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 课件_第1页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 课件_第2页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 课件_第3页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 课件_第4页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篆书赏析定义:

一般认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秦朝的篆书称为小篆,广义的大篆则包括秦以前的各种文字。甲骨文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甲骨文、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只有汉字从产生以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未有过断层,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甲骨文是商王朝晚期和西周时期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曾有多种称谓,如:“契刻文字”,着眼于书写方式,“卜辞”着眼于文字内容;“龟版文”“甲骨刻辞”着眼于载体;“殷墟文字”着眼于出土地,现通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清代末年,山东潍坊古董商范维卿至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文物,试购数十片到天津找文物名家王襄、孟定生鉴定,被错认为古简并收购了少许。后范氏至北京找收藏家王懿荣,王懿荣见之狂喜,因甲骨上的文字非篆非籀,必为古物,故以厚值留之。有记载传王懿荣收藏甲骨近1500片,王襄有1000多片甲骨拓片,孟定生有400多片。

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夫妻双双为国赴死,所藏甲骨被好友刘鹗收藏,在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甲骨四堂唐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观堂王国维: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他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

彦堂董作宾: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鼎堂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甲骨文是表现我们先民的宇宙理念、哲理思想人文意识、文学素养、审美理想的载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甲骨文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大的走向和总的格局,书法的艺术要素、书法美的标准、书法的艺术形式已得到初步确定。

甲骨文开创了我国篆刻艺术的先河,其先写后刻的工作流程,单刀双刀的表现手法,刚猛率真的线条和灵动洒脱的布白意识,给后世艺术家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金文

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吉金文字。尤其以铸、刻在礼器、乐器上的铭文为重,钟为乐器代表,鼎为礼器代表,故金文也称为钟鼎文。铭文的铸造,有的呈凹下的阴文,有的是突出的阳文。阴文称“款”,意思是“刻”,阳文称“识”,意思是“记”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金文艺术特点:笔法厚重圆融,结构自然错落,朴茂雍容,章法气度宏伟、古趣横生金文醇厚、质朴、典雅、灵动的艺术风格,积淀成为后世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固化为一种评价、赏析书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气”的高位标准。小篆之祖——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同时是大篆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又称“籀文”,属于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现藏故宫博物院。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直径大约60CM,其形如鼓,故通常称其为“石鼓”,所刻文字为“石鼓文”。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璧,其内容为秦王游猎、戍边、开拓之事,故石鼓文又称“猎碣”石鼓文与鼎盛时期金文的区别第一,石鼓文抛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加强了书写性和流畅性,使文字更加书法化。第二,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如《散氏盘》中“道”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第三,石鼓文把线条固定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代替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表现出宽博和恢宏。第四,石鼓文线条圆劲浑融,流畅自然,是“篆籀气”的代表,较之金文的古朴、凝重,石鼓文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只要符合线条、结构圆浑外拓特征的,都可赞其为有“篆籀气”。如颜真卿即是。小篆(一)小篆的产生:秦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在战国末期其体制已经成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令李斯等人加以整理颁行。秦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二)汉篆袁安袁敞碑篆书碑额艺术特点:结体宽博笔画瘦硬流畅而厚重碑额装饰意味浓厚(三)唐篆李阳冰: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他自诩“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入神品。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般若台题名》等艺术特点:点画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四)清篆:背景:清代是小篆的中兴时代,因金石学和碑学的兴起和影响。其时,篆书大家纷纷涌现、技艺高超,艺术风格突出的篆书作品层出不穷,创造出篆书发展的大好局面,为世人提供了大量可以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