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9/07/wKhkGWWgDGOABzjEAAH08Trthc8665.jpg)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9/07/wKhkGWWgDGOABzjEAAH08Trthc86652.jpg)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9/07/wKhkGWWgDGOABzjEAAH08Trthc86653.jpg)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9/07/wKhkGWWgDGOABzjEAAH08Trthc86654.jpg)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9/07/wKhkGWWgDGOABzjEAAH08Trthc866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登鹳雀楼诗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登河中鹳雀楼段克己①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侬本是,乘槎客②。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注:①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即负才名,金哀宗时中进士,未入仕,在乡闲居。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著作有《遁斋乐府》。②“乘槎客”是一个典故,源自于《博物志》,指的是传说中到天河(银河)访问牵牛、织女的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片茫茫烟霏之中,古城墙拔地而起,巍峨耸立;高高的城楼上,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接,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B.“宇文遗址”暗示了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但现在已经荒废了。“相续”一词,既表示了历史的延续,也暗示了繁华已逝。C.“问长河”句将追忆和怀念引向了现实。作者对长河提出的质问,实际上是在反思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D.下阙借用“乘槎客”的典故暗示了自己曾经是一时繁华的见证者,“因一念,仙凡隔”则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热爱。2.前人称段克己的这首词“值故都倾覆之余,怅怀今昔,流露于不自知”,请结合作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河中鹳雀楼张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4.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登临伤别之作,在登楼望远的同时传达出殷殷惜别之情。B.诗人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飞鸟反衬近处城楼,饶有意趣。C.颈联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与前两句一气相贯。D.尾联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简括而富诗意,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6.同为盛唐诗人的王之涣也有同题名作,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但两首诗描绘的场景、诗人自身的情怀及诗作创作目的是不同的,请结合两首诗作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里。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下临黄河,是当时的登临胜地。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写了诗人登鹳雀楼所见之景,画面壮阔辽远,意境优美雄浑。B.王诗实写夕阳落入山中,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C.畅诗一二句紧扣楼高来写,站在楼上好像站在飞鸟之上,超出人世尘俗。D.这两首诗的语言均有朴素、浅显的特点,文字虽简练,但意蕴非常丰富。8.前人论诗,认为畅诗“不减王之涣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崔邠登鹳雀楼①(唐)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②空流水,魏国山河③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注释】①同:犹“和”,酬和。此诗应是李益读崔邠《登鹳雀楼》诗后追和之作。据《全唐文》记载,崔邠《登鹤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当时的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②汉家箫鼓:汉武帝巡视河东,作《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③魏国山河:魏武侯黄河泛舟西下,对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之宝也。”这里指大好河山。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作者想象登楼后看到的景象,百尺桅樯、汀洲云树,形成居高临下的气势,所写之景苍茫旷远,意境浑成厚重。B.颔联将汉家乐奏、黄昏落日和遐想沉思熔铸一体,不仅有对汉武帝、魏武侯等英雄的回望,也有对当朝国势的影射。C.颈联“千年犹恨速”指若从历史来看,千年亦短暂,但对个人“愁来一日即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感受。D.尾联由历史沉思转入到现实感慨,此时风卷烟尘,引起了作者的思归之意;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10.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诗则写出了不同于盛唐时期的时代气象和心境,请结合两首诗歌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1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请与畅当的诗进行比较阅读:①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②与畅当诗相比,王之涣诗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胜在哪里?参考答案:1.D2.①词作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曾经的繁荣,如今却已化为一片废墟。这种历史的变迁,让词人感到深深的悲凉。词人以长河为喻,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残酷。无论人间兴衰,长河依旧东流,这种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残酷,让词人倍感无奈。用“乘槎客”的形象,暗示了自己曾经是繁华的见证者,如今却与繁华隔绝,只能感叹世间的变迁,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以山峦横陈的景象收束全篇,描绘了苍茫的天空和水天一色的景象。这种景象中,词人感叹自己面对西风舞袖的困境,感到自己如沧海一粟般渺小。这种无助和无奈之感,正是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感叹。②作者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故都倾覆、世事变迁的悲凉之景,抒发了词人身处时代大变局中的沉痛和无奈。词人的悲凉情感和深沉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作者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热爱”错误。下阙用“乘槎客”的形象,暗示了自己曾经是繁华的见证者,如今却与繁华隔绝,只能感叹世间的变迁,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一开篇,诗人集中笔墨描绘高大非凡的鹳雀楼,给人留下强烈印象,可谓先声夺人。“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诗人借他人之口点出鹳雀楼始建于宇文氏的北周而留存至今的不凡身世。“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繁华、朱甍碧甃,是诗人由鹳雀楼引发的对北周盛况的怀想。梦断、无觅处、空陈迹,写今日之寥落与枯迹。昔存今灭,昔盛今衰,今昔对比,更增盛衰无常世事虚无之感。“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此处表面上写长河不管人间兴亡盛衰,只兀自滚滚东流。实则以自然长河永恒衬托人事的短暂易逝,以自然长河的无情衬托诗人深沉的情思。“侬本是,乘槎客。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这几句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反思。诗人借用《博物志》“乘槎”的典故,委婉地指出自己和传说中乘槎直上天河的人一样,质性高洁,超尘脱俗。只是因为一念之差,去参加科举误落尘网,以至于仙凡永隔,无法升仙。在人间周旋奔波,转眼之间,一切已成陈迹。诗人对人生的诗意回顾,既包含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折射出诗人对追名逐利岁月的否定,还流露出诗人历经盛衰兴替后看破荣辱复返本真后的洞达与超然。“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条华,指中条山、华山,皆可谓名山胜地,是诗人远眺之景。水天上下,则写眼前景。远眺近览,山水佳胜,赏心悦目。西风飒飒,舞袖飞扬,俗尘不到,楼近九霄,似乎天空也变得窄小。以山峦横陈的景象收束全篇,描绘了苍茫的天空和水天一色的景象。这种景象中,词人感叹自己面对西风舞袖的困境,感到自己如沧海一粟般渺小。这种无助和无奈之感,正是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感叹。这是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抚今追昔,感慨人生而创作的作品。作者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故都倾覆、世事变迁的悲凉之景,抒发了词人身处时代大变局中的沉痛和无奈。词人的悲凉情感和深沉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3.C4.①紧承颔联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渔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与上联的三晋秋景远近结合,共同描绘出登楼所见的冷寂画面。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用语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为尾联抚景思归作了铺垫,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二句描摹远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景色冷寂,情感悲凉。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用语十分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用简洁的两个字组成“寒夜”这个冷寂的背景,情由景生,在此背景之下必登高望远常会产生思乡之情,为末联抚景思归,留下了铺垫。5.A6.①场景不同: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则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②情怀不同:王诗抒发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积极情怀;畅诗展现清俊高逸、冲决束缚的奔放情怀。③目的不同:王诗借登楼事寓理,道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畅诗借重阳登高赏菊习俗抒发送别友人的殷殷惜别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A.“伤别”错误。诗人登高极目远眺,抒写壮阔之景,尽显登攀豪气,志不苟俗,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余,更有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的流露,所以“伤别”错误。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比较鉴赏的能力。情景不同:王诗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登楼望见的雄浑壮阔的景象: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又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后两句写诗人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起笔两句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偕友人恣情攀登这极高的鹳雀楼。三、四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此诗与出了和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情怀不同:王诗写出了雄浑壮阔的景象,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更上一层楼”,透露出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畅诗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以及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两句与前两句一气相贯,既显出楼高望远,更见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目的不同: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此句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畅诗结末两句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重阳日,古代有登高、饮酒、赏菊、佩茱萸诸俗,诗人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简括而富有诗意。诗人特举“今年”二字,实为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又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7.B8.①从写景上看,两首诗都描绘了壮阔雄浑的景色,各具特色。王诗重在突出景物的广阔辽远;畅诗一二句突出楼高,三四句突出景物的雄浑。②从抒情上看,王诗借景抒情,并言说理趣,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畅诗融情于景,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超逸的情怀。【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错。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既实写眼前的黄河,又想象其东流入海的景象。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不减王之涣作”,也就是能与王诗媲美。可从意境、感情、手法等角度赏析。从写景上看,两诗都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阔雄浑的景色,但各具特色。王诗描写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从抒情上看,王诗既写景又说理,而畅诗则主要是融情于景。王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前两句写楼高,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后两句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9.D10.时代气象:王诗通过写黄河奔腾入海的气势,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时代的宏大气象;李诗将历史沉思与流水、夕阳的寂寞景象结合起来,怀古而兴,抚今追昔,反映了唐王朝繁华不再、江河日下的衰颓之势。心境:王诗表达出作者的不满足于现状,对未来的憧憬,全诗充盈着无限进取与探索的精神,展示出豪迈旷达的乐观心境;李诗表达了作者在国势衰颓、战事又起之际愁不自胜的情绪,展示出感时伤世的悲伤心境。【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此时风卷烟尘”错误。“风烟”在这里是借代用法,指战争。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时代气象: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李诗开头四句“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后四句“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反映了唐王朝繁华不再、江河日下的衰颓之势。心境:王诗“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全诗充盈着无限进取与探索的精神,展示出豪迈旷达的乐观心境。李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表达了作者在国势衰颓、战事又起之际愁不自胜的情绪,展示出感时伤世的悲伤心境。11.BE12.①两首诗的相同点:A.诗歌的题目相同,均是登鹳雀楼所作;B.诗歌的内容均是登楼望远而抒发情怀。不同点:畅当诗只是写了登楼的景色;而王之涣的诗在写景的同时,还写出了深邃的意境和人生的哲理。②所谓“诗言志”。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而畅当的诗只是写出了登楼所见的景色,略显低落。【解析】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3-14-Dihydro-15-keto-tetranor-prostaglandin-F1β-生命科学试剂-MCE-3578
- 2025年度智能家居安防装饰家居装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同居关系解除并处理共同财产合同
- 2025年度钢琴制作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合同
- 2025年度海鲜池养殖产业链整合承包协议
- 教育创新在展馆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 解读中药药理优化日常养生
- 个人商业贷款保证担保合同
- 中央空调维护合同范本
- 个人经营性贷款借款合同样本
- 2023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自动和计算)
- 土方转运方案
- (11.3.1)-10.3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 JJF(纺织)064-2013织物防钻绒性试验仪(摩擦法)校准规范
- GB/T 21797-2008化学品有机磷化合物28天重复剂量的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
- 园区保安巡逻岗标准作业规程
- SJG 112-2022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旅游文本的翻译课件
- 最全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189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