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好问集杜诗略论目录TOC\o"1-3"\h\u21478一、绪论 一、绪论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的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对杜甫诗歌和诗学观念的继承发展。将从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杜诗学引》、《唐诗鼓吹》以及其丧乱诗等方面着手。杜甫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的翘楚,对于杜甫诗歌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未曾中断过,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深度,都在不断的进步[1]。从元好问的杜诗观以及集杜诗视角出发,或许对杜诗的内容和精神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再者,元好问是金代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学者们对其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停止。从集杜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关注元好问的生平背景和生活轨迹,去探究他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分析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他对杜甫诗歌的继承发展,完善对元好问的研究。元好问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他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其生父元德明,一生不第,不事雕琢,放浪山水,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中豪放不羁的特点与其父亲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后元好问出继叔父元格,元格在外做官,宦游四方[2],年少的元好问便在不断的游历中拥有了开阔的眼界和不同于一般人的思想。年少时元好问曾师从路铎、郝天挺等高士,因此其文学基础十分深厚,对其文学创作影响极大。金元之际,朝局动荡,战乱纷起。元好问被蒙古军队拘押北渡,不久,金朝覆灭。元好问从此开始了遗民生活。元好问这段时间里,先后编纂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和《金源君臣语录》,[3]均为研究金代文学历史的重要依据。元好问对金代文学和历史的保护传承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年少时期生活无忧,才华卓著,时人均称其“才子”、“神童”[4]。然时局不安,使之从安逸的生活中突然深感自身的责任,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加深,其诗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鲜卑人的豪杰之气加上经历社会动荡和巨变之后的慷慨悲壮、沉郁顿挫,形成了元好问的个人风格。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首先,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唐代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5],所以后人对于杜甫诗歌的学习、借鉴是一直都存在的现象。张明华、李晓黎的《试论集杜诗的发展及其与杜诗的关系》勾勒了自宋迄清的集杜诗创作史,并从创作精神阐述了“尊杜”到“变杜”[6]的创作擅变。后代的诗人们受到一代诗圣的巨大影响,从创作风格到思想均有借鉴之处,而又有更多杰出的效仿者,他们从这些影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创新求变,使集杜诗的创作充满生机活力,生生不息。其次,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爱国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社会的要求,杜甫用它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表里如一,充满责任感的爱国形象。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见证了国家衰颓,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他在面对这些时,无法像武将一样征战沙场,他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诗去叫醒昏聩的统治者,去讨伐无情的,只可惜金戈铁马之音响彻当时的大唐,原应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竟无人问津,其中饱含的无奈无人能识。在后世,当后人际遇相似之时,杜甫的诗便给了他们最好的支持和参考。其中,集杜诗作品的典范当属文天祥。刘华民的《学杜典范集句珍品—试论文天祥集杜诗》从文天祥的200首《集杜诗》文本出发,探究了文天祥在学杜和集句两个方面所取得的光盖前人后无来继的伟大成就。在学杜方面,继承了杜诗的组诗体式、纪行题材、诗史笔法。在集句方面,刘先生认识到时短量多、专集一家、诗序结合、连篇接续、善于概括、以诗呈史等众多成就[7]。刘华民的《文天祥胡茄曲十八拍初探》论述了文天祥集杜句、学淡语、抒己怀。在代蔡文姬立言的同时,融进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艺术地概括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抒发了社程倾覆、民族劫难的深愤巨痛。同时比较了《胡茄曲》和《集杜诗》的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赵超、王渭清的《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进一步论述了“身陷图圈却心怀社翟”[8]的主体精神和“悲予志”和“史有考”的创作动机,这是共同之处区别在于前者以五言绝句和连章组诗的形式记录了宋季历史,后者主要选取杜诗七言和古体歌行抒发身遭亡国的悲拗情怀。两者虽然艺术形式和认识价值有别,但都是集句珍品,各有千秋。最后,关于元好问集杜诗的研究。元好问对于杜甫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的作品《论诗三十首》和《唐诗鼓吹》中皆不难发现杜甫诗学观念对他的影响。而在这方面[9],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做出了研究,如赫兰国《元好问的杜诗学》、程伯安《论元好问的诗学观》、蔡厚示《元好问的诗论》、张立荣与彭新元《元好问〈唐诗鼓吹〉的诗学思想》、王志清《宗杜论诗:元好问的意义与局限》等。而关于元好问丧乱诗的写作则直承杜甫,加以创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研究成果如王素美《元好问丧乱诗的突破》、陈琛《杜甫与元好问七言律诗比较》、张小华与王娟《子美、遗山一脉相承》、章必功《元好问诗歌简论》、王锡九《论元好问的七言古诗》等。
二、元好问与杜诗学(一)诗人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元好问出继叔父元格,与四处为官的元格一起游历天下,因此年少时期的元好问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眼界也在这段时间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元好问家教优秀,后又有鸿儒名师郝天挺的指点,在他的影响下,元好问博览经传,遍习百家,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年轻的元好问正是自信豁达,豪气奔放的写照。良好的教育也使他充满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志向和爱国情怀。1213年起,蒙古开始南侵,攻城略地,而元好问也受到战乱的影响,举家奔逃,他的诗歌由此开始有了时代和战争的痕迹,较幸运的是,这一段时间之内,战乱并没有一直存在,元好问的生活依旧是安定的。因此,元好问此时的诗歌虽然开始关注时局,但是他并没有看透本质的危局,而他的其他诗作则开始在诗坛受到关注。此时的元好问生活无波无澜,他多次参加科举,也多次中选,三为县令,体验了一番民生疾苦,对之后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金朝将覆灭之际,元好问被拘押北渡,在看管下度过了极其痛苦的两年。期间国破家亡,他自身沦为遗民,内心极度悲愤。从蒙古军队围困都城汴梁到被羁押看守的四年时间,元好问创作出了数十篇优秀的诗歌,抒发了国破家亡后内心的愤懑痛苦,这些诗尽是经典之作。结束拘押的元好问时年45岁,身为遗民,灭国之痛仍在。晚年的生活在整理金史和推行儒教中度过。此时的元好问生活不愁,历经了羁押、国难等等遭遇之后的他,心态变得平和淡泊,虽然依旧会念及故国之痛,但已经年老的他更多的将心思放在了山水之间,度过了自己最后的人生。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年少身负天才神童之名,稍长则为文坛名家推崇,在盛名之下偏偏遭遇国难。有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语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大致便是如此。(二)从接受学看元好问对杜诗的继承“创作者从他一开始写作起,也同样一直是一个接受者[10]。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一部作品的意义总是在重新组成,它是两种因素重合的结果。这两种因素就是作品包含的期待视野(一级信码)和接受者补充了的经验视野(次级信码)。”元好问在杜甫的影响之下创作诗歌,那么必然就有一个先接受的过程[11]。那么接受的是什么?或是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或是他的理念思想,或许还有更多。因为不同的时代和生活的背景,所以当元好问选择接受的时候,这些不同就会对他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便是个人选择。而从元好问一生的诗歌创作来看,至少有三种东西,是他对杜甫的接受继承,即:诗歌理论、创作风格以及精神。首先,对诗歌理论的接受。其一,在后人的概括中,称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很显然的,杜甫是不可能以此作为自身创作的起点的,他的诗歌中表现真实社会,深刻揭露社会的弊病以及同情底层人民的这些被现在的人们称之为“现实主义”[12]。所谓的现实主义,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社会的现状,而是从现状出发追寻本质。诗人们将自己的心深入到最最底层,便能看到原先看不到的东西,从根本上理解现实的意义,将艺术与现实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的第十一首写到“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认为只有眼中看到的才能够激发诗人创作灵感,才可以真实贴切的描绘出真正的现实,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诗人最真实的感受。元好问的诗中,展现现实注意精神的不少,例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掳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13]“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此三首,用了极度平时普通的言语措辞,清清楚楚的向世人描绘了一副蒙古军杀人掠夺,屠戮百姓的残暴画面[14]。诗人没有用过多的修饰,只是平实的叙事便将心中对蒙古军的愤怒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淡淡的表达出来,看似不着力,实则力千斤。其二,推崇风雅传统。杜甫对传统的诗教观念是推崇的,《戏为六绝句》第六首“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他认为《诗经》中的风雅是典范,诗人们应该以风雅精神为本,而后将内涵无限扩大。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15]。所谓的“正体”所指的便是《诗经》,由此可见,元好问也同样的认同和推崇风雅传统。其三,无论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还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都表现出了对初唐诗人的认可和推崇,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次,对创作风格的接受。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以诗写实,保存真相。在他的诗中有大量平实质朴,却字字锥心的词句,后人评价其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这样的风格源自于他的现实主义内容。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发声:“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抗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17],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元好问在大量的丧乱诗、国难诗中都体现了相似却又有些不同的创作风格。元好问是北方鲜卑族的后裔,他与生俱来的豪放,加上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中凭添了一些旷达,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壮,沉郁刚健”的强烈风格。如《岐阳三首》“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深切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通心和对战死将士的哀叹同情;《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虽然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元好问的笔下却依旧充斥着慷慨之气,《岐阳三首》第三首中的“北风烈烈背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卫州感事二首》之一“紫气日沉斗牛夜,白云空望帝乡秋”等皆是以慷慨苍劲的言辞抒发心中的痛楚,显得悲壮。这些与杜甫同出一脉,但又与其有着很大的区别,是接受,亦是创新和传承。最后,对其精神的接受。杜甫的眼光更多的聚焦在民生疾苦上,用自己的诗或记叙、或抒情,但无一例外的是,他都是在用诗作为自己的武器,替底层的百姓发声,记录社会真实,这是一种诗史精神,一种真实到极致的精神。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暇日小园散病》)这是一种真正高尚的情怀,不惺惺作态,以淳朴的眼光心态与社会中最真实的人交往,他就可以获得最最真实的感受。他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他将这些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有血有肉,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悲悯。杜甫关心百姓疾苦,但更加心系国家。在他始终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关怀人民,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国家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18]在杜甫眼中,国家山河已破碎,京城在黑暗的统治之下清浊不分,他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这些都是一代诗圣留下的真实画面,真实的感受,用诗史精神留下对这个时代的珍贵记忆。而在元好问的国难诗中,一些记乱作品对于兵荒马乱的乱世现状作出了真实的反应,对于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例如著名的《岐阳三首》:其一“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其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19]其三“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三首联诗生动的写出了元好问在知晓凤翔被蒙古军攻陷时内心的悲痛,深刻表达了对于惨遭敌军伤害杀戮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幻想天神相助赶走侵略者的场景,可以说是记乱诗中的经典。而他国难诗中的更多作品,针对的角度与杜甫不同,元好问更加关注的是国家大事,聚焦在了国家这一点上,对于国家前途的忧心,对战局动荡不利的痛心,对满目疮痍的社会的无奈。《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亡国自然是痛,但是元好问的目光却并没有仅仅着眼于悲痛,他的目光审视着百年的历史,从中获取教训,以此警醒着统治者和世人。虽然二者关注的点不同,但是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种以诗记史的诗史精神。元好问接受这样的精神,在自己的诗作中,以不同角度继承了下来。(三)元好问集杜诗简析元好问《西园》:“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登山临水袪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梁门回望绣成堆,满面黄沙哭燕月。荧荧一炬殊可怜,膏血再变为灰烟。富贵已经春梦后,典刑犹在靖康前。当时三山初奏功,三山宫阙云锦重。璧月琼枝春色里,画阑桂树雨声中。秋山秋水今犹昔,漠漠荒烟送斜日。铜人携出露盘来,人生无情泪沾臆。丽川亭上看年芳,更为清歌尽此觞。千古是非同一笑,不须作赋拟《阿房》。”[20]本诗是元好问在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秋,赴京应试落第之后所作,适逢金朝政府向蒙古和谈遭拒,诗人在内忧外患的忧虑之下,为排遣苦闷,前往西园游玩。其中“人生无情泪沾臆”一句,出自杜甫《哀江头》一诗“人生有情泪沾臆”,元好问此处将“有情”写作“无情”,以悲写悲,凸显内心对国家的担忧和悲痛。元好问对杜甫的诗句并不是直接一字不差的借用,而是在环境和自身情感的双重感受之下,化用出更加适合的诗句。《卫州感事二首》其二:“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不知江令还家日,何以湘累去国时?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太行千里青如染,落日阑干有所思。”此诗中,作者深切的回忆和记录了当年的亡国之痛,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其中“落日阑干有所思”一句,来自于杜甫《秋兴》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两首诗均提到有所思,但似乎所思的并不相同。杜甫所思是对当年长安所居之处的思念,而元好问诗中,面对着美好的景色,却不断的回忆起当年的卫州惨败,引起对故国的思念,在沉思中,似乎又有些迷茫,不知该去向何处,充满了无奈和颓败,十分低落。这一句来自于杜甫,但在元好问的重新描述下,赋予了新的意义。《岐阳三首》诗的第二首:“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这一组诗写于凤翔失陷之后,诗人心情十分沉痛,悲愤感慨。其中“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一句,诗人化用了杜甫《诸将五首》之三有“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均描写了在战争的祸乱之下,遍地狼烟,寸草不生的惨状。另一句“岐阳西望无来信”,也是化用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一“西亿歧阳信,无人遂却回”句,写岐阳地方消息断绝。两首诗在用典和立意上是一致的。元好问的《清平乐太山上作》:“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穷。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这一首虽然并不是诗,但是其中的一句“落落舒清眺”,出自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将诗句活用到词作中,也是非常精彩的一笔。
三、元好问集杜诗的价值(一)文学作品的保存和流传与大多数的创新发展类似,集杜诗是一种相似的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环境和情况进行新的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前人的作品被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时间和空间下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最可怕的就是一成不变。在有限的文学形式和文学风格中要独树一帜是十分困难的,而前人珍贵的作品便是灵感的源泉。前人的文学作品在几百年的流传之后,在新的时代也许很难引起世人的共鸣,集句诗存在的意义便是将这些优秀的作品,重新赋予时代的意义,在新的环境中依旧能够被留存下来。集句诗作作为杂体诗的一种,是中国古代一种精致的文化形态,因为有别正体,且出身卑微,长久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元好问集杜诗研究,所集诗句皆出杜诗,以此引起对其的关注和重视。(二)对杜诗的艺术传承和发展——诗史结合,展现真实杜甫是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将现实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艺术下的真实。元好问同样的,在不同的时代里将这门艺术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所谓的诗史精神,真实是第一位的。无论历史的真相是多么令人觉得难以接受,无论真相是多么的残酷,无论真相与想象有多大的区别,真实是绝不能让步。元好问在他的诗作中,将金朝政府的无能;蒙古军的残暴不仁,杀伐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民不聊生等等这些所见所闻所感,用或平实的、或艺术化的遣词造句描绘的淋漓尽致。后世翻开这些也许是不忍细读的真相,但是在真相中,至少人们可以被告诫,被警示。这正如元好问所推崇的杜甫,他对于“安史之乱”前后的记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虽然历史会重复,百姓依旧有可能遭受类似的苦难,但是有着历史的教训,至少可以让有识之士从中获得启示,尽可能的避免历史重演。就是真实的意义所在。百姓的生活和经历就是社会环境最真实的体现。无论是杜甫还是元好问,在他们的诗作和思想中,相信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重视百姓,重视民生。在他们的眼中,无论是在草野,在庙堂,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他们对百姓充满了关爱和同情,他们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俯视底层人民,也从不惺惺作态,而是用最真的心,表达最深切的感情。他们将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创作进自己的诗作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当艺术创造和最原始的单纯相结合的时候,那种效应往往是巨大的。因为艺术创造的对象始终是人,而社会底层的百姓,尝尽人间百态,他们其实便是最好的创造者,诗人只是用更加工整的文学为他们发声,让他们的心声更加振聋发聩。诗史精神在杜甫和元好问的笔下保存着,成为了一笔重要的、珍贵的、强大的力量带领着后世的诗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让这一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四、结语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作品解读来研究元好问的集杜诗,在研究研究过程中对元好问进行了充分的认知和剖析,对元好问的人生经历、诗学观念、作品风格、情感体验和精神都做了深入的理解,从而发现元好问集杜诗的文学价值。元好问将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相结合,对于二者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集杜诗这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间技术秘密转让与保密合同
- 2024《教育基金赠与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挖掘机质量保证合同
- 2024年奶牛养殖收购合同
- 2024年度融资合同融资项目及融资金额
- 2024年建筑工程屋面分包协议
- 2024年度★店铺转让及培训协议
- 2024年度生物医药实验室安装内部承包合同
- 2024年企业间关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
- 2024供应链金融借款合同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肠胃小闹钟》含反思
- 装配式建筑精装修装配施工方法
- GB∕T 24789-2022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 亚马逊开店基本操作介绍课件(同名1242)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5.搭船的鸟》 (共18张PPT)部编版
- 画法几何 华中科大-新2-1
- 研学旅行概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 TSG Z8001-2019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高清正版
- 人教版八上名著阅读《昆虫记》分章练习(含答案)
- 医护人员服务礼仪及行为规范-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