得出“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具有明显的共同利益”;根据材料一中的“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可得出“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根据材料一中的“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列强侵略特权受到威胁”。(2)根据材料二中的“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民阶级朴素的家国情怀感染和激励了其他阶级的反侵略斗争”;根据材料二中的“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数量庞大,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民阶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通过建立工农联盟,农民阶级可以发挥革命主力军的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文化观从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到戊戌变法前后30余年长盛不衰,成为清朝部分官方或非官方、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文化人士尊奉的文化观念、准则与规范,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式微。可以说,作为转型社会的一种文化模式,“中体西用”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摘编自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二1874年到1875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提出了“练兵、造船、简器、筹饷、用人”等自强新政的主张,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工业近代化之争,进一步表明“西学”与“中学”的冲突已经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同时也表明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和顽固派随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抹杀一切变革的萌芽。——摘编自曾永玲《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人看到科技对抵御侵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产生了创办科学期刊、“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以后,他们成立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创办《科学》杂志。《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有学者统计,《科学》杂志共出版了32卷期刊共8964篇论文。在《科学》杂志刊行的35年间,科学社不断为其提供人员支持、经济援助和稿件支持;《科学》杂志则为科学社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世人所知。《科学》杂志及科学社试图以西方科学知识和观念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使科学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郭静《<科学>杂志与近代中国科学观念的建构及传播》(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文化观下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的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杂志得以长期发行的原因及意义。【答案】(1)交流的表现: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中国传统观念的变化。(答出两点即可)冲突表现:封建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技;民间对西方文化的排斥。(答出一点即可)(2)原因: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近代教育、传媒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科学救国的理念;科学社成员的支持。(答出两点即可)意义: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近代化。(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交流的表现: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分析出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可分析出中国传统观念的变化。(答出两点即可)冲突的表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封建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技;根据材料“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工业近代化之”可分析出民间对西方文化的排斥。(答出一点即可)【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分析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近代教育、传媒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新文化运动可分析出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科学救国的理念;根据材料“他们成立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创办《科学》杂志”可分析出科学社成员的支持。(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根据材料“《科学》杂志则为科学社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世人所知”可分析出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根据材料“使科学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分析出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近代化。(答出两点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现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6月,毛泽东讲道:“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摘编自《毛泽东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辑要》材料二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摘编自何玉长、李波《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材料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谈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看得很清楚。——摘编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保障国防安全建设的需要;苏联工业化经验的示范。(2)变化: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主张工农业并重与协调发展。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后期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国际环境趋于缓和:苏联工业化模式弊端凸显的影响: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深入发展。(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工业化经验示范;根据材料“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可概括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保障国防安全建设的需要。(2)变化:根据材料“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可以看出由优先发展重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