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课件_第1页
家畜生理学课件_第2页
家畜生理学课件_第3页
家畜生理学课件_第4页
家畜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节机体功能与环境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第四节整合生理学

重点:

机体功能的调节

难点:机体自动调控原理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科学二.生理学的分类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理学细菌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等三.与生理学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病理学(pathology):

研究和认识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人体及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解剖学(anatomy):

研究生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生物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变化与生物的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四.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分子和细胞生理学

2.器官和系统生理学

3.整体和环境生理学五.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动物实验法,分为:

急性在体实验急性实验急性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第二节机体功能与环境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metabolism):

同化作用(anabolism)、异化作用(catabolism)2.兴奋性(excitability)3.适应性(adaptation)4.繁殖(reproduction)二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1.体液和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2.稳态及其调节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泌乳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体温调节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主导性作用)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neuralregulation)

机体受刺激时,在CNS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反射反射弧反射(reflex):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所发生的全部应答性反应。如眨眼反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的分泌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CR)和非条件反射(UR)

UR

CR

形成先天性后天性

反射弧固定不固定

反射中枢皮层下皮层

作用必须次要

神经调节的特点:

作用迅速、准确、持续时间短,范围有限2.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和某些其它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循环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第十一章)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组织胺、乳酸特点:作用出现较缓慢,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内分泌学3.

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组织或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的调节。

如:心脏和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等。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1.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等

2.结构:3层膜(脂质双分子层)3.特性:流动性、不对称性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的屏障,进行物质交换和接受外界影响的门户。(一)

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一些脂溶性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CO2、O2两侧浓度差、溶质分子大小、电荷性质(二)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扩散通过细胞膜时,需与特殊载体蛋白发生可逆的结合或者通过离子通道。(葡萄糖、钠、钾、氨基酸)载体运输、通道运输(三)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物质从浓度低或电荷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或电荷高的一侧转运,这种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是一种耗能过程,故称为主动转运。ATPNa+-K+泵

(四)内吞和胞吐作用内吞(endocytosis):有些高分子物质先与细胞膜的特殊蛋白质结合附着在细胞膜上,然后这一部位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小泡,包裹这种物质。继而小泡与细胞膜断离,进入细胞内部。可以受体介导

胞吐(exocytosis):细胞内物质形成小泡而被排出的过程,其过程与内吞作用类似而方向相反。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一细胞膜的受体功能1.成分和结构:

多为糖蛋白,包括分辩部、效应部、转换部2.特点:⑴特异性⑵饱和性⑶可逆性还存在着一些激动剂和阻断剂。二、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间传递和细胞本身跨膜传递

1.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2.肌醇信号转导系统

3.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系统

4.受体存在细胞内的其它转导系统第三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与保护一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SC2MC1S

二细胞凋亡三细胞保护

1.直接细胞保护

2.适应性细胞保护第四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

细胞的兴奋性(一)

兴奋性和兴奋1、兴奋性(Excitability)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活的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性能)。膜电位:细胞安静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应激性(irritability)结缔组织细胞2、刺激(stimulus):能引起细胞产生膜电位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

兴奋性越高,所需的刺激强度越小,膜电位变化的速度也越快,机体以神经细胞兴奋性最高。(二)

刺激与反应1、

性质与反应适宜刺激:凡是在自然条件下能引起某细胞发生反应的刺激。不适宜刺激:凡是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引起某细胞发生反应的刺激不同细胞有不同的适宜刺激同种细胞不一定只有一种适宜刺激2、

强度与反应的关系阈刺激:能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不能引起细胞的反应。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3、

作用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不行4、

强度-时间曲线(P6)

(1)刺激强度越大,所需作用时间越短,反之亦然。(2)兴奋性低,曲线位于右上方;兴奋性高,曲线位于左下方。(三)

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完全丧失兴奋性;对任何刺激不发生反应。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开始恢复,低于正常;较强刺激能引起反应。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刺激能引起反应。4、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正常

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或膜电位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极性是内负外正。-65mv—-100mv(二)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细胞受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2、基本过程(1)去极化:

(-70—-90mv0mv)(2)反极化:

(0mv+40mv)(3)复极化:

(+40mv-70—-90mv)锋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的一个迅速发生和迅速消逝的较大负后电位。负后电位锋电位后电位正后电位静息水平(三)生物电现象产生机理1、RP

静息时:(1)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

(膜内蛋白质--

、K+

;膜外Na+、CL--)(2)通透性对蛋白质完全不通透,对K+

有较大通透性,对Na+通透性小(3)钾离子外流浓度差细胞内K+细胞外膜内电位,

膜外电位电位差阻止K+外流,

当浓度差=电位差电化学平衡RP

特点:

膜内K+浓度仍大于膜外2、

AP(1)锋电位上升支:刺激钠离子通透性

膜内外Na+浓度差细胞外Na+细胞内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去极化、反极化

当浓度差=电位差,Na+内流停止(2)锋电位下降支

Na+通透性,K+

通透性膜两侧的K+浓度差

细胞内

K+细胞外膜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膜电位静息电位(3)后电位膜内Na+高,膜内K+高钠钾泵对Na+、

K+主动转运膜内K+高,膜外Na+高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组成(一)血液血浆和血细胞(二)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抗凝剂处理过的血液经离心沉淀后,上层液体部分

血清:血液不作抗凝处理,所凝固的血块不久紧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三)PCV:每100份血液中RBC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4—45%)。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密度气味粘滞性(一)血浆渗透压1、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电解质构成。

99.5%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构成。0.5%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附注: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大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小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张溶液:血细胞悬浮于其中,其形态和大小不发生改变的溶液。

(二)血液的酸碱度

PH:7.35----7.45耐受极限:6.9----7.81、血液缓冲物质

血浆

红细胞

NaHCO3/H2CO3KHb/HHbNa2HPO4/NaH2PO4KHb-O2/HHb-O2

蛋白质-钠/蛋白质2、其他器官酸碱调节

呼吸:排出CO2,调节血浆中H2CO3

肾脏:排出酸性物质,收回NaHCO3

三、血量循环血量储备血量:肝、脾、肺及皮下血量的相对稳定血压、器官供血一次失血

<10%不影响健康

<20%影响正常活动,恢复慢

>33%危及生命

四、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㈠血浆组成水(90—92%)

血浆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溶质(8—10%)(2---3%)

血浆蛋白(5—8%)

清蛋白(白蛋白)α-球蛋白球蛋白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

㈡血浆蛋白功能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数量大,分子量小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75%)

2.构成组织蛋白的原料

3.作为运输载体(水溶性低的物质)

球蛋白

1.免疫性抗体

2.运输载体(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

纤维蛋白原参与血凝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RBC)(一)特性1、膜的选择通透性

2、渗透脆性与溶血

渗透脆性:RBC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的特性。

溶血:当血浆渗透压低于RBC渗透压时,

RBC吸水渐涨大,终将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其它溶血因素:

机械振荡、突然低温、过酸或碱、酒精3、悬浮稳定性和沉降率悬浮稳定性:RBC均匀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沉:一定时间内RBC在血液中下沉的速度。(二)功能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O2HbO2HHbHb+CO2氨基甲酸—HbHb

异常情况:亚硝酸盐CO2、酸碱缓冲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1、部位:骨髓2、原料:蛋白质珠蛋白铁血红素3、促进因子:叶酸、铜离子、维生素B124、生成的调节缺氧或失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进骨髓内原血母细胞分化及血红蛋白的合成,释放成熟红细胞血中红细胞二、白细胞(一)分类嗜中性白细胞颗粒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无颗粒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二)特性1、渗出性3、化学趋向性2、变形运动4、吞噬作用(三)功能

嗜中性白细胞:

a.吞噬外来细菌

b.

吞噬机体本身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

单核细胞:

a.吞噬并杀死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

b.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a.缓解过敏反应

b.限制炎症过程

嗜碱性白细胞:

a.舒张血管,增强通透性,有利于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

b.抗凝血、炎症淋巴细胞:

骨髓B细胞浆细胞Ig

抗原激活胸腺T细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破坏抗原及异体组织三、血小板功能(一)参与凝血过程(二)参与止血过程

(三)溶解纤维蛋白(四)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第四节血液凝固

一、定义:血液由液体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

本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丝状纤维蛋白,并网罗血细胞,形成血块的过程。二、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血时间:从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丝状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三、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抗凝物质1、肝素2、抗凝血酶(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凝快形成后血小板、肾等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血块中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维蛋白水解,血凝快分解液化四、抗凝和促凝措施(一)抗凝1、去钙离子法草酸钾、草酸铵、柠檬酸钠2、脱纤维法3、肝素4、双香豆素(二)缓凝1、低温2、与光滑面接触(三)促凝1、接触面粗糙2、一定范围加热3、维生素K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和心率(自学)(一)心动周期(二)心率

(三)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机械变化压力容积瓣膜血液流向

1.心房收缩期:静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

心房血液心室舒张期

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等容)

半月瓣打开(快速减慢)

心室血液主动脉3.心脏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关闭(等容)

房室瓣打开(快速减慢)

心房血液心室瓣膜保证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四)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

(cardiacoutput)

1、每搏输出量

(strokevolume):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2、每分输出量

(minutevolume):一侧心室在一分钟内射出的血量。生理学上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5—65%)4.

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能力(85%)。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A.心肌异长自身调节: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容积心肌纤维长度心肌收缩强度每搏输出量(前负荷)

B.心肌等长自身调节:心肌自身收缩能力每搏输出量(神经、体液调节)

2.心率:

在一定范围心率心输出量过快心舒期心室充盈心输出量过慢心舒期充盈不变心输出量3.外周阻力:

主动脉血压射血阻力射血量心输出量(后负荷)

心输出量心室剩余量心室血量心室异长、等长调节心输出量第二节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

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1、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或收缩细胞

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心传导系统。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二)普通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RP:钾离子平衡电位

AP:离子流向:正电荷离子通道:

电压依从性通道:电位差化学依从性通道:递质、激素、药物时间依从性通道:时间特征:升降支不对称;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原理:Na+0期(去极化期和反极化期):膜外膜内

-90mv+30mv1期(快速复极化早期):钾离子外流

30mv0mv2期(缓慢复极化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维持在0mv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钾离子外流

4期(恢复期):钠、钾通过钠钾泵转运;

钙通过与钠的交换和偶联

(三)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1、蒲肯野氏细胞的动作电位(1)0、1、2、3期的波形、幅度、形成机理与心室肌细胞相同,仅持续时间长。(2)4期不稳定于静息电位,而是发生缓慢自动去极化(舒张期自动去极化),一旦达到阈电位,快钠通道开放,触发一次动作电位。Na+

Ca2+

渗漏性2、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1)0期去极化、反极化均由钙离子内流所致(2)复极化由钾离子外流所致,无明显的

1、2期之分,圆滑地过渡到3期(3)4期与浦肯野氏类似,钙离子内流;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一)兴奋性1、有效不应期较长生理意义:以免心肌细胞发生强直收缩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4、无低常期(二)自律性(autorhythmicity)窦房结>房室交界>心室内正常起搏点(pacemaker):窦房结窦性节律(sinusrhythm):起源于窦房结的心脏节律潜在起搏点(latentpacemaker):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异位节律(ectopicrhythm):由窦房结以外潜在起搏点产生的节律(三)传导性机制:局部电流学说1、传导特点功能合胞体:润盘结构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心房心室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保证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及心脏的充血和射血功能。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心肌细胞直径(2)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3)邻近细胞的兴奋性

(四)收缩性1、单收缩:绝对不应期比较长2、心房、心室各自表现的功能合胞体

3、不会强直收缩,但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

期前收缩(extrasystole):在相对不应期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但已能接受较强的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和收缩。这种兴奋和收缩都发生在下次窦房结所引起的兴奋和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ause):

期前收缩也有有效不应期。当窦房结传来的下一兴奋波落在其有效不应期,则不能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而只有等待再下次传来兴奋时,心肌细胞才能发生反应。故在期前收缩之后,就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三、心电图(electrocargiogram,ECG)1、定义:将电极放在体表的不同部位,通过心电描记器间接地将心脏每个心动周期的动作电位变化描记出来,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电位变化曲线,称为。2、波形及意义P波:心房兴奋产生的波QRS波群:心室兴奋产生的波T波:心室兴奋恢复产生的波P-R间期:反映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经历的时间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距离。Q-T间期: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一段距离。反映心室开始兴奋到全部复极化结束所需时间。

一、血管的种类和功能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弹性血管:主动脉及其分支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容量血管:静脉短路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吻合支第三节血管生理二、血液在血管系统内的流动(一)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断面的血量

Q=P/R(二)血流速度总横断面积主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速度快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慢静脉:血流速度适中(三)血流阻力总外周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外周阻力:在小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内的血流阻力。

R=8Lη/πr4

血管长度血液粘滞性血管半径

Q=P/R=Pπr4/8Lη(四)、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形成:

基础:

血管内充盈血液

动力:心脏射血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心脏收缩能量势能扩张动脉管壁

势能心脏舒张时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动

重要因素:

外周阻力测定:直接法、间接法

三、动脉血压(arterialbloodpressure)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压收缩压:心缩期中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舒张压:心舒期中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高值。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平均压:舒张压加上三分之一的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B、

心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C、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D、大动脉管壁弹性弹性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弹性弱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E、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正常生理条件下,D、E不变,所以主要通过心脏心缩力每搏输出量神经体液调节外周血管口径外周阻力血压

动脉脉搏心脏的节律性泵血主动脉管壁扩张—收缩弹性波四周脉搏的频率、速度、幅度反映了心脏的节律性、心缩力量和血管壁状态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1.中心静脉压心泵功能、静脉回心血量临床输液参考指标

2.静脉回流心输出量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腔内的负压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微静脉物质交换微动脉后微动脉

abc

动静脉吻合支前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网

微静脉

a.动静脉短路手掌、足底、耳廓体温调节

b.直捷通路骨骼肌血液迅速回流

c.营养通路各种组织中物质交换微循环的调节主要是局部自身体液调节

*毛细血管并不是全部开通的

NE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关闭组织局部代谢物堆积产生乳酸、组胺血管舒张代谢物移去NE等又控制收缩舒张

六、组织液的生成血液组织液细胞

淋巴液

1.决定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因素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静水压(-)

2.淋巴回流的意义1、回收蛋白质2、协助营养物质吸收3、调节体液平衡、清除异物

3.影响组织液量多少因素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回流情况第四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节前NF释放Ach

节后N受体节后NF释放NE

心肌β1受体兴奋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室收缩增强

阻断剂

:心得安心迷走神经兴奋节前、节后NF释放Ach

心肌M受体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减弱、房室间传导速度下降

阻断剂:阿托品(二)血管的神经支配1、缩血管纤维

均为交感NNEa受体2、舒血管纤维(1)交感N骨骼肌血管舒张乙酰胆碱M受体

(2)副交感调节局部血流量

(三)心血管中枢脊髓延髓下丘脑大脑皮层心加速中枢加压区(背外侧)延髓缩血管中枢减压区(腹内侧)心抑制中枢(四)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二、体液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中的物质心血管活动全身性体液调节1、E和NEEβ受体强心剂肾上腺髓质

NEα受体缩血管剂

2、血管紧张素(RAA系统)存在于血液中,被肾素激活

循环血量肾血流量

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

肾上腺髓质ENE

血管收缩血管紧张素Ⅱ

缩血管中枢醛固酮保钠保水血容量血管紧张素Ⅲ

醛固酮保钠保水血容量3、加压素(ADH)视上核下丘脑加压素室旁核

局部性体液调节组织胺、激肽、前列腺素、心钠素第一节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一、呼吸的全过程呼吸: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外界肺组织毛细血管组织液

肺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二、呼吸器官及其功能(一)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功能:保护调节气流阻力粘膜平滑肌

(二)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呼吸膜:肺泡腔呼吸膜血液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液体分子层、肺泡上皮层、间隙、基膜、毛细血管内皮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SAS):二软脂酰卵磷脂

4、SAS生理作用降低表面张力

(1)防止呼气时肺泡萎缩,限制吸气时过度膨胀吸气时肺泡扩张表面积SAS

稀释分散抗表面张力回缩力

(2)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P=2T/r(3)保持肺泡湿度

第二节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压力差:高压低压大气压肺内压肺容积胸廓、膈肌的运动呼吸运动

吸气运动呼气运动平静

主动被动收缩肋间外肌和膈肌

舒张肋间外肌和膈肌用力主动主动肋间内肌和腹部肌群

呼吸类型1、胸腹式呼吸正常2、胸式呼吸胃肠炎、怀孕3、腹式呼吸胸膜炎、上肢运动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负压

1.形成机理:

吸气末、呼气末胸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

=大气压–

肺回缩力=–

回缩力2、意义

a.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b.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c.有利于动物在呕吐和反刍时胃内容物逆呕

d.是肺组织随胸廓活动而变化的必要条件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胸廓、肺

非弹性阻力呼吸道、呼吸器官惯性阻力顺应性=V/P二、肺总量和肺通气量(一)肺总量:肺(呼吸道)所能容纳的气体量。肺总量

肺活量余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机能余气量(二)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生理解剖无效腔:鼻腔呼吸性支气管前

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容量)×

呼吸频率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一、气体交换肺泡其周围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毛细血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

2.换气肺泡的数量

3.通气/血流比值二、气体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物理溶解氧的运输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Hb+O2

=HbO2

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结合的最大(Hb)

氧含量:在一定氧分压下,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O2的量(氧分压)

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氧分压)

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离曲线

PO2:8.0—13.3kPa,较平坦生理意义:在高山、呼吸性疾病

PO2:5.3—8.0kPa,较陡生理意义:动脉血组织液

PO2:2.0—5.3kPa,最陡生理意义: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O2供应影响因素:1.pH3.温度

2.PCO24.二磷酸甘油酸

(二)CO2的运输物理溶解5%HCO3-88%

化学结合95%

氨基甲酸Hb7%CO2

CO2H2CO3HCO3-HCO3-

第四节呼吸的调节

神经调节节律性频率深度适应机体需要

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呼吸中枢:脊髓、延髓、脑桥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吸气活动发生器吸气神经元肺吸气脑桥吸气切断机制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维持呼吸节律肺扩张反射迷走神经肺缩小反射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维持呼吸深度

阻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脊髓

a活动神经元兴奋收缩加强,克服阻力

3、防御性呼吸反射保护

咳嗽喷嚏二、体液调节(一)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H+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重点:单胃、复胃和小肠的消化难点:消化液的分泌调节及消化道运动的调节消化概述一、消化的概念

消化(digestion):在消化道中把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转变为可吸收和利用状态的全部生理生化过程。二、消化功能的进化在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消化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单细胞动物:消化全在细胞内,靠酶使食物分解,称细胞内消化

随着动物进化,体内器官分化,形成专门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细胞外消化)消化道: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

由于不同动物的食物性质和生活条件不同,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和功能也明显改变。

肉食兽(carivore):消化道短而简单,肠长/体长猫:6倍狗:4倍

杂食兽(omnivore):介于二者之间,肠长/体长猪:14倍

草食兽(herbivore):胃庞大,肠长而复杂肠长/体长:牛:20倍羊:27倍马、兔胃简单,大肠长而复杂消化的个体发育营养来源:胎盘

饲料消化机能:1.初乳:获得免疫抗体

2.消化酶分泌的变化酶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3.胃的运动和肠的吸收

4.微生物三、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咀嚼、胃肠运动

化学性消化:消化腺消化酶

微生物性消化:微生物酶

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糖:单糖、低级脂肪酸第一节消化道的主要功能一、消化道的运动功能

1.肌肉构成:除口腔、食道前部(或全部)、肛门附近为横纹肌外,胃肠壁是平滑肌

2.组织学结构:浆膜层、纵肌层、环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膜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

4.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特点:⑴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⑵伸展性较大⑶具有一定的紧张性⑷有自动节律性⑸对有些刺激敏感性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消化液:水无机盐(Na+、K+、H+、HCO3-、Cl-HPO42-)有机物(水解酶、胆色素、胆盐、胆固醇、粘蛋白)血液消化腺胃肠道血液三、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道是体内最庞大的内分泌器官,已发现十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故称为APUD细胞系统

肽能神经系统肽类激素

脑肠肽:神经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都能释放的肽类激素

生长抑素、内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等

1.胃肠道激素的作用途径:

内分泌、旁分泌、外分泌等。

2.胃肠道激素的作用⑴调节消化道的分泌和运动⑵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⑶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四、消化道的保护功能(一)消化道的细胞保护功能

1.前列腺素

2.脑肠肽(二)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1.肠道淋巴细胞的转移

2.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五、消化道的血液循环消化道脾脏肝门静脉肝脏肝静脉心房胰脏六、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交感N:抑制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副交感N:兴奋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内在神经丛:1.调节局部反射

2.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络1、支配消化道的外在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神经(胃、小肠全部、大肠前中段)和盆神经(大肠后段)

交感神经包括内脏神经(胃、小肠全部、大肠前中段)和腹下神经(大肠后段)2、消化道的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肠肌神经丛:纵肌和环肌间

粘膜下神经丛:粘膜层和环肌间3、植物性神经对胃肠功能的调节

副交感的节前和节后释放乙酰胆碱,对运动和分泌起兴奋作用;

交感的节前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节后兴奋,节后在内在神经丛中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运动和分泌起抑制作用。

局部反射调节(二)体液调节

1.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长期调节(见第11章)

2.胃肠道激素的调节(见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第二节摄食的调节(自学)一、摄食方式二、摄食的短期性调节主要是神经反射调节下丘脑饱中枢摄食中枢

色、香、味温度、PH

机械、容积、渗透压

血糖VFA三、摄食的长期性调节

体脂胰岛素第三节口腔的消化咀嚼、唾液分泌、吞咽一、咀嚼物理性消化二、唾液1.分泌腺和细胞腮腺浆液细胞唾液腺颌下腺浆液细胞唾液舌下腺粘液细胞口腔粘膜小腺体粘液细胞浆液细胞不含粘蛋白的稀薄样唾液粘液细胞含粘蛋白的粘稠唾液2.唾液的性状无色透明弱碱性略带粘性

3.唾液的功能1、润湿饲料,利于咀嚼和吞咽2、溶解食物中某些物质,引起味觉3、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4、唾液中的粘蛋白有润滑作用,进入胃后,增强胃粘膜抗胃酸腐蚀作用

5、脂肪分解酶分解脂肪

6、冲淡、中和和洗去有害物质,杀菌

7、蒸发散热

8、反刍动物:保持瘤胃酸碱度参与尿素再循环4.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1.非条件反射食物口腔感受器延髓唾液腺

2.条件反射

形状、颜色视、听神经唾液腺气味、声音嗅中枢副交感兴奋Ach量大稀薄交感兴奋NE量少粘稠

其它消化部位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单胃消化一、胃液贲门腺区粘液C

壁C盐酸胃底腺区主C消化酶粘液C粘液和粘蛋白幽门腺区粘液CG细胞促胃泌素(一)胃液及其分泌无色、透明、酸性混合液

1.盐酸游离性PH

壁CHCL

结合性

盐酸的作用:a.提供胃蛋白酶激活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b.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胃蛋白酶消化

c.在小肠中,促进胰液、胆汁分泌、胆囊收缩

d.杀菌作用2.胃消化酶主细胞

a.胃蛋白酶原HCL

胃蛋白酶蛋白质眎、胨

b.凝乳酶原HCL凝乳酶乳中酪蛋白原酪蛋白Ca2+

酪蛋白钙乳汁凝固

c.胃脂肪酶:乳化脂肪甘油+脂肪酸3.粘液可溶性粘液:粘液细胞分泌迷走神经不溶性粘液:胃表面上皮C分泌功能:

a.滑润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b.中和、缓冲胃酸

c.防御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二)胃液分泌的调节神经体液1.头期色、香、味迷走神经

HCL分泌视、听、嗅促胃泌素分泌2.胃期

a.食物的硬度、容积胃壁感受器局部、壁内神经丛乙酰胆碱胃液

b.扩张胃幽门促胃泌素

c.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促胃泌素3.肠期

促进因素:

食糜进入小肠内促胃泌素胃液十二指肠肠泌酸素HCL胃液

抑制因素:HCL小肠粘膜促胰液素促胃泌素

脂肪小肠促胰液素、抑胃肽、缩胆囊素

高张溶液二、胃运动纵行肌环行肌斜行肌

(一)胃运动的基本类型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咀嚼和吞咽迷走神经胃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