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6700字_第1页
《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6700字_第2页
《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6700字_第3页
《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6700字_第4页
《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6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目录TOC\o"1-2"\h\u14374摘要 18253关键词:人肉搜索刑法规制司法立法 121230一、“人肉搜索”的现状及特点 226987(一)虚拟性 23058(二)匿名性 223892(三)盲从性 315741(四)后果的多重性 325224二、“人肉搜索”带来的权益伤害 47042(一)“人肉搜索”带来的隐私伤害 420014(二)“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523438三、“人肉搜索”在司法中的管理制度 518613(一)现行刑法对“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规制 528952(二)现行刑法对“人肉搜索”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规制 622872四、“人肉搜索”的刑法立法规制 710637(一)“人肉搜索”入刑是对现行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补足 722148(二)“人肉搜索”入刑是严密刑事法网的需要 73467参考文献 8摘要:“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基础,同时利用传统搜索的方式展开,主要特点是匿名性、虚拟性、严重的后果性等。我国应该在当前的刑法规定内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人肉搜索”的行为,结合我国的《刑法》中相关解释给予认定责任,追究某些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需要在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后,在《刑法》中增设“泄露他人隐私罪”或类似罪名,将恶意的“人肉搜索”单独纳入刑法进行立法规制。关键词:人肉搜索刑法规制司法立法2013年12月份在广东发生的尤其“人肉搜索”的案件导致当事人死亡的情况,事情的经过是某服装店的老板通过“人肉搜索”指认一名少女是小偷的案件。在不断发展中“人肉搜索”也促使事件发酵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这名少女因为受不了社会舆论的众多压力选择了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对这起“人肉搜索”案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不到两天的时间当事人就选择了死亡,案件发酵的时间也是比较短的,就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凋零。这期案件的发生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众多学者针对“人肉搜索”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当前“人肉搜索”情况展开分析,针对“人肉搜索”给人们带来的合法权益的伤害等展开探索,通过这些来探讨我国针对“人肉搜索”应该制定的相关保护措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恶意“人肉搜索”问题,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一、“人肉搜索”的现状及特点“人肉搜索”最早是出现在中国的,作为一种创新的搜索方式是有“猫扑论坛”在2001年首次推开使用。这家论坛当时也是比较著名的网络论坛,很多人会在这个上面发放相关的帖子,贴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提问找答案的情况,针对提供答案的人员平台会奖励虚拟的货币,很多的人员也是依靠这样的平台提供答案的方式来赚取相应的虚拟币,当时人们将这些称之为“赏金猎人”。受到这些赏金猎人的影响,也吸引了很多的网名积极参与到平台中,随着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促使这个平台使用率不断提升,而也出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也带来很多平台通过网络提问网络提供答案的方式,大量的网名也参与其中,在数量庞大的网民的积极参与下,“人肉搜索”的功利性逐渐淡化,也发展到当前并不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虚拟币。“人肉搜索”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借助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不断吸引大量的网民来参与到平台中实现各种信息的搜索。通过庞大网民的力量实现了网络上更多的资源,也促使传统的搜索方式。传统的智能搜索中及时通过相关的引擎展开,“人肉搜索”不仅采用了引擎搜索,还充分的利用了大量网民的作用实现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将“人肉搜索”的具体特点概述如下。(一)虚拟性“人肉搜索”在使用过程中是基于互联网为根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虚拟方式获得。这种虚拟主要指的是在信息收集中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中的各种数字符号实现,相对于现实空间来说就是通过创建爱虚拟的空间来实现,或者生产一个与现实事物相对应的虚拟事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虚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东西,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数字化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这种虚拟是一种按照数字方式存在的,事实也是真正存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在网络交往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虚拟性。也是和传统交往中最大的差异之处。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虚拟交往的运行模式。(二)匿名性“人肉搜索”在运行中的虚拟特征也促使其就有匿名的特征。很多时候,采用的“人肉搜索”就是一个简单的代码,具有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属性,这个也是和现实交往中存在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人肉搜索”主体可以隐匿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现实身份而使用某个网名作为其网络存在的标志,可以利用伪装的方式让自己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也促使相关主体可以不用受到现实中各种问题的约束,很多的人员思想是在网络上发表言语不会给自己带来风险,所以在言论上就没有责任的想法,也不会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会带来各种伤害。针对这种情况,就导致“人肉搜索”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提供各种证明,促使网民的情绪出现更大的波动,也给社会道德问题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能采用匿名的方式来展开疯狂的人肉攻击,但是作为当事人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三)盲从性“人肉搜索”的大多数参与者属于所谓的“哄客”,这些人更多的是处于同情或者愤怒,在网络的情感召唤中,像滚雪球般吸引更多“哄客”加入,而这些“哄客”根本不知道其行为会给被搜索对象带来何种伤害。通过这种行为方式展开分析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具有较大的从众行为,大量的网民对于事情的真像并不是很清楚,便对某一事件发表评论、盲目采取行动,其直接后果是构成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侵犯他人人格权、名誉权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现实社会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受到国家法律、政策及其自身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导致网民即便是有想法也没有良好的平台来实现,社会公众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相关信息的受众。网络事件发生后,会通过网络的力量迅速的公开嗯哼发酵,也会吸引大量的网民参与到事件中来提出他们的观点和思想,由于没有任何的监管,这些网民会自由的发声。所以说“人肉搜索”在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从众等情况。(四)后果的多重性“人肉搜索”作为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相结合的产物,在形式上就是简单的搜索工具,但是是否是合法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实际上“人肉搜索”如果可以采取促使来完善就可以让其成为正义的力量,针对社会中的恶性事件给予相应的批判,针对正义的事件就给予良好的评价。一方面,若“人肉搜索”得到妥当、合理的使用,就可以发挥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功能,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其公益性价值。通过对当前情况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一种途径、一种体现。一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将涉嫌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件以及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并进行评判,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其中。这种监督、批评方式如果行使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公民的相关权利,有利于遏制腐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也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人肉搜索”一旦在网络上被有心的人滥用,就会给相关的人员带来一定的伤害,包含个人隐私、人格、名誉等。引起网络风波的“死亡博客”中,王某因婚外情而导致妻子自杀的情况,事实上也是王某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人肉搜索”将受害人的详细地址和家庭成员情况通过网络进行了曝光,王某因而受到众多网民的侮辱、谩骂和攻击,部分网民还到王某父母的住宅进行骚扰,显然这种方式严重伤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二、“人肉搜索”带来的权益伤害从性质上看,“人肉搜索”就是一种“网络暴力”。事实上,“人肉搜索”正是由于与“网络暴力”的含义存在重合或者交叉,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一)“人肉搜索”带来的隐私伤害隐私权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对自己的私人事件和各种信息实施保护,促使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更加爱关注自己的隐私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真实体现。“人肉搜索”者非法搜集、提供、披露、散布个人隐私,侵害了公民的个人信息秘密与私生活安宁,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个人信息秘密,通常是指个人不愿公开的任何私人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不愿公开其个人信息并设法隐匿个人信息。被隐匿的个人信息如果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认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隐私,具体包括个人的电话号码、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身体状况、健康指标、家庭成员信息、通讯记录、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当事人的“人肉搜索”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得到他们相关的详细信息。“人肉搜索”行为人在网络上肆意搜索、披露、散布上述个人信息,必然造成被搜索人的个人信息秘密受到侵害。私生活安宁权,是指公民个人有权排除他人对其正常私生活的干扰与侵袭。稳定的私生活包含有稳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私人空间。“人肉搜索”带来的伤害就是打乱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人肉搜索”在实际运行中主要是通过网络披露、散布被搜索人个人信息的同时,通常还利用这些信息对被搜索人进行干扰和侵袭,如通过发邮件、短信或拨打网络电话等方式对被搜索人及其家人、亲友进行侵袭、滋扰、恐吓。空间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的特定空间不受他人侵扰、窥视的权利。实际上应该将属于个人可以支配和使用的任何空间都定义为隐私的范围,而不论该空间场所是现实有形的,还是网络虚拟的。(二)“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名誉实际上就是一种大众评论,指社会公众对公民的品质、信誉、声望等方面给予的评价。名誉权实际上就是指公民的名誉可以享受不受到其他人的伤害。名誉权包括名誉保有权和名誉维护权两方面内容。“人肉搜索”的发起人、参与人在“人肉搜索”过程中,随意的攻击他人,也造成了他人的名誉权受到伤害。“人肉搜索”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侮辱他人,给他人的名誉带来不良影响。所谓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通常有三种方式,即暴力侮辱、语言侮辱、文字侮辱,后两种方式在网络“人肉搜索”中比较常见,这是由网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肉搜索”参与人以毁损他人名誉为目的,肆意侮辱、谩骂、贬损被搜索人,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其名誉权自然遭受侵犯。现实中无论是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还有更多案件都是这样的情况。第二,故意的损毁他人,导致他人的名誉受到不良的影响。诽谤实际上就是故意散播虚假的情况来损毁他人的名誉。针对“人肉搜索”就出现相关人员故意损毁他人等行为,以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诋毁、诽谤被搜索人,使其社会评价降低,也直接对他人的名誉带来不良影响。三、“人肉搜索”在司法中的管理制度所谓“人肉搜索”的刑法司法规制,是指在现行刑法规定的框架内,在保持刑法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刑法》条文的妥当解释和正确适用,追究某些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一)现行刑法对“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规制我国刑法中有相关的详细规定,各级机关、教育、电信等国家单位,以及宾馆酒店、中介组织、水电煤气公司、物业公司等社会服务机构中负有保守个人信息义务的相关从业人员,在“人肉搜索”中胡乱的提供相关信息的,根据具体情节,应以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相关的人员在信息获取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实现的以上机构中人员信息的,并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加以非法提供、泄露、使用,情节严重的,要根据具体情节给予相关的法律制裁。我国的刑法中也有这样的管理规定:相关人员侵犯以上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或者利用其他方式得到的各种个人信息的,并将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在“人肉搜索”中进行使用、非法提供的,要根据具体情节给予相关的法律制裁。应当指出,由于现有刑法条文并没有明确提及隐私权,故这种对隐私权的保护只能是间接的。(二)现行刑法对“人肉搜索”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规制我国在2000年的第九届人大会上针对互联网良好发展也提出了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通过规定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手段来损毁他人的,根据情节情况可以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中也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利用违法方式来损毁他人的,根据具体情节可以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所以,针对“人肉搜索”,发起人或积极参与人在网络上辱骂、诋毁他人或者专门损毁他人的,侵犯他人名誉权,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诽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在“人肉搜索”中事件的不同、参与人员的不同也会给最终的隐私和名誉带来不同的伤害,因而应严格把握恶意“人肉搜索”中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的范围。“人肉搜索”行为人通常包括四种:“人肉搜索”发起人;“人肉搜索”积极参与人;“人肉搜索”一般参与人;网站管理人。根据我国在刑法上谦抑性的相关要求,“人肉搜索”的刑事责任主体应限于发起人和积极参与人。如果“人肉搜索”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有严重侵权行为发生而不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则在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该网站管理人也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针对大众来说,“人肉搜索”是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实现的一种从众的情况,在实际过程中对于事情的真相也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因此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四、“人肉搜索”的刑法立法规制(一)“人肉搜索”入刑是对现行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补足当前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来保护人们的隐私全权和名誉权,但这并不影响“人肉搜索”入刑。因为无论是现行民法还是刑法,对“人肉搜索”所侵害法益的保护都存在缝隙,或者说保护得不完整、不全面,需要进行相应的立法予以完善。我国的刑法中的一些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给予公民的保护也是间接的,相关规定非常零散;缺乏针对性,不符合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现实需要。例如,《刑法修正案(七)》在实际运行中也针对通过不正常途径获取的公民信息将给予相关的法律制裁,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作了部分补充性规定,但囿于犯罪主体的局限性,这些主体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方面的人员,除此之外的其他众多网民在“人肉搜索”过程中非法出售、提供、传播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便无从进行刑法规制,而后者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更为严重。(二)“人肉搜索”入刑是严密刑事法网的需要恶意“人肉搜索”入刑是有效保护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的需要,在适当时机将其纳入刑法规范不会导致刑事法网的过度扩张,也不违背作为当代刑法立法指导原则的刑法谦抑性的要求。我国的刑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属于最后的防线,在制定相关规定中也非常慎重,不仅要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还应考量域外立法是否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考察国外相关立法,可以发现其对隐私权的保护通常都十分完备,在很多的大陆法系国家也是这样的现状。隐私权不仅包括现实中的隐私权,还包括公民在互联网上的隐私权即网络隐私权。国外关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犯罪的刑法规范中,公民的隐私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公民的姓名、家庭、财产、婚姻状况等信息,还包括其他可能被人利用而损害当事人权益的信息。同时,域外刑法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规定得十分详细,犯罪的类别不同其给予的罪名也是不同的,要全面的考虑各种伤害,以保证公民的隐私权得到切实、充分的保护。一般而言,制定新的刑事法律对新型犯罪行为加以规范时,在行驶立法的过程中要慎重的考虑到各种时空的影响情况和具体的社会形式,反映犯罪内涵的相对性,检验实定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具有刑法干预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检讨现行刑法规定是否符合现实社会需要,并评估现行刑法的规范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